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聊齋志異之嬰寧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5.4K

聊齋志異之嬰寧讀後感【精品多篇】

《聊齋志異之嬰寧》讀後感 篇一

最近我閱讀學習了《聊齋志異》當中的《嬰寧》這篇小說文章,感觸良多。《嬰寧》主要講述了一個叫王生的男子爲一個叫嬰寧的女子所着迷,最終爲嬰寧完成了她的一些心願的故事。讀完這篇小說以後,我覺得這篇小說非常有隱喻,所傳達出的道理在如今這個時代也有啓示作用。

一,這篇小說文章反應出了封建社會對於女性的普遍壓迫,讓女性很難有實現報復的機會。小說講述了嬰寧的出生狀況,恰恰隱喻她是一個貧苦農家少女,而這樣的少女想要實現理想報復別無他法只能依靠勾引到王生這樣的富家子弟來完成她的心願。這樣的一個情況往往是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而在當今社會當中對於一些弱勢家庭也不可避免得存在。從這方面來說,我是比較同情嬰寧的。我想任何一個有實力的高富帥或是富二代,當我們遇到如嬰寧這樣的有孝心又美貌的少女,不動心都是少數的。作爲一個高富帥或是富二代,倘若能夠爲心愛的女人完成心願也是一種幸福的事。從這一方面來說,又讓我們心中念起一絲溫暖。

二,色迷心竅要不得,色字頭上一把刀。小說文章當中講述嬰寧喜歡惡作劇結果導致了一戶人家的兒子色迷心竅而死。儘管嬰寧是用了法術迷惑,但是那家的兒子倘若不那麼好色也不會遭此下場。由此可見,貪戀美色是危險的,這個道理無論古代現代同樣適用。對於現如今我們這些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更是需要引起重視,提高警惕。

三,笑本無罪,只是要分時候。小說當中的嬰寧明顯是個懵懂少女,鄉村土鱉氣息濃郁,待人接物、思想覺悟水準都很欠缺,唯有靠着笑笑緩解一絲與人溝通時候的尷尬。原本她嘻嘻笑笑也沒有什麼,只是不可亂笑,也得知道什麼場合該笑,什麼場合不應該笑。這根本扯不上什麼封建禮數迫害人,只是基本的做人規範。正如小說文章當中,嬰寧惡作劇害死人,審判官詢問事情時候她也笑,顯得完全土鱉愚妄,叫人無語。因此,我們必須要懂得基本的爲人處事技巧分寸,不能連把握情緒的基本分寸也沒有。

最後,我想說蒲松齡絕對是朵奇葩,我雖然不是特別喜歡他的這部小說,但是我很尊重他的成就。我覺得一個人可以不那麼高大威猛、英俊帥氣,也可以沒有萬貫家財、有車有房,但是一個人不能沒有思想,不能沒有自己的覺悟。簡單的說就是人不能無趣,活在世上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有自己的故事,這樣纔不枉渡人生。

《聊齋志異之嬰寧》讀後感 篇二

假期裏,我和媽媽去書店買了一本《聊齋志異》。它非常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非常值得閱讀與欣賞的,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齡的代表作,據說他是在40歲左右寫成的。我想:爲什麼蒲松齡會起這樣一個書名呢?這個問題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直那一天,我看了書中的“前言”,才知道原來”聊齋”是他書屋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的就是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空前絕後”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裏行間無不飽含着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隻託給鬼母所養的狐狸精,可她並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並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後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後,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這裏,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麼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爲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裏,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

這些故事,讓我入迷,我不禁大聲朗誦起來,吸取其中的精髓。

《聊齋志異之嬰寧》讀後感 篇三

《聊齋志異》又稱《鬼狐傳》,爲清代蒲松齡所做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稱。在《三借廬筆談》中這樣描述他的創作歷程:他清晨在路邊擺上茶攤,泡好苦茶,見行人經過,一定要強留下他們喝茶,並請他們講一個故事。遇到奇談異聞,就回去粉飾潤色,這樣二十寒署,才寫成了《聊齋》一書。而蒲松齡一生落魄,科舉頻頻失意,72歲才被補爲貢生這對他個人而言不是一件幸事,但對底層人民生活的耳聞目睹卻奠定了《聊齋》批判封建制度的基調,鑄就了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聊齋》

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爲蒲松齡故居題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而老舍也評價《聊齋》稱“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如果把《聊齋》比作文言小說的桂冠,那《嬰寧》則是其上的一個璀璨明珠。她敢愛敢恨,亦亦黠,她是對封建禮教的顛覆,她的一顰一笑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古典小說,從未有一篇能把一個少女的笑寫的這麼美,《嬰寧》全文四千餘字,涉及到笑的有四十多處,含笑、隱笑、瞄笑、復笑、狂笑、微笑、敢笑、忍笑、縱笑、濃笑,她笑的搖曳多姿,笑的美不勝收。她的笑無拘無束,感染着身邊的人,洗滌着周圍的一切。她用銀鈴般的笑聲打破了世俗的條條框框,笑着封建時代的女性不會笑、不能笑、不敢笑的一切。蒲松齡的高明之處也是在此,他並未花費筆墨在描寫女子嫉好的面容和優美的身段上,而是從笑寫起,好似一滴濃墨落在宣紙上,把一切都暈染開來,少女的容貌在她的陣陣笑聲躍然眼前,一個恣情肆意、天真爛漫的奇女子,就這樣打動了我們。愛花是嬰寧的另一個鮮明特徵,她在哪裏,哪裏就是花的世界。“遺花地上”、“拈梅花遙望谷底叢花亂樹”、“門前皆絲柳,牆內桃杏尤繁”、“執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細草鋪氈,楊花摻徑、有草舍三掘,花木四合其所”。嬰寧爲人與狐所生,由鬼母撫育長大,玩伴也僅狐女小榮一人,也許在她成長過程中,正是有了繁花相伴,纔不會過於孤單,而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天真嬌邀的少女。嬰寧愛花愛笑,似憨似癡,但這只是她呈現給我們的一面。在嬰寧的笑下,藏着是一個玲瓏剔透的心靈,她滿是笑意地眼波流轉,別人不容易看到的其中偶爾閃過的黠慧光芒。王子服向她示愛時,她的回答是“我不慣與生人睡”,而老姬問起時,嬰寧更是說“大哥欲我共寢”,讓王子服窘迫不已。這兩句話似是呆癡之言,只是老姬瞞不聞,而聽到這話的也只有王子服一人罷了。王子服在面紅耳赤低頭不語的時候,一定沒有看到嬰寧此時得意的笑容。而嬰寧愛花也是隱隱有語的。上元節遺梅花於地上,再見王子服又執杏花一朵,明倫這樣評價道:前拈梅,此執杏。梅者,媒也。杏者,幸也。梅所以遺地上,笑而去;幸則唯含笑而入矣。”這是嬰寧有意而爲之,而嬰寧作爲人狐之女,恐不爲王子服和世俗所接受,她拈花背後的花語是如此幽微難言。

嬰寧一直都在肆意大笑,而她後來的不笑和哽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嬰寧複雜的性格。在懲治了西鄰之子險些對簿公堂之後,她的性格和現實的矛盾如此尖銳的對峙了。魯迅評價嬰寧“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嬰寧生於幽谷,不審三從,不知四德,無視長幼之序,不用進退之儀,而今理想卻終被現實代替,嬰寧落入凡間的同時,也讓我們深深的惋惜。而嬰寧的哭更是打動人心。終日大笑的人絕不處在正常的生存狀態之中,而嬰寧卸下了笑的面紗後,我們才能看到她內心的苦楚和悲涼。在好似全無心肝的孜孜憨笑下,正是她那富有人情味的內心世界。《聊齋》結尾往往會有異史氏的評語,而蒲松齡在此親暱的稱作“我嬰寧",是《聊齋》全篇中從未有過的。蒲松齡滿懷憐愛的塑造了自己理想中如此出塵的女性形象,最終卻將她殘酷的打入人間,這是對現實一種多麼聲力竭的痛斥。而他最終給予了嬰寧一個“見人輒笑,大有母風”的兒子,亦是自己的一種安慰和寄託吧。

《聊齋志異之嬰寧》讀後感 篇四

異史氏曰:“觀其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者。而牆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至悽戀鬼母,反笑爲哭,我嬰寧殆隱於笑者矣。竊聞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則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種,則合歡、忘憂,並無顏色矣。若解語花,正嫌其作態耳!

這段話出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之嬰寧》。嬰寧,是蒲松齡作品中笑的最美的女子。影視作品中,嬰寧的出場正是伴着那銀鈴般歡快的笑聲:在碧波盪漾的江面上,一葉扁舟和着女子動人的笑聲緩緩駛來,拈花一笑,引起一段塵緣。而小船劃過,留下一路波紋,那清脆的笑聲則留在了有緣人的腦海中,久久無法忘卻。

王子服,因這少有的一次出遊邂適了心中的女子,更是在幾番波折後尋到了女子的住處。深谷中一處意境深遠的茅屋,女子肆意的放聲歡笑。屋後,嬰寧調皮地在樹上嬉戲,笑聲飄散四周。這個大膽的女子,在這隻屬於她的天地活的藻灑,自在。

隨後的情節正如我們所預料,嬰寧離開了這片自由的天地,嫁到了王家,也給塵世帶去了她如泉水般叮鈴的笑聲。婚後的日子,嬰寧那歡快的笑聲未曾間斷。每每遇到母親憂愁生氣的時候,嬰寧來了一笑就好了。奴婢有點小過錯,害怕遭到打罵,就求她到母親那裏同母親說話,有過的婢女去母親那裏自首總是會得到赦免。而嬰寧愛花都成了癖好,問遍了親戚朋友,悄悄典當了金釵,去購買好的種子,過了幾個月,臺階茅廁,無不種滿了花。嬰寧那歡樂的笑聲驅散了王府的沉悶,帶去了縷縷清新。

庭院後有一架木香,本來就靠近西邊鄰居家裏,嬰寧總是攀登上去,摘花來插在頭上玩耍。而這行爲在當時規矩森嚴的王府中是不被母親待見的。母親不時遇見,總是呵斥她。嬰寧一直沒改。而就因爲這行爲,因爲她那清脆的笑聲,在爲家裏帶來禍患後受到了母親的嚴厲斥責。而從這以後,那銀鈴般的笑聲便再也沒有出現了。嬰寧,這個隨和,善良,灑脫的女子也終被封建禮教折斷了翅膀。

其實,故事的開端便預示了這將不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那樣天真,不諳世事,隨性而活地女子在當時的社會無疑是一個另類。封建禮教扼殺了女子的本性,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無絲毫的社會地位。蒲松齡筆下的嬰寧與那個世俗社會格格不入,那樣純粹的人兒本應生活在只屬於她的那片意境深遠的山谷,但是她踏入了這個社會,而這也標誌着她將失去那最真,最寶貴的東西。

嬰寧的故事完了,但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是否還有像嬰寧那樣隨性而最終卻成爲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的女子呢?或許是有的吧。而此時的我們,卻也只能發出一聲低沉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