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中《讀者》假期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97W

高中《讀者》假期讀後感多篇

高中《讀者》假期讀後感大全1

文化饗宴、綜藝清流、喚醒文學……一前一後,兩個有關讀書的電視節目在熒屏和朋友圈同時攪起了一股熱潮,那些難得一見、堪稱殊榮的標籤也隨即貼在了節目的名字上,這是對節目製作者的褒揚,也是對當下收視環境的批判。

不可否認,《見字如面》《朗讀者》的成功,是多種因素交疊之後產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環效應,也有相對剋制、不以煽情爆料爲看點的製作理念;既有對人生價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對紙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繹。

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證明文學不朽,文字不朽。無論穿越怎樣的時間空間,無論歷經怎樣的社會變遷,那些或久遠、或晚近的文字還是會和心靈很近,滋潤人心,溫暖生命。

然而,觀賞追光下的電視讀書節目,讚譽其爲清流的同時,至少還有幾個需要強調的背景。

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

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各類綜藝花活輪番上演,觀衆已經審美疲勞,厭倦之情溢於言表。所謂綜藝清流正是相對於這些“濁流”而言的。

在一圈低級趣味、過度娛樂化甚至低估觀衆智商、大量抄襲複製的綜藝節目的反襯下,傳遞日漸缺失的溫情和責任感的電視讀書節目自然鶴立雞羣,贏得了觀衆的認可。

不過,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點,深廣的舞臺、絢爛的燈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電視讀書對閱讀的重啓,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顯而易見,《見字如面》《朗讀者》這種節目的核心內容,是傳統電視讀書節目爲適應時代需求的嬗變,是對讀書的重啓,是一種文字在其他平臺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現代媒介批判經典《娛樂至死》一書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所說,影像要求造成視覺衝擊,要求有更多的畫面。或者說,電視這種媒介的天然屬性,本身就很難給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種碎片化的,感官衝擊強烈的敘事。

比如,《見字如面》也好,《朗讀者》也罷,都在——讀,這種讀,是有聲音的讀,是有情感的讀,也是有選擇的讀,選擇語速、選擇重音、選擇聲調,等等。這是節目的亮點,可能也是和正常讀書最大的不同。

比如,電視節目節奏的推進是線性的,而讀書則是可以跳躍的,甚至是可以停駐的、反覆的、迴旋的。比如讀信,我不知道怎樣的聲音可以讀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樣的心情才能讀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應該怎麼表達,“我的良心就是你”應該怎麼尋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不一樣。

高中《讀者》假期讀後感大全2

此書講了閱讀要跨界,在自己的邊界上在不斷探索,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真正體會到閱讀帶來的美好和快樂。

讀這本書我很快樂,因爲書中講跨界閱讀撓的我心癢癢,真想抓緊多讀幾本書。

作者把閱讀比作飲食,分爲四種:

第一種閱讀,我概括爲讀“有用之書”,以解決問題爲目的,比如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這一類閱讀作者定義爲主食。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爲“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不以直接解決問題爲目的的閱讀,比如: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作者把這一類閱讀定義爲“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爲“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工具書,以字典爲代表,還包括百科全書、地圖等這些書籍,作者認爲這一類閱讀像飲食中的蔬菜、水果。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爲“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我概括爲讀“無用之書”。以興趣爲目的,純粹爲了娛樂、消遣,比如:武俠、推理、言情等小說、漫畫、寫真集、八卦內幕等等,很像是飲食裏的甜食或零食。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爲“休閒需求的閱讀”。

看書和飲食一樣需要營養搭配。

書中用了一些篇幅來講教育與學生階段的閱讀,我談談我的感受,重點來講下目的與手段。

書中提到學習是目的,而考試是手段,考試是爲了檢驗有沒有學會,所以只要學會就好。何爲學會?把詩詞一字不錯的背誦下來?這不是學會,是死記,學會是領略到其中的美,並能靈活運用,就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所以學完就得立馬用。可現在本末倒置,考試是目的,學習是手段,就像爺爺變成了孫子,孫子變成了爺爺,這是不正常現象。爲了考試而學習,會很痛苦,現在中國的學生就是這樣,悲哀!

再往前邁一步,考試是爲了什麼?爲了分數,考高分才能上好大學,上大學又是爲了什麼?爲了文憑,那一紙文憑。沒有文憑,好工作特難找,這又是一個怪圈,目的與手段的倒置,這社會充滿了怪誕荒謬。把工作做好的前提是工作能力,而不是文憑。大學裏是分專業的,而大學生畢業後找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可以說不是大概率事件。當然,有人說上大學並不是爲了學好專業,而是有其他很多更重要的因素,我不否認,但這些並不一定非在大學裏學啊。

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在網上就可以上麻省理工大學的課程,有人說線上不如線下效果好,那線下也有許多課啊,爲什麼非要去正規大學上學?這又繞回來了,還是爲了文憑。

高中《讀者》假期讀後感大全3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是《讀者》上的。故事雖不長,但給我的感悟倒也不淺。故事很簡單,講的就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馬利拉。他向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可一個月了還沒還。於是,按照慣例,他必須退還那本書,並且圖書館將退還押金。接過80里拉的押金後,馬利拉長吁一口氣,但接過錢後,良心開始不安了。其實,這本書的押金只值30里拉,可由於家裏實在是太窮了,他便動起了小腦筋,偷偷地把3改成了8。

這樣他就可以從中賺取到50里拉,這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數字......幾天後,他覺得有些“不安”,便帶着錢,打算去和館長講清楚。正準備開口,館長就笑了笑說,孩子你還小,要好好學習.......聽完這些話,馬利拉的心結也打開了。他沒再說什麼,只是像館長笑了笑。許多年過去了,馬利拉的事業很成功。便打算回到母校看望,可當他到故鄉的時候,館長卻已經去世了。他帶着一絲失望和愧疚離開了母校。

是的啊、當年,館長是那麼的包容他,鼓勵他,促使他成爲一個人才,他的“賬單”還沒還呢,馬利拉怎麼能不愧疚?仔細地想想,這種包容,是真的很重要的。現在,人們經常會有事故。坐在餐桌上聽客廳裏電視上的新聞,總會有爭吵聲,兩個女的大喊大叫、路邊兩個人爲了一輛自行車而吵得你死我活,最後打的鼻青臉腫......這個其實都是不包容而導致的。我們沒有學着去寬容,太小氣,而從不爲別人着想......人人都希望和諧的世界,沒有爭吵,只有幸福。但這也是需要我們創造的,就從這些小事做起吧!就從學會包容着別人做起吧!

高中《讀者》假期讀後感大全4

我的印象中,電視黃金檔不是播放電視連續劇,就是播放綜藝文藝節目,《朗讀者》是一臺文化情感類節目,怎麼會在央視一臺黃金檔時間播出?我帶着這個疑惑,懷着好奇心,觀看了已經播出的《朗讀者》1-3期,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滿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爲什麼。也明白了爲什麼它還被微信的各個公衆號大肆宣傳!

這檔節目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詞:“遇見”、“陪伴”、“選擇”。第一期的“遇見”,既是一個好的開端,也讓我們遇見了《朗讀者》這檔節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讓人感到了各種溫暖;第三期的“選擇”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人生軌跡就會把你帶向光明的未來。

來參加節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國際醫生蔣勵,她遇見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爲他的父母改變了一生。願更多的人看到這檔節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瞭解更多的好書!

2月18日,《朗讀者》開播,董卿自己任製作人、導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目。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動人的是那些朗讀者背後的真實情感故事,並感動於他們讓觀衆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能夠在黃金檔播出的真正原因,是因爲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而且現在我們正是需要這種擁有文化內涵,讓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能讓人感到精神振奮的節目。

高中《讀者》假期讀後感大全5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去書店買書,媽媽幫我挑了一本書,她跟我說,這本書很好,講了很多道理,我一看,上面寫着“讀者文摘”這幾個字,我又一看,什麼,這麼厚一本“媽,這麼厚,我要看多久纔看得完啊!”我看着媽媽,“沒事,慢慢看嘛,反正要讓你明白些道理。”……

後來,我就天天看,發現,這本書真的不錯,寫了很多生活的道理,所以,我每天都要摘抄一些好的名人名言,和一些道理。它一共有八章:第一章放棄是一種選擇,第二章與真愛一起跳舞,第三章幸福就在不遠處,第四章理想的神祕花園,第五章人性的光輝,第六章機遇成就完美人生,第七章陽光燦爛的日子,第八章快樂就這麼簡單。每一章裏有許多故事,每一個故事裏都有名人名言和道理。例如:第一章放棄是一種選擇的只用四種感覺,就是講:喬治·康貝爾患有雙眼先天性白內障,小時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看不見,在六歲時,球就要擊中康貝爾了,另一個孩子提醒了他,可他還是被擊中了,他回家後問媽媽,爲什麼另一個孩子知道他將被球擊中,媽媽告訴了他實情,他媽媽說:“人的5根手指頭代表五種感覺,而你只有四種感覺,那你也要用這四種感覺抓住豐富而幸福的生活”康貝爾最終做到了。它寫了一句名人名言:只要抱着希望,死去的意志會在內心復活。——羅曼·羅蘭,也告訴我了這則故事的道理: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願,遇到任何傷心、失望的事情,也不要灰心喪氣。我們要抱着希望與失望決鬥,當勇氣與堅決的雙手握緊,勝利就已經在我們的手中。

大家喜歡嗎?喜歡就去買來看吧!我推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