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熱門45篇)

讀後感2.6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5篇《活着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活着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活着讀後感(熱門45篇)

篇1:《活着》讀後感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死去。

作者餘華用他那冷冰冰的筆調讓我們親眼目睹少爺福貴的荒唐,導致家族被破產後和艱難的過程。又給了我們美好的希望,讓有慶長跑比賽獲得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讓某些時刻充滿着快樂與溫情。可就在結束之時,餘華毫不猶豫,讓角色迅速死去,毫無徵兆,只留下一個錯愕的神情。

有慶是第一個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堅強的母親說道,大多數人在這時候一定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完全喪失希望,但福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使有慶難堪。他喜愛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長跑第一名。我本以爲悲劇即將結束,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正當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觸手可及時,有慶卻突然死去。就像我們知道的很多社會底層人們一樣,有慶的血型不幸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謬,活活把血抽乾至死。可那又如何?誰又會理睬一個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從有慶死後,他家中的所有人一個接着一個死去,就如同一個說不清永遠解不了的詛咒。最終只留下孤獨的福貴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餘華作者寫這本書不禁讓我有些戰慄,薄薄20萬字,卻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一時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忍受的苦難,還要學會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艱難和幸福,富貴與貧困。又像電影《我的姐姐》裏的姐姐述說的人遲早都會變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將會帶來的節日,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貴一樣伴隨着死亡活下去。

篇2:《活着》讀後感

暑假中,我讀了一本名叫《橡皮膏大王》的書。

這本書講的是項寧寧同學因爲從小和橡皮膏打交道,對橡皮膏有所瞭解,所以,在一次關於橡皮膏的智力競賽中,爲學校爭得了分數。於是,他認爲自己很了不起,上課時不認真聽講,逃學、曠課,還和別人打架,最終成績一直下降。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到了自己。上學期我的了個語文免試,放學後,我一回到家就跟媽媽說我免試了這個好消息。沒想到,媽媽平靜地跟我說:“寶寶,你很聰明,但不能驕傲哦。”我歡天喜地地跑到奶奶房間,瞞着媽媽看電視,於是,我補習班的作業沒有以前那樣認真、仔細。所以,我的作業被畫上了好幾個紅叉叉,寫着89分,我心裏難過極了。其實,這些題我都會做的,只不過是因爲我的驕傲、大意纔會這樣的。

篇3:《活着》讀後感

首先,一口氣讀完《活着》這本書,全程好像有一隻手在按壓着我的心臟。生命總是這麼無常,像有慶,像二喜,像苦根,像保大卻還是沒了大的鳳霞。

溫情總是片刻,苦難卻一直如影隨形。生命卻也如此的頑強。富貴的雙手,送走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從死在糞坑邊害怕被人看見的父親,到被豆子撐死的苦根。

經歷了三代人的離別,卻仍然樂此不疲地與命運交着手,枕頭下放10塊給自己收屍的辛苦費,至死方休。

我的人生經歷尚短,見識尚淺。但《活着》之於我的意義,是在每一個自覺生活太苦,人生太難的'夜晚和瞬間,想到那個褲襠像水袋一樣耷拉着的老人,活着,就什麼都有可能。

其次,這本書以一個青年的第一人稱講述開始,遇到福貴後,便由他接盤小說主體。福貴一生毫無作爲,只是在解放前後的大環境中顛沛流離,子孫後代盡數夭折。

如果以結果爲導向,福貴一生毫無意義,但是這位青年卻能耐下性子,聽福貴講完了自己的一生,並且聽得饒有興致。

我回頭一想,才明白餘華以這樣的方式寫下這部小說正是挑明瞭他的立場,生活的意義是以過程爲導向的。準確地說,活着的意義,於旁人來說是以結果爲導向的,於自己來說是以過程爲導向的。

主人公福貴從一個大富大貴的地主家的兒子到輸光所有家產,變得一貧如洗。這成爲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他的行爲、思想都開始慢慢轉變,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現狀,並且用盡全力去改變它。他開始學習種田,開始爲以前對待妻子的行爲感到後悔。

他肩負起家庭的責任,開始一步步走向成熟。但是,生活所迫,福貴一家爲了讓兒子有慶唸書商量着把鳳霞送出去。看到這裏,我心裏一緊,想着要是我生在那個時代想必也是這樣的遭遇。這種情節太真實了,所以才感到特別痛心。

最後,這本書的作者餘華用簡潔質樸,冷靜卻並不冷漠的文筆講述了老人富貴的一生,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由人間悲喜堆砌的故事,悲慟之後流轉出溫情,而後又驟然悲傷。

讀完之後,彷彿是親自在田埂上聽完了富貴講述自己飽經命運摧殘的一生,有悲傷,有嘆息,有無奈,只道是命運早已註定,多少人能如此千鈞一髮,而後從自己的生命裏開出堅強的花。

日暮時分,佝僂的富貴跟老牛的背影,應着黢黑大地的召喚,緩緩地消失在炊煙和夜幕之中了。

篇4:《活着》讀後感

兒童看待人生的一種特殊態度,叫做“絕緣”。即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係,所見的便是事物的“本相”,而非交織利害與智謀的世間因果之網。

在孩童的眼中,這個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愛,生活哪裏都是愛,活着這回事,本來如此單純。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書,也不想睡覺,捉一個四孩子華瞻來騎在膝上,同他尋開心。我隨口問:“你最喜歡什麼事?”他仰起頭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難。”我倒有點奇怪“逃難”兩字的意義,在他不會懂得,爲什麼偏偏選擇它?倘然懂得,更不應該喜歡了。我就設法探問他:

“你曉得逃難就是什麼?”

“就是爸爸、媽媽、寶姐姐、軟軟……孃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啊!原來他的“逃難”的觀念是這樣的!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一個月以前,上海還屬孫傳芳的時代,國民革命軍將到上海的消息日緊一日,素不看報的我,這時候也訂一份《時事新報》,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舊報,等候今天的新報的時候,忽然上海方面槍炮聲響了,大家驚惶失色,立刻約了鄰人,扶老攜幼地逃到附近江灣車站對面的婦孺救濟會裏去躲避。其實倘然此地果真進了戰線,或到了敗兵,婦孺救濟會也是不能救濟的。

不過當時張皇失措。

有人提議這辦法,大家就假定它爲安全地帶,逃了進去。那裏面地方很大,有花園、假山、小川、亭臺、曲欄、長廊、花樹、白鴿,孩子一進去,登臨盤桓,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車在牆外轟過,上海方面的機關槍聲、炮聲,越響越近,又越密了。大家坐定之後,聽聽,想想,方纔覺得這裏也不是安全地帶,當初不過是自騙罷了。有決斷的人先出來僱汽車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裏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們集合鄰人來商議,也決定出來僱汽車,逃到楊樹浦的滬江大學。於是立刻把小孩子們從假山中、欄杆內捉出來,裝進汽車裏,飛奔楊樹浦了。

所以決定逃到滬江大學者,因爲一則有鄰人與該校熟,二則該校是外國人辦的學校,較爲安全可靠。槍炮聲漸漸遠弱,到聽不見了的時候,我們的汽車已到滬江大學。他們安排一個房間給我們住,又爲我們代辦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的黃浦江邊的青草堤上,悵望雲水遙憶故居的時候,許多小孩子採花、臥草,爭看無數的帆船、輪船的駛行,又是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鄰人步行到故居來探聽情形的時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經招展在晨風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從此慶承平了。我們就僱汽車去迎回避難的眷屬,重開我們的窗戶,恢復我們的生活。從此“逃難”兩字就變成家人的談話的資料。

這是“逃難”。這是多麼驚慌、緊張而憂患的一種經歷!然而人物一無損喪,只是一次虛驚。過後回想,這回好似家的人突發地出門遊覽兩天。我想假如我是預言者,曉得這是虛驚,我在逃難的時候將何等有趣!素來難得全家出遊的機會,素來少有坐汽車、遊覽、參觀的機會。那一天不論時,不論錢,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舉行這遊歷,實在是人生難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這快!他們逃難回來以後,常常拿香菸簏子來疊作欄杆、小橋、汽車、輪船、帆船;常常問我關於輪船、帆船的事;牆壁上及門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筆畫的輪船、帆船、亭子、石橋的壁畫出現。可見這逃難在他們腑中有難忘的歡樂的印象。所以今晚我無端地問華瞻最喜歡什麼事,他立刻選定這“逃難”。原來他所見的,是“逃難”的這一面。

不止這一端:我們所打算、計較、爭奪的洋錢,在他們看來個個是白銀的浮雕的胸章;僕僕奔走的行人,擾擾攘攘的社會,在他們看來都是無目的地在遊戲、在演劇;一切建設,一切現象,在他們看來都是大自然的點綴、裝飾唉!我今晚受了這孩子的啓示:他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塵勞的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懂得這撤網的方法,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學習!

篇5:《活着》讀後感

《含淚活着》記錄了一個35歲的中國底層人民前往日本爲夢想、爲女兒默默奮鬥了15年的故事。而我,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在校大學生,在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只想到了兩個字——回家。

1996年,老丁爲了學習和生活獨自去了日本,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在上海。原以爲是走向了另一個新的世界,卻沒想到進入了另一個困境。逃離了所謂的語言學校,老丁變成了“黑戶”,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流浪生活”,在工廠打工、餐廳洗碗,揣着能讓女兒出國深造的夢想一個人在日本底層流着汗和淚,隔了8年見到了女兒,僅僅十來個小時。最終女兒考上了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併成爲了醫生,老丁回了家。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老丁妻子說的:“這8年來,最痛苦的是隻有我一個人……”看着妻子憔悴的臉龐,爬滿了的皺紋也已被淚水淹沒,我真的忍不住淚流。有很多人問:老丁這樣做值得嗎?我不知道,可能老丁也不知道,因爲這可能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情。沒有值得不值得,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向前走,不管苦和累,走下去。這或許也是中國人民的一個共性,不管生活給予了我們什麼,接受着走下去,沒有那些所謂的意義與值得不值得。

可是,這13年與家人親情的空缺,下一個13年,以後的幾十年,能補回來嗎?女兒上國小時與同學鬧矛盾;女兒背完課文,要找家長簽字;女兒家長會;女兒考試考差了,傷心、難過;這些統統需要父親的參與卻沒有父親的參與,女兒人生最好的那些與父母相處的年華,獨獨缺了父親。一個孩子,最幸福的時光不是有許多的錢可以花,因爲錢對於小孩子來說根本沒有意義,而是父母親陪在身邊,寵着自己,哪怕會捱打會捱罵,但是有完整的父愛與母愛,孩子的生活纔是正常與幸福的。而本來應該是女兒小時候生活的榜樣與力量的父親,本來應該像寵愛公主一樣寵愛女兒的父親,卻獨獨在孩子人生成長中最需要父親的時候遠走了他鄉,這一去就是15年。這些日子再也不會有第二次,那些遺憾永遠補不會。

當老丁妻子質疑着老丁,說:“你爲什麼不回來,是不是那邊有女人了……“,說着那樣的話的妻子,背後是一個人拉扯女兒長大的無限辛酸與無奈。家裏廁所堵了,電燈壞了,女兒半夜發燒了,半夜躺在牀上睡不着……這些時候,一個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時候,獨獨丈夫不在身邊。家庭生活的壓力,與一個人的孤獨侵襲了這個女人整整15年,那是老丁從日本寄回來的錢永遠彌補不了的。

而老丁,一個人在日本流浪15年,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把所有的工資寄回了家,無時無刻他不想念着自己的妻兒,無時無刻他不感覺到孤獨。小小的房子裏,還牆上掛着女兒長大的照片,那應該是支撐着他在日本這樣流浪了15年的唯一力量吧。如果回到家,這份力量會不會更強大呢!

《含淚活着》裏三個人物,父親、妻子與女兒,因爲父親的遠走日本,女兒最終能出國深造,完成夢想,但是也因此使他們三個人承受了太多的辛苦與孤獨,那是大多數人無法承受的。我敬佩故事裏的父親,也爲他15年沒能在妻子與女兒身邊而感到遺憾和惋惜。

生活給予了太多人的不幸,讓很多人不得不遠走他鄉打拼,只爲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現當代最受關注的是農民工。我記得他們曾說過:出門在外,什麼苦都能吃,再重的活兒都能幹,可是,就是受不了晚上一個人躺在牀上,那種孤獨感讓我想放棄一切,馬上回家。是啊,最苦的事不是身體上的傷害,而是心靈上的空缺。家人是我們生活的最大動力,可是,沒有家人的陪伴,這樣的生活失去了很大的意義。生活永遠是最苦的,是最能打擊人的,而家人的存在給生活帶來無限的美好與快來。在不得不遠走他鄉,離開親人身邊時,還是記得一年多幾次回家陪陪妻子,看看孩子,關心關心父母。家纔是永遠的港灣。

回家吧!回到家人身邊,至少在工作累時,有妻子在家裏做着熱騰騰的飯等你;回到家人身邊,至少在寒冷的冬季,有妻子爲你暖牀;回到家人身邊,至少能幫女兒修修壞掉的牀;回到家人身邊,至少不會孤單。

篇6:《活着》讀後感

《活着》講述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是一段歷史的剪影,是一首社會的輓歌,是一位不幸者對後來幸者的悠悠敘述。他款款而談,他讓我們陷入一個巨大的哲思漩渦,讓我們重回那個生命起點的終極疑題。活着,該是怎樣地活着。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妯娌間的謔語在福貴的世界裏無限放大。他曾是徐家少爺,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拿着家裏的田產一次次做賭資,騎着妓女給老丈人請安,當衆毆打懷胎的妻子家珍。最終,他爲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家產四散而空,一家人守着一座茅屋艱難度日。但福貴自知是孽子,自此也就安心過着他的貧苦生活。徐家少爺拿起鋤頭,正如一個老農般一下一下地耕作着一家人的希望。賣田以後的他,再也沒有富裕過,其間起起落落,最後還是剩下了一個人。他親眼看着靠賭博發家的龍二被擊斃,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官戰場上未放一槍就被流彈擊殺,做縣長的春生文革時被迫害。他們發跡好像一瞬間,所謂張揚也不過一刻,惡事做多了,要還;放肆太久了,要還;太過突出了,也都有突出的代價。而最沉重的代價,莫過於死。餘華好像在清算着每個人的賬目,每一個人都死得明明白白,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他就是把最簡單,最明白的道理如水一樣浸在看似千瘡百孔的人生當中。每一個人物的退場都沒有悲痛的理由,但魔術般的氛圍已經完全籠罩在讀者的內心,在一次次地拷問中,餘華讓我們從自己的心裏尋找答案。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說,福貴苦了半輩子,但苦的半輩子也是甜的,畢竟他擁有了多少人不曾有過的。當他被抓壯丁抓去兩年,歸去家鄉,與妻子家珍的抱頭痛哭,見到鳳霞時激動地哽咽,那一刻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家的溫暖,柔軟的溫情地始終伴他左右。妻子任勞任怨,拖着病體下地幹活;鳳霞伺候一大家子,無怨無悔;有慶一邊養羊,一邊上學,心疼鞋子光腳在雪地裏奔跑。他身邊的人太多太多,太暖太暖。福貴遇不到好事情,但身邊總有許多好人。一家人雖然貧苦,雖然常常掙扎在生死線,但他們的每一個行爲都在傳遞着愛的火把,正是這把火,驅散了黑暗,在生活的壓迫下救出了福貴。也是它,讓福貴恰擁有了一切的一切。我們總是習慣現代電視劇中的家庭關係,妻子與丈夫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總是經不起一點火星,好似隨時會爆炸。活着,有時更多是爲了他們而活着。

中國故事

《活着》有許多語言版本,外媒對這部小說的評價也都很高,看我看到外文序的時候只能搖搖頭。我想作者和我的觀點一樣---這是中國的故事,沒有中國文化沉積是很難理解這部作品的。所以在外文序中,他更像是把自己的福貴直接點開,外國友人們或許在書中找的只是證據,但在中文版序中,他正像是引導讀者進入他的世界,並祈禱其從中獲取新東西。

小說的背景貫穿了中國一個起伏漲落的大時代,那些好的東西,壞的東西或許都給福貴留下了痕跡,或許說他的幸與不幸並不是他自己的幸與不幸,而是當時病態中國的幸與不幸。他嫖,他賭,是在那個時期地主階級普遍的醜惡面貌,是那個曾經黑暗的社會給他們烙下的傷痕。兵、匪、饑荒、文革,每一個社會的災難都爆發了大量的衝擊波,無一例外地給這個本已無奈的家庭增加不幸。那是中國的故事,是中國的泣血自白,是對那段心酸歷史的回望,而福貴做了一個時代的犧牲品,他的身後,是新的光芒。

尾聲

《活着》有一種魔力:當你不幸時,看看它,無論你對情節已經多麼爛熟,合上書時,精神還是會驕傲地昇華,阻擋不了。有些書是百讀不厭的,《活着》正是如此。在困苦下,活着不意味着單是生存,是有尊嚴,有溫情地使用上帝賜予的一分一秒。

篇7:《活着》讀後感

許是餘華殘忍冰冷的語調碰撞到內心深處的脆弱,才令讀者的心難以平靜,久久震撼。

從解放到文革的漫長歲月中,人們安然接受着福禍相依,不測風雲的宿命,什麼都願捨棄,但盼望活着的念力和力量使他們頑強,這並不是被現實盪滌而變得麻木。

作者餘華認爲:我更關心的是人們的慾望,慾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而小說中的主人公富貴用平淡冷靜的語氣陳述了自己坎坷悲痛的一生,作者說他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細細思考,有什麼能像老人富貴一樣以悲慘的遭遇來詮釋活着的勇氣——即使命運荊棘叢生,我依然面對生活,走完這一生的歷程。

有時覺得餘華太過殘忍,以最爲簡單平淡的筆調書寫着人物的遭遇,彷彿那些不幸死去的人就該黯然消逝,那些悲慘的命運就是他們的宿命,之後的他們還要若無其事的活下去。但是作者若以同情而又悲憫的主線貫穿全文,那麼我就無法體會到?活着?的真正意義。就像紅樓夢黛玉在寶玉新婚當晚香消玉殞的故事,昇華爲一種悽美而又憂傷的意境;像那一棵開花的樹,等來的是凋零的心,一種遺憾的感傷讓我們難以忘懷她的等待。

小說的主人公富貴先是一個紈絝子弟,作爲財主的兒子,不學無術,最終所有家產被他敗光,而恰恰是貧困讓他發生改變,體會到妻子家珍的善良,懂得家的幸福,所以他努力生活。被迫入伍後,他日夜思念的是家,經歷過生死搏鬥後第一時間趕到家中,也許這份念想才使得富貴在硝煙炮火之中緊抓活着的希望。富貴的兒子有慶因獻血而導致死亡,護士卻早已落荒而逃。我沉浸在有慶獻血的情景當中,悲憤油然而生,憎恨那些藐視弱小生命的人,他們爲救勢力(縣長的妻子)不惜犧牲十幾歲小孩的生命。

餘華並沒有從表面的字裏行間進行筆誅墨伐,而是通過讀者的感受及思想對社會的現實進行了一種無聲的譴責,這正是小說寫作的高明之處,以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格調把自己的思想解讀給讀者,然後引起人們的深思。

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相繼死去。留下了孫子苦根與富貴朝夕相伴,由於貧困使得苦根越發懂事,當其他小孩嘻戲在田野裏,河畔上,三歲的苦根已經幫富貴割稻子,小小的身影晃動在稻田間,富貴滿眼是幸福!是疼惜!

小說中苦根的死讓人覺得荒誕而又現實,生活太苦,苦根從來沒有吃飽過,鄉親送的豌豆對他來說是極好的東西,生病的苦根因吃的太急太都被活活脹死。類似的是電影1942的情景,老東家在逃亡的過程中,迫不得已把女兒賣進了腐朽之地,因吃的太飽難以下蹲的抽泣。

活着和1942皆處於悲劇的時代,多少人因饑荒而被剝奪生命,留給現實的只有悲涼。富貴並沒有悲涼,他只是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他對作者陳述記憶時的冷靜並不是沒有痛苦和恐懼,而是當經歷了撕心裂肺的生死離別後,已經使得所有事情的變幻都變得自然而然,絕望也已經昇華到坦然淡然的地步。

喜歡這本書的人大概也看過被改編的電視劇富貴,兩者的結局大相徑庭,小說中“老人和牛漸漸遠去。老人唱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貴和老牛相伴,讀懂生活,平靜地走下去。而富貴結局是苦根和富貴迎接來了新生活,新的希望。我想那編劇和讀者都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感想,希望命運留給富貴最後的希翼陪他迎接到曙光。然而此時卻違背了作者這本?活着?的意義:即使命運蹉跎,我依然努力的走下去。

最喜歡結尾這段話:“我知道黃昏正在瞬間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和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降臨。”我總是這樣理解它的含義——黃昏過後是黑夜,即使有暴風雨的來臨,但我依然能體會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它帶來的是安撫,讓我坦然面對生活,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篇8:《活着》讀後感

這本書一定要一次讀完,如果讀一半放下心裏難免會堵得慌,只有讀到結尾才能領略福貴對命運的釋然、超然。當然,餘華的文筆也會吸引你讀完的,只是決定於心裏有沒有面對苦難的勇氣。

一開始能感受到作者刻畫人物和生活的功力,他會把一個動作、眼神表達地非常飽滿,同時還帶着詼諧幽默的筆風。開篇的幾段文字如同大劇上演前的小插曲,吸引着你逐漸走進他構想的那個現實中去。

因爲開端筆鋒過於飽滿,我在被吸引的同時,也隱約預感到後面悲劇情節會越讀越揪心。不過隨着福貴的劫難接踵而至,在悲的後面也藏着剎那喜悅,在不幸的遭遇裏隱藏着萬幸。大時代下該有的悲劇,基本都壓在了福貴一人的身上,他能熬下來並且最終看透命運的無常,以超然樂觀的態度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認識生活,這是閃光點。

餘華選擇福貴這個人物,作爲烘托本書寓意的載體,開局已經處於人生巔峯了,殷實的家底、漂亮賢惠的老婆、聽話可愛的娃,如果說整個情節是福貴生命感悟的教育史,那麼他從起點上就不是個把錢當回事的人。就是因爲他開局擁有太多值得平常人羨慕的東西,所以才最適合作爲悲劇的主角。從擁有到失去,家財、地產、房子、面子、親人、希望,剝了個精光,一次次試探着他承受力的底線。

全書以福貴講述自己的一生爲主線,從“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開始,也從“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結束,變化只有一個“卻”字到“的”字的轉變。這個歷經劫難的嗓音,洗盡鉛華、了卻困惑、離苦得樂,初見時令人莫名感動,聆聽完嗓音裏的故事,感動昇華爲認可和悲憫之情。可見故事結構之嚴謹,用詞之精確,如同外科手術一般,將福貴生活的那個現實劃開、解決、縫上。甚至連作者不願意接受的骯髒,也隨着“男人挑着的糞桶”挑了回去,還是沉甸甸地壓着“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終究是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以蒙太奇的手法,從他構想的現實又回到了自己的現實。

篇9:《活着》讀後感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題記

讀完餘華的《活着》,我得到了一個人生感悟——爲活着而活着。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民國時期一個地主家的富少爺徐福貴,年輕時由於嗜賭放蕩,輸盡家財。父親被氣死後,徐福貴一家淪爲佃農,並很快因爲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着內戰、三反五反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遭受磨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或許讀完這篇小說你會感慨主人公徐福貴的悲慘人生,但是於此使我們收穫最大的應該是徐福貴在奢靡生活後的轉變,在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後,依舊堅強樂觀地活着。

作者餘華自序中說自己創作《活着》的原因是聽到了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個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舊有好的對待這個世界。他深受打動,決定寫下一篇改樣小說。而他在寫作中得到了這樣的啓示——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

我個人認爲餘華的《活着》在當今社會中仍具有獨特的意義。現如今生活中的誘惑太多,人們被矇蔽了雙眼,在利益的驅使下忙碌着。或是爲了金錢,爲了地位,或是爲了別的什麼東西。但是,人不應該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嗎?

我們的一生中定會經歷很多磨難,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對於那些磨難,在你第一次面對它的時候或許它很困難,但當你咬緊牙關挺過去,人到暮年,再回首時,這些磨難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從某個角度看,主人公徐福貴未必不能稱作英雄,他看透了世間冷暖,仍樂觀地生活。我想當我們都能做到這些時,我們亦可以成爲自己的英雄。

這世間磨難雖多,你我未必不可一笑而過。

所以,爲活着而活着!

篇10:《活着》讀後感

一本從頭到尾都在死人的書,居然取名叫活着。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說中翻到最後一章突然全軍覆沒的死亡不同。餘華寫的死亡,是耗。耗盡最後一滴血,還有一絲微妙的希望。福貴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繼續熬着。

苦的連嘆息都沒有,卻還有寬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麼感覺,當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麼滋味。2011年長沙的街頭有個拉小提琴的賣藝者,只會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來最多40歲,中等身材,頭髮已經全白。總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達斯門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爲何,每次路過都會傷神。

過了不久見報,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財產散盡,妻離子散。在富時唯獨學了小提琴,練了一段時間,只會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舊的房子裏,和其他同樣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動人。後來被哈根達斯趕走,又挪到悅方門口。總是一件乾淨的白襯衣,球鞋。站在他旁邊幾米,會感覺整個坡子街安靜了下來。心中想起許久不見的那個人,想起自己曾經美好過又失去的東西,在眼眶溼潤之前,畢恭畢敬的在琴盒裏放上五塊錢,然後離開。

他的自稱陳伯,許久沒回長沙了,不知還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

篇11:《活着》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活着》,這部電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義。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在民國時期,一個叫富貴的少爺,因爲賭博,把自己的家產全都輸光了,妻子家珍也離開了,父親也去世了,過着貧窮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來,並得到一個皮影工作,日子才漸漸好起來。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貴被士兵給抓走了,在國民黨的兵團裏,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氣息。後來富貴又到了共產黨的團隊裏,最後終於回到了家。在他家裏,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貪黑地送水來維持生活。以後,生活越來越好,但不幸卻不斷髮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兒子被兄弟弄死了,唯一的女兒因爲生產時大出血也死了,不過最後他的妻子、外孫、女婿還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麼美好、幸福、快樂的事。在富貴那時候,一剎那間就是幾條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艱難、困苦,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命,永遠抱着一顆求生的心。

而我們現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沒有看重生命,從來沒認識到生命是多麼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熱愛生命的心,有堅強的心,無論是生活還是心理上的困難總會過去,幸福的大門總會向你打開。我們應該像富貴那樣,用堅強面對生活。

讓我們一起熱愛生活吧!

篇12:《活着》讀後感

不管有多慘!我都不會自殺!我都要頑強的活下去!哪怕並沒有活着的理由。

——-----題記

生,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無關......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頑強的活着。

我以前總認爲沒有追求,就是去活着的意義。但是,讀完《活着》我才理解,生命,就是一種存在而已。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失去,當所有能失去的你都失去之後,你纔會發現什麼是別人無法奪走的!你纔會發現什麼纔是你生命裏最重要的。

主人公福貴,年輕的時候是地主少爺,嗜賭,風流成性,把祖輩留下來的家產全都輸光了。而後父親去世,爲母親的病去進城求醫被抓去當兵,在戰爭中僥倖生存,後被解放得以回家,此時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始終守護着他,含辛茹苦養大兩個孩子,但女兒在一場高燒患病成聾啞人。

然而,真正的悲劇開始了。在中國舊社會_的背景下,福貴一家過着貧苦但也不算太壞的日子,兒子有慶爲了救他人而抽血過度而死,女兒鳳霞難產失血過多而死,妻子家珍患軟骨症而死,女婿二喜被夾板夾死,最後唯一的外孫苦根也意外過世。

餘華啊!你是怎麼忍心寫下去的啊!

我是從他的兒子有慶被抽血過多暈過去後,沒醒過來,開始眼角溼潤的,真的觸動到我了,那孩子心地多好啊,飛速跑着搶着去救人,嘴裏還念念叨叨着說輪到我了麼輪到我了麼,卻再不復返。

一路看到最後,妻子兒女女婿外孫都去了,到了那兒想哭都沒有了眼淚,不忍卒讀。

福貴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是如此從容,平靜,談笑風生的敘述他的一生,紈絝過,風流過,慘敗過,愛過,也恨過......人生所有應該嘗試的他都嘗試過了。

“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福貴對自己那樣評價。對他而言,活着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一個小人物在大時代與命運的抗爭。可無論怎樣,他都相信生命的下一個路口會有曙光,即使生命給他的痛苦遠遠大於他那微乎其微的幸福感,他依然堅毅的活着。

人能感受到痛苦,這份痛苦激發了太多疑問:爲什麼要活着?既然痛苦爲何還要活着?人生如果究其目的,所有人只有同一個目的。所以爲什麼而活,不是爲了其他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這是生命最本質的解讀,我想我得到一個最爲樸質的答案。

人生就沒有意義,但我們活着就是去給它賦予意義。

死神不會忘記帶走你,保持一顆平常心。活着,並努力活的精彩,燦爛。

篇13:《活着》讀後感

《活着》,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時,就有種淒涼的感覺,爲什麼這麼說呢?一直以來就固有一種思維方式,只有在人絕望時纔會萌發出一個念頭——活着。活着二字,總覺得難以琢磨,陌生又遙遠。其實就是這樣,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沒事兒誰會整天想着“活着”呢?

抱着這種對書名潛在的理解,我讀完了這本書。對於這樣的不同尋常的故事情節,對於這樣的結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它把一個人的一生,從玩世不恭到家境落敗、貧困潦倒,再到兒女和妻子的離去,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隨着時間的流逝,主人公福貴的那種堅強的意志,那種對生活的期盼,那種面對“生”的坦然逐漸顯露出來,彷彿我就生活在那個年代,和福貴生活在一起,伴他度過這一道一道的坎。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情節真實、勵志、感人。福貴的一生,也許應該說是大半輩子,所經歷的挫折和困難,令我震撼。與他的困難相比我的又算什麼呢?曾經,我會因父母的叨嘮而焦躁;曾經,我會因感冒的困擾而痛苦;曾經,我會因突然的考試而不知所措。我抱怨過,不止一次地抱怨;我痛哭過,不止一次地痛哭;我更發過脾氣,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回想起來,真是覺得可笑。我經歷的這些困難是什麼?是因自尊心受到傷害,還是因心願沒能滿足?這些能稱作困難嗎?福貴所經歷的是家境的一落千丈,是地位的起起伏伏,是親人的相繼離世。對,他抱怨過,他痛哭過,他也發過脾氣,但他身上承受的是天塌下來的黑暗,是五指山般的重量,是一家人對他的寄託,是……好,我還是要說一句,福貴承受的,遠大於我,而他面對這些的表現,我更是遙不可及,我佩服他克服困難的勇氣,我更佩服他面對未知前程的勇敢。福貴,好樣兒的!

如果說以上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全部感悟,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讀到的,不只是這些,我還讀到了蘊藏在書中的信念。這種信念,是家珍對福貴的信任,是有慶對姐姐的依賴,是鳳霞對二喜的愛戀,它們從心而發,因情而生,它們凝聚在生活中,圍繞着這個家庭,讓這個家庭能夠挺立在那個艱苦的時代。這也讓我發自內心的敬佩。

《活着》,它包含的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生死,不只是活着的念頭,它包含的,是苦難中的堅強,是絕望中的掙扎,是身臨絕境都不輕言放棄的頑強意志。困難算什麼,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能驅逐陰暗,帶來光明,就能在挫折的沼澤地裏直立前行。

我,活着,我有希望,再遇挫折,我定不放棄,定不懦弱,我會托起希望的燈塔,勇敢地矗立在山巔,我會吹起勇敢的號角,像福貴一樣,勇敢地“活着”!

篇14:《活着》讀後感

這篇文章主要說了富貴一生的遭遇。在他年輕的時候,是地主家的一個少爺,在年輕的時候敗家,吃喝嫖賭是他的惡習,每天都是如此。老爺都管不了他。老爺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敗家子,可是年長後就變好了。可是到他這一代也是如此。直到敗完所有的家產後,全家都遭罪了。變成一個農民,富貴的親人都一個個的死去,直到就剩下一個人——自己。全文描述一個悲慘的故事。

我讀完全文,不由的想到了一個問題——爲什麼只有富貴一個人活了下來?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深刻的理解,以下我具體分析:

我覺得是他對於生命有了很深的領悟吧。

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他看透了人生,卻也明白了生命的珍貴,在他心裏,家珍還有鳳霞有慶都還活着,而他也明白自己家人希望自己好好活着。他失去了所有家產,卻在打地主的時候得以倖免;他被抓卻做了壯丁,卻奇蹟般地從戰場上生還;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卻由年少的浪蕩無知漸漸明白了人生。

他覺得,這就是命,上天都安排好了,他不需要再去爭去搶,就簡簡單單活着,平平凡凡也很好,況且一輩子一轉眼就下來了,就簡簡單單活着,平平凡凡也很好。

他這一生起起伏伏,經歷過錦衣玉食,也有過墜入深淵,經歷過太多生死,或許已經讓他變得通透,只想順其自然平平淡淡的過完餘生,連同逝去的親人那份一起活着。還有就是他選擇繼續活着,也是對文題的另一種呼應。

主人公的一生都在詮釋這個人生哲理,活着,本身就是動力,就是理由。受過的苦,遭受的難,都是插曲,都是你活着的見證,經歷的一切,到頭來,只是你坐在夕陽下草地上遙望遠方時的回憶,是你手握繩索躬耕田畝時的一次閒聊。曾經的驚心動魄,而今的過眼雲煙,活着,給你回憶的機會,給你閒聊的能力。

活着,難得的活着,活着的難得,在奮力扎進生命的那一天,揹負這着不可想象,生命的開局不可修正,未來似乎亦是如此,彷彿到來的使命,要麼得到自我修正,要麼促使他人修正,反覆的,反覆的……

人生該是如此,不是嗎?

篇15:《活着》讀後感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作家餘華的作品《活着》,前陣子在書店看到,就把它買下來了。高中的時候就挺想讀這本書的,但是一直沒機會,因爲那陣子瘋狂迷戀懸疑小說,因此就把它擱在一邊了。今天凌晨,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感觸很深。我曾幾度落淚,故事裏的每個人都讓人討厭不起來,我們該恨的,是那樣一個時代......

紈絝子弟徐福貴,好色好賭,遊手好閒,輸盡家產,父親從茅坑上摔下來不久就斷氣了,人生從高谷走向了低谷,他有過輕生的念頭,可任勞任怨的家珍、可愛懂事的女兒鳳霞、溺愛自己的母親成爲了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母親積勞成疾,福貴去城裏給母親買藥時被國軍抓去做壯丁,來不及和家人告別就去了前線,一別就是兩年,回鄉後母親已經辭世,而女兒鳳霞因爲一次高燒變成了聾啞。家珍得了軟骨病癱瘓在牀,兒子有慶獻血被抽死,再後來是女兒鳳霞生孩子大出血去世,媳婦家珍接着去世,一個接着一個的悲劇,堵得我幾乎喘不過氣。女婿二喜工地意外去世,身子被水泥板夾成了肉泥,最後整個家就剩下他和外孫苦根了,可幾年後,因長期捱餓苦根一次吃豆子被撐死了。所有人中,唯有家珍走得最安詳,“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死後一點是非都沒留下,不像村裏有些女人,死了還有人說閒話”,福貴說。

也許你會覺得主人公命運十分悲慘,但同時他也是幸運的,他熬過了大躍進和危難的時期,熬過了饑荒,要不是他把家產輸光,那身爲地主的他就要被抓去槍斃,有人給本該被槍決的他當了替死鬼。唯有他一人苟活到了最後,雖是痛苦地活着,但所幸不是爲痛苦而死。餘華給筆下的人物塑造了希望,可也許就在下一秒,所有的希望都會灰飛煙滅,暴風來臨的前夕,沉悶、壓抑得可怕。

我們或許沒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裏,但是我慶幸,我沒有生活在最可怕的年代裏。整部小說沒有《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公苦盡甘來,快意恩仇的灑脫,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麻木,是生存的本能,沒有傳奇的色彩,沒有奮起的反抗,唯有在壓抑的氛圍中,對“生”的渴求。讀後感·活着比死美好多了,因爲我們生在了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活着比死艱難多了,因爲活着要忍受一切苦難,而忍受苦難造就了活着。

看完這本書,我一開始也覺得,要是我是福貴,家人紛紛離我而去,我一個人苟活還有什麼意義?可其實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財物也好朋友也好親人也罷,這些全都是身外物,只要你死了,他們對你來說全都不復存在了,所以才說人是爲自己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其他事物所活着。

《活着》

篇16:《活着》讀後感

“你要活着!”這話是家珍對想要尋死的春生說的,又何嘗不是對福貴說的呢?

當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一個個地離福貴而去,當他身邊只剩下一頭老牛,當他孤獨而又痛徹心扉地哭在一個個墳頭,他的內心該有多麼無助寂寞。他是多麼想要隨他們而去。可是,他沒有。他只是活着,活着。看着每天的太陽升起又緩緩落下,看着田地裏的人們一次次經過,在他內心小小的平地上活着,活着。

餘華的《活着》就塑造了這樣一位老人的形象,不,這老人也有過年輕。年輕時因不務正業害死了雙親,老了自己也孤獨一生。在經歷了種種變故之後,他沒有強烈的生存慾望,也沒有要死的決心,只是一味活着,這讓我不禁思考,或者難道就這麼平淡、尋常嗎?

不,他的活着是經過種種磨難而來的,他不經歷過痛徹心扉的種種,哪來的現在的淡然的微笑呢?

父母死時懊悔遺憾,兒子死時失去理智,女兒死時心如冰般寒冷,女婿和外孫死時卻也淡淡麻木了。是啊,一次次打擊使得他心如死灰,卻也令他看淡了一切 。我竟在讀書時默默祈禱着,不要再有人離去了、不要再打擊他了、不要留他一人,可是結果卻也不如人意。這也不禁讓我思考那一次次打擊,思考那當時的現實,思考中國過去幾十年中的一切的一切。

人民公社化運動使人們生活秩序混亂,十年__使社會動盪不安,改革初期生活貧困,全部在中國社會的幾十年前涌現。那時,有多少人因生活貧困而餓死;有多少人因批鬥而冤死;有多少人因看不到明天的曙光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來,活着,活着,活着……他們一定是抱有強烈信念,正如食指所言:“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才使得自己在迷茫的昨天堅持前行。

而當今社會,仍有許多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喬任樑因抑鬱自殺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靈。感覺瞬間,一個鮮活的生命就已逝去,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安詳的笑容,也是一個強烈的衝擊。他的死也讓很多人傷透了心。有些人也因承受不住壓力而選擇自殺,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活着有沒有意義呢?有,它有意義。活着,不僅僅是爲了自己,更是爲了那些已逝世的人,替他們延續生命。

有些人活着,卻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卻依然活着。既然活着又何必憂愁,又何必嘆息,又何必因不知未來而迷茫?活着,就要活在當下,讓自己的活着有價值!

老人和牛的背影漸漸遠去,也讓我的思緒隨之飄向了遠方。儘管歲月給了他磨難與打擊。儘管他的一生坎坷曲折,可他仍不屈不撓地在他一輩子呆在的那片土地上活着、活着......沉重卻又充滿陽光。

篇17:《活着》讀後感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的《活着》寫出了真正的意義,書中主人公小時候是個富家公子,因爲年輕時吃喝嫖賭,將家產全部敗光。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一生曲折多變,最後他沒有了所有的依靠,所有的親人,只剩他一人孤獨的活在世間,但他依舊活着,他努力賺錢,只爲買一頭牛,與自己共度餘生。

富貴坎坷的一生告訴我們很多人生道理,生命中充滿了無數的坎坷和挫折,但這些都不能成爲阻礙我們前進的道路,我們可以被打壓,但是不能被打敗,要努力,勇敢的活着。或許,人們活着就是爲了自身而活,而不是爲了人以外的任何東西而活。如果要說活着的意義,那就是爲自己而活,並且活的精彩,因爲時間會證明一切。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餘華

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餘華

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別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

——餘華

篇18:《活着》讀後感

一個女人要活得有內容,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質的。當然精神世界比之物質世界將會更有意義,也更有遐想空間,因爲人的內心歡愉纔是真正的開心。

物質會老化,會陳舊,當然可以更新。但精神具內涵,可以思維的方式將其它擴大化,虛擬化。可隨自己的心情去潤色,因此是可以用來享受的。比如一張漂亮的花木雕大牀,可價值連城,但也不過是個睡覺的東西,但若加以精神,你可以想象在這種大牀上。。。,哈哈,無限的遐想!但是,一張極爲普通的大牀,你也可以展開相同的遐想,只是這張大牀需要結實點。那麼一張小牀呢?不是也一樣可以展開聯想嗎?也許還更有情趣呢!因此,物質是媒介,而思想是自己的,是你可以馳騁的空間。

以你的馳騁空間去完成你的現實,當然不僅是牀第之事!你會活得瀟灑,活得漂亮。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記住,這是個法理。所以女人可以不漂亮,但可以活得漂亮。天生你材(你可以不是才),必有用!

去漂亮地生活吧,人是精神的,即便沒有物質的享受,我們想象還不行嗎?會想象的女人才是迷人的,會博得歡心和歡欣的,至少可以獲取歡喜吧?

篇19:《活着》讀後感

讀畢,合上書頁,那種大夢初醒的懵懂,與心中難勝的酸澀,無處排解,也無人可與共情同感。再翻開這本書,心中的波瀾仍久久不能平息,苦難、壓抑、沉痛、悲慘......

那個老人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淡然地講述着一個關於活着的故事,他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生活似乎沒有放過那個老人,絲毫沒有給過他喘氣的機會。從風光的少爺到落魄的窮人,一次次的絕望,在死亡的邊緣,又拼命地活着,經歷了親人一個個的離去,仍拼命地活着。

那個老人就是福貴,一個貫穿全書可憐又可恨的人,或許是他不知珍惜的揮霍無度,透支了他這一生的幸福,以至於前半生的“甜”,要用後半生的“苦”來償還:因賭博而敗掉所有家產,歷經自己父親的死亡,進城爲母親找郎中卻被抓去做壯丁,幾經波折回鄉時母親早已去世,女兒鳳霞因一場高燒變得又聾又啞,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身亡,鳳霞也在難產中結束了生命,妻子有珍也在三個月後去了。命運並未停止曲折——福貴又親歷了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的死亡。

當讀到苦根去世的時候,我以爲福貴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會隨之消逝時,使我出乎意料的是福貴對一切的坦然。我細細思索,如果福貴也離開人世,那“活着”又作何意義呢?餘華在序言中寫到: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麼一切又是情理之中。

晚年的福貴鉛華褪盡,較之於青年、中年的他,多了幾分閒趣,一份釋然。“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讀到這裏時,本來已經盈着淚水的眼眶止不住地傾盆而下,是摻雜着憐憫、感動、敬佩的淚。即使身處黑暗滿身瘡痍,也能在某天等到透進黑暗縫隙的'微小光芒。福貴啊,可真是個鮮活的英雄,不甘屈於生活之下,奮力躍然其上。

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至少還活着,淚已流盡,絕望也已消遁,剩下的屬於坦然。於是這位老人與命運達成和解,他銘記自己的一切,他不打算選擇逃避,選擇遺忘,選擇“木訥”,他知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比什麼都好。

篇20:《活着》讀後感

有幸看過餘華的《活着》,差不多是高一的時候,我從未因爲讀或者對文字表達的渲染力而掉過眼淚。《活着》讓我感受到了貼切現實的底層人民生活的寒酸。來自於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心酸歷程,我想現實中大概每個人都會有一段像富貴一樣的經歷吧……失去親人也好、經歷過暴富破產也罷。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嚮往都是自由的,生活的不如意並不會打倒每一個人,如同最經典的一句話“生活會像磨刀一樣磨平你的棱角,降低你自己心裏對生活想要的滿足感、幸福感”。我想“人”大都該如此吧,也只有經歷過那些痛苦的、真正觸動內心的,纔會對生活的理解昇華到一定層次。

《活着》中揭示了一個最明瞭直觀的主題,“無論生活給予你怎樣的不公平,總會有人去慢慢接受它”。人人都能像富貴一樣或許每個人都會如清風般自由吧!可悲的是,最後陪伴富貴的只有那頭老黃牛。餘華對生活的理解程度和釋懷,《活着》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也許這個過程中會讓你感覺到富貴真的好可憐,相繼失去至親,這樣的過程和裏面細節的文字描述既給了讀者視覺衝擊感,也會有真情實感和生命脆弱的碰撞。然而一切終歸是美的,富貴依舊用平和的語言敘述着他一生的經歷。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最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爲感激,同時又相互仇視;但是又無法拋棄對方,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生活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化成泥土。《活着》講述人生如何承載巨大的苦難,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如果從讀者的角度,他的人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他的苦難經歷裏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兒女是世界上最好的。還有女婿和外孫,還有曾經一起生活的朋友,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着》講述人生如何承載巨大苦難,人就是爲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也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命運。《活着》裏的福貴:生活屬於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也許應該理解爲一種人生態度的選擇。

篇21:《活着》讀後感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美國《時代》週刊這樣評價。

“寫作過程讓我們明白,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說的作者餘華這樣講。

“活着,是幸運,更是勇氣。”我想。

讀《活着》的過程實在壓抑,偶爾出現的一點溫情也總讓我想到——這注定是一個悲劇。因而這些溫情讀起來更像是地震後的房屋,讓人倍感心酸苦澀。而餘華那些生冷的文字,更爲福貴的苦難蒙上一層灰色。福貴這一生的起起落落,更顯出這些字眼的冷酷,就像這從不吝嗇苦難的老天爺。

起先是家財,父母,而後是妻兒子孫,他們相繼而去,終於只剩福貴赤條條一人。是意料之中的結局,卻又讓人唏噓。死去的每一個人都是福貴的一次人生變折,福貴親手將這些人埋進土裏,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死亡。

福貴是幸運的,老天爺帶走了他身邊一個又一個人,卻獨獨將他留了下來。可這又該是多大的痛苦。他們帶着苦難離開了,倒也走得乾淨,只留福貴活着,獨守這份悽苦。我初讀小說時曾疑惑,活着就是痛苦,福貴何必在悲慘一生的末尾苦苦煎熬?死了就沒有痛苦,一了百了,多好。我曾因爲福貴對老牛的同情而將“折磨”一詞用在他身上。

而現在我終於在福貴唱的那句“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中明白了福貴的幸福。他這一生有苦難磨折,嚐盡苦的滋味,卻不乏甘甜。他有過衣食無憂的日子,有過最好的一雙妻兒。我想,福貴這一生是圓滿的。

我想起看過的動漫《多羅羅》。帶着動漫誇張色彩的主角百鬼丸,出生即成了父親與魔神建立契約的犧牲品,眼鼻口耳與四肢盡失的被遺棄的孩子,活着,本身就是一個奇蹟。這樣一個孩子,因爲活着的意志,一步步奪回了自己的手腳,奪回了活着的權利。

福貴擁有的,正是活着的意志,活着的勇氣。活着,是人一輩子最大的一件事,也是最小的一件事。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讀完最後一句話,我腦中的《活着》驀然褪去了黑白,露出了它本來的色彩,就像我用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樣真實。合上書本,我心底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對於福貴而言,這樣的結局又何嘗不是最好的結局?老牛爲伴的生活,也多得一份逍遙自在。孑然一身,只爲活着本身而活着。這或許並不是一個悲劇,我想。

有些驚訝,我在《活着》中讀到的,不是諷刺批判,也不是同情揭露,而是雨過天晴般的美好。我終於讀到了餘華創作時明白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是幸運,更是勇氣。

篇22:《活着》讀後感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滿整個封面,其中的“活着”醒目地立於這深深的絕望中,似負隅抵抗……

是闡述深重苦難之下人爲了活着而不擇手段的爭鬥?是體現活着的艱難?是批判什麼?是揭露什麼?

不,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講述着這些:少爺出身的福貴,在一賭之後敗掉所有家產,歷盡自己父親的死亡,進城爲母親找郎中後又被抓去做壯丁,回鄉時母親早已去世,女兒鳳霞因一場高燒變得又聾又啞,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身亡,鳳霞也在難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個月後去了……

但命運並未從此就優待他——之後福貴又見證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的死亡。最後在傍晚的鄉道上,福貴拿捏着粗啞的嗓子唱着“少女去遊離,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與那頭老牛漸漸遠去……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如是說這句話詮釋了三種狀態:疼痛、清醒、釋然。無疑,徐福貴就是這種英雄,他的一生也符合這三種狀態疼 痛。福貴第一次體會到生活的疼痛是家裏破產揹着銅錢還債時,“一天下來,我的綢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滲出了血。我一個人往家裏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錢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輩掙下這些錢不知要累死多少人。”隨後他的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逝去,福貴所經歷的疼痛遠超於常人。末了,他孑然一身,唯有一老牛相伴。

清 醒。無論是遭遇了什麼樣的變故,福貴始終堅定着一個信念——活着。他身邊的親人愈是少,愈是活得清醒。他曉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比什麼都好。

釋 然。晚年的福貴鉛華褪盡,較之於青年,中年的它,多了幾分閒趣,平靜地享受生活,滿足生活。“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地也是盡心盡力了。”讀到這一段時,本來就已經盈着淚水的眼眶止也止不住地傾盆而下,是摻雜着感動、憐憫、敬佩的淚。福貴,可真是個鮮活的英雄,不甘屈於生活之下,奮力躍然其上。所以晚年才過得風雅姿意,閒適安詳。

從任性敗家到離家漂泊再到失去摯愛孤單一人,如今的福貴已能夠坦然面對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獨的個體,他活在世界上總會有可以依靠的,或人,或物。所以,當讀書人還在唏噓不已時,書中那人早已牽着老牛一頭,在平淡的餘生中漸漸遠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獨地活着。如果可以,請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應,不如試着接受不幸,坦然面對生活。

篇23:《活着》讀後感

《活着》是一本能給人力量的小說,每每我面對劫難,快堅持不住的時候;福貴的形象卻總能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給予我無限力量!

今天,忍不住又重讀一遍餘華的《活着》了!

雖是重讀,但卻有着比第一次更強烈更沉重的感情――讀的過程中忍不住落淚三次;分別是福貴的女人家珍離世,福貴的女兒鳳霞離世,福貴的外孫苦根離世……

富貴這一生太苦太苦了,同時他又那麼幸福――

從地主少爺,到輸光家產的窮苦貧民,到目送親人一個個相繼離去,最後只得與一頭牛相依爲命。

一次次的與摯愛之人永久別離,一次次的經歷磨難。在經歷這些種種後;老人依舊活着,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這得花多大的勇氣去面對阿!很難想象出來……

同時他又是幸福的,他所牽掛,所擔心的都陸續不在了,他再也不用擔心誰,再也不用牽掛誰了。輪到自己死,安安心心死……

文中,老人福貴是以微笑向一個陌生人講述自己的一生而開展來的,我想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純粹的。

篇24:《活着》讀後感

在這個初春,我得到了一本書,是我弟弟推薦給我的,這本書是餘華的小說《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卻因病去世;再接着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到毛澤東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令我意味深長也讓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條,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時候,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知足常樂就是幸福!

篇25:《活着》讀後感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爲如此,生者纔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爲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我欣賞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樂。我看過餘華作家寫的《活着》,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篇26:《活着》讀後感

看完餘華的'《活着》此刻卻翻轉難眠,這本書是買給睿睿看的。我知道自己看不得如此悲慘的人生演述,因爲許多年前我看過《活着》這個電視劇,當時就是因爲受不了劇中的一些傷情片段,我都跳集着來看。這兩天睿睿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把書放在他的書桌上,昨天我只是想看看他看到哪裏了。結果打開書我的目光就難以移開書面,後是豆子要我陪他玩硬強行把書給搶了,不知何故書中的故事總讓我欲罷不能。今晚睿睿把這本書看完後,推給我讓我看看,我還是忍不住接手了,結果沒有豆子的打擾,不知不覺中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看這本書的時候,書中主人公的思維、情緒我卻能身同感受,福貴痛失最親,我彷彿就在他身後親眼所見。那種絕望得悲痛,卻在我胸前隱隱作痛,淚水打溼了半捲紙巾,目光卻捨不得移開書面。我曾經寫《姑婆的一生》時,就有博友評論說像餘華的《活着》,也許就是因爲我身邊有這樣的悲慘苦難的人,我更能容易被書中的情節故事感染吧!

人這一生活着,雖有太多的不易,但如餘華小說的《活着》和真實生活中我的姑婆,他們那樣不容易的人生,內心是多麼的堅強,我是無法設想,佩服他們戰利生活的鬥志力。我僅僅只是看了一本書,做了一個旁觀者,今晚應該難以入眠了。

篇27:《活着》讀後感

清早醒來,在20xx年第二期《讀者》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人靠什麼活着》。心裏很是溫暖。

是的,是什麼力量讓人珍惜生命,讓人不管歷經怎樣的磨難,都有生存的慾望?老列夫用的是一個神話故事詮釋他的觀點,想他是信仰上帝的。而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同樣與他有共鳴。

人靠什麼活着?靠愛!施愛與被愛。想想如果沒有父母的相親相愛,哪裏會有我們的生命存在,如果出生後沒有父母親人的愛心呵護,我們如何能立命於天地?如果成家後沒有另一個人的疼愛關心,我們怎麼會願意孕育生命,傳承生命?孩子沒有我們的關注與培養,如何能長大成人?

即使有人不幸自小父母雙失,終生未娶(嫁),也至少會有朋友,親人的照顧。就算這些都沒有,那麼他總能遇到社會以及陌生人的幫助,因爲如果真的不幸到這些都沒有,那麼這個生命將無法存活。

而有時候,我們因爲獲得的愛太多,往往忽視了她的重要性,以爲理所當然。世間哪有好運永遠是你的?

父母終會老去,親人也有失去的一天,兒女也有離開你的日子。而我們要做的是,珍惜所有,珍惜眼前,接受被愛的同時,也付出自己的愛。這樣輪迴中才盡是美好。

不要等到失去父母纔想到還沒有盡孝,不要等到愛人遠去,纔想到沒有好好珍惜他(她),不要等到孩子長大,纔想起對他的教育不夠。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能彩排,沒有往復。

所以不管怎樣的人生都精彩!不管怎麼的經歷都值得擁有!

請珍惜你有限的生命,珍惜愛着你和被你愛着的人!

篇28:活着讀後感

“也許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命運。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迷路者,我們都是按照自己認定的道路尋找方向,也許我們是對的,也許我們錯了,或許有時候對了,有時候錯了。在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說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裏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餘華在《活着》這本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當我讀完《活着》後,我與餘華產生了共鳴。

《活着》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叫福貴的人悲苦的一生。福貴年少時,確實人如其名,既福且貴。他原本是家財萬貫的大地主家的闊少爺,娶的妻子也是城裏米行老闆的千金。福貴富足的生活正如他自己的話一樣:“我們走路時,鞋子的聲響,都像是銅錢碰來撞去的……有錢人嫁給有錢人,就是把錢堆起來,錢在錢上面嘩嘩地流……”只是,福貴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天到晚沉溺賭博,將萬貫家財散盡,一夜之間淪爲窮人。從富麗堂皇的大宅院搬進了小茅草屋,氣得老父親在上廁所時死去。媽媽說估計他老父親是因爲常年累月吃太精細的食物導致的便祕引發了心腦血管疾病而致死的。緊接着,他快要生產的妻子被老丈人用八擡大轎接走,母親也積勞成疾,臥牀不起。他好不容易盼回了妻子和兒子,卻在去城裏用僅有的銀元爲母親請大夫時,被抓了壯丁。當他經歷了兩年的戰火紛飛,九死一生,再次回到家鄉時,母親已去世,妻子已經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樣,女兒也因高燒不退無錢醫治成了聾啞人。後來,他的兒子爲救縣長的老婆被無知的護士抽血抽乾致死;女兒難產大出血去世;妻子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壓死;外孫吃豆子撐死。福貴眼看着親人一個個相繼死去,卻無能爲力,最後只剩下一頭老牛與他相依爲命。

可以說,福貴自敗完了家產後,生活的苦水就如浪潮一般向他涌來,把他緊緊地包圍着,浸泡着,令他無所隱藏,無法掙脫。

然而,生活苦不堪言又如何?福貴不是活得好好的?且聽他扯着粗啞的嗓子咿咿呀呀唱出的歌詞:“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我想,福貴是樂觀的。人世間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如此樂觀的看待生命中的苦難的。唯有經歷過痛徹心扉苦難的人才明白,這苦難有多苦,有多難!

作者餘華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寫《活着》這個故事,也是在告訴我們,人生充滿了偶然,但是人間值得,我們唯有坦然面對,才能收穫內心的安寧。

西方先哲亞里士多德說:“智者不尋求愉悅,他們在憂慮和痛苦中尋找自由。”

因此,我佩服如福貴這樣能夠直面慘淡的人,佩服能把自己從心魔中解脫出來,從而抵達心靈自由的樂觀的人。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我用盡全力,只爲過好我平凡的一生。”想想,福貴何嘗不是拼盡了全力在努力過好他平凡的一生呢?

莊子雲:“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人這一生,電光石火,轉瞬白頭。韶華易逝,虛度有愧。既然活着,就應該認真地樂觀地過好每一天,才能不負歲月,不負自己。

篇29:活着讀後感

看到這個視頻我從頭哭到底,沒想到這個人是我的親堂弟,感到心痛也感到驕傲,也感到老天的不公給了我弟弟這麼多才華爲什麼又讓他病魔纏身呢?說實話,以前因爲家庭原因,我們走的不是太近,直到這兩年走的近了。當我第一次看見弟弟這麼瘦的時候,心裏第一次感到了心在疼,從那以後我知道了這世間唯有血緣是你無法更改的東西!我在想這十年我弟弟是咋過來的,我的叔叔嬸嬸是咋過來的,人間自有真情在。弟弟姐姐爲你加油,也以你爲榮!

有些時候的選擇是由不得自己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人生態度!10年,3000多個日日夜夜!你讓我們所謂稱之健康的人,在面對生活的無奈時,有了信心!加油,弟弟!我的弟弟出書了,在內心感到自豪也感到傷心、難受。

老天給他這麼多文采,爲啥又給他這麼多疾病。不過幸虧弟弟的堅強與倔強,讓他有了對生活的期望與生存,希望弟弟以後健康快樂!

篇30:活着讀後感

活着,不止是活着。

和朋友打聲招呼,微笑一下,那是活着。

在書中徜徉,那也是活着。

軀體在,靈魂已無,那不叫活着;軀體不在,精神永存,那才叫活着。

活着已死,死後猶存,臧克家先生筆下的魯迅,還活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全力解放全中國的毛澤東主席,也活着。

活着,不光是這樣,有所成就,也叫活着。

努力學習,奮發向上,那叫活着。

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那也叫活着。

臨危不懼,敢於克服可能,亦是活着。

臨陣脫逃,貪圖享樂的人,不算真正的活着;實現了自己遠大目標的人,那才叫活着。

不斷進取,激發自己的潛能,叫活着。

給同學講一道題,與同學共同奮進,那也是活着。

戰勝恐懼,突破自我將自信調到最大值,積極向上,做回自己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優點和才華,那便是最好的活着。

活着,不止是活着。做回自己,好好學習,便是我們當前活着的最好方法。

篇31:活着讀後感

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牛以後啊,饅頭就長大了,饅頭長大了就坐火車,坐飛機...那時候啊,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以上兩段話,是富貴(葛優)對他兒子以及外孫(饅頭)講的,第一段是給兒子講的,第二段是給外孫講的。都是充滿希望的話。看過不少人都拿餘華的小說原著和電影比較,說小說更震撼,因爲小說裏面富貴身邊的人最終一個一個都離開了富貴。小說我是沒看過,以後也不想去看。爲啥非要這麼冷血呢。我喜歡開心的結局,哪怕開心的結局有點假。更何況,電影的結局還是很真實的,僅僅是一家人剩下的幾口人圍在一起吃飯,簡單的幸福。

題外話,片子中居然能同時看到姜武和郭濤,實屬意外。因爲我感覺現在的郭濤和姜武有些類似,不適合在同一片出現,但是當時郭濤還挺瘦啊!

篇32: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3000字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出自餘華的短篇小說《活着》的自序。我很喜愛這本書,正因每當讀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麼,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爲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因此便憂鬱困惑,一籌莫展。讀了這本書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追求的東西,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所在,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讀了《活着》這本書後的感悟來淺談我對“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着,是爲了什麼而活?還是單純的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基本的潛質,簡單的兩個字卻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無聊和平庸。而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去忍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披荊斬棘後才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正因得來不易,因此才更加渴望和珍惜。派對名字

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但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麼是福?什麼是貴?也許他們並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於是一個個杯具就此誕生,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並沒有那麼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樣富貴,他的人生還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到最後才知道好好地活着纔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貴。想來也是警醒我們每個人:這天你所擁有的如果不發奮抓緊,明天也許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福貴的一生可謂當時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勞苦大衆對於生活的磨難只有堅忍,而沒有力量去改變他。賭光家財,氣死老父,他的人生從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衚衕,但最可貴的是他乘着自己年輕氣盛,以狂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他這一生中最愛的女生—家珍。他的幸福大門爲家珍而開,也從未關過。

福貴的一生是那麼的漫長也是那麼的短暫,讓我強忍悲痛來複述他的一生吧!成親不久,賭光家財,氣死老父,同時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質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強行帶走懷孕的媳婦,好在家珍最後回來了;外出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壯丁,戰場上撿了一命,但也許是他的母親一命換一命的吧;回到家以爲全家四口人能夠安心過上好日子了,不料兒子有慶十三歲時卻正因救人獻血過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兒鳳霞人機靈漂亮,但正因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本來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難過,還好找到了一個能當半個兒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後的這段時刻裏恐怕是福貴一輩子中最快樂的時候了,女婿對他們很好,全家其樂融融,但可怕的事又發生了,女兒鳳霞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不久之後他生命中最珍愛的人,最後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但好歹他還有爺孫三人相依爲命,沒過幾年二喜正因一次建築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個六口之家,還剩兩個人,但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六歲大的外孫的生命。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經歷瞭如此多的生死離別,卻依然堅強得活着。正因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種很大的幸福;正因他知道,上天讓他活着是去發奮追求幸福的,儘管幸福離他很遠,儘管只剩他一個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下,明天也許幸福就來到他身邊了。有人說過幸福就像一隻翩翩蝴蝶,你永遠也追不上它,但它卻在不經意間落在你的肩上。服務標語

寬容、善良是開啓幸福之門的鑰匙。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爲了救他戰友春生的老婆纔不幸死去的,一開始家珍不肯原諒春生,但大家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文革後,命運悲苦的他們還是重歸於好,因此遭遇不幸卻依然懂得寬容的福貴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寬容和忘卻來清除痛苦,讓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我堅信任何人都會被他這種堅強所打動,從而來堅強地應對自己的人生。也許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許能寬若天地。

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於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能夠光顧,在光鮮的背後,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於你所處的環境,而在於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於你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於你內心感覺到了什麼。做事遵循於本心,幸福就能夠很簡單,幸福的內心纔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用心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福。此刻的我們似乎都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一向在忙,一向在往前趕,以爲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於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向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麼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因此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穫不一樣的東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就讓我們放飛心靈,感悟幸福吧!

篇33:活着讀後感

活着,在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

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人們不斷討論生的意義,而作家餘華直接以《活着》爲題,以中國特色的年代,特有的方式來展示他心中對活着一詞的詮釋。而活了四十幾年的我,也算是經歷了人生的一小半,也有着自己的感觸。我總認爲活着是辛苦的,自己活着的意義就是爲了我的父母和孩子,因爲他們一個是給我生命的人,一個是我給生命的人。

然而當我讀了作家餘華的作品《活着》這本書之後,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書中所描述的許福貴的前半生可以說是自己所造成的。地主少爺許福貴,家境富裕,娶了溫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好賭,輸光了家產,把自己弄的一貧如洗。可是從敗家之後的每一步,似乎就走進了命運的魔掌。許福貴的後半生可以說真是無奈,去給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後來又經歷三反五反,大躍進的窮困難捱。父母先後離世,兒子死於人禍,妻子死於病疾,女兒難產殞命,女婿事故生亡,唯一的孫子也意外送命。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

在死亡面前,人的渺小無助就像福貴面對醫院那個小房子時的恐懼和無奈,這就是命運,或者說叫宿命。在這樣龐大的力量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福貴仍然要樂樂呵呵地活下去。本書開篇,餘華就提出了活着的意義:“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雖是簡短的一句話,但意義深刻,置入人心,我想自己也應該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吧。因爲只有活着纔能有機會體現人生的價值。

初看這本書時總覺得太慘,命運好像捉弄人一般,主人公許福貴悲慘的命運,身邊的人一個個被奪走,他還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爲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與義務,忍受貧困生活精神折磨,福貴親手安葬了六位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還是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經歷了那麼多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就會明白,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道理,生活就是如此。而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即使奪走你身邊的一切,即便已經千瘡百孔,無法反抗,我們依然要堅持活下去,這就是活着的意義。

而作者還想告訴我們的是:“體會到生命力的存在,”我很喜歡這句話,很多人體會不到生命力的存在,總是爲了一點事尋死覓活的,其實那是對自己和家人缺乏責任感。看看許福貴的經歷,我們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大事呢。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只有活着纔有意義。而作者利用主人公許福貴經歷的一切並沒有被打倒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力是多麼的堅強,活着就是隱忍,堅強的活着,活着看似殘酷的同時也是善良,更是美好的,因爲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篇34:活着讀後感

翻今天的報紙才發現今天的節氣是立秋,秋天了麼?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手裏的這本書從七月一直翻到了八月。難怪下午躺在沙發上看書的時候怎麼覺得有些冷,是因爲空調的冷氣漸漸佈滿整個房間,還是因爲看到了小狼的死?

小狼死了,是被陳陣自己用馬棒打死的,我爲它難過了一整個下午。

厚厚的一本書快要看到最後的時候,我開始猜小狼的結局會是什麼。

我想也許會讓它重新回到草原,也許它愛上了它青梅竹馬的玩伴――三隻小母狗中的一隻,然後作者再讓它們生一羣可愛的的狼狗BABY,想像它們長成高大威猛的狼狗勇士。然而那個在鐵鏈下長大的桀驁不遜的靈魂終於還是用死亡爭得了自己的自由。

視小狼爲自己生命的陳陣終於聽從了畢力格老人的話,在它生命的最後時刻用馬棒將它打死――讓它在還活着的時候死去,讓它飛上騰格里,成爲狼圖騰的祭品,成爲草原上空永不死去的狼的精靈。

這本書講了一個傳奇的故事,主人公北京知青陳陣來到內蒙古草原牧場生活,從不喜歡狼到愛上狼研究草原狼,並像淘氣的小孩掏鳥窩一樣,冒險從狼洞裏掏得了一隻小狼,頂着草原養狼不敬、養狼爲患的多種矛盾和壓力直至將它撫養長成一隻大狼的經歷。――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條線索。

作者說離開草原以後的二十多年裏他不停地做着關於小狼的夢,可是每一次的夢裏,小狼都沒有怨恨過他,看他的眼神裏始終都是充滿愛意的,那愛意古老荒涼,溫柔天真。我相信作者沒有撒謊。可是,我還是爲小狼難過,因爲這樣的結局,不論作者給它怎樣的理由。作者讓陳陣磨鈍小狼四顆藉以戰鬥和生存的狼牙牙尖以防止它咬傷人,用鐵鏈拴住它以至當它聽到曠野裏的狼嗥時在一次次的掙脫鐵鏈的努力中將咽喉勒出炎症而失去與自由狼在草原上空的狼嗥對話,並最終失去重返自由狼的羣體當中的可能。忿忿然,如果可以我真想改寫這個故事......

小狼生活的那個世界叫做草原――光看這兩個字只覺得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文中有大量對草原生態的描寫,比如那個天鵝湖,美得我幾乎要懷疑那是作者的遐想了;然而草原上還有人,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也像作者筆下的用字一樣觸目驚心,那隻天鵝的死,那羣狼的死,那片草場的消失,直叫人心痛而無奈......

總覺得厚厚的一本書其實可以再薄一些。有些話不知是作者心裏太想說還是什麼原因,我好像覺得像是在聽一個老人不停地重複一個話題一樣――那就是“狼圖騰”三個字。對中國歷史地域人格的分析,對遊牧民族的崇敬在書中多次出現和表露,尤其是書結尾的那份“講座”,是耐了性子看完的。我不明白,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作者也會盡量避免重複,可是作者爲什麼要明知故犯?小狼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圖騰”卻是兩個太重的字眼,看的過程總覺得作者有一些羅嗦,嗯,或者,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作者不知覺的在內心深處所做的虔誠的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有一些困惑。

無論如何,這本書陪我度過了夏天的一段時日,讓這個平淡的暑假有了一些紀念。我想從此我要中了草原的毒了,從此也要中了狼的毒了。也許有一天我會在內蒙草原上截住一位老人向他打聽草原狼的故事。

篇35:活着讀後感

知悉《活着》這本書源於一位以前的電臺主持人的極力推薦,出於好奇,更是出於對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間,我就看了此本小說,之後又重看了兩遍,每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說吸引超多讀者的緣故吧。

餘華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好比其他諸如餘傑、何清漣、劉曉波、秦暉等等中國良知一樣,對我們的國家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他們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塗脂抹粉,真實、客觀地反映或極富中肯地評價着各種事和人物,讀他們的文字,你才能感覺到中國文字的樂趣和精華,才能明白我們的生存狀態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來該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們讓我們明白這只是表象罷了,深層次、長期的問題反倒讓每位讀者揪心,而這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不畏權貴,一切憑內心真實的感受說話,他們是《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孩子,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因而,唯有他們的文字,我纔會去認真閱讀。

《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應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爲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爲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留下溫飽與一絲的憐憫,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戶籍制度讓一箇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能夠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但是,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爲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他們骨子裏的品質,讓他們

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嘆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嘆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取了“混”,相比於“福貴”和那些農民兄弟們,我們有資格說我們苦嗎,有資格對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訴苦嗎,有資格感嘆命運的不濟嗎,我們不配,當他們應對困難勇往直前時,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纔是真的勇士,纔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明白什麼樣的品性纔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纔是民族期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我想,餘華寫這本書的初衷,也許正基於此吧。

深層次剖析,我覺得支撐“福貴”老人走過一生的是其對土地的信仰,土地對於一個農人來說,就是命,就是生命好處所在,人有別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思想,信仰更是思想上的昇華,人類有了信仰,才能戰勝自然,才能避過災難,__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如此之廣,也說明了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缺少不了信仰,但是,時下的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仰的國度,部分民衆應對日益艱難的生活選取了輕生,選取了侹而走險,人與人之間缺少基本的信任與互助,人性冷漠,這是最可怕的病毒,我們這些年青人不要說崇高的信仰,就是基本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遺忘得乾乾淨淨,只一味地崇尚金錢,現今社會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唯留下金錢與權力了,很多人爲了金錢和權力,不惜出賣一切,“笑貧不笑娼”,大多的年青人的價值取向已顯得務實而短視,我們實際承載着中國的未來,倘若我們依舊如故,缺乏基本的信仰和不抱有遠大的理想與目標,我不能想象中國如何自立、自強與世界民族之林。

《活着》帶給我們的還有很多,自身學識的淺陋讓我沒有更多的感懷罷了,細細觀察當前的社會,我們的生存狀態又豈能樂觀呢民主與自由還是遙遙無期,而制度性的腐敗已經深入到政體的每一個細胞,改革開放的成果只是對自然資源和國有資產的再分配罷了,“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只是富了那些權貴之人,他們透過權力的市場化和對私有資源的壟斷、配置讓國有資產迅速流入私人腰包,而廣大的工人、農民則陷入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中,社會的基尼係數遠遠大於國際警戒水平,許多工人失業,隨着人口高峯的來臨,社會面臨十分危險的壓力,黃、賭、毒、法、黑應運而生,四處氾濫,甚至部分地方政府與黑道相互勾結,以榨取普通市民的利益來到達其富貴的目的;而愈來愈重的教育負擔讓許多少年兒童失去了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很少就走上繁重的勞動崗位,教育之於個人或國家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就已是很好的榜樣,這些缺少教育的少年們透過代際的傳遞,只會讓目前已經貧富懸殊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後構成社會的兩極,矛盾與對立自然而生;另一方面,自然環境急劇惡化,能夠說改革的成本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自然的破壞,很多地方政府只強調經濟指標、GDP的完成狀況,視自然環境於無物,強制性、愚昧地破壞着本是

安寧的天空,雖然政府已經在強調“可持續發展”,但真正能做到可持續發展的地方政府又有幾個呢環境的破壞帶來的危害是深遠與長期的,它關係到中華民族下一代的生活狀態,但沒有多少人會思考這些問題。以上只是我對當前社會的概述性描繪,它並不像某些文人所講的那樣完美,不像某些歌曲所頌揚的那般幸福,他們所望見只是他們的快樂,而廣大工人、農民生活卻是很艱難的,應對着當前的社會,我們這些所謂的二十一世紀青年能夠盲目樂觀,能夠無限HAPPY嗎而要改變這些現狀,又豈是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呢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地提升自己、充實自己,並極富熱情地關注着這個社會,儘自己所能去幫忙或者關愛別人,我想,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活着》讓我意識到了當前生活的艱難與不易,讓我明白人生的艱難纔剛剛開始。

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我們又迎來了2004年,2003年被很多媒體描繪成有歷史好處的一年、建設性的一年,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也許更多的是恐懼與不安,SARS的影響現今依舊盤旋在我們的腦海中,而孫志剛的死再一次讓我們見證了我們實際生活得並不安逸,重慶那位餓死的三歲小姑娘讓我們明白某些人性已經淪落到何種地步,上訪戶、拆遷戶的自焚更是對某些現象至死的抗爭,2004年,禽流感又飄然而來,這一次又不知會產生什麼後果,所有的一切讓我更感覺到了活着的艱難,我們並不比“福貴”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載的壓力與顧慮是很大的,幸而有《活着》,有餘傑、何清漣這些精英們的吶喊,才能讓我感知社會並不是一片漆黑,有一絲光,在暗暗地照着,對於我來說,已足夠,堅強、樂觀應對着一切,用自己的良知去闖蕩社會,我想,即使生活再困苦,我們還是能夠像“福貴”一樣,很好地活着,能夠無遺憾地對別人說,我對得住自己的良心,我無悔,我想,這就足夠了。

《活着》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能讀着它,無疑是一種享受,它讓我明白當初電臺主持人的用心良苦,更重要的是,它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禮,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好處,這對於像我們這些沒有老師的學子們來說,也許是終生受益吧。

篇36:活着讀後感

近期一位作家再度爆火。

其幽默犀利的言辭,豁達樂觀的態度以及接地氣的形象,無一不讓人心生親近。

董卿問:“你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

他答:“我很想調到文化館工作,因爲那個地方可以不上班,不工作,自由自在。”

“我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結果發現我是第一個到的,我就知道這個單位來對了。”

這一位真實不矯作的作家就是餘華。他的再度走紅,更多是因爲本人氣質與作品基調的極大反差。許多讀者直呼“被騙了”,因爲餘華“把快樂留給自己,把痛苦留給讀者。”

說起餘華的作品,我第一個想起的無疑是一個“苦”字了。猶記得中學課上,我手捧《活着》偷偷抹淚的場景,直到中午喝了整整一大碗玉米糖水,也咽不下嘴裏的苦味。

每一次讀《活着》,都像在看一位佝僂身軀的老人,艱難地向我展示着傷疤。那傷口永遠不會癒合,掛着陳腐的膿水,日久經年仍然在無數讀者的心上作痛。

這本書以去民間收集歌謠的“我”爲敘述者,偶遇福貴後,通過老人痛心的回憶,穿越時光,窺探了大時代的一角。

“我”見到的福貴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老農民,但是他的一生卻跌宕起伏。從最初的富裕公子哥,到後來養不起妻兒的破落戶,這一系列變故都與福貴的嗜賭成性和好吃懶做有極大關係。

被強行徵兵,回鄉後卻發現母親病逝,可憐的女兒已經變成啞巴。妻子患上軟骨病,兒子被縣長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難產大出血,女婿工作中被石板夾住,僅剩的小外孫也吃豆子撐死......

這不禁讓人悲嘆,人這一生,究竟還能苦難到什麼地步!但福貴只是大時代下萬千百姓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真實的悲劇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裏上演着。

但更多的是感嘆,人這一生,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難!再苦,再痛,如同風雨中飄搖孤舟的福貴,終究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最終帶着一頭老牛,慢慢地在田間曬太陽,數日子。

這人世間浪潮洶涌,人們不得不掙扎求存,但總有人能早早地攀上生活的礁石,眺望未來和遠方。也許是靠不懈的努力,也許是靠幸運。

也許是我們已經沐浴陽光太久,時而會忘了自己其實也很幸福。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時,也應該想想,有些人僅僅只是爲了“活着”這一件事,便已經用盡全力了。

書中有句話說得很好,“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實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但我們爲自了家庭、學業、事業而不斷迎接挑戰,攀越險峯之時,我們已經在書寫一份獨屬於自己的《活着》了。

因爲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你遠比自己想象得要堅強。

至少——

“曾經你以爲走不出的日子,如今都回不去了。”

摘抄

1.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就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4.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5.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篇37:活着讀後感

《活着》是一個叫富貴的老人在向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福貴原本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少爺,殷實的家業讓他衣食無憂,他成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賭徒,成天混跡於妓院和賭場之間,僅在半年的時間裏就把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田地和祖屋一點一點的全輸給了龍二,年老的父親再也禁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在即將搬出祖屋的前一天帶着深深地痛心和無奈死在了村邊的糞缸旁。輸掉了家業的福貴一下從天堂掉進了地獄,帶着一家老小被迫搬進了茅屋裏居住。爲了生活福貴向龍二租了五畝地,開始了艱難貧苦的日子。

禍不單行的福貴從此象是被災難困住了雙腳,先是他去城裏爲生病的母親請醫生,卻鬼死神差地被人抓去當壯丁,戰場的槍林彈雨,屍橫遍野,讓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兩年後,他帶着急切的心情回到家後才知道母親早已離世,聰敏乖巧的女兒也應爲生病無錢醫治成了不會說話的啞巴。然而災難並沒有就此罷手,就在兒子有慶在爲生產的女校長獻血的時候,由於護士的疏忽讓一個稚嫩的生命在十三歲那年嘎然而止,接着女兒風霞在生下兒子苦根後因爲產後大出血也死在了同一家醫院,久病的愛人家珍再也經不住接二連三的打擊,在三個月後也傷然離世,悲劇一幕幕上演,女婿又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喪生。

福貴和沒爸沒媽的苦根相依爲命,這樣的日子雖然苦不堪言,但因爲有了苦根,福貴覺得活着就特別有勁,他帶着苦根白天忙完田裏的事,到了傍晚,兩個人嘻嘻哈哈的坐在門檻上,看着太陽掉下去,田野上紅紅一片閃亮着,聽着村子裏的人吆喝的聲音,在彼此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兩隻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變成牛,我們啊也就越來越有錢啦”。這樣的好光景在苦根七歲時也畫上了句號,苦根是因爲發燒後又吃了很多的豆子給撐死的,富貴說:不是孩子嘴饞,就是豆子孩子也難得吃上啊。就這樣富貴的親人一個個的消失在他的世界,他成了一個徹底的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

就《活着》人物的命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慘故事。然而經歷了這麼多的動盪與苦難的福貴,卻從不抱怨和埋怨什麼,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他甚至爲了一頭因爲將被宰殺的沒有多大價值的老牛的眼淚所感動,付出了多年的積蓄。他喜歡回憶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重度此生了。我們看到福貴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他的苦難人生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他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還有那頭叫富貴的老牛。福貴說:我有時想想傷心,有時想想有很踏實,家裏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得,到了有一天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村裏的人都知道富貴的枕頭底下壓着十塊錢,這十塊錢,就是窮死都不會用的,是給那個替他收屍的人準備的。

富貴對於對於死亡和苦難所表現的樂觀和坦然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韌性與張力,看到了對人於生命的承擔與忍受,就象餘華在《活着》的自序中所說:活着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篇38:活着讀後感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

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出自餘華的短篇小說《活着》的自序。

知悉《活着》這本書源於一位明星易烊千璽的極力推薦,出於好奇,更是出於對此位偶像的信任,我在網上買了這本書,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間,我就看了此本小說,之後又重看了一遍,每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這本小說吸引超多讀者的緣故吧。

《活着》講述了以爲叫富貴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經人生滄桑和各種苦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書中,伴着富貴悠長的笑聲,富貴將他一生娓娓道來。從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吃喝嫖賭敗光家產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可是他的家庭早已支離破碎。血濃於水的家人一個個離他而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

他用他破敗的身軀送走了一個又一個他摯愛的親人,用他佈滿繭子的黝黑粗糙的雙手掩埋了一個又一個親人,最後與一隻老黃牛做伴。這對我們來說,是多麼不能承受的痛苦,可他經歷了一遭又一遭。他以笑來代替淚,伴隨着死亡的兢兢戰戰地活着,他悠悠地講述着他自己的故事,不悲不喜,他嘿嘿地笑着,卻讓人感受到他身上的無限死氣。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死。

生老病死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在讀《活着》以前並不是沒在書裏接觸過令人痛心的死亡。《平凡的世界》裏的田曉霞,《穆斯林的葬禮》裏面的韓新月,這兩個正值青春花季女子的死亡也曾令人唏噓不已。《活着》裏面的死亡比前兩本書寫的更加撼人心魄,慘烈的死、平淡的死、激昂的死、失望的死、意外的死……戲劇性的一切悲哀都發生在富貴身上,可他還是堅強地活着,活着是艱難的。

人爲什麼活着,這是個永恆的討論話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我們不妨聽聽餘華的看法。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妻子家珍,她對人活着的好處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訴福貴說:“我也不明白什麼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這不是對餘華這種“活的哲理”的最好詮釋嗎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大道至簡,事幹爲要”,人生在世,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找到我們的意義,找到我們喜歡的方向,併爲之努力奮鬥前進。當代大學生,要在大學時期將自己培養成一個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技能的,適用於社會市場的人才。大學生要勤於學習,更好地爲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貢獻,找到我們活着的價值!而我自己,更是要向自己喜歡的方向前進。我們要有一個健康和美麗的心。健康的心指的是良好的心態,面對困難挫折不放棄學習,不放棄自己,勇敢面對困難,虛心接受並改正。美麗的心就是愛自己,愛家人,愛祖國,愛集體,幫助他人。在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向上;學習上,認真鑽研;工作上,勤勤懇懇。這就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當我們生活不下去的時候,不妨想想富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艱辛。活着或許是艱難的,生存也許是困苦的,可是生活中尋找美好的事物,不正是我們活着要做的事嘛!

篇39:活着讀後感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噪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可就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就是如何衰老的。”

雖然說以前看過電影,但是讀過原著之後才真正讀懂這個故事。看似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富家公子因賭博而家道中落的故事,但卻映射出許多人生中的哲理。

生老病死,與自己的至親告別,這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福貴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家有田產和宅院,即使成天遊手好閒也不需要爲溫飽問題而發愁,可謂是衣食無憂。但是他偏偏迷上了賭博。

福貴因賭博將家產敗光,這是意料之中的。原本的錦衣玉食,家庭幸福,一切都化爲烏有。

經歷這樣的變故,他才意識到自己曾經是多麼墮落,從前遊手好閒的少爺也兢兢業業幹起活來,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子人,靠髒活累活來維持生計,雖然艱辛,但是這個家卻變得更加溫馨了。

可惜好景不長,有慶的意外離世打破了這個家庭的溫馨美好,兒女雙全的福貴僅剩一個聾啞的女兒鳳霞。

後來,鳳霞嫁給了老實善良四喜,落在福貴夫婦心頭的.一件大事落下。不幸的是鳳霞卻因生產大出血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再次上演,福貴的妻子家珍不能承受失去子女的打擊,沒多久也去世了。

就連二喜這樣老實善良的人也難逃厄運,在工地的一次事故中離世。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接一個走了,最後只留下福貴和一頭老牛。

到頭竟是一場空,顛簸大半生的他無人可以訴說,只能與老牛相伴。

從家財萬貫到孑然一身,福貴活得大起大落,雖然最後他還活着,但是心裏也許已經死了。

一步錯步步錯。福貴的追悔挽回不了什麼,比死更難的也許是這樣孤獨地活着吧。

每個人活着又是何其不易呢,在每個時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學生時代爲成績煩惱,希望能成爲父母的驕傲;成年以後爲生活奔波,希望能接過父母手上的重擔;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希望能再多打拼幾年,爲孩子提供更好的未來。

人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

那活着的意義到底是爲了什麼呢?這本書一開篇就給了我們答案: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

人生就是悲喜交加,體味這世間的酸甜苦辣。

篇40:活着讀後感

餘華作家的《活着》這本書讀完,福貴就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現:

他坐在田埂上,佝僂着背,右手裏拿着菸袋。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邊殘葉還要單薄,滿是泥土的褲腳被捲了起來,兩隻腳踩在地上。老牛在他的旁邊“哞哞”的叫着,他的眼中閃着旁人看不透的亮光。

身在動盪的年代,福貴無法改變時代帶了的災難。走過解放戰爭,熬到包產到戶,這其中大大小小的各種革命,福貴總是歸在了“受害者”一類。

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着。“悲慘”二字足以概括福貴這苦難的一生。出生在一有錢有權的家中,可因頑固,他成不了大器。而正因爲他的頑固,他的父親被他氣死;因意外被選爲徵兵,未能見得母親最後一面;兒子有慶,爲救縣長夫人而死在醫院;女兒因難產而死;女婿在這之後也因事故而去;就連外孫,也因吃豆子而撐死。到頭來,終是一人孤獨而存,寂寞獨行…

也許因爲這些數不清的苦難,他才能用心去感受在時光的夾縫中那微小的幸福。

最終的他沒有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活着的一生,全是故事。由盛轉衰的家業,熬過躍進,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楚。他無能爲力,但走的一生,全是他的歷史。

他走過了曲曲折折的一生,埋怨着命運的不公,爲活着而活着。可是卻從來沒有想過因爲他以前貪於安逸,貪於享樂纔會當災難來臨時感到命運世道的不公。

如果年輕時的他,戒了賭癮不當賭徒,不再敗光家產,重操家業或者在當解放軍和領盤纏回家的兩個條件中,他選擇前者,這樣他可能就不會再有後面一系列悲慘事件發生。可惜,他從不直麪人生,他選擇了逃避。

我們每個人活着,都有着或遠或大的目標,有着奮不顧身甚至傾盡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可若只是單純地只想餵飽自己,安安靜靜的在這個世界活着,日新月異的社會不會允許,而你自己也會被時代的不斷變化給拋棄。因此,我們要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活的更加充實。

篇41:活着讀後感

20xx年讀的第一本書是餘華先生的《活着》。早就對這本書有所耳聞,只是一直缺乏拜讀的勇氣。

隨着年歲漸長、閱歷漸增,那些“胡思亂想”愈發增多以後,我的勇氣好像多了不少,越發“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敢於正視慘淡的人生”,也越發能夠接受“苦是生活的底色”這一現實。

從前年歲小,只愛看灰姑娘之類的童話故事和大團圓的劇情,如今卻越發喜歡看一些有沉重感的故事和書,諸如《活着》、《平凡的世界》和《狼圖騰》之類。死亡、失去、苦難、平凡……這些詞彷彿更有力量,更能給我靈魂以盪滌。

我非常喜歡陸游的一句詩,“死去元知萬事空”,我將“人生在世,萬事皆空”奉爲真理,遂對一切七情六慾、人來人往不怎麼太放心上。此前我的一個朋友質問我:“你總說是空,空的究竟是什麼?結果是空的,但過程也是空的嗎?”一時激起我的千層浪。

今日讀完《活着》,對於朋友的問題,我已有了答案。福貴的一生委實太過艱辛,苦根的死去是我萬萬沒想到的,我以爲,幸好生活給了這個飽經滄桑的老人一個苦根,苦根的存在給了福貴生的意義和樂趣,沒想到苦根也離開了……此後的漫漫十年,福貴是以怎樣的心情獨自活下去的呢?若是悲觀地看,他的一生何嘗不是一場空呢?

可不止福貴,他的家人,包括家珍、鳳霞、二喜都是以無聲的莫大勇氣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場又一場災難,以頑強而倔強地姿態迴應着。

有慶和苦根都死在幼年時,鳳霞死於生產後的大出血中,二喜則喪生於工作事故中,一切都發生得太突然,他們並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對一生做總結,只二喜在意外發生時大喊一聲“苦根”,那是他在世上留下的最後一句話,短短兩個字是他留在世上唯一的牽掛和他一生的總結。

和福貴一樣命苦的是他的女人家珍。青春爲婦時,所嫁之人吃喝嫖賭、不學無術,賭光了家產;爲人母親時,家徒四壁,婆母重病,男人失蹤(福貴在請大夫的途中被抓去當壯丁),獨自撫養幼女幼子;一家團聚之後,女兒生病變成聾啞,又遇饑荒之年,兒子死於輸血,自己纏綿病榻,好不容易給聾啞女兒尋了一門親事,誰能料到女兒因生產命喪黃泉……

如此可憐的女人,在彌留之際,回憶一生,卻都在道這一生的“幸”。“幸”得嫁於福貴,說來世還做他的女人;“幸”得一兒一女,兒女乖巧且又孝順;“幸”得戰爭之後一家人團圓相守,甚至她將兒女“走”在她的前面,也當作一件“幸”,至少她走時再不用爲兒女牽腸掛肚,走得毫無牽掛,倒也安然。

福貴的日子還在繼續,那頭叫“福貴”的老牛陪伴着他,那枕頭底下放着的十元埋葬的錢安慰着他,他娓娓道來的這一生,有他的混賬、苦痛、飢餓、恐懼,也有他感受到的溫暖、情義、堅持與相守……想來,在他彌留之際,也會覺得這一生足夠幸運吧。

珍惜活着與相聚,無懼死亡與失去,是這本書教給我的道理。

篇42:活着讀後感

活着,活着,我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世界上苟活着,我無數次在想:苟活是怎樣的活?苟活還是活着嗎?

我想也許或許我還是活着吧,我還是拖着殘軀在苟延殘喘,度過這一年又一年的光陰吧

活着到底是爲什麼?我曾因爲這個問題請教朋友,他每一次講的都不一樣,我也聽不進去,或許我只是爲了多一個人與我分享煩惱吧?

煩惱與煩惱的碰撞讓我無法看清這個世界的本質,這世界到底是一個充滿愛的天堂,還是一個充滿仇恨與憎惡的地獄?

我尋找不到一絲答案,迷茫是我的唯一,迷茫與黑暗相撞,我在黑暗中迷路,連一絲光都沒有,一絲都沒有

尋找尋找無論在這黑暗中怎樣探索都只有一個答案除了黑暗還是黑暗,其他的什麼也沒有

恐懼恐懼它壓在我的心頭,沉重得使我喘不過氣來,窒息的恐懼侵蝕了我的心,死亡的煙霧在騰騰上升。

迷茫迷茫到底活着是什麼?苟活是同它一樣?還是死亡?這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是天堂,還是地獄?還是其他什麼?

我無法得知。遠處飄來一聲嘆息與牛的叫聲,雨霧越來越濃了

篇43:活着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

曾經放棄了很多,從未後悔,因爲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當明白,一份可以相伴終生的愛,面對愛的得失,總是會糾纏不清,總是把過去的惆悵加減在今天之上,再跟明日的憧憬混合在一起,結果便成就了今天的模樣。

漸漸地開始相信,一切經過苦苦掙扎之後做出的決定其實都是多餘的。我們總是在與自己的回憶和過去糾纏着,與其說我們做的是一個決定,倒不如說我們只是在給自己一個理由。於是,今天的我們對過去就不能再說後悔,也不甘心說後悔了。

有時候覺得愛情是迷茫的開始,自由的結束,風花雪月只不過是一種真實的錯覺,相信真愛只不過一場心甘情願的迷茫。教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文化素養體現,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家庭教育,道德品質。教養是從小就應該學習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的一種敬重態度,一個人如沒有教養,就是老師,家長的失職!

縱觀身邊的人和事,有些人雖然文化水平不低,但在待人接物,行爲處事方面缺乏教養,總是用一顆黑暗的心揣度別人,處理事情,更有甚者,說話粗俗不堪,行事更是沒有底線,平時大吼大叫,沒有最基本的道德,更談不上修養。

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纔是勇氣、纔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篇44:《活着》關於讀後感

以一個簡潔精短的人生引述,描寫着曲折,澎湃,辛酸,痛,笑,哭的人間世事。感受,一個字“苦”.

讀到他們辛酸的生活波折與經歷着一個個親人逝世時,與他們一樣覺得苦,從嘴裏到心裏再至腦子裏,眼淚就這麼留下。猶如架空了靈魂,橫跨過一個世紀般滄桑,無奈,悲苦,但還是得活着……

眼前彷彿看見夕陽西下的黃昏中,一個孤零零僂着背的老人在田裏伸展着皺紋滿面的嘴巴。淡笑着對前面比他年紀更老的黃牛說:“福貴,回家了”.福貴,是那老人的名字,可能他父母希望他長大了有福又富貴吧,但卻沒想到他長大了又窮又苦,老人覺得那牛就跟他一樣所以也叫它福貴,它是他暮年的“親人”.

看了他們故事後發覺自己真的太不懂得生命賜予我活着的意義。相對於他們平凡人中不平凡的生活磨難,我們的消極不幸和悲哀不過是粒沙子,渺小而輕微,.是我們太輕視生命了,以爲活着就是在這世界走一走,總覺得自己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別人欠我們了,不懂得活着的真諦……或許現在我們依然不清楚活着的真諦何在,只是看了徐福貴一家後覺得自己是活得如此渺小,活得如此安逸,不得不說“活着真好”.

書中說地主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鎮上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歷經苦難,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悲劇還未停止,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最後死在福貴的懷中;兒子有慶因爲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難產需要輸血而去獻血,全身的血被活活抽光;女兒鳳霞又聾又啞,嫁了一個好老公萬二喜,卻因爲生小孩難產而死;女婿二喜也因建築工地失事而被兩塊水泥板活活夾死了;只剩下小孫子苦根和福貴相依爲命,可苦根最後也因爲吃了半鍋豆子而撐死了。隨着我們每一次翻動的頁響,心靈亦隨着撼動一次,因爲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當年福貴的老爹說:“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

“到了我手裏,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裏,鵝變成了雞,現在是連雞也沒啦。”、“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啊。”

多年後年老的福貴說了這句話“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其中的變化也頗讓人感概。

觀其一生除去前二十年的混帳日子,往後倒活得認真而勇敢。面對失去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時,淚,流不出;哭,喊不出;千瘡百孔的心滿目蒼痍仍不曾說要一死了之,似乎他的意識裏生命還在,還能動,還活着就要堅持着下去。

失去祖業後勇敢地承擔自己製造的後果;窮困潦倒時堅持地互相維持着;每失去一個親人即使痛不欲生卻還蹣跚着身影與在生者彼此珍惜着……他,比因飽受折磨而自殺的戰友春生堅強勇敢。

而其中他的活着亦讓人覺得沉重,人一生,起起落落,悲歡離合,到最後他對生命的坦然是詮釋不出的,如那段“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裏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就如佈滿田間的小道。”思緒又回到此,止於此…

在生命的階層上我們不能跟他們比,因爲不敢去比,我們活得太幸福!.我們現在吃的東西多得我們隨地亂扔,不再有挖野菜,剝樹皮,因一個地瓜而打架的日子;

我們的水從自來水至純淨水、各種飲料、美酒,不再有喝塘水填肚子,聽到有粥喝跟中大獎一樣,有吃的還要偷偷摸摸的生活;

我們有很先進的醫療技術,因發燒沒錢看病而聾了啞了,抽血把生命抽掉的事情已成爲微率……

我們活得很奢侈,不會經歷書中小外孫因煮多了碗豆子貪吃而咽死的悲劇,也沒有書中小兒子因爲窮捨不得一雙鞋子在走路來回中壞掉而不管石子或冰天雪裏脫了鞋子揣在懷裏光着腳每天跑五里路的辛酸…

我們活着,而且活得很好,活得快樂,活得擁有……

最後想說如果你覺得你活得孤苦去看看《活着》裏晚年的徐富貴,看看有慶,鳳霞……如果你覺得別人負了你就去看看家珍,還有他們的母親,看看那個二喜……如果你覺得你活得委屈就多回味下徐富貴一家子的一生……如果……去看看《活着》……

篇45:關於《活着》讀後感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

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過分,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關於《活着》讀後感2篇]

標籤: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