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渴望生活 梵高傳》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33W

讀《渴望生活 梵高傳》後感【精彩多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一

在寒假中,我讀了《梵高傳》。或許大家認識梵高僅限於他的《向日葵》。曾經風靡一時的被人們反覆印刷用做家裏的裝飾畫。我覺得雖然這確實使得他的這幅畫被更多人認識,但也使他這幅畫流於俗氣。梵高在慢慢被人們淡忘。但我覺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經歷,才能讀懂他的畫。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爲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爲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爲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裏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爲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麼友愛。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爲: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爲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以言表。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迴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雖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經歷,但是讀起這本書來,卻總有一種讓我透不過氣的感受。也許,他要是生活中在現在的社會中,結果會截然相反,不過,也許,就沒有那樣才華橫溢的梵高,就沒有這樣讓人憐,讓人敬,讓人無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他始終是熱愛生活的,無論生活以什麼方式回敬他。而我們,我覺得,沒有理由,抱怨挫折,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生活。你說呢?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二

儘可能抽下班與休息的時間,在五天內讀完了《渴望生活——梵高傳》。總覺得要寫點什麼,可不知從何說起。

整本書的基調和梵高的畫一樣,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黃色與金色,那是大地與太陽的顏色,讓人感覺溫暖與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個人生卻是波濤洶涌的墨藍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戀的打擊,梵高的愛認真、執拗、非常具有爆發力,甚至不顧一切。爲了見到心愛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飢餓與疲勞,徒步幾晝夜只爲遠遠望上一眼。可是飛蛾撲火,這樣的愛情終將化爲灰燼,而文森特一生都無幸得到自己的愛情。

接着是事業的挫折,明知不喜歡不合適,梵高一開始也曾很努力的成爲一名牧師,只可惜身處人間地獄似的礦地,看着採礦人家的痛苦、掙扎和死亡,他雖盡其所能的行施佈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騙,信仰與上帝並沒有帶來救贖,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會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與批判,這讓他情何以堪,最後連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絕望之時,他找到了一生的事業與追求——繪畫。

在繪畫中,梵高認識到,所有的痛苦都是爲了做鋪墊,所有的不幸都是靈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當做觀察生活的放大鏡,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摯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兒是“醜陋”的,礦工、農婦、郵差、妓女等等,那些個皮膚粗糙,身形佝僂,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殘喘之人,梵高將之捕捉到了畫中,並沒有同情與修飾,也沒有虛僞的傷痛與呻吟,梵高只是一個記錄者,用最深刻的筆觸,最真誠的顏色將他們記錄下來——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沒有雕欄玉棟,沒有寶馬香車,大多數有的只是辛苦勞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燈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於起步較晚,梵高開始拼命拼命的衝刺,他不停得畫不停的畫。爲了某一處風景,他可以在海邊坐上一天,任憑風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曬到紅斑禿頂。那羣鴉亂飛的麥田,紅葉斑駁的森林,星月流動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歸,日曬雨淋,忍飢挨餓的困頓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天才,而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他不僅僅將繪畫當成一項事業,而是生命。每一幅畫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畫一幅畫他的生命也隨之縮短。吃飯、睡覺、生活都是爲了延續繪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繪畫,即使是愛情、友誼對於梵高而言,也就是給畫添上了不一般的亮點。最後繪畫完成了,身體機能雖然在運轉,生命的意義結束了,梵高用一顆子彈結束自己短暫卻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獨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時間都在孤軍奮戰,可是藝術本來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況且在梵高的背後還有那個無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奧。總覺得迪奧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奧的支持——精神上與物質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沒有理由這樣不計報酬的幫助兄長,每個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時候,也不間斷,這是怎樣一個負擔啊。但是迪奧一點沒有抱怨,沒有懷疑,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創作就是他的創作!他們對於藝術都有夢想,梵高不顧一切的去追求藝術,迪奧就不顧一切爲他創造條件,如果說繪畫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奧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奧的精神也崩潰了,不久之後離開了人世。

迪奧之於梵高,不僅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美國傳記小說之父在二十六歲時寫的,讀起來其實很像小說,不過二十六歲這個年紀,對於梵高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歡一本傳記,都是赤裸裸的讚美與崇拜(中國的偉人傳記都是這樣),也不喜歡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當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與化身,那傳記便不再對別人的紀實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發泄了。很高興《梵高傳》沒有讓我看到這樣虛假的東西。

一本好書,看了讓人思考。我沒有梵高的覺悟,當然也絕不會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夠學到那麼一點點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夠離夢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三

最近讀了《渴望生活:梵高傳》,書中講述了梵高從21歲到37歲的經歷:做過銷售、當過牧師、潛心畫畫、開槍自殺……梵高獨特的天賦與個性決定了他的獨特人生。

讀此書時,我總在反思:在梵高當時的生活環境中,我還能否堅守本心去讀書寫作?難——難以在食不果腹中獻身,難以於飢寒露宿裏堅持,難以當而立之年不顧現實。我想,和我一樣的大多數人皆是如此。這就引發了我的第二個思考:梵高何故?

馮驥才說:“梵高的一生,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他名利皆空,情愛全無,貧困交加,受盡冷遇與摧殘。”當他飽經現實的打壓甚至於質疑上帝時,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決定堅守自己的熱愛,尊重自己的天賦——畫畫!

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前提是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這是一個方向問題,也是一個認知問題。現在網絡上太多的人在講認知差,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而造成了階層差距,從而循環往復造成階級固化。這說的是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當人們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時,這種認知差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假設認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嘗不是一場社會災難?社會的穩定,一部分就是源於階層的穩定。我們今天所說的是“內在認知差”,即對於自身認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認知差”實現階級固化,而“內在認知差”實現階級突圍。

我認爲,每個人出生即爲天才,至少說出生即有天賦。多數人終其一生卻碌碌無爲,其原因在於對自身天賦的無知,當然,這種無知的原因有很多,並很可能以客觀因素爲主導:所處時代、出生家庭、成長環境、所碰機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釋。很多人也在堅守,但堅守的是什麼、爲什麼他們也說不清。若你所堅守之物並非你所愛之物,那你的堅守又有何意義?或許有人會說堅守是爲磨鍊意志,在我看來,這種無謂的磨鍊是對生命的浪費與褻瀆,沒有方向的堅守是極爲低效而難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堅不可摧也再無青春的激情與創造力,與生而來的天賦對於你也就沒有意義了,這豈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對於真正熱愛的堅守,是隨心所喜而有所樂的堅守,是有意義、有成果、不斷創造的堅守。

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決定了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方向,那麼其已知性從何而來?一個人很難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該往哪方面努力,那麼對於天賦的主觀探索和對於熱愛的主動尋找就成了我們該做的。

青年人首先應該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應”,走出舒適區,多一些嘗試纔會對自己多一些認知,將探索天賦的道路壓縮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學習、堅守和創造。其次,不論做何嘗試都要不斷反思、不斷尋找方法,即使最終這種嘗試難以繼續發展,你也不會浪費了生命,每一種經歷都或許對你的天賦有用。最後,不要輕言放棄,很多事不是剛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縱使你天賦凜然。請耐心對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對待你一樣。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運的。他的不幸在於世俗的煩惱,他的幸運在於對天賦的尊重與釋放。我們也是不幸而幸運的,我們當下的生活質量遠高於梵高當時,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熱愛的堅守是否無愧於生活?

梵高是對的,沒有上帝。生命裏唯一的主宰就是我們的思想,請勿放任自流,請勿人云亦云,請勿愧於本心,請勿辜負天賦。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四

花了將近一週的時間讀完了《渴望生活梵高傳》,我驚呆了!原來人生還可以這麼過,在我有限的認知裏,我從未見過更別說體會過梵高的這樣的人生經歷。我有很多的疑問,雖然永遠無從得知真相,但我還是抑制不住的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得到平復。

這樣的梵高擁有這樣的人生,雖然不算傳奇,但是也是極少人所能體驗得到的,他的堅持不懈,一顆熱愛生活的、熱愛繪畫的心,猶如他的畫作,永遠值得人敬佩。在他屢次遭受到周圍打擊後,他沒有放棄生活、放棄自己,他選擇了作爲一個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冷門傳道士,專爲窮人傳播福音的傳道士。梵高是個好心腸的人,是設身處地想要幫助窮苦人民的人,所以當他開始決心作畫的時候,決大多數時間裏,他的模特都是那些辛勤勞作的人民,以及在後來選妻的時候,他的腦海裏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妻子和他一起幫助窮人的場景,而非其他。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當他決定留下幫助那些“黑下巴”(當時的煤礦工人被稱爲黑下巴),他自己卻被“上帝”拋棄了,無論他怎麼努力最後還是發現無法從根本上幫助那些窮人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最後在兄弟的勸說下,被帶回家,並且在兄弟的精神鼓勵以及經濟支持下開始了一心創作,然而在創作的道路中所受到的挫折真的是數不勝數……如果,沒有他兄弟的堅定支持和他自己不放棄的精神,那麼,就沒有然後了。我看到這裏時候我就在想,自古偉人多磨難!但是他的磨難是不是太多了,多的有些過分了。在愛情上,他從未稱心過,雖然最後娶妻了,但更多的是爲了幫助那名女子脫離生活困境,並幫助撫養了不是自己親生的小孩,從未有過怨言;在家裏,因爲職業的關係而不被父母理解;在繪畫中,總是被嘲笑、打擊及質疑,從未賣出去過一幅畫,這是個多麼不幸的人!我在想,如果這麼多的不幸加在我身上,我該有多奔潰,肯定不會再堅持下去了,然而梵高沒有放棄!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即便是在後來精神出了問題,生病的時候也沒有放棄畫畫,他在病房裏,透過病房的窗戶觀看外面夜晚的星空,做了很多關於星空的畫作,每一幅作品裏都充滿裏豐富情感及很多很多想說不能說的話語,見者心動聞者悲傷(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的)。

梵高的偉大不是他的作品天價,而是他堅持創作的過程,梵高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他越來越好的作品,而是在那種環境下,他還能保持一顆熾熱的心,畫出充滿柔情的畫,他的代表作《向日葵》衆所周知,此書中並沒有提到他在創作這幅畫的背景,但是我猜想是他最後離開倫敦後所畫。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他到底爲什麼割了自己的耳朵,單單是因爲跟好友吵了一架?我覺得不是,我猜想是他已經到了奔潰的邊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需要發泄……

我驚歎梵高的人生經歷,我敬佩梵高的毅力,可我更心疼梵高所經受的苦難,但同時也是這樣的苦難造就了他的宏偉鉅作,如果梵高還在,如果人生可以選擇,我想問問梵高,還會選擇這樣的人生嗎?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五

一團紅髮,如火般充滿着狂野與激情,在藝術中越燃越旺,卻始終掙脫不了命運的纏繞,毀滅是註定的,但永生確實屬於這團火的。

它曾經燃燒了那麼多如此強烈的壯麗,讓幾個世紀的人都獲得了永恆的溫暖,至今仍在爲他的雄壯而驚歎着。

是那紅髮,在煤礦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點。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愛情,藝術纔是他靈魂的歸宿。終於世界盼到了他的甦醒,那麼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卻仍能任憑現實的嚴拷,飢餓,貧窮,疾病,誤解都無所畏懼,都磨滅不了那新生的卻堅強的思想生命,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勵着他,要燃燒,就從現在起,燃燒自己。

其實他起先也是那麼無知、善良,幻想用上帝來拯救困苦的人們,把壓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摯的愛都獻給了這些窮人,爲他們分擔痛苦。但這種舉動得罪了僞善的牧師,剝奪了他在教會的職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們給了他火種引燃了他。他於是拿起鉛筆,速寫下了樸實的礦工們,他也成爲了他們中的一員,親身體驗過那煉獄般的礦地生活,他無法用傳道挽救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畫吧,讓世人瞧瞧他們的痛苦!

紅頭髮更加鮮豔了,火才真正開始燃燒!一切從零開始,雖然他是那麼的刻苦,專心,然而進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覺到了,他憤怒,他不甘,他不願那麼輕易燃盡,他願意以更大的熱情讓自己燃燒!

終於向日葵誕生了。人人都愛,就因爲那是一團火,充滿了鬥志,引領人們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觸筆,強烈的顏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畫面激盪着的火山般噴涌的激情,構成了這曠世奇作。黃色爲主調,加上一點藍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旋律鮮明的交響曲。強勁飛動的線條,將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無遺。在這裏所表現的是一種狂歡,是對生命的禮讚和對幸福的渴望。這種花非同尋常,是陽光和生命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內心翻騰的火熱情感的寫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燒。不管周圍怎麼樣,相信與否,他都有一個明確的信念:要燃燒,就這樣一直下去,沒有高峯,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不斷的拼命,任何風雨都澆不滅他對生活、對藝術愛的火焰。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團火,只是燃燒的方式不盡相同。既然做了一團火,就應該像他這般燃燒,風越大火越旺,讓一切的風雨都對你怯爾止步吧!

做一團火,去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