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渴望生活凡高傳》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渴望生活凡高傳》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感謝成爲我的光。

說實話,我從不願意看一本五百多頁的書,即便這個人我是這麼感興趣,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就和被我棄置一旁,散亂堆積的畫冊,一起安靜的呼吸,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

然而某天,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難得悠閒的週末,我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固執的念頭,我整理那些我曾經喜愛的東西,在其中,拿出了這本《梵高傳》。

事實上,對於梵高,我從不厭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對他懷有一種近乎變態的尊崇,摻雜了只有新入教會的虔誠教徒纔有的那種忘我的狂熱。

早在國小一年級時我就從美術老師認識梵高,對於這一點我一直自鳴得意。當然,如果沒有當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說起“今天老師說了梵高”的話,一切會更加完美。

在這之後,我開始零星的從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許的認識了梵高:在正式繪畫前幹過不同職業,但最終都失敗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沒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幾歲,在世時,畫只賣出一幅畫,因和高更在繪畫上意見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雖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奧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實感動,他們死時也葬在一起。當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學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有些人並不理解梵高,認爲梵高並沒什麼太大的成就,梵高卻被美國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爲梵高的悲慘而成就輝煌震撼着讀者,追求名人的輝煌並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經歷。

感謝你成爲我的光。

七年級:萬鎧源

第二篇: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劉志媛

因爲喜歡繪畫,所以非常關注畫家的生活。在寒假中,我讀了《梵高傳》。或許大家認識梵高僅限於他的《向日葵》。曾經風靡一時的被人們反覆印刷用做家裏的裝飾畫。我覺得雖然這似的他的這幅畫被更多人所認識,但也使他這幅畫流於俗氣。因而慢慢梵高被人們所淡忘。但是我覺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經歷,才能讀懂他的畫。

這本書從好些天前就斷續在讀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卻是這個假期。我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着他們的疼痛。我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而我只是一個看客。

在世時,他被視爲做什麼事都失敗的人,視爲瘋子。然而,這一連串的失敗並沒有把他打倒,他還是傾盡自己的生命,來愛,來描繪這個世界,縱然這個世界把他遺棄。

雖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畫選,我還是從中看到了很多。這個不善言辭的人,把他的心,他整個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一筆筆繪在畫板上。我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這個世界的愛。看到他的夢,那個像他筆下的天空那麼藍的夢。看到了他的躁動,他的強烈的要爆炸,要掙脫這個世界的束縛的渴望。

歐文?斯通是一個偉大的傳記家,書中的情感,語言,以及他對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爲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爲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爲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裏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爲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麼友愛。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爲: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爲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迴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裏,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衆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着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

它們是悽豔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豔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着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爲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爲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着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着傷口回到家,當晚,凡高叼着菸斗一言不發.第二天,凡高還與來看他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裏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着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着: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雖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經歷,但是讀起這本書來,卻總有一種讓我透不過氣的感受。也許,他要是生活中在現在的社會中,結果會截然相反,不過,也許,就沒有那樣才華橫溢的梵高,就沒有這樣讓人憐,讓人敬,讓人無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他始終是熱愛生活的,無論生活以什麼方式回敬他。而我們,我覺得,沒有理由,抱怨挫折,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生活。你說呢?

第三篇:梵·高傳渴望生活讀後感

放下這本書的時候我無言以對,我想,我也只能選擇沉默。在溫森特·梵·高的不同尋常的一生中,坎坷與苦難始終縈繞於他的左右;而當所有的激情、狂熱與執著在這個生命行將結束時,它們都會煙消雲散,在人世間不留一絲痕跡。

梵·高是孤獨的,但至死他都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靈魂(更多請關注:),他用生命給予了世間一個超乎於常人的、但卻是一個至真至純的答案:我是生命中的孤獨行者。有什麼還能比這個更爲殘酷的麼?

說偶然受到了某種神靈的啓發而豁然懂得了生活的真諦,這樣的話實在是誇張得有些滑稽。如果說困苦也不過是一種美麗的內涵的話,那麼我只想弄明白在這人世間令人不堪忍受的東西究竟還有哪些。與其說刻意追求的完美在一瞬間就化爲了泡影也是一種痛苦的話,那麼霧裏看花式的心理滿足是不是一種更大的嘲諷呢?

然而,在人的所謂心理情結上,不可理喻的孤芳自賞實在是一種可笑的心理行爲。同時,這種心理行爲所導致的又必然是可悲的人生結局。這是因爲孤獨總是發自心靈的一瞬間的真誠呼叫,這使得處於孤獨之外的人羣時不時迸發出的有意無意的自憐自愛與諸種感覺都成爲了虛僞與多餘的東西。但是沒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這緣由也很簡單:凡意識到了的,孤獨總是時時伴隨着你。

畢竟梵·高是幸運的,因爲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自己的理想之巔,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達到這個境界。梵·高的幸運源自於他的真誠,而真誠是構築了梵·高生命的所有要素。他用真誠來描繪自己孤獨的生命,色彩則是他周身流淌的血液。在他活着時,他幾乎得不到理解與同情,這使他的生命連同色彩一同瘋狂地流動。他之所以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的舉動是因爲他決心與世間的庸俗與鄙陋遠離,但他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但對於後人來說,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這是因爲他使他的那些真正偉大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了,並且長存。

聖經上說,是耶和華創造了世間萬物,是他那顆偉大而慈善的心靈拯救了世間這些本是他所創造出的人類,因爲人類具有了“原罪”。但是耶和華只拯救了人類那麼一次,往後他就再也不管了。這使得善良與寬宥的美好根性在人類心靈中的植入越來越少,以至在一個相對時期幾乎消失殆盡;不再相信純淨與真誠的人們開始選擇一種“另類”的精神方式與生活方式,同時又在聲嘶力竭地呼喊着那已經失卻了的精神家園,那被人棄置了的心靈中的最後一塊淨土。這樣的人或許是智者,因爲他們把丟失與找尋看得太輕易了,就像生命逝去還能“歸去來兮”一樣。於是他們開始有理有據地放縱自我,說是在尋找;他們開始無盡無休地尋歡作樂,自詡爲“迷失的一代”。看來,智者總是對自己寬容的。

梵·高不是智者,因爲他對自己不寬容,他選擇了死亡之路。

第一次看見梵·高的作品時我感到無比的震驚,不,那已經不是震驚,而是顫慄,是一種從心底深處迸發出來的擴展到每個毛孔的顫慄。我簡直無法相信眼前竟會出現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那由色彩、陽光和運動組成的騷動不安的世界裏,人、植物、動物從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騰至那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陽,然後又一齊向下,向下,匯聚到同一中心的運動中。在這時,一切生命中的有機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爲了一個偉大而高尚的共同體,那奇偉,那佳妙!也就是在這一瞬間,我明白了我所要尋找的東西了,那曾在我心中駐留良久的困惑與迷惘也終於有了答案,並且我堅信這充滿了偉大激情的作品不是色彩的組合,而是由一顆偉大心靈鑄造而成,因爲在此之前從沒有人能夠讓我將生命的含義如此真實而形象地呈現於腦海之中。

這就是我們曾不小心遺失在不知何處的美好,這就是上蒼給予我們的尋覓明日之希望的福音書;這就是生命的真諦,它純淨如水淡泊若雲,是這樣的一種遙遠而切近的生命狀態。這個來自荷蘭的高尚的靈魂耗盡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在鑄造一種無法替代的生命形式,他在由繭到蝶的痛苦的蛻變中固定着自己的生命形式,因此他註定了要走向孤獨,屏棄喧囂。

剝去了生活中表層的浮華我才明白簡單就是生命的真諦,藝術的真諦,但我曾被生活的表象迷惑了頭腦,矇住了雙眼,束縛了手腳。在這之前的我沉迷於華麗與複雜中實在是太久,混沌的生命湮沒了簡單樸實的心靈,只有滌清了的生命纔會創造與昇華世間最真摯最動人的激情,也只有懷着這樣情感的人才能尊重自己,敬畏生命,相信未來之存在。在溫森特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時,即便這樣沉重的代價也沒有換來世人的同情與憐憫,恰恰相反,他被世人視作瘋子,不可理喻的精神病患者。這樣的人間悲劇,梵·高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對於人類來說,這樣的天才,人世間既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

我在閱讀溫森特的一生時,深感世人的鄙俗與偏見的可憎可懼,他們認爲所有的荒誕與謬誤都出自這位天才的畫家一人,“生者何悲悽,死者而已己”,這樣的結局已是夠淒涼的了,但是梵·高在他死後卻連“悲悽”他的人都沒有,即使時間的推移給他帶來了無數的溢美之詞也不能彌補他內心中永遠的痛苦與孤獨。他追尋人世間美好的愛情卻無情地爲世俗所吞噬,他渴望身邊最真摯的友誼而朋友卻一個個離他而去;這一切的一切,後世人無論怎樣華麗的筆飾也無法揭示出他內心的巨大的痛苦與孤獨。他活着時,沒有人能夠理解他;他死去後,照樣也沒有人能夠理解他,這是因爲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孤獨。誠然,我不是一個宿命論者,但我卻發現了人世間真正偉大者都是孤獨的,這是一個很痛苦的定義,卻是一個可悲的事實。

閱讀此書時我常常激動不已。我曾試圖將自己融入其中,以尋找出那顆孤寂的心靈的分量,但我做不到這一點。當合上書的時候我才明白,我在開始閱讀時就已犯了錯誤:遠離塵世的溫森特已不再需要什麼理解,更何談憐憫。因爲這個無須上帝和世人拯救的靈魂已將他全部的生命與熱情融匯進了他自己所創造的色彩斑斕的世界裏,由此他的生命的昇華過程已經完成,他已經

不再需要人世間的一切:愛情、藝術、朋友,直至生命。

著名的傳記作家歐文·斯通承認他在撰寫《梵·高傳》時碰到了極大的困難,因爲他也承認自己無法完全理解這個荷蘭畫家。人同此心,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同感,因爲我不曾有他那樣的對於生命的理解與熱情。即使我曾丟失過什麼,即使我曾有過片刻的迷惑,那也只不過是一種極其淺顯的體驗,因爲我們的生命沒有抵達那裏。我們脆弱的根性使我們太容易被物慾的橫流所淹沒,我們無法將複雜與簡單進行剝離,於是鄙陋隨着物質的充裕悄然無聲地產生了,同時,生命中的寧靜與孤獨卻遠逝了。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需要的是什麼,梵·高在他的一生中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只是因爲他把他的生命融匯進了那色彩斑斕的畫面裏,使之燃燒、沸騰,故陷入物慾與世俗中人已無法分辨了。

--------------

第四篇:《呼蘭河傳》讀書筆記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了矛盾的評價,使我很好奇作者蕭紅筆下的故鄉的故事和人們?她的故鄉是什麼樣子使他懷念?很想知道關於作者故鄉呼蘭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說得風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個時代,沒有通訊設備,信息工具人呼蘭河城人們的生活娛樂又是怎麼打發的?帶着這些問題,懷揣着好奇心我走進了她的故鄉。

作者總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蘭河城裏的故事,1、講述了故鄉呼蘭河城的大環境、2、故鄉呼蘭河城的精神面貌,娛樂。3、故鄉呼蘭河城的自己家裏的故事,和祖母祖父親戚間的故事,4、故鄉呼蘭河城作者的鄰居街坊的故事,5、因爲跳大神團圓媳婦的死,6、在城裏四處遊蕩好吃懶做的有二伯,7、工人馮歪嘴子的生活。

通過,第一章介紹的故鄉的整體環境,輕輕鬆鬆把讀者引進故鄉呼蘭河城,讓讀者感受到呼蘭河城是一個自然,美麗,可愛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着自然的結果。”在當時沒有出現信息工具,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晚飯後大家(鄰居們)圍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燒雲,嘮嘮家常。

每一章讀後感受如同矛盾評價的“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讀完第五章,因爲跳大神團將一個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溼潤了。因爲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始終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們的行爲舉止一定要附和當時人們所認爲的規矩,說話小聲小氣,走路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標準一傳十,十傳百,都認爲你是外星人來的怪物,沒有自我可言,更無法談論女性自己的想法,要麼使用酷刑(暴打)讓你順服。

團圓媳婦因爲平時大大咧咧,爲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風,平實說話口無遮欄,只 有12歲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變本加厲,團圓媳婦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場小小的感冒,在左鄰右舍的胡亂猜疑下,團圓家給團圓媳婦請來了大神,沒病都被整出病來,跳大神裏的各種奇怪、病態的動作,嚇壞了團圓媳婦,半夜常常被噩夢驚醒,又哭又叫,嚇壞了團圓家,不斷的請大神,就這樣來來去去,跳大神中各種病態的舉動,將一個活生生的少女折騰死了。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因爲她的言行舉止,對於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團圓媳婦的一舉一動,她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一樣只是真實的表現自我,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女,但在那個封建,迷信,愚昧,無知,偏僻的呼蘭河城裏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在這種無知,不科學的行爲活生生的折騰致死,

而左鄰右舍,面對團圓媳婦的死表現得麻木不仁,當初跳大神活動各種病態的舉動,對於他們是再好不過的大戲,他們以看熱鬧的角色,在邊上添油加醋,事後當成家常便飯後的娛樂新聞,家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着團圓媳婦的進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在一個平平淡淡的小城裏,因爲那地方充滿愚昧無知,在深處藏着一隻吃人的野獸!

第五篇:水滸傳讀書筆記範文

大家都讀過水滸傳.有沒有人發現這是一本英俠小說,而三國演義則是一本歷史演義.

而且,施耐庵對水滸的改編也非常多,本來以"梁山泊記事本末"爲中心來寫,但是施耐庵更注重英雄們的個人命運,其中幾個重要人物都有個人傳記,作者用“列傳”的形式來將他們串聯在一起。但是施耐庵也並沒有完全忘記歷史事件。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前,就有了“三打祝家莊”這一歷史事件。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後,又寫了招安等事件,而且再也沒有出現相對獨立的個人傳記。

再看水滸的人物中,我認爲宋江被推爲老大是不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他自己不會武功.你看當時哪個英雄不會一點武功.但是宋江呢?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2.他無勇也無謀.平日打仗時,大部分計謀都是軍師吳用想的,自己也沒出多少力.

3.他做了一件很不對的事,那就是招安.被招安後,與自己的弟兄分開,自己也很難過.被朝廷賜死後,還帶了幾個人一起去死.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有諸多不同,可從依據的史料中看出.

三國演義主要是從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所引的。而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宋江起義,在記載宋史的書中都有記載,但都很簡略。可以說明,作者是將許多短篇有關水滸的小說匯在了一起,就成了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