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吶喊》暑假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75W

《吶喊》暑假讀後感多篇

《吶喊》暑假讀後感1

大片大片染紅的雲彩,是太陽最後耀眼的光芒;被勁風吹得旋飛的落葉,是大樹釋放的最後的力量;草原上衰老的野狼,在響徹原野的嚎叫中閉上了雙眼……吶喊,是生命中的最底音!

忙碌的我們穿梭在教室、食堂,或是已經麻木,或許自己已經彷徨,晚自習回家匆忙的抽出時間去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耳機卻不在給心靈帶來震撼。好想好想,趴在陽臺,大聲地吶喊,寂靜的夜,迷離的星空,忽閃的星光,呼嘯的風聲,還有爸媽已經睡着,心中醞釀的吶喊漸漸逝去。疲憊的爬進溫暖的小窩,關上燈,是靜謐的夜,嘴角有一絲微笑,終於,充實的閉上了眼,期待着嶄新的明天。

天已漸漸變寒,騎着車子,哈一口氣,眼鏡便有了霧氣。早晨,上班一族很匆忙,車燈照着流動的乳白色的霧氣,但看到晨練的老人,伴着舒緩的音樂,靜靜的閉眼打着太極,硬朗的身子,突然有一陣感動,感動着老人的泰然自若的生活,感動着他們已經沉澱的心境,感動着他們面對歲月的淡定與坦然。

或許大喊有利於健康,每天早晨都會聽到一位老爺爺在運河畔邊走邊喊,那是怎樣的吶喊聲啊!伴着附近教堂的鐘聲,儘管那一聲聲的吶喊沒有鐘聲的雄渾,沒有路邊店裏放的流行音樂有強烈的節奏感,或許在呼嘯的寒風中顯得微不足道,但那沙啞的聲音,依然穿透層層的霧氣,震顫着每一個人的心。這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是一個暮年的老人與生命的較量,是夕陽西下時最絢麗的紅色,啥呀震顫的生命之音迴響在耳旁。默默中感動,給予了我力量。

於是,今天,我一人爬上了附近的石山上,站在最高處,風吹樹葉的聲音呼嘯在耳旁,圍巾飄向遠方,我深吸一口氣,朝向遠方,吶喊,儘管強勁的風聲湮沒了我的吶喊,但我的心已不再孤獨,我知道,它已融入了自然。蕭索的暮秋,被勁風吹黃吹枯又旋飛的落葉,漫天飛舞,我知道,它們並不孤寂,因爲他們生於自然,最終歸向自然。

我拾起一片落葉,記住今天的吶喊,不再遺憾!

《吶喊》暑假讀後感2

讀完了魯迅學生的小說《兔和貓》,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造物主既然造出了生物,卻又爲何將它們造得太濫,毀得太濫?動物的生命如此一文不值?”聽到了嗎,這是魯迅學生在吶喊,在喚起人們對生命的注重,常言道:“雁過留聲”。既然雁飛過也會留下聲音,那爲何一個小生命的離去沒能留下一點痕跡呢?興許是長班們打掃得太乾淨,太徹底了吧?

這兒乾淨得像連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闊佬們的馬車照舊在路上行得飛快,誰又會爲剛纔的一條小生命浪費本人的寶貴時間呢?難道人們真的到了漠視別人生命的地步嗎?請細心聽聽學生這沉重的嘆氣:“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葬送在這裏呢?”小兔、小狗、鴿子————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它們那可愛的容貌不時在眼前閃現,一堆毛、一灘血——一幕幕血淋淋的鏡頭交替出如今我的面前,久久不能抹去。在學生看來,鴿子、小狗、蒼蠅,以及他筆下的小兔子、鴨子、黑猴,乃至宇宙萬物都是生命,不只和人的生命一樣,有着它們獨立的價值,且他們的生存與死亡,歡樂與苦楚都和人們息息相干。學生因此把他對生命的關愛由人擴展到所有生物。從文章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顯露學生對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身上傾注的無盡的愛。安徒生爺爺說,每一條生命走到止境後,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

是啊,每一條生命都有本人最終的歸宿,每一條生命都將會是一顆閃亮的明星。造物主賦予大天然的所有生物,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價值。你看,花兒的展顏,皺縮了人們憂鬱的心;動物的陪伴,慰藉了多少顆孤寂的心……愛惜每一個生命,包括咱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和一切的小動物。恃強凌弱不是小人所爲,不要以爲生命存在着天生的貧賤,造物主對於每一份生命給予的都是異樣的關心,而每一個生命之間都應惺惺相惜,這纔是一條真正鮮活閃亮的生命!珍視生命吧,讓諧和的歌聲在咱們頭上響起,讓咱們和大天然的所有生物諧和相處,像魯迅學生那樣珍視小動物們,讓咱們對每一條生命問候:你們,好嗎?

《吶喊》暑假讀後感3

我很少看短篇小說,也很少接觸它們。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發現了《吶喊》。我不經意地隨便一翻,沒想到我一下子就被作者那愛國愛民的精神給迷住了。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寫的,裏面收納了十多部短篇小說,篇篇文字清新,耐人尋味,用了白描的手法刻畫出一位位個性鮮明的人物,通過細緻描寫他們的舉動,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無奈。文字表面看上去普普通通,其實含意深刻,非常具有斟酌的意義。

在這些小說中,我最有感慨的是《狂人日記》,這是一個略顯恐怖的故事。講的是魯迅先生髮現他哥哥有一個驚人的祕密:在外面和一羣人殺人煎肉吃,我剛看到這兒,也嚇了一跳,覺得這是一篇貶義的小說,不算是好小說。可後來,書上說魯迅先生之前的一個失蹤的妹妹很可能是被哥哥吃了,而且自己的飯中也可能被哥哥放了幾塊,爲之傷心和後悔。原來寫這樣一個缺德的故事是爲了強烈地襯托社會制度的差勁。向人們嚴重又慎重地諷刺了矛盾和煩亂的社會。說了這麼多,重點都是在諷刺社會,可之前不是說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嗎?當然,這一點是深層次的,其實諷刺社會是爲了什麼?還不是爲了盼望社會能早點煥然一新,讓大家都有民族憂患意識,讓祖國繁榮富強。本書的中心就在這裏。

吶喊這本短篇小說對我的感觸很深,它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暑假讀後感4

《吶喊》是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瘋言瘋語”可所說的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的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吃人的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何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壓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認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個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吶喊》是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爲他“寫出一個我們現代國人的靈魂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既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又愚蠢,受盡剝削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朦朧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影響。但作爲性格複雜的他主要性格還是“精神勝利法”即在不斷的失敗中想象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欺欺人。

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現實。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不引人入勝,但在魯迅的作品中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對中華民族的深深地愛。

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

《吶喊》暑假讀後感5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我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時期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了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爲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爲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爲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槍。

而《孔乙己》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他只會滿口“之乎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憐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麼走下去。“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是啊,他的債誰幫他來還呢?封建社會欠下的債,又有誰幫它去還呢?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吶喊》所包含的,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小說,他們都引人深思。魯迅就是懷着“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心情寫下了這些文章,描寫出一段段社會風貌,塑造出一個個人物,展現出一種性格。

《吶喊》暑假讀後感6

《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也是中國的第一本現代白話小說,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症狀是病者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徵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魯迅用這部小說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

《吶喊》暑假讀後感7

精神勝利是有底線的,例如墮落是不可取的。假如你是奴隸,首先因該不要抱怨你是一個奴隸,而引以高尚的行爲舉止保自己提高到奴隸水平之上。在你想別人抱怨你是一個奴隸之前,要在思想上肯定自己不是努力,這便是精神勝利的宗旨。但絕不忘細細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努力行爲習慣,你自然而然地克服了所有不利的條件,所有的困難都回響你低頭。

現實更是這樣,市裏層出不窮。過去的奴隸相當於現在的保姆,不要抱怨夫人壓迫你,你能保證在你有錢之後不去壓迫別人嗎?記住那是永恆的規律!這條規律結對公正,那就是:今天你是別人壓迫的,明天你可能在壓迫別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但在這晴間有個過渡期“精神勝利法”。

《吶喊》暑假讀後感8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阿Q正傳》,它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最輝煌的作品之一。阿Q是一個生活在江南小鎮的農村流浪漢,他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爺祠裏,甚至他連自己的姓名籍貫都不知道,而阿Q卻不願承認這些現實,總是求得精神上的勝利。這個形象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典型,不僅揭示了中國人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來人類普通的共通特徵。這個文章有三大特色

《吶喊》對我的的影響很大,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並瞭解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而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更應該由所有人來好好珍惜。

《吶喊》暑假讀後感9

有人說餘華的《活着》令人揪心難忍;《許三觀賣血記》使人在精神上堅韌向上;而《兄弟》則是幽默和慘烈交相輝映。而這些在我的腦海裏都是一片空白,我拾起餘華的第一本書,是關於童年記憶的《在細雨中呼喊》。

每個人都有關於童年、關於往事的回憶,而這些回憶也許因爲年齡的原因留下的大多是童年的歡欣與純真。但是餘華書中的“我”,卻承受着孩童本不應該面對的太多太多的心酸和無可奈何。書中的“我”,彷彿如一個旁觀者,與世無爭,冷靜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講述着一個個事不關己的事,在自己的成長曆程中儘管忍受着身旁各種看起來怪異的人的辱罵、毆打、欺詐與恐嚇,但自己始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尋覓友情,成爲自己疲憊內心停歇的港灣,蘇宇、魯魯、鄭亮、國慶都是“我”身邊的一個個過客。

書中的“我”身處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父親孫廣纔是個自鳴得意的無賴,處處彰顯出自己盛氣凌人的架勢,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罵,每一個誇張的動作,與其說是強硬的表現,倒不如說展現了其悲哀、虛僞的人生;哥哥孫光平開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最終也難以偏離平庸的軌道;而作爲主人公的“我”,更多地則以孤寂的眼光觀察着周遭一切,更多地選擇了沉默;弟弟孫光明小小年紀張牙舞爪,卻是第一個走向死亡;而母親則是軟弱了一輩子,只有在彌留之際表達了她對世界的失望和憤懣。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父孫有元,在他身上似乎帶有些許傳奇的色彩,年輕時放蕩不羈、敢作敢爲並且奮發有爲;後來年老時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銳氣但仍然充滿智慧;與晚輩們鬥智鬥勇,即使被不孝的兒子折磨,被年少無知的孫子忽視,他也依舊沒有喪失去挑戰命運的勇氣,哪怕是在即將走完自己人生的前一夜,也同樣如此。

書中人物衆多,線索也錯綜複雜,故事的敘述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餘華採用了多種敘述手法,直敘、倒敘、插敘的相互穿插讓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如漫天紛繁的花朵,洋洋灑灑。猶如一條寬大的馬路上支生出無數分岔開口,每一條路都看不見盡頭卻都有屬於各自獨特韻味的風景,或令人流連忘返,或令人厭惡,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們也不難發現,無論其中的人物活着的時候是多麼有趣亦或是痛苦纏身,在時間的長河裏無論他們選擇何條道路,但走到終點每個人卻出乎意料地發現,結果都只有一個。這裏邊有太多人具有共同的特點,從哥哥、到弟弟、到孫有才再到各種小人物,反映出現實中人性的醜惡。自然地,他們最終都只能極其苦惱地接受死亡,他們夾帶着不同的幻想,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最終都奔赴向那盛大的死亡宴會,只是消逝的方式有千萬種不相同。其中弟弟被水淹死的場景,餘華的描寫令我震撼: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孫光明將會看着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

最後我想說,即使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種種磨難,但我們要不斷從經歷中感悟出: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書中“我”的祖父孫有元,一個看似窩囊了一輩子的人,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挺直腰桿站着,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從未被打倒,依舊是一個勇敢面對生活的人。所以人生旅途中有太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主人公“我”就經歷太多磨難,但“我”仍然能找到屬於自己心靈空間的一方淨土,我們無法把握一切,能把握的卻是自己的心。

《吶喊》暑假讀後感10

讀完故鄉,心中有着些許感慨。而那閏土的身影更是揮之不去的。

少年閏土是那麼的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在土地上玩耍,知道許多有趣的事,但是到了中年,卻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可悲可嘆。通過閏土,魯迅先生深刻揭示出現實,使人印象深刻。

但是,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景不會再現,我只能通過想象來再現,總是不那麼真切,但少年是的閏土與迅哥兒之間的對話和關係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讓我心中積壓已久的感情如洪水一般涌來,少年時的閏土雖然家境貧寒,要幹許多活,可是他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海邊的精靈,大地的寵兒,他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樂觀積極,他少年時的種種令我羨慕不已。在看看迅哥兒,儘管生活在大戶人家,生活條件要比閏土好很多,但他並不快樂。爲什麼則大概是那害人的“之乎者也”吧現在的我們境況與迅哥兒都像啊!有人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這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代。物質上的享受的條件是精神上的痛苦,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試卷,我不禁茫然: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

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時快樂的閏土中年時頹唐樣,我不禁暗歎一聲。也許,真的爲了以後的幸福,我要獨自承擔起責任,面對重如泰山的壓力,我沒有退路,後面是萬丈深淵,而面前是萬重青山。

我願痛苦早日過去,光明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