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紅樓》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2.46W

第一篇:幽憐飄香《紅樓》 讀後感

《紅樓》讀後感(精選多篇)

幽憐香飄《紅樓》

高一(5)班陳文瓊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

——題記

輕輕地合上《紅樓夢》,端起白煙繚繞的茶杯,倚靠在窗邊,看着玻璃窗外的小雨淅淅瀝瀝。淌在心底的一汪清流,被這襲來的雨濺起陣陣漣漪。這場飄然而至的雨,就像是一曲未盡的歌,描摹出那位紅樓佳人。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更多好範文請關注:),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林黛玉的一生,就如她葬花時說的一樣“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紛繁複雜的大觀園,封建迷信的社會環境,令人窒息的家長制度,讓這朵孤傲的花在固守潔淨中零落香隕。

初被黛玉吸引是因爲她的前世——一棵至情至聖的絳珠仙草。她在三生石畔受了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所以當她幻化爲人形後,像飛蛾撲火一般追隨着神瑛侍者去了凡間,用盡了一生的眼淚去還那筆“滴水之恩”。她的前世就這般的執着,這般癡情,癡情到甘願去承受輪迴之苦。黛玉的精神是來自她的前世,她有不同尋常女子的堅毅,有不同一般世俗的眼光。她的顰顰回眸,且笑且淚,都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嘆。

看完全部《紅樓夢》,常常會陷入深深地思緒之中。如果,當初黛玉沒有來到賈府,那麼她的一生又會怎麼樣呢?她的淚與愁會不會沒有深重和頻繁呢?

初到賈府,她是一個步步謹慎,句句在意的女子。一句話也不肯多說,唯恐怕別人恥笑了她去。黛玉就像是無意飄落到賈府的百合花,對於賈府的金鏤玉雕、奢華無度,不盡相配。寶黛初會,寶玉眼中的黛玉是遺落凡間的仙子,“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皎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就是這樣的一個具有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動靜交融的黛玉從此進了寶玉的心,從此與這賈府的命運糾纏在一塊。

在賈府裏的人,都多了一份世俗和城府,所以,這注定黛玉是孤獨和寂寞的。她不如寶釵人緣好,但是,在讀者眼裏,她比寶釵來得詩意,來得真誠。不論是面對寶玉捱打時的無語凝噎,淚眼相對,還是在教香菱作詩時的耐心和溫柔,都能讓人感受到一份恰到好處的溫暖,一份真摯流露的情感,這在人人自保,事事小心的賈府裏是不多見的。黛玉的才情,黛玉的直率,黛玉的柔弱,黛玉的癡情,最懂的只有寶玉。寶黛本是人人羨慕的一對,卻因爲賈母和賈家的家長們,一段曠世的奇緣,一對天造地設的佳人不得不分離,不得不天人永隔。

黛玉之美,來自她的內心,絕不僅僅是她的外貌。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她對待紫鵑,親如姐妹,情同骨肉,誠摯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學詩,寶釵譏她“得隴望蜀”,極爲厭煩;香菱向黛玉請教,黛玉卻熱誠相接,並說:“既要作詩,你就拜我爲師”。純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給香菱講解詩的作法和要求,還把自己的詩集珍本借給香菱,並圈定閱讀篇目,批改她的習作,堪稱“誨人不倦”。她待人很寬厚,與人不存芥蒂。史湘雲

因把她比作戲子傷了她的自尊,她有點不忿,可一會兒便攜了寶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與湘雲同看”。在對待寶釵的態度上,尤見出其天真篤實。本爲情敵,無嫌猶猜。但在薛寶釵對她略表關懷,予以“訓導”之後,她便開誠佈公,肝膽相照,向薛寶釵掏出心窩子的話,並引咎自責:“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只當你心裏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競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此後她待寶釵如親姐姐一般,連寶玉也感到驚奇。

林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曹雪芹胸中筆下的林黛玉,是一個詩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覽羣書,學識淵博。她愛書,不但讀《四書》,而且喜讀角本雜劇《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對於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隱、陸游等人的作品,不僅熟讀成誦,且有研究體會;她不僅善鼓琴,且亦識譜。

就是這樣一位至善至美的女子,最後卻化爲一縷青煙,消散在這重重的圍牆之中。瀟湘館裏再沒幽幽琴聲,落花處再沒白卷衣袖。孜然一身的進了賈府,帶着對世間的不忿和委屈離開了。黛玉和寶玉的愛,終究沒有抵過命運。也許,她的到來真的像是一場夢,夢醒了,花落了多少,又有誰知道呢?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一曲未盡,佳人顰顰,夢裏花落,夢醒花香溢滿心底。

第二篇:人生若只如初見 紅樓讀後感

人生若只如初見

--觀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有感 她與他,也算是三世情緣吧。

第一世情緣,她是三生石畔的絳珠草,而他則是侍奉灌溉她的神瑛侍者,他們的第二世情緣,是絳珠仙草化爲仙子之後,在五衷內對神瑛侍者鬱結着纏綿不盡之意,一心回報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如此這般,造就了第三世賈府裏的寶黛愛情。所以他與她初次相見時,她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象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他篤定地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但是偏偏賈寶與林黛遇,薛寶拆,木石前盟撞上了金玉良緣,最終上演了那分崩離析的結局。

初見時,作者詳細的描寫了寶玉的外貌衣着,“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 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而衣着更是細到連衣服的花紋形容一番。但是對黛玉僅僅只是神態描寫。“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出身於落沒的官宦世家,心思細密的她總是活的太小心翼翼,以至於後來她爲了各種事情發脾氣流眼淚。有人說比起黛玉,他們更喜歡處世圓潤,性格豁達淡然的寶姐姐,但是黛玉想要的只是寶玉的感情啊,她只是很自然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性靈而已啊。有人說黛玉太過敏感,小心眼,可是若那金鎖和金麒麟爲黛玉所有,她的妒忌還會存在嗎?怪只怪寶玉身邊優秀的女性實在是太多了。

寶黛初次見面時,後人做西江月批寶玉,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爲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作者表面是嘲諷實則是概括出了寶玉作爲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和性格。而黛玉和寶玉愛情之所以不告而終,也正是因爲黛玉和寶玉一樣,違反了現實,她的性格不被當時的環境所允許。所以作爲一個生活技術家的寶釵最終得到了丫鬟口中“寶二奶奶”的稱號。 最終,黛玉用她的整個人生唱出了一首纏綿哀絕的戀歌。

她不愛金銀,卻十分珍惜寶玉捱了父親打後送給她的手帕;而寶玉面對黛玉更是不由自主的吟道:“你是那傾城傾國的貌,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在最初,黛玉自在牀上歇午,寶玉要和黛玉說話,兩人對面倒下,躺在一個枕頭上,畫面是那樣的純真唯美。但到後來一切都變了,寶玉被逼婚,寶玉迎娶寶釵的鼓樂聲成了黛玉的葬歌,最終黛玉應了那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而她那句未完的話“寶玉,你好。。。”更是留下了遺憾。 人生若之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若重來,不要那滴不盡的相思血淚拋紅豆,就讓時間定格在初次相見彼此感嘆似曾相識的那一刻。

第三篇:夢迴紅樓——紅樓夢讀後感

夢迴紅樓

有人曾經說過:《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沉醉於愛情的人讀到的是賈寶玉與林黛玉的纏綿悱惻;熱衷於仕途的人讀到的是賈雨村的趨炎附勢;偏好於事業飛黃騰達的人讀到的是王熙鳳的機關算盡和探春的精敏能幹。對於處於大學生活剛開始階段的我來說,讀《紅樓夢》,讀到的是爲人處世的道理和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剛進入大學,我的確感到萬般不適應。再也不會有人專門爲我準備豐盛的飯菜了,再也不會有人在早上反覆叫我起牀了,再也不會有人把自己碗裏的肉夾到我碗裏,而且很欣慰地告訴我:“你吃吧,我不喜歡吃肉。”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大學軍訓過後我便十分想家,想念家裏的親人,想念家裏飯菜那熟悉的味道,甚至想念家裏的點點滴滴。爲此,我曾經流過最爲真誠的眼淚,不僅在臉上,而且在心裏。

現在回味那段經歷,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人生之中,有些事是必須要經歷的。每個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總有一天,我們會像豐滿了羽翼的鳥兒一樣,離開庇護我們的那個港灣,飛向更廣闊的天空。《紅樓夢》中的黛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她的母親病逝揚州城之後,榮國府收養了她,至此,她離開了生她養她的家。我的思鄉之痛比起黛玉來,可能不及萬分之一,因爲至少我還有着放假就可以回家的信念,而黛玉卻只能一直寄人籬下。儘管賈母很疼愛黛玉,讓她的吃穿用度一如寶玉,但是這種愛又怎麼能和父母之愛相提並論呢?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史湘雲。“富貴又何爲,襁褓之中父母違。轉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史湘雲自幼無父無母,無人真正疼愛。然而,她卻有着極其頑強的品格。《紅樓夢》中一回“湘雲醉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她率真的個性。處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必須學着像史湘雲那樣,用率真的個性與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大學之中,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問題。學會如何與舍友友好地相處,學會如何與同學建立友誼,學會如何讓別人認識你,瞭解你。從而不讓自己變成一隻刺蝟,傷害那些想靠近我們的人。可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呢?因爲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交往。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着相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聲。我們並不希望改掉弱點,只是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紅樓夢》中,寶釵和黛玉都是寄居在賈府,寶釵能夠很好地籠絡人心,然而黛玉卻連別人和她開玩笑都禁不起。其實,這並不奇怪,早在薛家母子剛來榮國府時,薛姨媽就說過,住在賈府可以,但是他們的一切費用都由他們自己承擔,所以寶釵在榮國府的顧慮肯定要比黛玉少很多。而黛玉卻只能用清高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從而讓自己有一個精神的支柱,有活下去的勇氣,所以,她往往給人以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異所共同決定的結果。

正如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擁有着自己獨特的性格,每個人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標。因此,每個人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成林的樹木,每一棵樹都長得又細又長,爲爭取陽光,它們盡一切委婉的方式生長。然而生長在田野之間的一棵孤獨的樹,因爲孤獨,所以能肆意地伸展枝葉,長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圓的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遷就與忍讓,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樹木一樣,可是,在心靈的原野上,讓我們成爲一棵廣受日照的大樹。在讀《紅樓夢》時,我不禁把這句話於寶釵和黛玉這兩個人物形象聯繫在一起。“寶釵行爲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從寶釵所住的蘅蕪院中的擺設以及她常年所食的“冷香丸”可以體會到曹雪芹筆下的寶釵的冷靜與從容。她能夠順應時局,見機行事。正如判詞中對寶釵的評價“停機德”。然而這一點,黛玉與寶釵不同,黛玉追尋的是自己內心的追求,在她心中,沒有世俗功利,有的是對寶玉的癡情,對自己命運的感慨,對封建禮教無聲地反抗。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多少罹難者的心聲。當別人都在關注枝頭的花是如何明媚鮮豔時,又有多少人在意落花的價值?當人處在得意之時,很多人都會來搭訕,奉承,寒暄。而當人處在由盛轉衰後,又有多少人會在意你曾經的輝煌,一如既往地對你呢?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經寫道::“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花開放,帶有一種憂傷的美。”我覺得這種憂傷是由於花的每一次開放都意味着凋零的到來。人亦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會一直與成功相伴,凋零在所難免。黛玉能過體味到凋零的花的價值,也體現出了她對弱者的同情。《世難容》中有一句這樣寫黛玉“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儘管如此,黛玉卻還是堅守着自己內心的純潔,堅持走向完美,堅持做時尚稀少的物種。這種堅持,帶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一種是終究被發現了珍貴的內涵,被視爲珍寶;一種是環境與情境的無法融通,走上死亡之路。可惜的是,發現了黛玉珍貴內涵的只有寶玉一人,最終黛玉還是“質本潔來還潔去”,“魂消香斷有誰憐”。

寶釵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遷就,忍讓,顧全大局。而黛玉也有着自己的獨特之處: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我不想隨意地對寶釵和黛玉兩人枉自評論誰是誰非,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借鑑她們兩人的優點。學會與別人相處時如寶釵那樣平和,不至於讓別人過於尷尬,而在獨處時可以像黛玉那樣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從而不至於讓自己在滾滾紅塵之中迷失方向。

成長是一次註定孤獨的旅行。每個人的獨立性決定了不可能永遠有人隨你左右。這就需要我們在心靈深處,學着不向任何人尋求依附,我們必須學會自己承擔。或許人生就是在這一次次孤獨中學會承受,然後在承受中長大的。《紅樓夢》中的寶玉,他選擇了在內帷廝混,也就是選擇了拒絕成長。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曾經熱鬧非凡的大觀園到頭來只落得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

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同時也是我們真正走向社會的最後一個加油站。當我們擁有了湘雲的寬宏大量,天真率直,有了寶釵的開朗豁達,隨分從時,而且有了黛玉的純潔性情,無功利羈絆的心態,那麼我們的大學生活必然會有更多精彩的篇章,更多值得我們深思回味的瞬間。

一次夢迴紅樓,不僅是對《紅樓夢》中人物的分析,而且是對現實生活的一次思考,同時也是對自己個性發展方向的一次規劃。夢迴紅樓,思索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諦。

第四篇:《紅樓夢魘》讀後感

讀了一本好書,就像靈魂被西湖岸邊的春風吹了,暖得哩,舒服得緊。

張愛玲,我喜歡這個女人的調調兒,模樣自然是不差,美得哩。那次看個節目說張愛玲寫《色戒》是因爲嫉妒鄭蘋如的美貌,我去他個二大爺的,那是真的沒見過張姐姐超凡脫俗的美。

我不是張迷,誰的迷我也不是,但是喜歡看她的書,就像喜歡吃炸醬麪,喜歡穿jordan鞋,一樣的。我不喜歡什麼都歸結到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路上,但確實是喜歡她。

記得第一次看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驚了,這女人太不一般了,寫得忒美了。文字那個細膩,柔着你的心和你的細胞,讓你忍不住的讓她的東西往你心裏鑽,肉裏血裏鑽啊,可鑽過去真的舒服啊。那個時候鴛鴦蝴蝶派的人不少,文字細膩的也不少,張恨水啊,朱自清啊,多得是,比比皆是,唯獨她跟魯迅,特立獨行,一女一男,鶴立雞羣,擺明了就是一副全滅的架勢。雖然我不喜魯迅像匕首像投槍的文字,但不得不承認,那個時代,除了張愛玲,真的沒人能滅了那傢伙,他是個大師,真的,把刀藏得那麼俊俏,也就是他了;張愛玲是走另外的路子,柔得美,柔得從小溪到宇宙都是她,你要是讀不進去張愛玲,活着也就少了個味道,相當於你到北京沒吃烤鴨,到了杭州沒吃西湖醋魚,到了大連沒吃海鮮……

《紅樓夢魘》最早是俺家書呆表姐給我推薦的,那時正是劉心武說紅樓說的舉國皆紅之時,俺姐說了,張愛玲的好,坦白說,那說三四年前了,這一路過來,老是有那慾望,但是沒有那機會,更沒有那心。說實在的,張姐的文字是荼蘼那勁兒的,屬於lv品級的,莫說小資,大資可能都享受不了。顛沛流離過去了,安穩下來就有心能看了,寫得真好,服了。

紅樓夢說實話,看了三遍,看了一本脂硯評的,一本毛評的,還有周汝昌的數本,還有其他幾個所謂紅學家的,都看得不爽快,不痛哭。這人要是不玲瓏通透,寫得東西也難看。今天看了張姐的,覺得紅樓夢纔好看起來,我覺得我讀書還是挺苛刻的,毛病多,勁兒大,動輒就:這書還能看,這電影能還看,這什麼還能湊活。但是這本書確實好看。

說到這裏,就說說上週末收工的《愛的逐放地》,渡邊淳一的新作。我喜歡這個日本人寫得東西,從上中學看村上春樹,川端康成,還有老度,其實都不錯的。我覺得日本男人就適合寫兩類,一個是戰爭題材的,屬於武儒系列的,尤其是明治維新那幫大爺的作品,能看出那個時代,到底是一幫爺們讓那個國家起來了;我不是賣國賊,也不是愛國賊,但是人家做得漂亮咱們得承認。曾進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究日本歷史,明治維新那個部分尤其血脈噴張。還有就是寫女性題材的小說,從《源氏物語》,大概是一脈相承的,都很細膩,很貼心,挺真的。雖然描述肉體比較真實,但是語言優美,很耐讀。

第五篇:紅樓一夢——《紅樓夢》讀後感

紅樓一夢

——《紅樓夢》讀後感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縱觀歷史朝代,前塵滾滾、後世硝煙,人之歷代經歷生存都逃脫不了情感的洪潮。也正因爲此塑造出了古今第一奇書《紅樓夢》。《紅樓》以其獨到的文筆刻畫出何謂情感的絕響。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鉅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整書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爲主線,着重描寫榮、寧兩府由盛到衰的過程。全面地描寫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性世態及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 初讀紅樓,是在少年時,少年不識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只知道隨着書中令人憐愛的林妹妹而落淚,空嘆世事無常,折煞了一對璧人兒。

此時再讀紅樓,已是步入社會,遍歷人世百態,對書的體味更加深刻:

紅樓,作爲歷史中的一葉典型的情感扁舟。成爲了古代情感的終始遞接到現代情感的開端,成爲了情感史的遞接橋樑。現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紅樓,但是仍然參悟不透其中的高深與妙絕。

讀罷此書,我看到了古人對情感的激烈執着、悽怨哀美,在強有力的精神推動下展現了他們對愛情在精神力上的質感。鏡中花、水中月,月朦朧、鳥朦朧... 他們那種精神上、肉體上的迷離情感,都含蘊着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錮使得他們都成爲了愛情的奴隸、歷史情感中的悲劇角色。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疏離和冷淡。轉身走開,徒留下的卻是自己那蒼涼、慘痛,甚至是可悲、可憐的腳印。也許愛情的悲劇存在於每個時代。癡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轟轟烈烈和遺憾惋惜都成爲了歷史潮流中的一點飛灰。檣櫓灰飛湮滅般的癡纏恩怨都在歷史的前進中被我們嘆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際遇和悲劇,歌功頌德和情感悲劇都是歷史中不可少的一個點綴體。〈紅樓夢〉在我看來是一部複雜、高深、抽象的文學鉅作。書中的癡男怨女都在愛情光芒的籠罩下演繹着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劇,只是情感悲劇的方式會過去,可是情感與悲劇卻不會流失,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劇與體驗。轉眼看看我們自己,也許我們也有自己的悲劇歷史可以觀看,也許在發生,也許已經發生,只是我們都沒有完全的看到紅塵中情感悲劇的顆粒的漂移。

縱使黛玉和寶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許他們過不了歷史考驗的每一天,在不同的歷史角度觀看也有着不同的結局。註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許是在給予機會給他償還,緣分就是這麼微妙不可言,無論前生前世是誰欠了誰,今生今世是誰來報答誰,情感的衝擊和銘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滅的烙印。

《紅樓》一書。文中語言的精細、優美、哀怨,讓我們不但體驗了書中人物的淒涼與哀傷,也讓我們體驗到了文中描繪景色的華麗唯美和書中字裏行間的古典美。或許也正是這些奇妙的文字,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