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

讀後感6.09K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1

唯有孤獨永恆。

前一段時間終於看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陽光軟軟地由窗戶灑進來,在書頁上投下斑斑光影,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在一場早已預言的颶風中消失。

幸虧是在這樣的一個天氣,如若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想必還會有些後悸。

記不得是第幾次拿起這本書來讀,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那句被奉爲經典的表述,“多年以後,當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看冰塊的那個午後。”

說實話,《百年孤獨》的閱讀經歷絕不算輕鬆,一方面,簡單粗暴的開篇,沒有序言、沒有標題、沒有目錄,無數個冗長而相似的名字,讓人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小說的所探討的主題——孤獨,總不那麼討喜。馬爾克斯又藉着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每一個人的孤獨放大到極致。

孤獨是馬爾克斯筆下永恆的主題,也是刻在布恩迪亞家族血脈裏的特性。任由馬孔多由一個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經受現代文明的洗禮,這份孤獨都像一片烏雲一樣環繞在馬孔多的上空。

每個人帶着孤獨出生,又帶着孤獨離開。我們的一生都在和孤獨搏鬥。

這本書與其說叫《百年孤獨》,不如說是《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方法》。

老何塞·阿爾卡蒂奧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研究鍊金術、研究冰塊到癲狂,馬孔多的居民甚至是妻子烏爾蘇拉都認爲他是個瘋子……當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裏,爲夢想追逐拼搏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晚年的時候爲了排遣孤獨,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打造小金魚,打造到二十五條就全部熔掉從頭再來;阿瑪蘭坦晚年的時候每天爲自己縫製殮衣,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又何嘗不像我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刷着朋友圈,從上刷到下,又從下刷到上?

布恩迪亞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獨,或許是研究羊皮卷、或許是尋歡做愛……我們又何嘗不是每天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讓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爾閒下來也用社交軟件來填滿時間。

然而,沒有一個生命能夠脫離孤獨而存在,因爲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無論是老何賽·阿爾卡蒂奧、奧雷里亞諾上校、阿瑪蘭坦還是烏爾蘇拉……逃不開孤獨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獨。

如同書中結尾加泰羅尼亞智者對小奧雷里亞諾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着的愛情也終究是過往雲煙。唯有孤獨永恆。”

既然孤獨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開,不如學會享受孤獨。

徐志摩說,“願在浮世中尋一靈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見“不得”纔是慣常的運命。既然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那麼我們就要學會與自己獨處。

學會孤獨,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觸碰到自己。

這世上幾乎所有偉大的成就,都在孤獨中生長。小奧雷里亞諾也是在長久的孤獨中破譯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也在這一場颶風中終結。

當你面對這樣的一本小說,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其實沒有必要糾結誰是奧雷里亞諾、誰是阿爾卡蒂奧、誰是蕾梅黛絲、誰是阿瑪蘭坦……因爲這個家族的歷史是輪迴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孤獨的運命,只管讀下去,循着孤獨。

你終會發現,歷史在輪迴,但每個人都守着屬於自己的孤獨。

我們都一樣,孤獨又堅強。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2

《百年孤獨》我並沒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算是知道說了些什麼吧。儘管深層次的體會我沒有,那種深層次的共鳴也沒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應該寫點什麼,一些感觸,因文中人或是介紹的事帶來的感觸。

我喜歡一部小說,也許會因爲各種各樣的理由,卻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憶、思緒紛飛、共鳴,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關於看待某人或是贊同某個觀點這個緣由。《百年孤獨》恰好擁有這點。雖然它刻畫的事一個虛構的世界,但是其中的深刻的東西我體會不到。畢竟我經歷得不多,或許真實的我看到過很多,然而沒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結合體,我非常贊同。因爲我就是一個例子。對於《百年孤獨》我覺得它扣住了我的心絃。每個人心中、腦裏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獄般。《百年孤獨》的曲折離奇真正讓我感嘆,至少我內心的虛構世界沒有這麼繁雜,怎能不喜歡?怎能不對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肅然起敬。但是就算這麼多讓我沉浸的東西卻也讓我覺的無味,也許是因爲我是個太實在的人,虛構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樣曲折的故事情節更讓它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令我們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長吁長嘆。但是過後,過後這些都不只是一場心靈盛宴,能留下什麼?不過剎那間那些情愫。於是我不得不有點厭惡它,好像我內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會深藏,只由於那是虛幻。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看完全文或者是沒看到最後。我們肯定無法理解這句先在卷首的話的含義。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題,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吧。看完後,確實我的推斷沒錯。只是這如何興、如何衰細嚼誰能知道。有時吸引讀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也許只要一個懸念,一個引子,丁點兒可以揣摩卻讓人不敢確定的提示。

其實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爲或是人們贊同值得談及的經歷;每個人都衝動過,做過錯事,被懲罰過;每個人都曾因爲一個突然迸發的奇想幹過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們有事情大小不痛、影響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質卻質量不同而已。

對於家族這個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會關於家族概念早已開始淡化。我們能觸及的越來越少。但是小說中的布恩迪亞這個家族卻是把興衰清晰呈現。發家也許並不需要某次奇遇,卻必定有一個能幹的第一人。衰敗不是金銀的多寡取決,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這不衰敗又能往哪個歷史方向繼續碾動車輪。

最後,文中的種種人物關係使得我非常混亂,國外的種種理念也讓人無法理解。這是我想更深刻認識的阻攔,知道最終我也沒有衝破。觀念問題吧,有些東西改變很易,有些很難,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筆處。我不得不評價下這部小說的結尾,充滿魔幻的結尾。原來整個家族興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記錄,且把這個構造的世界毀滅。讓人意想不到,也給我們一些關於此的聯想。

那個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裏的故事;那個故事卻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們呢?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儘管此不可能,但是看過這小說後我們又怎能沒有這樣的聯想呢?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3

馬爾克斯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拉丁美洲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一百多年來的生活畫卷。在拉美的某個半島上,一個海濱小鎮,同一座莊園,布恩迪亞家族整整七代人的恩恩怨怨,無一不詮釋着“孤獨”。布恩迪亞家族,從第一代開始,家族之間的人就完全沒有感情聯繫,夫妻、兄弟、姐妹、親子,都沒有信任可言,有的只是永恆的利益,永恆的慾望而已。

信任感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小說中,要想在這個大家族中找到一個信賴的源泉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因爲這個家族的做人原則就是互相提防,互相準備榨取利益。一個家族七代人,表面上彼此和諧,但是接近對方的目的全都是爲了給自己謀取利益。前幾代父母對孩子的約束是爲了自身家族的臉面,親子之間的信任感是其中最典型的悲劇。家族中的男人置女人於不顧,在外面風流鬼混。家族中的女人也爲了自己的生存想方設法拿走男性的東西,這是信任感完全缺失的家族。

心理健全的孤獨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可以很輕易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個家族的成員,有近一半的人心理不健全,或者說心理不正常。從第一代家族成員起,就已經埋下了禍根。整個家族的後代其實是由主人叔父和姨母私通的產物,這樣的血液流淌在了家族的血脈中。到了第三代開始變本加厲,第三代的年輕男主人迷戀上自己的姑媽,還爲其失去了生命,第六代的男主人又愛上自己的姨母。這樣扭曲的愛情,正是這個家族心理不健全的縮影。

與外界交往的孤獨

其實,一個家族的延續,自然少不了外界人員的加入,不然如何維繫家族血脈。我們發現,和這個家族有着直接血緣關係的年輕一代總是渴望追求自己的愛情,不管對方是保鏢,是工人,還是從遙遠國度來的音樂家,至少他們在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然而家裏的長輩們卻總是一次又一次阻止他們的愛情發展,導致最終悲劇的發生,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接納過外界。

孤獨是人生常態

爲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軀,而非連體嬰兒?這就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肉體孤獨,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要一個人行走,一個人思考,一個人追尋幸福,沒有人能夠和我們直接融合在一起。這是無法改變的,生命一直就很孤獨。我們談戀愛,結婚,終究不是靠別人,還是得靠自己,生命永遠在給我們孤獨的平臺和時間。但是,在不少人眼裏,這樣的孤獨卻是他們絕望的前兆。

的確,當你遭受巨大挫折的時候,比如事業低谷、感情破裂、親人離世等情況,如果你發現此刻沒有一個人陪在你身邊,幫你走出困境,那必然會感受到莫大的孤獨,而這樣的孤獨的下一步就是無助,你會無助到絕望。不要排斥,也不要畏懼,因爲孤獨始終伴隨着我們,直至生命盡頭。我們很害怕孤獨帶來的負面效應,雖然這很大部分是自己腦補的,所以愈發地排斥。克服恐懼的關鍵在於面對,要知道孤獨並不可怕,只是我們心裏有鬼而已。

但孤獨的時刻,卻也是我們可以行動的時機,是我們可以開始着手幹屬於自己事情的絕妙時機。在孤獨的時候,在焦慮和恐懼及排斥感疊加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什麼都不要想,立刻去做點事情,無論是什麼都好,就是不要一直躺在牀上玩手機。

孤獨是生命固有常態,可以讓人絕望,也可以振奮人的鬥志。孤獨是什麼呢?是毒藥還是良藥?我們可能一輩子都搞不清楚這個問題。但無論孤獨是什麼,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事,主要在於我們如何利用孤獨去成長,而非像布恩迪亞家族一般,隨着一陣颶風,永遠消失。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4

孤獨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況是百年孤獨。出於對書中內容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感慨頗深,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來寫寫我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關係及人物關係,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東西。作者採用的是倒敘的描寫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其實,每種書不管是採用什麼樣的寫作方式,只要我們認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百年孤獨》這是本書是有實際的創作背景的,哥倫比亞爆發的內戰,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的殘忍,及民衆的盲目,作者通過寫家族之間彼此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整個家族充斥着孤獨的精神,在作者的筆墨下,一個個人物性格鮮明。

《百年孤獨》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所處環境的一種感受的描寫,他希望整個國家是團結的、美好的、和諧相處的,在作者的眼裏,其實所謂的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通過對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行描述,從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的過程。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的七代人,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他們夫妻倆想要與外界相連,於是想要開闢一條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遺憾的是他卻被綁在了樹上,幾十年後他死在了那顆樹上,馬貢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整本書讀下來,再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可以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書中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是書中的史實是真實的,作者的內心希望國家和平,人民羣衆可以團結起來,沒有鬥爭。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5

對科學的誠愛,對情人的瘋愛,對生活的濁愛,對家族的任愛,幾代人,一直努力着,追尋着那個時代的自己,爲想要的東西,或生或死,到最後,一切卻又迴歸到原始的起點。

請及時的享受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爲生活一直在繼續,只是走着走着,有些人回到了原點,有些人走到的峯頂,有些人還繼續走在前往或者回去的路,那又怎樣,不論發生什麼,路還在我們的前方,請繼續走下去。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故事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簡單的情感。

閱讀之後,生命到底是什麼?信仰又是什麼?沒有人會告訴我們答案,我也不能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活着,好好的活着也許就夠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心得6

自6月7日晚開讀范曄譯本《百年孤獨》,經過10余天睡前醒後的臥讀,今日晨終於通讀一過,也算了卻了多年的夙願——終於讀過《百年孤獨》了,否則,在文化人面前怪沒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張周圍文化人屬稀有動物。

書是讀完了,想談點什麼卻難,因爲老張不是評論家,更不諳翻譯之道,不過,話還得從譯文說起。范曄先生青年才俊,不過文筆卻非常老到,這其中也許就有譯不下去時狂讀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經典作品之功,總而言之,譯文的“雅順”應該是老張能夠一氣讀完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於老張而言,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書籍的裝幀與印製比較合乎老張的口味,套封魔幻、內封素雅,傳統大32開精裝,字體大小適中,書籤令老張喜愛有加,既便於閱讀,閒暇還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張也許是過於看重形式了,但個人喜好沒有辦法。正是基於上述兩點,老張才得以欣賞馬爾克斯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魔幻現實主義,這名字起得真正科學,或者說是很真理。歷史和現實,人世和它世,真實和虛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百年的孤獨融匯始終,馬孔多小鎮的興亡也貫穿始終。或許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寓意,老張領會不了,至今連到底寫了老奧家幾代人也沒有理清。但這並不妨礙閱讀,照樣還能讀得津津有味,或許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說魔力。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張一直未能通讀,今日想來也許有年齡的原因,年輕匆忙,很難在一個點停留過長時間,小張沒讀的書只能留待老張了,哈哈。人與書,有沒有緣、有沒有分、有沒有緣分,或許冥冥之中早有定論,這個說不好,不好說,只好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