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中雙城記讀後感文本多篇

讀後感2.32W

高中雙城記讀後感文本多篇

高中雙城記讀後感1

“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這是一個不幸的年代,作品以法國_爲背景,反映了封建貴族對人們的迫害,以及法國_的欺壓,整部故事情節圍繞馬奈特醫生一家展開描述,其中查爾斯·達內便是法國_的受害者,他是一名自願放棄貴族生活,希望獨自在社會上找到地位立足的人,不料,卻被指控爲逃亡貴族,不幸的他即將被送上斷頭臺,而這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當時,法國人民攻破了巴士底獄,並開始瘋狂地懲罰壓迫者,這便是的法國_,他們以德日法夫婦爲首,不分青紅皁白地把人送上斷頭臺,多麼荒唐,只爲達成他們每天所訂的人頭個數。於是,他們便渴望能夠讓達內爲他們增添一個人頭,達內有一位兄弟:卡頓,他是一位自甘墮落的律師,他得了絕症,於是便恍恍惚惚地苦熬着剩餘的時光,他的哥哥達內常常欺辱他、排斥他,甚至不將卡頓當人看,但就在達內被判下死刑的那一天,只有卡頓來看了他,卡頓迷昏了達內,並用自己改裝替代了他,讓達內終於逃脫了一死,而自己,卻在第二天失去了生命。

這就是愛,樸實,真誠,在兄弟之間,沒有你我,你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愛是互相的,並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去表達,只需要用行動去證明。在一起生活的兄弟,有時會耍耍脾氣,但永遠都無法堵上他們心靈之間的那條通道,它是兄弟的見證,愛的奇蹟。

在雙城記中,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人民的抗爭,這也是狄更斯所要揭露的——美與醜,美與醜是相互對應的,但它們卻絕非任何人都能分辨出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要正確認識到自己或別人的缺陷,並且進行反思、改正,同時,認真地發現周圍所有美的事物,用心靈去感受他們。不要被表面所迷惑,更應該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高中雙城記讀後感2

《雙城記》是繼《大衛·科波菲爾》和《遠大前程》後看過的第三本狄更斯的小說。

本書以法國_爲背景,講述了一個自願放棄貴族身份的法國正直青年查爾斯·艾弗勒蒙德(又名達奈)靠自己的雙手在英國成家立業,不曾想他的岳父——一名在巴士底獄關押18年,心智受損的法國醫生亞歷山大·馬內特,正是受他家族迫害的無辜百姓。馬內特在女兒露西愛的呼喚下回歸正常陽光生活,爲回報女兒的愛他戰勝了內心的陰影。善良友愛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直到法國革命的風暴來臨。

達奈爲了搭救曾經的僕人毅然回國,然而等待他的卻是斷頭臺,他大大低估了激化了的階級矛盾的力量。馬內特憑藉巴士底獄囚犯的身份成功解救達奈,然而其牢獄之災的陰影被曝光,前一天還熱烈擁戴的狂熱羣衆此時成了波濤洶涌的狂暴復仇者,無辜的達奈終被判死刑。不過老天或者狄更斯並沒有放棄達奈,一個品質良好卻無所作爲的墮落青年西德尼·卡頓代達奈赴死。卡頓懷着對露西的愛,至死相信這是他所做過的的事。

愛讓馬內特醫生重獲新生,愛讓達奈擺脫家族的桎梏,愛讓露西擁有幸福家庭,愛讓卡頓英勇就義。愛讓渺小的個人不致在社會狂潮中淹沒,讓卑微的生命有自己的活法!

開篇名言——“那是的年月,那是最壞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新紀元,那是懷疑的新紀元,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將擁有一切,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直接上天堂,我們直接下地獄——簡言之,那個時代跟現代十分相似,甚至當年有些大發議論的權威人士都堅持認爲,無論說那一時代好也罷,壞也罷,只有用比較級,才能接受。”

就義名言——“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比永遠不死。”

生命在我!

高中雙城記讀後感3

生命有兩座城,一個住着死亡。一個住着永生。

雖然《雙城記》是一本經典的小說,但因爲其明確提出這段革命背景是法國_,於是對革命的表現就被認爲是作者的歷史觀。而這正是對小說無數爭議的焦點。狄更斯在小說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羣衆非理性的破壞。他認爲,革命是一種壓迫取代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_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佔巴士底獄以及對_民衆的一系列描寫——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說最爲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寫暴民邪惡之處傾心了大量的筆墨,展示了他對暴民的痛恨,從某種層度上可以說是對革命的痛恨。當然,作爲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藥:愛。

我非常喜歡卡頓。實際上,卡頓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頓這個人和他身上的某種精神進而構思成這本小說的。小說中描述:“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沒有比這個人更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爲,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被自己遺棄的悲觀者——卡頓,在朋友遇到困難,在所鍾愛的女子的丈夫即將被送上斷頭臺時,他突然出現,被救人還不之所以的情況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在緊要關頭使了個掉包計策救出了自己的所愛女子的丈夫。

這不正是基督之愛麼,爲自己贖了罪而消亡。事實上,小說中的卡頓也確實以聖經的口吻在臨死前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就是狄更斯爲“最壞的時代”開出的良藥,然而這畢竟是一種理想。有人說,《雙城記》作爲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的存在和所作所爲,這部小說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光輝。我完全贊同。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兩座城:一個住着死亡,一個住着永生。

高中雙城記讀後感4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_的歷史經驗爲借鑑,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_的人民羣衆提出警告,幻想爲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_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_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羣衆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羣衆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羣衆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_,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_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爲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羣衆。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

高中雙城記讀後感5

這是一個以兩百多年前的兩個偉大的城市爲背景的故事。濃霧瀰漫,車燈搖曳不定的倫敦,絕望、頹廢的巴黎的最底層。

對於當時那場發生在巴黎的轟轟烈烈的_,太多人花了太多的筆墨去描述它。這對法國來說是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甚至對於歐洲,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也是如此。作者狄更斯,是英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批判作家之一。雖然他沒有親眼目睹,卻依靠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看到的當時的景象。

《雙城記》被譽爲描寫法國_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的原因可能是因爲它的與衆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_》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_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法國_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溫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爲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作爲一個優秀的作家,在狄更斯的作品裏,語言的精彩是必不可少的。各種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對比、幽默、嘲諷,被運用自如,而作品的藝術性也被送上巔峯。“……於是,克倫徹先生只得再聽檢察長先生怎樣把史蒂夫先生套在陪審團先生們身上的緊身衣又一件件脫下來,翻個底朝天;……最後法官大人站了起來,把那件緊身衣裏裏外外搗騰了一遍,看得出來,他想爲犯人裁剪壽衣。……”諸如此類精彩的段落,作品裏比比皆是。於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每一箇中心,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了。我相信這對我們平時的學習,必定是大有幫助的。

有人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麼《雙城記》的優勢怎麼體現出來呢?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爲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_與民衆之間的關係,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我想這纔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