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哈姆雷特學生讀後感

讀後感2.37W

哈姆雷特學生讀後感

哈姆雷特學生讀後感1

有一位王子,本來過着十分幸福美滿的生活,災難突然降臨,上天將他逼上了一條復仇之路,他就是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這次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哈姆雷特》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十分悲慘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是丹麥的國王。不幸的是,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奪走了王位。不久後,他的母親也背叛了他的父親,嫁給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同學,朋友。甚至他的愛人歐菲莉亞都差點成爲了他叔父對付他的工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哈姆雷特毅然選擇了復仇這條艱辛的道路。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卻折射出一個最現實的社會現象。雖然說,現在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封建社會了,總是發生着這種帝位之爭。可是,我們又有誰能否認,現在就沒有這種“戰爭”呢?

我想,答案也許是沒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變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錢,權利罷了!現在這個社會已經物質化,還有什麼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去贏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現在,人與人的心相隔太遠了,人之間的情感也被沖淡了,被利益沖淡了。親情還是利益,我想現在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吧!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賺下了較爲豐厚的家業。在他七十歲的時候,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爲兒子買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兒見此就不肯了,她說:“同樣是子女,爲什麼我就沒份?我也要得一半……”爲此,兩兄妹不停地爭執,甚至還鬧上了法庭,老人見了十分傷心,被自己的女兒給活活地氣死了!大家也許還不知道,他的女兒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經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還買了一部幾十萬的小車。可是,她就是要爭得那點利益,結果將自己的父親給活活地氣死了!

也許,這就是生命之悲吧!現在,人們的心靈都被這利益的灰塵給矇蔽了。人們只是看到了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貴的親情,友情!

不要再讓這樣的生命悲劇發生了!

哈姆雷特學生讀後感2

文字總是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讀完莎士比亞筆下的著作《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最開始,我是很排斥讀悲劇的,我認爲悲劇的情感力量雖然強大,但遠不如喜劇帶給我的感情豐富,但直到我看到魯迅的這樣一句話:“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句話和《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十分的貼切。

《哈姆雷特》雖然講的是丹麥王國的國王和王子的故事,但其實深層次來說,它體現了那個年代新舊兩股勢力的衝突,而哈姆雷特作爲新時代的有文化的人文主義者,他在王宮中無時不刻都是在孤軍奮戰,而最後哈姆雷特與國王的決鬥雙雙犧牲不僅僅是哈姆雷特這個故事的悲劇,更是人文主義者的一場悲劇。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愛情,友情,親情都無一例外遠離了哈姆雷特,而這些也伴隨着哈姆雷特的母親,愛人,朋友的死亡而極大地增添了悲劇色彩,在我閱讀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哈姆雷特很慘,但其實仔細思考而來,這也代表了哈姆雷特在反抗舊的邪惡勢力所經歷的苦難十分深重,他的對抗,讓他本擁有的真善美的東西都消亡了。

哈姆雷特在書中思想深沉而跳脫,時常一人獨自沉思到無法自拔,他的內心想法如泉涌,而他卻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纔會輸注述諸語言,他滿腔的才華無處施展,有時遲遲無法下決定,太過優柔寡斷,這和我們傳統的英雄並不一樣,在印象中英雄應該是高大無畏,完美無瑕的,可是哈姆雷特,他在面對鬼魂的時候有恐懼,在得知真相後有害怕,在復仇路上也有錯誤和猶豫,但是恰恰是莎翁筆下的這個極具豐富的哈姆雷特,才讓整個故事變得合理和值得品味。哈姆雷特雖然有缺點,但是他在面對惡勢力的堅毅,在敵強我弱時的無畏,還有極其縝密的思考,都成爲了他英雄的主基調。可以說,哈姆雷特的英雄主義之下還潛藏着懦弱,但正因此,哈姆雷特成了一個情感更加豐富,更像“人”的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雖然是在表達每個人對作品的見解不同,但我認爲,這句話也可以表達,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哈姆雷特中看到自己,觀察自己,感知我們存在的人性,優點,還有缺點。

《哈姆雷特》這本鉅作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人物單獨拎出來都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它是一部永不衰落的著作,我希望能夠在未來更加深入地閱讀中瞭解到,體會到更多的情感和寓意。

哈姆雷特學生讀後感3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爲成功的藝術形象,他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悲劇美的英雄。

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只是爲了贏得人們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透過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好處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正是遵循了悲劇藝術的特徵,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着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衝突。哈姆雷特作爲該劇的主要主角,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於這激烈矛盾衝突的漩渦之中。身爲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爲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我的國家,熱愛自我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愛的戀人奧菲莉婭,能夠說,他的生命正處於人生最完美的時刻。然而,這完美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個性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羣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完美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鬱鬱寡歡,認爲人間可是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爲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着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應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爲了復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爲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爲了復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爲了復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終,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鬥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我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以前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爲一個深受廣大羣衆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潛質。然而應對着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爲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爲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所以,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這部鉅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

哈姆雷特學生讀後感4

國王對於哈姆雷特一反常態的瘋癲狀態表現得極爲敏感,他可謂是老謀深算、老奸巨猾、作惡多端,他有的是如何做壞人、如何耍手段、如何實現自己的慾望。在他眼中,只有自己,除己之外的一切只要對自己的利益有所威脅,他都會不擇手段地去剷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他可以說是個極有手腕、冷血無情、不折不扣的陰險小人。他的軟弱會在陰謀快要被拆穿之際、會在功虧一簣之時、會在死亡之神來臨之刻表現得唯唯諾諾、俯首稱臣,更多的時候,他的人生情態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頤指氣使的!

國王的禱告語中爲:“我的罪惡戾氣已經上達於天;我的靈魂負着一個元始以來最初的咒詛,殺害兄弟的暴行!我不能祈禱,雖然我的願望像決心一樣強烈,我更堅強的罪惡擊敗了我堅強的意願。像一個人同時要做兩件事情,我因爲不知道應該從什麼地方下手而徘徊彷徨,結果反弄得一事無成。要是這一隻可咒詛的手上染滿了一層比它本身還厚的兄弟的血,難道天上所有的甘霖,都不能把它洗滌得像雪一樣潔白嗎?慈悲的使命,不就是寬宥罪惡嗎?祈禱的目的,不是一方面預防我們的墮落,一方面救助我們於已墮落之後嗎?

那麼我要仰望上天;我的過失已經犯下了。可是唉!哪一種祈禱纔是我所使適用的呢?‘求上帝赦免我的殺人重罪’嗎?那不能,因爲我仍然佔有着爲之殺人的種種東西,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非分攫取的利益還在手裏,就可以幸邀寬恕嗎?在這貪污的人世,鍍金罪惡之手也許可以把公道推開不顧,爆徒的贓物往往成爲枉法的賄賂;可是天上卻不是這樣的,在那邊一切都無可遁避,任何行動都要顯現本來的真相,我們必須當面爲我們自己的罪惡作證。那麼怎麼辦!呢?還有什麼法子好想呢?試一試懺悔的力量吧。

什麼事情是懺悔所不能做到的?可是對於一個不能懺悔的人,它又有什麼用呢?啊,不幸的處境!啊,向死亡一樣黑暗的心胸!啊,越是掙扎,越是不能掙脫膠住的靈魂!救救我,天使們!試一試吧:屈下頑強的膝蓋;鋼絲一樣的心絃,變得像新生之嬰的筋肉一樣柔嫩吧!但願一切轉禍爲福!”他的這般祈禱語是那樣真誠,他將自己的罪惡傾吐而出,可笑的是他單純地認爲懺悔可以彌補他的過失和罪惡,沒有想過用實際行動去改過,癡心妄想地希望一切的困境可以轉危爲安!

哈姆雷特學生讀後感5

戲劇中出現的戲中戲的環節,讓人印象深刻。通過再現老王被殺的情景,不僅試探出叔叔的內心,也表現了哈姆雷特的憤怒,將矛盾推向更尖銳的地步,進而推動情節和故事的高潮。

與此同時,莎士比亞也巧妙性的將自己的戲劇觀點,通過哈姆雷特之口,在指導伶人表演之時呼出,“你應該接受你自己的常識的指導,把動作和言語相互配合起來;特別要注意到這一點,你不能越過自然的常道;因爲任何過分的表現都是和演劇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爲莎土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讓人難以忘懷,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對人性本身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犧牲也是他個人發展的最終結局。悲劇不幸,卻演繹了不一樣的美。哈姆雷特值得久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