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意林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92W

意林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意林》讀後感 篇一

喜歡期刊《意林》已經有幾年了,閒暇的時候,總會借幾本期刊《意林》來看。書中不會有很長很長的小故事,但是每一個小小故事都蘊含着爲人處世的哲理。最近看了幾個小小故事明白一些道理,和大家分享一下:《尼亞鼠的人生哲學》講的是北非沙漠中有一種鼠,叫尼亞鼠。這種鼠羣居,首領從來不去覓食,但是一旦經過爭鬥後,敗者就會離開鼠羣,三四天不吃不喝,然後還會回到羣裏,做普通的尼亞鼠,爲首領尋找食物。尼亞鼠首領遭遇巨大的生活落差,但是隻是經過短暫的失落後又重新煥發了活力,這就給了我們很深的啓示:你的人生也可能遭遇巨大的落差,但要記住,我們可以失去很多,但一定不要失去快樂生活下去的那顆堅強的心。

《隔壁的父親》講的是一位農村的父親在七月七那天,到城裏給兒子送發麪餅,那是家鄉的習俗,父親進城送給兒子56個燒餅,一兜大蒜,一兜土豆……兒子因爲約了朋友在飯店相聚,爲了不給大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把父親安排在隔壁的房間,當兒子要陪父親時,父親去打包一份餃子,回鄉下了。這位偉大的父親,在節日裏送給兒子所有能夠用得到的食品,卻拿走一份城裏的水餃讓母親嘗一嘗。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位這樣的父親。讓我們默默的祝福他們健康。

《父母在,不關機》書中作者和同事老徐出差,一連三個夜晚老徐的手機都會響,作者告訴老徐把手機關了吧,老徐說:“老弟,不能關機啊,我家裏老母親都80歲了,身板還硬朗,只是老年人了,要是夜晚起牀摔倒了……總不能因爲有人打擾你,你就連父母的事都不管吧。被擾事小,父母事大。”作者聽了老徐的話,以後夜裏再也沒有關機。我們的父母年紀也不小了,關心父母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想想父母爲我們的付出,而我們回報連百分之一都不及。

《如果有一天,生你養你的兩個人都走了》,“如果有一天,生你養你的兩個人都走了,這世間就再沒有任何人會毫無保留得疼愛你了。所以,孩子們啊!沒有事的時候要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他們只需要我們回家而已。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還有哪種情會比父母之情來得深厚?……除了父母沒有人會爲了你的病急的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父母是唯一不拋棄子女的人……”每一句話都深入內心,它告訴我們趁父母健在該做什麼,讀讀它我們能做到減少遺憾的事。

這樣感人的小故事太多,還有許多動物和人之間發生的感人小故事,學生學習累的時候,我會念一個小小故事讓他們輕鬆一些,學生們也特別喜歡聽小故事,但是聽完之後我都會讓他們談感想的,雙豐收。

我覺得讀什麼書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收穫。

意林讀後感 篇二

當我在讀《意林》時,讀到了一篇短文:《倫敦到羅馬最短的路》,這一篇小短文,留給我了深刻的影響,更讓我知道了友誼的寶貴和朋友的重要。

在這篇短文中,講述了:在英國的《泰晤士報》上曾出過這樣的一則謎題:從倫敦到羅馬,最短的道路是什麼?而這個看上去簡單的謎題,卻只有一個人答對。就當大家在地圖上找答案時,那個人就已經說出了謎底:和一個好朋友一起去。和一個好朋友一起說說笑笑的,就是路再遠,也不覺得遠了。

有一句話說:“一個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羣人走,走得遠。當朋友在遇到困難時,應該去伸手拉他一把,而當你遇到困難時,你的朋友也會伸手拉你一把。

錢鍾書曾說過:在我一知半解的幾國語言裏,沒有比中國古語所謂“素交”更能表出友誼的骨髓。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的本體,形容盡致。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顏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真正的交情,看來像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誼。有了朋友,就會有人和你一起分享快樂、分擔痛苦。

《意林》讀後感 篇三

今天,我在少年版的《意林》裏讀到了這樣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有一種力量叫責任》。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上,遠處的湖泊裏傳來一個小女孩的悽慘的呼叫聲,只見一條鱷魚正咬住女孩的一條腿,在這危急的關頭,突然從人羣裏跑出一位40來歲的婦女。她撲入湖中,跟鱷魚打鬥了一會兒,鱷魚終於鬆了口,女孩才得以難逃。當鱷魚倉惶退卻時,這位英勇的婦女已鮮血淋漓······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有一種力量叫做責任,這種力量可以讓一個瘦弱不堪的婦女捨身去救人,戰勝兇殘的鱷魚;這種力量可以讓一位國中男教師用自己的身軀去保護四個國中生,但自己卻沒能逃過一劫;這種力量也可以讓一位母親一直以跪着的姿勢去保護剛生下來的嬰兒,自己死了,而新生兒卻生機勃勃的,被醫護人員抱了出來······

當記者採訪那位名字叫優莉安蒂的婦女爲什麼會那麼勇敢的時候,優莉安蒂緩緩地說了:我是一名國小老師,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我的孩子,我不能允許他們任何人遭到傷害,從這,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國小老師很愛她的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

有一種力量叫做責任:責任可以讓我們把事情做完整,但是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到最好,優莉安蒂卻因爲教師的職責、責任,上演了一場可歌可泣的壯舉。雖然我們可能遇不到這種事,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熱情的幫助別人,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

意林的讀後感 篇四

我第一次和《意林》見面是在三年級,我看見同學拿了一本《意林》,我看了看覺得非常好。正巧,過了幾天班主任老師說可以自願訂書。我看見訂書單裏有《意林》就毫不猶豫的訂了。

當我看到《意林。少年版》的一篇《“1”爲什麼大於“300”》。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射擊運動員,剛開始他每天有300百發子彈,訓練總是漫不經心,成績不僅沒有上升,還下降了不少。後來教練每天只給他一發子彈,如果沒有射中,就不能離開訓練場地。所以他每天都認真練習,不敢馬虎。他的成績突飛猛進。在一次奧運會上大獲全勝,他就是鮑格丹諾夫。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要珍惜每一次機會,不要讓機會一次次地從自己手裏溜走。比如:上課時認真仔細地聽老師說的每一句話,下課可以多讀一分鐘書,多吸收每一點知識。

生活中,珍惜“1”,珍惜“唯一”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幸福、快樂和成功。

《意林》讀後感 篇五

少年版《意林》是少年兒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書,文中有勵志故事,童趣故事。從中,我最爲欣賞的是《人人面前都有一根欄杆》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人因爲家境貧困不想去學跳高了,但它的教練卻說:“別把不好的家境做阻力,而要讓它成爲你的動力”。它同意了,後來竟跳了191米的高度。這就是巴拉斯。

從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其實阻止我們的都是我們的內心,每個人面前都有欄杆,有的是災難,還有的是貧窮,或是種種不如意。但只要當成一根欄杆來跳,跳過了,你也就成功了。這些都是《意林》告訴我的,它就象一位啞巴老師,無時無刻的不在教導着我。

我愛《意林》,它讓我的生活充滿快樂。讓我學習的步伐跑得更快。讓我的知識更加豐富。我願《意林》陪伴全天下的孩子走過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