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麥克白》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86W

《麥克白》讀後感(精品多篇)

《麥克白》讀後感 篇一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是人性與慾望的演繹,是一部揭露和鞭撻野心的悲劇。主要講述了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爲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上遇到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爲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

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爲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衆叛親離的情景下,麥克白應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削首的下場。《麥克白》的成功之處有三:其一,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劇性,心理描述真實而細膩。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麥克白由一個高貴前途無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與權力的誘惑下變成了一個舉國聲討的歷史罪人,展現出了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劇性。女巫的預言、妻子的慫恿、野心的驅使使麥克白走上了弒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後,權勢的貪戀使其人性徹底泯滅,不僅僅殺害了侍衛,就連班柯和麥克德夫的家人也慘遭毒手。可見麥克白的悲劇是由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劇本中作者經過大膽而文藝的言語表達深刻的展現了人物的心理。

“堅固結實的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露了我的行蹤,把黑夜中一派陰森可怕的氣氛破壞了。”文中的這一句就深刻形象的寫出了麥克白內心的掙扎與恐懼。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裏,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其二,藝術風格別具一格,悲喜的有機結合。《麥克白》是在不損害悲劇基調的原則下把悲喜結合起來,在情節發展的進程中,讓莊嚴的中有簡便,從而到達以喜襯悲、以喜促悲的效果,並使主題蘊意得以昇華。例如“看門人”那一場中就有鮮明的體現。“誰在那兒哼!必須是什麼英國的裁縫,他身前給人做條法國褲還要偷材料,所以到了那裏來。進來吧,裁縫;你能夠在這燒你的烙鐵。”

這一門房的話出此刻麥克白弒君之後,在這樣恐怖黑暗的時刻,不明就裏的門房說出這話無疑給這緊張陰森的氣氛增加了一些緩和簡便之氣,使悲劇增添了一些喜劇色彩,使其氣氛不致於過分凝重,緩和讀者的情緒。其三,充分運用意象,深刻揭露主題。《麥克白》中的“黑暗”、“鮮血”、“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們具體形象,含蘊深遠,最大限度的表達了作者的意念和思緒。但劇中的意象大多以對立組合的形式出現,比如“嬰兒”與“母親”、“血”與“水”、“黑暗”與“光明”等。“黑暗”與“光明”的衝突有力地反映了那個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激烈的階級衝突和鬥爭。劇中的麥克白夫婦爲代表的“黑暗”和正義的“光明”的衝突,就象徵着封建制度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衝突。反映出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爲代表的矇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爲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佔據統治地位。

該劇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期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

作品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這說得一點也不錯,經過這部作品我就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盪,黑暗的籠罩,光明的渴望。看完這本劇,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人的能夠有慾望,但卻不能膨脹。一個人的野心會矇蔽人性的雙眼,終將導致一個人的滅亡。

《麥克白》讀後感 篇二

《麥克白》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佔有獨特地位。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的主人公都是代表真、善、美的高尚人物,《麥克白》所寫的卻是一個野心家、陰謀家。

麥克白是蘇格蘭一員立過赫赫戰功的大將,野心驅使他覬覦王位,他和夫人合謀把來家作客的確國王鄧肯殺死,又嫁禍於其侍衛,篡奪了王位。即位後他整日寢食不安,驚恐疑慮,深怕別人知道他弒君之罪,於是不斷殺戳臣下,迫害他們的家屬,實行血腥挑戰。最後鄧肯的長子馬爾康率領蘇格蘭將士回來,戰場上麥克白還想垂死掙扎,但這個人早已喪失了當年大將的英雄氣概,因衆判親離而被殺。

莎士比亞爲什麼把這樣一個反面人物作爲悲劇的主人公呢?原來他塑造麥克白這一形象是具有深刻意義的,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政治理想和人文主義思想。

《麥克白》讀後感 篇三

《麥克白》的悲劇往往借取歷史題材,從封建時代錯綜複雜的鬥爭中,尋找對於當代具有政治意義的歷史教訓,表達自己的政治願望。

由於權慾薰心而墮落的麥克白就是一個概括性強又具獨特個性的典型人物,他代表的是英國封建貴族階級,同時還具有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冒險家的特徵,實際上正是英國14——16世紀幾代國王、女王血腥統治的寫照。莎士比亞通過這個人物,嚴厲批判了封建暴政和暴君,揭示出野心之爲害,表達了主張中央集權、國家統一、君主賢明的政治思想,體現了當時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

麥克白的問世,使悲劇的內涵更爲豐富了。從希臘、羅馬時代起,悲劇總是以正面人物、英雄人爲主人公,以他們的失敗、被摧殘來激發人們“恐懼與憐憫”,進而產生崇高感、渴望感,從而淨化精神世界。在這一點上,麥克白似乎違背了悲劇的傳統,但實際上,莎士比亞從他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使悲劇的效應得到充分的發揮。

《麥克白》讀後感 篇四

一般公認的莎士比亞四大杯具是:《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作爲莎士比亞最傑出的乃至文藝復興時期最突出的四部杯具,這一向被認爲是杯具的圭臬。

在讀莎士比亞時,我常會產生疑竇:在那樣鋪陳華麗的文體與句子下,我很難堅信我是在閱讀杯具。也許是對於杯具的認識不一樣,我認爲的杯具,總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樣的具有崇高而嚴肅的特徵的文體。莎士比亞華麗得近於煊赫的文體對於杯具本身的影響,我心中無數。從這個角度而言,我之因此對《麥克白》更爲看重,也許是正因其更爲“純粹”的具有杯具性。

《麥克白》中杯具的產生,雖依靠於麥克白本人的野心與其妻子惡毒的慫恿,但更多卻體現了天命的因素。這種杯具被確認爲宿命的方式,帶着更濃郁的古希臘杯具色彩。

古希臘的杯具,一般造成其原因是並非個人的主觀錯誤或客觀狀況的干擾,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於殘酷的命運,無論如何掙扎,最終還是陷入了命運的泥淖。於是乎,主角的偉大與命運的殘忍構成鮮明的比較。這種更廣義的無奈與無力,是杯具擁有了直指命運的崇高性。而麥克白的野心,也來自於仙女的慫恿。而仙女們也僅此開了狡黠近於惡毒的玩笑,其實這也就是戲劇性的天命。

麥克白最終還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會好處,是傳達了莎士比亞厭惡將軍擁權殺王這樣的犯上之舉的思維。但這樣的主題比於麥克白具有希臘精神的純潔高尚杯具思想,顯然比較淺薄。我重複讀《麥克白》,爲這個邪惡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臘杯具中那些純粹的杯具主角。他們的毀滅,並非由於他們的不傑出,而僅僅是,那些將他們玩於股掌之上的命運。

《麥克白》讀後感 篇五

人的內心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複雜的世界,麥克白這一形象的意義在於揭示了社會生活的醜惡面。

麥克白並非天生的惡人,他有過從善的願望,權力鬥爭與權力慾促使他第一次殺人時,他有過猶豫,犯罪後更有過追悔、自責,良心時時敦促他罷手,但權力鬥爭又使他欲罷不能,他在一次次的矛盾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殺人,在罪惡的深淵中越陷越深。

因此人們在觀看這一悲劇時,固然痛恨麥克白的兇殘,爲他的罪行所震驚、恐懼,同時也會感到他的可憐與可悲。這樣劇本就促使人們去思考“人何以會變成野獸”?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立場,正是從這一點出發,而指向了社會政治。

社會由人心這面鏡子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也由於善惡在人心這一方寸土地的劇烈搏鬥,由於毀滅了自己的尖銳矛盾,而顯得更爲驚心動魄,耐人尋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學史家稱《麥克白》是悲劇中心理描寫的傑作。

《麥克白》讀後感 篇六

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麥克白》講述的是主人公麥克白從忠臣到暴君的轉變以及他墮落與毀滅的故事。

人們常說,麥克白是一個十足的惡人——弒君、篡位、兇殘、暴虐、嗜殺……幾乎一無是處。但是如果你們翻開《麥克白》的劇本細細閱讀一下,會發現真相其實不然,麥克白最初的時候是一名驍勇善戰且赤膽忠心的蘇格蘭大將,曾幾乎憑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場叛亂。

麥克白是蘇格蘭王室,國王鄧肯的表弟。身爲王室貴族,麥克白自然不免有一些覬覦王位的念頭。但是,這只是一個潛伏於內心深處的一點點野心,或許連麥克白自己都不知道。

每個潛藏的野心都會因某種外在的因素而一觸而發。真正觸發麥克白這種念頭的,則是那次在荒原他和另一員大將班柯與三個女巫的邂逅。三個女巫對麥克白說:“萬福,麥克白!祝福你,葛萊密斯爵士!萬福,麥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萬福,麥克白,未來的君王!”她們又對班柯說:“祝福!祝福!祝福!比麥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麥克白那樣幸運,可是比他更有福。你雖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孫將要君臨一國。”本來麥克白不相信鬼神,對這些話語只會付諸一笑,可是,偏偏一場巧合激發了麥克白的野心。麥克白剛剛轉身,便看見一個大臣騎馬飛馳而來,告訴他考特爵士通敵叛國,已經被鄧肯王斬殺。大臣告訴他,國王因他戰功赫赫而將考特爵士轉封給了他,而且國王晚上將去他家住宿。麥克白很高興,與此同時他也覺得似乎那些女巫的預言真的不是空穴來風,自己真的有可能成爲未來的君王。一個潛藏的野心浮上了表面,麥克白也從此走出了他從忠臣到暴君的第一步。

但是,以不義得來的王位必須以罪惡加以鞏固。麥克白登上王位後,想起了女巫們對班柯所說的話語,他覺得十分驚恐懼,便派刺客去暗殺班柯和他的兒子弗裏恩斯。班柯雖然死了,但弗裏恩斯卻逃去了,這也從此成爲麥克白的一塊心病。麥克白爲了確保自己統治的穩定,又去拜訪了那三個女巫。這次女巫派鬼魂對他預言,說麥克白要留心費埔爵士麥克德夫,還說麥克白可以將所有人類的力量付諸一笑,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傷害麥克白,並且麥克白永遠不會被擊敗,除非勃南的森林有朝一日向麥克白的首都鄧西嫩移動。麥克白很高興,但爲了確保自己的絕對安全,他又派刺客襲擊了麥克德夫的城堡,把麥克德夫的妻兒殺得一乾二淨,但麥克德夫已經逃往了英格蘭。這一輪的殺戮過後,麥克白成爲了一個十足的暴君。

麥克白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原是一個忠臣,女巫的蠱惑,夫人的慫恿,激發了他的野心,讓他變得邪惡,最終篡奪了王位。爲了鞏固自己的王位,他又大開殺戒,成爲了一個千夫所指的暴君。麥克白就這樣一步步地墮落,變得越來越陰邪,直到最後被正義之師所討伐。莎士比亞的這部悲劇揭示了人心的罪惡:一個看似心無邪念的人也可能會因種種外在因素而一步步墮落,直到自取滅亡,自我毀滅,就像麥克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