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89W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 篇一

今日,我讀了阿長與《山海經》我把主要資料概括一下,那是魯迅回憶他家的保姆是阿長,阿長給魯迅講三蛇精吃人的故事,給魯迅嚇得天天睡不着,然後給魯迅講了許多怪獸的故事,魯迅更加睡不着,還有阿長睡覺是一個大字型的,把小朋友擠得無處翻身,因爲她生下來就是胖的。

我的感想是:“阿長真會逗小孩,還會講鬼故事,我要學習阿長”。

由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我,我小的時候,奶奶總是給我講她的故事,有一個印象是我最深刻的就是當年奶奶那個村裏沒有線,奶奶和很多鄉親們去扒火車到美國去買,這就是我最深刻的印象,我的奶奶是多麼勇敢啊!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 篇二

我讀過這樣一篇文章,講了新舊主人在孩子們爬樹摘梨這件事上的不同做法。綠色作文網舊主人放縱孩子們,所以梨子在還沒成熟的時候就被摘了,甚至還有孩子爲此摔斷了腿;新主人嚴厲地管教孩子,所以梨子都等到了成熟的時候,也沒有孩子爲此受傷。這不正是我們的國小與國中的生活的真實寫照嗎?

與國中相比,小學生活的確遜色很多,沒有反覆的督促,嚴歷的管教。國中生活,緊張而又有序,充裕的時間,卻會帶給你無限的挑戰,讓你自己發崛其中的奧妙,自己體會其中的意義。

國小時的我肩上沒有任何負擔,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自己認爲正確的、值得的,按着意思做就好,從不顧忌它的後果,即使錯誤連篇,也無動於衷。到了國中,由於老師的嚴厲管教,我意識到了這樣沉淪的後果,於是,竭盡擺脫它的糾纏,我一點點逼近光明,一步步離開黑暗,我學會與優等生相比,做爲目標,一個個追趕。一次不行,還有第二次,第二次不行,還有第三次……我一次次鼓勵自己,將黃昏時的一聲聲嘆息轉化爲動力,再難,不怕!

國小時,有時在困難面前,我的確低過頭,凡是看到打“*”號的題目,還沒審題,就知道自己不行;到了國中,老師強調即使是我認爲自己不會做的題也要看一遍。考試時乍一看,才瞭解題目並不難。

適當的嚴厲不是爲難你,而是爲了讓你更優秀。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 篇三

今天我又學習了一篇關於魯迅的文章,那就是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保姆。文中一開始講到了阿長的長相:她生的黃胖而矮;“長”並不是形容詞等等。接着寫了魯迅先生小時候並不是怎麼喜歡阿長的,原因是阿長謀死了魯迅的一隻隱鼠,也因爲阿長睡覺時總是成一個“大”字,還因爲阿長的種種不良習慣導致了魯迅對她的反感。

但後來卻因爲阿長交給了魯迅很多的道理,慢慢的,魯迅先生變得不怎麼討厭阿長了。魯迅先生愛看很多書,什麼《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等等。但他最愛看的便是上面有許多圖的《花鏡》。

在一個老人的書齋裏,有過一本書,名叫《山海經》,這本書的上面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貓……

於是阿長幫魯迅買了一本一模一樣的,也改變了魯迅對她的看法。

文中最後講到了阿長,即魯迅的長媽媽已辭世了三十多年,魯迅先生還是沒有知道她的姓名。

這篇文章帶給我的感悟是:要讀書並且讀好書,才能寫好文章,也許,可能,我們也能成爲像魯迅先生一樣的偉人呢?哈哈一切皆有可能!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 篇四

一開始,文章講述了作者保姆“長媽媽”的種種“不好”:迂腐的習俗,睡時的不雅,且還踩死了自己最愛的隱鼠。這些,都讓作者對她非常的不滿意、不喜歡。故事的轉折,是阿長買來了作者心心念唸的《山海經》,他非常高興,從而對阿長產生了新的敬意。

文章的情感表達十分的曲折、細膩:作者一開始不喜歡阿長,後因長毛的故事又對她產生了敬意,再因踩死隱鼠而討厭、憎惡她,最後又因買來《山海經》而對她充滿由衷的敬意。

魯迅翻見了《山海經》,對,就是那奇異的上古神獸,說竟有彩繪插在其中!正心嚮往之,魯迅卻話鋒一轉,沒了——也是,那《山海經》在那時是不多見的。

後來,長媽媽講着“長毛”,魯迅說着“神力”,我是看得無聊,尋思:……本是無意提起,長媽媽也不是文人,說了只當是隨口——大概如此。

暗忖“神力”這意思,卻覺得是魯迅的孩子心吧。正無趣,忽的一句“三哼經”,竟也讓我震悚起來——

那若是我,也真會覺得是一聲霹靂!多不可思議!魯迅那感受我是最清楚不過,那喜悅,簡直如瀑布墜於高崖,讓人心掀巨浪!隨之襲來的,便是魯迅的感恩,及我的感動——我彷彿看到的不是長媽媽,分明卻是我那欲笑卻嗔、口非心是的母親!

我很喜歡阿長,她又矮又胖的體型讓人感到十分的親切,從魯迅對她的情感變化中,阿長的形象也在我心中一點一點放大。她雖然迷信流俗,但一直十分善良,善解人意。她的很多嘮叨,其實都是對孩子的耐心管教。這也許有點煩人,但從中都能看出她對魯迅的疼愛和照顧。這些,慢慢得,讓她有了一種“母親”的形象。而魯迅,當時因爲年紀小,並沒有懂得阿長對他的愛,只是莫名覺得她有一種特殊的神力——別人做不到的事,她都能做到。等人到中年,經歷諸多,纔對阿長的“神力”有了更爲真切、深刻的體味,從而寫下了這篇文章,表達對阿長深深的思念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