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800字

讀後感3.02W

我們仨讀後感800字由本站會員“展望未來”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我們仨讀後感800字

《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所著。書裏遍佈着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裏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一)

這個假期,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二)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所著。書裏遍佈着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裏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裏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裏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鍾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鍾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鍾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於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髮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着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着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着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鍾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鍾書,鍾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後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溫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着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裏,一天不吃不喝,對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着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爲有了錢鍾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纔是生活最好的模樣。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三)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接受了《我們仨》中的溫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着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着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後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懷念着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說着心事,委婉溫暖。《我們倆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鍾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撐着家,照顧着這個家。《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己的筆訴說着親情的姿態。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着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即使“”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着世道無常的變化。她並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爲人。

當初的我們仨,現在,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活在對兒女,丈夫的美好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於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但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淒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無法預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澱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衝自己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那曾經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亂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最遠的是家鄉,最難到達的是家鄉,家在夢裏。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四)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爲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爲“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800字(五)

古往今來,離愁也好,歡聚也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合上書,摩挲着它略帶粗糙的紙質,心中的思緒涌上,看着楊絳與愛女,丈夫的生離死別,不禁想起我們九年級畢業時那六月的陽光。或許我們經歷的別離的程度不一樣,但當我們回想起以前與別離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們仨》是楊絳記述他們一家三口的往事。楊絳女士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在寫這本書時,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傷。就像我們現在翻開在書桌上佔一席之位的同學錄,看着同學以往的筆跡,看着哪張照片將你帶入回憶的漩渦,既甜又苦。

在書中楊絳主要記述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其實與我們也沒有特別大的,在性質上的差別。楊絳會收拾錢鍾書的殘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婦,爲錢鍾書燒紅燒肉,做出血牛肉給阿瑗吃。在當時這些只不過是再尋常不過的小事罷了,但在阿瑗和鍾書的相繼離開後,這一切都變得奢侈。不,確切地說,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們從前,和同桌爭論着題目的對錯,即使上一秒面紅耳赤,下一秒臉上便是晴空萬里。可現在,我們也沒有那個機會了,我們只有回憶,回憶着回憶,笑着笑着,哭了。

我們總希望我們當下的某個時間會是永恆的,可什麼都不是永恆的,就像沒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沒有永不凋謝的鮮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時光荏苒。我們眼前的時光都是可貴的,無論是與誰度過,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年華。

我們所以爲的永恆,會是後人的歷史。

《我們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學之家的生活,更讓我們明白,何人都畏懼別離,偉人也好,平民也罷。我們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將我們以後會懷念的現在的尋常日子,在以後懷念。

標籤:讀後感 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