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九年級的我們仨讀書筆記

九年級的我們仨讀書筆記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我們仨讀書筆記,請您閱讀。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楊絳先生在《我們仨》的結尾。合上書,一絲絲疼痛不經掠過心頭。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們都老了。”一個古稀老人夫逝女亡時,回憶起遠去的天倫之樂,悲歡離合。有說不完的悲涼,道不盡的追憶。一趟末班車,一連串的死衚衕,一個長達萬里的夢。長夢乍醒,輾轉反側,原來他們仨已經失散。

楊絳先生用飽含深情的筆調娓娓道來,一個很樸素的家庭,三個很單純的學者,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塵世中三個奇妙的組合,六十年間緣起緣滅,悲歡離合,成就了一段段美麗而淒涼的故事,讓人肅然起敬,又而潸然淚下。

一九三五年,七月。故事發生在英國牛津。錢鍾書自嘆“絀手笨腳”,初到牛津,磕掉大半個門牙。一個入牛津的埃克塞特(Exeter)學院,攻讀文學學士學位,一個經常和修女一起坐在課堂側面的旁聽學生。錢鍾書和愛妻楊絳在異國他鄉相濡以沫,從英國牛津到法國巴黎,求學生涯雖然艱辛,但苦中有樂,精神充實。

《我們仨》從阿圓呱呱落地開始,又因阿圓悄然離去結束。錢媛,祖父稱她是“讀書種子”,外公則說她“過目不忘”。和父親錢鍾書最“哥門”,是母親楊絳“平生唯一傑作”。他們仨的家庭溫馨而簡樸,相聚甜蜜,吃館子連着看戲,三個人在一起,總是無窮的趣味。當然,離散也傷懷,錢鍾書藍田師院任教,錢媛赴留學英倫,一家人分居各地。他們仨一生坎坷,錢鍾書和楊絳早年異國他鄉求學,回國後無固定住處,不斷奔波,直到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錢媛上高中學背糞桶,大學下鄉進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

“世間好事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五年,父親錢鍾書和女兒阿媛分別住進兩個醫院,楊絳先生住三里河寓所,三人分居三處。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錢鍾書去世。現在,只剩楊絳先生一人。

“你叫她回自己家裏去,她回到了她自己家裏去了。”錢媛離去,母親楊絳變成了夢也找不到她,有阿媛牽心掛肚腸,沒有了阿媛呢?

楊絳先生曾做過一個小夢,怪錢鍾書一聲不響地突然走了。於是錢鍾書故意慢慢地走,讓愛妻一程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的長夢。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相聚,古驛道上相失,楊絳恨不得自己變成一塊石頭,一塊“望夫石”,屹立在山頭,守望離去的丈夫。

一家人的合影,錢媛寫給父母信件的筆跡,還有爲父親畫的畫像,溫馨及至,飽含親情。看後不經心生溫暖,含淚傷感。“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先生“心上綻出幾個血泡,像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一個思念我們仨。”一個古稀老人的傷痛誰能懂,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又有誰能體會其中的痛楚呢?

我們仨讀書筆記2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着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裏去了”的消息,然後又看着載着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着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裏,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裏,我印象深刻於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着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鍾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爲家人用自制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牀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着。晚飯後,她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脩”,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衆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

我們仨讀書筆記3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裏偷閒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溫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後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溫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脫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鍾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傑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後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平凡,只願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着,在孤寂中充盈着。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溫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雲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儘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盪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澱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爲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4

我們仨手挽着手踏過那萬里長夢,我們仨肩並肩越過那凜冽寒風,而如今我一個人在暖陽裏,迎着清風雨露,思念過往的天空。

《我們仨》這本書飽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書寫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細流般的愛。它是暖,是愛,它深深打動着我,似水流年飛逝而去,但是經過時間淘洗過的真誠力量,卻如黃鐘大呂般震撼我的心靈,久久不消。

合上書本,錢老夫婦和女兒平凡的日常生活躍然眼前,——出國期間,和妻子一起“逃會”,細心照顧生產後的妻子,和女兒圓圓“沒大沒小”的“打鬧”……整本書裏沒有動人心魄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從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瑣屑的林林總總,在我們看來不值得一提,卻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尋常中的幸福。從兩個人的甜蜜到三個人的溫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釀成了樂,悲也釀成了喜。這應該就是生活的真諦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親爲我準備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讀母親那一杯溫熱香甜的牛奶,長久以來都被我遺忘、忽略,也許,看多了長江黃河那樣的壯觀美景,聽多了令人熱血沸騰的英雄故事,我的內心深處總潛藏着一股英雄情結,幻想着有不一樣的人生,不曾想這平靜中的純真美麗竟如小石子一樣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陣陣漣漪,聽風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賞花可以是溫馨。

在歲月的長河裏彼此凝望,互相守護,倚在時間的角落裏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悅事,只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兒,丈夫先後離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間獨飲相思的毒酒。我能聽到作者楊絳在深夜裏的隱隱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楊絳文字背後的悽婉,我能摸出她溫熱心臟背後的悲愴。

一如作者所說“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我們仨,已不再是我們仨,但還是我們仨,我們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時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無垠的廣袤中,我們也能第一眼望見對方,這便是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5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爲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着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爲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爲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檯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