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2多篇

讀後感2.4W

《活着》讀後感2多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貧,歷經苦難,亡家、喪妻、失兒,而且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他是幸運的,雖命運坎坷,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可他始終樂觀而堅強地活着。他就是餘華筆下的主人公——富貴。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小說時,心理特別難受,眼淚更是不爭氣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間,驚詫、憐憫、壓抑……心頭始終有種衝動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絕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難,誰人能懂,誰人能訴?

他的一生就如坐過山車,從人生的至高點——一個家纏萬貫的富家少爺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間因賭博把所有家產拱手送與了龍二。從此,失魂落魄的富貴把日子浸泡在無邊的痛苦裏,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被擊倒,總是依舊熱情地笑對生活,艱難地與命運抗爭着。

讀完最後一篇章,我腦中就不時地出現富貴的影子,一會兒是少年富貴飛揚跋扈的樣子,一會兒是中年富貴憂傷絕望的神情,一會兒又是老年富貴祥和溫情的笑容……我慶幸,我不生活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幸福和諧的新時代;我慶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媽愛着,在校老師疼着;我還慶幸,苦難沒有打垮和擊潰小說主人公,富貴在一顰一笑中向我們傳遞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是呀,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絕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是無與倫比的給予,我們又怎能輕言放棄?就如我們心目中的榜樣: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扼住命運咽喉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退縮的杏林子……他們都有一顆火熱的心,積極地與命運抗爭,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帶來的苦難,因爲他們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不快樂地活着?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學會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學的時候,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知識讓我們從此與智慧結緣;

課外活動時,我們用自己的真誠結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

生活中,懷一顆感恩的心,攜一縷溫馨的風,採擷一束溫暖的陽光,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活着》讀後感 篇2

花了一天半時間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麼道理。聯想到有些輕生的人十分不該,就在前些天,新車站樓頂還有人嚷嚷着要跳樓,我雖不清楚原因,但相信與福貴一比,定相差甚遠。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餘華在書的一開始就點明主旨,也爲之後的記敘作鋪墊。

作品採用主人公福貴自述的方式,福貴生動的日常語調及其對命運的屈服,向人們展示了將苟活作爲唯一生活目標的狀況,使作品更深刻。其爲我們提供瞭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去,一次次徘徊在絕望的邊緣,但他卻有着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在他發現害死他兒子的兇手之一是春生時,他深明大義,也明白冤冤相報何時了。當春生面臨絕境時,福貴也依舊盡了朋友的職責,勸他要堅強地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的一視同仁。

在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想想福貴的經歷,我們就一定會鼓起勇氣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富貴,而有人只能與福貴一樣勞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勞,我們可能需要學習福貴身上隨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給予我們太多無奈與困惑,像福貴那樣經歷了許多仍然頑強生存下去,他對生存其實並無明確認識,只是以一種動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續生命。但他在暮年卻能以一種洞察人生的樂觀來對待生命,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的啓迪。

平凡、瑣碎的生活得利地充斥着我們的每一天,隨着歲月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激情被淡薄,過往雲煙的經歷和磨練所體現出的是一絲木訥。

在讀了《活着》以後,才真正思考了活着的意義,也釋然了。現在的生活與福貴相比要好許多,但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還在不停抱怨生活對我們的不公,其實這些苦又算得了什麼。

“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壞。只是在生命的盡頭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活着》讀後感 篇3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爲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爲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爲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爲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爲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

《活着》讀後感 篇4

生活有如立體幾何圖形,它是多面的,而我們卻長了一雙平視的眼睛。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會用語言和文字將你的思維帶進它的多維世界,猶如編筐編簍。所以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對另一個自己的認知。“餘華”的《活着》,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富二代”的敗家史。主人公“福貴”不削眼裏只有土地的父親,那是他的生活。

母親的溺愛也不過是父親責罰的擋箭牌,那個活着的“福貴”不過是個肉體,又或者說他從來沒活過。時間就是這麼奇妙,歷史的變革讓“福貴”一無所有,然而悲慘卻將他揉碎後埋在現實的土壤裏生了根,發了芽,這纔是一個有枝有葉的“福貴”,真正的“活着”。這也許就是“餘華”創作的初心。

面對“活着”這個看似簡單而又沉重深刻的話題,這是一個讓我們學會思考的作品。我們是要活在別人眼裏還是要活在自己的心裏?“活着”可以解釋爲“生存”和“生命”,當然“福貴”也許沒有想這麼多,他只是覺得“活的像個自個兒”。然而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活的像個自個兒”?又或是說有多少人想過要“活的像個自個兒”!

面對富貴,面對貧窮,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如何“活着”!!也許只有經歷過才能領悟。寫作,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世界認知提高的整理。不用活在別人的觀點裏,學會深度思考。

《活着》讀後感 篇5

看了葛優的電影才跑來看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活着》是我看過哭的最慘的電影。每一處伏筆鋪墊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對比轉折讓人來不及喘息。時代背景,人性善惡,人情冷暖,人生動盪。裏面走過的那些人,遠的近的,善的惡的,來的去的,都去了。也無非是留下一張嘴,一個飯桌,吃着一頓飯,忙着下一頓飯。在最艱難的時候,維持活着最基礎的需求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最珍貴的,當最珍貴的一點點被剝離的時候,才發現總能活下去,還能活下去。而希望總是會有的,妻子兒女,外孫,還有那些嘰嘰喳喳的小雞。慢慢長大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帶着一個越來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這本書跟電影還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可以說,電影中雖然將有些因果變得分明瞭些,譬如春生和福貴家的恩怨,但是電影還是沒有捨得把書中的所有苦難都包裹進去,沒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進去,也還留了個溫暖的結尾。

在這本書裏,我真的覺得孩子的本真和純潔是多麼多麼的讓人心疼。這裏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單純的那麼傻,相比於很多書本里古靈精怪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沒有供她們任性的土壤了,他們只能以一顆不諳世事的純良的心,承擔着被催熟的懂事,肩負着疼愛家人,照顧家人的累但卻幸福的事。

人不該貪念太多,可以披被溫暖,飽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活着》讀後感 篇6

“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貴”怎樣“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畝田地爲所欲爲,老丈人見着了都要躲得遠遠兒的,倫理綱常壓根兒沒放在眼裏,跟老子對罵也是常事,在村裏人眼中丟淨了臉面,儘管從小過慣了村裏人眼中“奢侈糜爛”的生活,好歹只作賤了自己,沒有傷到別人,居然乖乖的還了賭債。

他不是好兒子、好丈夫,甚至好鄰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輸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開始在意爹、孃的感受,在意家珍、鳳霞喜怒。以前是別人對他的忍受,趾高氣揚,從不低頭;現在是他忍受着別人,唯唯諾諾,陪着笑臉。只爲“活着”。他黑髮時,送走了白髮人;他白髮時,送走了黑髮人;他和他的那頭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頑強的“活着”。

誰能想到當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講出做人的道理來,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講述了部分中國人在那物質貧乏、精神困頓的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不能把主語更換爲中國人或人,這是不準確的,有人肯定不是這樣“活着”的,隨着經濟發展、物質豐富,以後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會這樣“活着”,但人性總會在這樣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來,我們應該致力於思考“我們怎樣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年少闊綽、家道敗落、戰爭離亂、賢妻早逝、兒女雙亡,最後只和一頭老牛相伴…這些苦難疊加於一個人的身上,的確顯得有一點戲劇化,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必執着於苦難本身的形式,於人而言,活着的痛苦經常是一樣的,或殘陽如血,或黯然如塵,儘管苦難的形式會不同。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讀起來平淡中有些窒息,卻也不乏溫情和感動。

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不離不棄時,也便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時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亦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而對那個結果,我們終將毫髮無傷。

《活着》讀後感 篇8

本來想先看影版,看到書架裏的書就點開一口氣讀完了。高一時的語文卷有一個老福貴牽牛福貴的片段,才知道這是選自《活着》第一次聽說這本書。其實,我很早就接觸餘華的這部作品了,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福貴》,開頭以爲是喜劇,沒想到越看越悲,每一次甜美的劇情只是爲了下一個更悲的劇情做鋪墊。我爸有個習慣,總是愛把喜歡的電視劇再看一遍,福貴就是在我爸多次追劇的影響下,我已經明絡了大部分情節。我感覺福貴這部劇拍的很好,很多片段都把小說裏的情結演活了。尤其是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埋有慶看的我心都要碎了,電視劇裏還原度還是很高的,我也一定要去看看影版。

印象中,電視劇裏的結局苦根沒死,騎在黃牛身上,福貴牽着牛走在路上…書裏,真的很現實,很讓人難過。福貴爹孃、有慶、鳳霞、家珍、二喜最後連苦根也離福貴而去,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後孤獨老去。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人物縮影,我想,晚年福貴其實並不可憐,他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慢慢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去賭,努力生活,疼惜家珍和子女,一直努力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9

一本從頭到尾都在死人的書,居然取名叫活着。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說中翻到最後一章突然全軍覆沒的死亡不同。餘華寫的死亡,是耗。耗盡最後一滴血,還有一絲微妙的希望。福貴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繼續熬着。

苦的連嘆息都沒有,卻還有寬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麼感覺,當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麼滋味。2011年長沙的街頭有個拉小提琴的賣藝者,只會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來最多40歲,中等身材,頭髮已經全白。總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達斯門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爲何,每次路過都會傷神。

過了不久見報,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財產散盡,妻離子散。在富時唯獨學了小提琴,練了一段時間,只會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舊的房子裏,和其他同樣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動人。後來被哈根達斯趕走,又挪到悅方門口。總是一件乾淨的白襯衣,球鞋。站在他旁邊幾米,會感覺整個坡子街安靜了下來。心中想起許久不見的那個人,想起自己曾經美好過又失去的東西,在眼眶溼潤之前,畢恭畢敬的在琴盒裏放上五塊錢,然後離開。

他的自稱陳伯,許久沒回長沙了,不知還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

《活着》讀後感 篇10

一口氣讀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淚水多次掉落。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命運怎會如此殘酷?有種向蒼天怒吼不甘的衝動,太多的不甘……

死亡不可怕,也並不以你的可怕而不來找你。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時候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們都一一離你而去,而你卻一點辦法也沒有,獨留自己一個人,就像本文主人公。

活着,短短一篇。樸實無華的第一人稱平淡的道盡了他們的一生。故事從解放前一直到19世紀末。這不正是我們祖輩,父輩,都親身經歷過的那段歲月嗎?也包括我們80後的那點有限的童年記憶。那樣的年代,字裏行間已經令人十分動容,而實際更是不敢想象……小時候常聽起祖輩,父輩提起過他們的歲月……而我也彷彿跟隨故事跟隨兒時的記憶碎片在裏面找尋他們的影子。如今,讓人不經感嘆,我已長大,你也白髮,時間都去哪了?讓人不勝唏噓……

活着,活在當下社會是我們莫大的福氣。和祖輩父輩以及書中的各種**,戰亂,饑荒,疾病等等來比現今的我們可算得上是天上神仙的日子。這讓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呢?沒有比活在當下更幸福的事了。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把美好的生活一直傳承下去!!!

《活着》讀後感 篇11

有幸讀了一本餘華先生的活着,正如評論所說,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他帶我走進了那個無奈的年代裏苦悶的生活,讓我猶如身處其境,真真切切。

福貴身經曲折,從一個不羈放縱的闊少爺到落魄成爲貧農階級,從家庭美滿到家破人亡,送走一個又一個的至親,最後只留下自己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孤獨的消失在轉瞬即逝的黃昏夜幕中,我能想象得出那是一幅怎樣淒涼的畫面,人啊,因爲活着而活着!

春生身經百場戰役都活了下來卻受不了因爲“走資派”被紅衛兵的恥辱而自我了結。只要自己還熱愛生命無論遇着怎樣不堪的命運都昂揚的活着,而當你對這世界再無期待時便是輕輕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生活沒有讓我們大多數的平凡人遇見大風大浪,已該感恩戴德,而我們卻因爲不甘平凡而常常抱怨,忽視人生中很多細節上的美好。

相比福貴所經歷的一切,我們生活中那點兒苦悶又算的了什麼?那不過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點浮塵罷了。而我卻因爲這點苦悶常常迷失了方向。

《活着》讀後感 篇12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雖然是薄薄的一本書,可讀完後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文章運用了樸素的手法記敘了福貴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既經歷了戰爭的腥風血雨,那不堪入目的混亂。不僅如此,他還體驗了家族由盛至衰的過程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慘經歷。

每當看家珍死亡的部分時,總感到鼻子一酸,一股熱淚總涌上眼眶。那是一段最寧靜的死亡過程,看着福貴抱着家珍的屍體,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西村口,那個埋着兒子有慶的地方,他默默地將家珍也埋了進去。此時此刻,看似平靜的福貴,那撕心裂肺的痛感應該早涌上心頭了吧!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家族的悲劇並沒有到此結束。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作時被水泥板夾死;就連他那唯一的孫子也難逃厄運,在吃飯時被噎死了。

但他並沒有對命運屈服,獨自一人頑強地活着,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人活着時被命運製造的坎坷絆倒是必然的,但唯有你不屈服,才能戰勝命運。

面對生與死,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存。要戰勝命運,活得漂亮。

《活着》讀後感 篇13

人越怕死亡,就獲得越怯懦,而堅強樂觀,又是一種對死亡的超越。人會因孤獨而痛苦,又會因痛苦而孤獨,兩者看似毫無關聯,但在冥冥之中,互爲因果。讀了餘華的《活着》之後,我才發覺,原來我未曾真正活過。

坐在窗前,擡頭才發覺已夕陽西下,沾染了一些書中的悲愴。在一個黃昏,福貴江蘇了他的故事,帶着些許無奈,帶着些許悲涼,帶着些許惆悵與悔悟,再帶着些許的淡然。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好似一天的太陽,從升起時的光芒萬丈,到落下時的微弱呼吸,無一不透着一個老人的釋然。

年少時的福貴,流連於花月場地中,只是因爲他還是一個富少,他有着劉村人都沒有的條件,有着他人都咩有的尊寵,當他被青樓女子揹着行走於大街小巷時,他一切都沒有顧及,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沉醉在紙醉金迷的世界,他不顧嬌妻。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未曾感覺到煙花易涼時的淒涼,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爲過去時,繁華也悄聲無息,福貴不知道,他已經跳入了爲自己挖的陷阱。

當富貴敗光了家當後,他的父親沒有動手打他,反而表現的很平靜。然而表面上的平靜如水並不能掩飾心中的驚濤駭浪,福貴的父親的死,恰巧告訴了我們這一道理。當一個人被上帝盯上後,他不一定是幸運的,還有遺棄。家裏的那一抹悲傷還未散去,福貴又經歷了妻離之痛。岳父大張旗鼓地接走了妻子和自己還未出生的孩子。福貴的心中一定一分悲痛吧。會了種地,用着自己的雙手和租來的五畝地,養活了母親和自己。這時的福貴還叫“富貴,”這也是命運的一種諷刺吧。不過這裏的福貴,是真真正正的,認認真真的用心活着。

命運總是變化多端的。福貴剛與妻子重逢,卻又被抓去充兵,心理一定十分悲痛吧。當他被倖免回家時,他是否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心裏有親切之情?他看看自己的一對兒女,也許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價值吧?眼淚是歡欣的背面,是思念的載體,是情意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相逢是讓人感動的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時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與痛苦的勇敢。

可惜上天並不在意他的勇敢,無情地奪走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活着,因爲他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外孫……都離他而去,只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沒有將他打倒,因爲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把所有的思念全部寄託在老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情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超脫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福貴一生的悲慘,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的午後向被人講訴自己的一生。正如餘華自己所說:“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它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爲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給了我生命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14

翻開書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着欣慰。作者近乎冰冷的筆調洋溢着樂觀,同時印證一個年代的艱辛、坎坷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委婉卻淒涼,展現着生命的渺小與短促。家道中落的悲哀,強徵兵役的悽慘,雙親逝世的痛楚接踵而至,在爲“活着”而“活着”的信念的支撐下,次次打擊後福貴依舊繼續堅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裏,他只能與一頭同樣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活着是一種歷練,活着是一種幸福。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活着是任何人也無法逃避的,有的人在歲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義,於是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恆。可是有的人活着,失去了追尋的方向,活得迷茫;失去了的奮鬥的理想,活得可悲;失去了美好的期待,活得艱辛;失去了腳下的路途,活得愚昧。其實活着,並非要名垂青史,轟轟烈烈。過分追求名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淡淡纔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淡然面對,積極把握,珍惜當下。

生活是人生一片廣闊的田野,而苦難亦是一種希望的播種。它在落寞時滋潤枯竭的心靈,在迷惘時指引前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舞失意的靈魂,它能夠使人在逆境中堅強,在平凡中不凡。

這樣一句俗話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的確,人們總是在探求生命的實質與活着的意義,認爲人活着是爲了理想、奉獻、青春、奮鬥,諸如此類,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着”,不管處境如何,不管堅持着是爲了什麼,我們都應該爲“活着”而好好活着,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我們日積月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幸運或是不幸,生命只是靜靜地、平淡地活着。善待自己,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活着》讀後感 篇15

活着,是個耐人深思的問題。人爲什麼活着,爲了什麼而活着,要怎樣地活着。是苟且偷生,還是功成名就,是尋歡作樂,還是忍受孤獨。誠然,每個人活着的姿態不盡相同,在忍受中活着,何不爲一種樂觀的生活姿態。

初看《活着》是在高二,再看《活着》是在高三,又看《活着》是在大一,如今大二,又一次忍不住翻開這本書。這本書以時間爲線索,以“我”的口吻,以福貴的一生來揭示主題——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偉大文豪餘華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年少之時,虛度光陰,遊手好閒,欺瞞父母,欺負妻子;中年之時,豁然醒悟,卻不得不面對至親至愛相繼離開,無奈只求於平淡簡單的生活;老年之時,孤身一人,與牛爲伴,將一切看得雲淡風輕。

活着,是一個美好的旅程,我們會在這一旅程中明白人生的真諦。在忍受中活着,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人生在世,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心,難免會有狂風暴雨的時候。就如我們許多學生一樣,在接受大學聯考挑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失利,最終成績不盡人意,我們難受,我們鬱悶,但我們必須去接受,去忍受,再站起來,在另一個起點上努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重新站起的魄力。

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我們真正地過了個“鼠年”,舉國上下每一位人民都選擇了活着的意義。有的人選擇站在抗疫一線,捨己爲人,舍小家爲大家,每分每秒與死神抗戰,也許,這一過程他們會失去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但他們毅然前行,詮釋着無畏無私活着的姿態,他們是英雄。有的人待在家裏,足不出戶,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裏默默忍受着,在不知道明天和病毒哪個先來的恐懼裏默默忍受着,他們相信國家,相信奮戰前線的人們,他們相信春暖花開的那天總會來臨。他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待在家裏,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給國家添亂,這便是他們活着的意義。還有的人,是這場戰爭中的不幸者,儘管這樣,他們依舊勇敢地選擇接受,默默去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勇敢地配合醫護人員與死神鬥爭,他們的親人朋友,也忍受着現實帶來的殘酷,承受着親人朋友不幸的悲痛。在忍受痛苦中活着是他們的選擇。這場戰“疫”中的所有正義的人們,都在忍受着各自的疼痛,目標都只有一個——活着。爲自己活着,爲他人活着,爲國家活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對症下藥的無畏。

再如書中的福貴,敗盡家財,父母相繼離世,接着妻兒,甚至女婿,外孫也離自己而去,但他毅然選擇忍受,孤身活着,將死亡看得坦然,這不是苟且,是一種活着的勇氣。或許,正如餘華自序中所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一個人所能承受的苦難有多少,那麼他活着的意義就有多大。當我們熬過一個苦難時,就會感到“我不棄歲月,歲月終不棄我”的溫情及人之爲人應有的力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挫折總是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倘若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它,接受它,忍受它,也許,這就是我們活着的意義了,我們也不枉來這一遭。

聽,“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漫漫人生長路,我們終究要學會在忍受中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6

一個花甲老人,一頭老牛,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相互陪伴,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作響,這位老人一生經歷坎坷,目睹了親人的離去,他向我們闡述了活着的意義——珍惜。

人生苦短,總會經歷一些坎坷。但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的信念,堅強、樂觀地挺過去。故事中的老人在那炮火相交的戰場上心想着自己一定會活下去,心想着自己的的家人,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現實生活中,我們只有堅持纔有實現自己夢想的希望。如果每個人都輕言放棄,那麼誰還會成功?每個人都會有着不同於別人的經歷,於我們學生而言,面對一次考試失利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人生,那我們還要怎樣面對社會這片汪洋大海上的風浪。所以珍惜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它會使我們的羽翼豐滿,足以翱翔於藍天。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但是不要忘記還有愛我們的家人在背後支持着我們。正值青春期的少年總會厭煩父母的嘮叨,但是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父母給予我們的是他們無私的愛,每晚放學後,校門外總會有等待孩子的家長;每棟樓房裏總有等待孩子回來的父母。推門而入,餐桌上擺放的水果是他們精心爲你準備的,當12點的檯燈還在發着微弱的光時,他們總會擔心的過來查看,勸你早點睡,以免傷着身體。我們獨自出門時父母總會打來電話詢問,看你是否習慣,是否開心。這邊的我們可能早已進入夢鄉,但他們卻輾轉反側,徹夜難眠,這是因爲他們對我們牽腸掛肚。

一件件的事,都是如此的平常。這裏面無一不包含着父母的愛。只是每位父母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活着,就要目睹着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離去。我不喜歡這種別離的滋味,它不是短暫的分開,而是永久的分離。人的一生在別人的陪伴下總會感到短暫,充實。若只剩下我們一人,那將是多麼的漫長,空虛。所以珍惜現在與父母行處的時光,他們對我們的愛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活着,就要懂得父母不是我們的僕人,隨從。他們完全可以對我們不管不問,但出於本能,他們不會,也做不到。雖然我們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心中不免有團狂躁的火,但是我們爲何不能學着收斂起自己的衝動。要知道,我們隨口說出的一句“好煩”都會如一把刀刺痛他們的心。

這就是我們的父母,一個一心一意想讓我們幸福的人。我們難道要讓他們像“家珍”一樣病入膏肓才知道痛惜,直到他們像“有慶”一樣離去了才知道後悔嗎?

活着,理應學會珍惜,不僅是父母,還有朋友。

所謂朋友,並非那些和你一起吃喝玩樂之人。真正的朋友,就如同每天早上的鬧鐘,即便你對它又愛又恨,可就是離不開它。真正的朋友,從不在乎你的錢財、地位,只是一心和你相處,幫你分擔;真正的朋友,並不是在你困難時用戲謔的眼神看着發生的一切,而是儘自己所能幫助你度過難關。這,纔是我們該擁有的朋友。

是啊!父母不可能陪伴我們走到最後,也只有身邊的朋友可以做到。他們和我們的親人一樣,是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活着,並不是漫無目的地度過這一生。從現在起,開始珍惜你身邊的人和經歷,一切還來得及。

《活着》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看完了,這確實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對於想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說,十分推薦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

一本書一共有五篇自序,這還是第一次見。在日本自序中,餘華談到了時間創造了一切,創造了生離死別,創造了酸甜苦辣,並引用了賀知章的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對於某些事情的認識,確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就像對於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受,國中和現在相差深遠。而現在當我讀完《活着》的這本書時,感觸並不是很深,並沒有覺得這本書寫的有多麼好,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上一兩代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切身體會的原因吧。

讀完之後大概有以下幾點感觸:富貴最大的幸運就是取了家珍這麼好的妻子,這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擇偶觀;鳳霞因爲生病變成啞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親成功我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有慶一定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當時能給他一隻狗狗陪他玩,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畢竟綿羊和人類的互動還是很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富貴誇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時候,僅有的一次表揚,內心真得比有慶本人還要激動,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係吧;鳳霞因爲難產而去世,二喜因爲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爲吃豆子而去世,這樣類似的事情回老家時也聽長輩提起過,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確實。

只有回老家時,才能聽到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苦難,表情狀態大都相似,臉上的皺紋快樂的遊動着,和富貴一樣,精彩的講述着自己。

《活着》讀後感 篇18

“活着”,作爲一個詞語,它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講述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書本開頭主人翁福貴錦衣玉食、腰纏萬貫的紈絝子弟形象便赫然紙上。仗着家裏的財產在城裏穿梭於賭場、青樓。然而,紙醉金迷的生活卻依然會有結束的那天。不知不覺間,他便被賭場的人下老千而敗光家產。但是,當他脫下上等的綢緞玉帛換上粗布麻衣,從烏煙瘴氣的賭場走向厚實廣闊的土地,他以爲一切的事物都從頭開始、慢慢變好的時候,故事也纔剛剛開始。父親失足、母親病重、妻子癱瘓、兒子醫故、女兒難產、女婿工地事故、外孫吃豆噎死。福貴的一生,最痛苦的不過是見證着一個個親人的接踵離去,而他還活着,活下來承受煎熬的孤獨。孤苦伶仃,無人噓寒問暖,獨嘗世態炎涼。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孤獨在黃昏裏散步,惆悵在夕陽下吟唱離別。或許我們體會不到爲何所有親人離世,自己孑然一身在世上活着還有什麼意義。但是每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也許都會有一個身影席地坐在屋檐下,凝望月亮和遠方,心中涌起無數回憶,與親人們在深夜徹心交談。到了黎明,他依舊會擼起早已熟悉了的粗布衣的袖子,一人一牛在田間繼續埋頭幹活。

《活着》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物普普通通的生活,即使生命有時候會很脆弱。但是《活着》卻又很複雜,沉浸於賭場青樓裏的福貴那是活着嗎?對,他有呼吸,他還能走動,但也僅僅是一具長着人模樣的行屍走肉罷了。但是一個個親人由於病痛和意外的離去無不在割剜着他的心。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福貴依舊選擇活下去,人只要活下去,感到自己活着的意義的時刻遲早會來。

人活着就應該熱愛生活,而說到熱愛生活,人也必須要熱愛不幸、失敗和孤獨。

雁會回來,有人逝去有人在。日薄西山,一個身影在田野中直起腰來,一手叉腰,一手拂去額頭的汗珠,望着天邊的晚霞,口中念着老牛的名字——福貴,眼睛變得深邃而堅定。

《活着》讀後感 篇19

《活着》這本書字數不是很多,但是小說內容幾乎橫跨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地主兒子富貴在揮霍完家產之後變成了生活艱難的貧農,在父母、兒女、妻子外孫都相繼離去後依然頑強的活着的故事。

我想先簡述一下這個故事,讓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讀者感受一下福貴的充滿苦難的一生。

富貴是地主兒子出身,父親和他一樣是個敗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畝地,在福貴父親手裏一折騰就變成了一百畝,到了福貴手裏因爲賭博債臺高築,這剩下的一百多畝地也給霍霍完了。在還清債務之後,福貴父親去世了,剩下福貴和母親,妻子家珍和肚子裏懷的兒子有慶,以及六七歲的女兒鳳霞,一家人從磚瓦房搬進了茅草房,福貴開始了下地幹活的農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貴去城裏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給國軍充壯丁,幸運的是歷經戰火倖存不死。回到家已是兩年之後,母親早死了,有慶也已經會走路了,鳳霞因爲發高燒變成了聾啞人。一家人心酸團聚之後,生活繼續對着一家人進行着無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話卻是“你回來之後一切就都好過了”。

後來有慶慢慢長大上學,一家人爲了讓有慶上學差點將鳳霞送人。日子是越過越緊巴,公社倒閉,上交給公社的糧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災年糧食歉收,方圓幾裏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實善良的鳳霞會因爲被人搶走剛從地裏挖出的一小塊地瓜而和人打起來,家珍會因爲被隊長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淚,然而福貴的磨難不止於此。縣長夫人難產需要輸血,有慶的血型匹配,結果被無良醫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貴痛苦的是新縣長是他被抓當壯丁時認識且關係要好的春生。

此後,福貴的親人接二連三地離他而去。鳳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結果生孩子時難產而死,剛從有慶的死中緩過來的家珍緊接着去了。鳳霞的丈夫二喜和鳳霞生了個孩子苦根,孩子三歲時,二喜在工地幹活發生意外而死,此時就剩下富貴和苦根爺孫倆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歲的時候發高燒,福貴趕着收棉花,給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結果孩子吃豆子撐死了。前後幾十年,身邊的人相繼離去,此時的福貴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頭子了,福貴悲傷,但是依然頑強的活着,後來他從宰牛的手中買了一頭即將被宰的老牛,繼續着生活。

我想福貴的苦難應該到此爲止了吧,他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了。

看完這部小說,心裏很感概,看書的時候常常會爲福貴悲慘的命運唏噓不已,感嘆着自己的人生幸運。但是幸與不幸也是相對的,福貴能從一碗稀米湯中喝出幸福與滿足,這對於我來說卻很難。從旁觀者的角度,我有時候認爲福貴是幸運的,經歷了破產,災荒和親人的離去,他依然頑強的活着,有時候又認爲福貴是不幸的,命運只懲罰他一個人活着遭受着這一切的苦難。

在這部小說中,我最喜歡和欽佩就是家珍和鳳霞了。家珍本是個女學生,米行老闆的女兒,就因爲被當時還是地主少爺的福貴看上了,就嫁給了福貴,用富貴的話說是嫁給富貴後就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勞任怨,伺候福貴,操持家務,這種心態值得令人欽佩。還有鳳霞,儘管變成了聾啞人,可是始終保持着對這個家的付出和愛護,保持着自己老實和善良,沒嫁人前下地幹活掙工分,操持家務,嫁人後幫助鄰里掃大街,織毛衣,獲得了鄰居們的稱讚。我想有這兩個女人在福貴的生命中出現,也是福貴的一種幸運。

福貴這樣的故事在現在並不多見,可是事實上,我們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貴一樣不斷地遭受着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貴一樣頑強的活了下來。用作者餘華在序言中寫的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有的時候,放過自己,輕鬆一點,也是一種豁達。

《活着》讀後感 篇20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拿到這本書,我的內心是欣喜的,畢竟這本書足足讓我等了一月有餘。之前沒有了解過這本書,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說,還是什麼,買它只是因爲聽說過它,知道它是餘華寫的,它是讓我在疫情期間消磨時間的一本書。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讀完之後,讓我長嘆口氣,雖爲活着,但卻讓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緊湊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因爲福貴的吃喝嫖賭敗壞家業,氣死了老爹,老母隨之病死、兒子因救縣長夫人抽血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妻子也隨之而去、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最後唯一的外孫竟在那個飢餓的噎死了。真不知道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看完的,本來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賭,結局是不是又不一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用不滿老繭、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和內心的傷痛,卻還得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大概就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好死不如賴活着。看完之後我在想,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悲慘的人和事兒嗎?

福貴到最後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着。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着的,只是再想起這本書時,也許剛好在疫情期間,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別離的新聞,內心有了些許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遠比我們想象的寬廣,而活着,就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這是對生命最後的敬畏,也是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秉性——活着。我讀《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21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一片土地,一座小城,一個小村,一老福貴。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黑夜來臨。”讀完最後一句,我合上書本。內心沉鬱頓挫,正如那來臨的黑夜。

主人公福貴鉅變的一生,完全不像父母給他起的名字那樣樣。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而福貴和他家人遭遇了這些所有的災難:少爺的福貴賭光了家業,債主上門討要房契,氣死了父親;母親病逝卻未在牀前盡孝;兒子有慶獻血死了,白首之人送黑髮人;女兒鳳霞死在產牀上;善良的妻子被生活折磨而死;女婿二喜被石板壓死;就連小外孫苦根,也因爲貧窮,被豆子撐死了;只留下了老福貴、老水牛伴在水田在陽光下咀嚼着孤獨的回憶。

戰爭、運動、文革、災難、飢餓、掙命、死亡……福貴所經歷的,是人間煉獄。有歌這樣唱:生命就是一場告別,從起點向一切說再見。唱得並非是福貴沉重苦難的生活。福貴的生命,是一個走向悲劇的過程。

悲劇會喚起人心底的憐憫,是淚水的催化劑,但在《活着》裏的福貴身上,讓我看到了人的尊嚴和偉大——將死而不去死不能死的艱難地生、堅忍地活的人性的光芒,讓我深切懂得了“活着”。

活着,是一種狀態。和所有的有生命的生物體一樣,活着意味着生命存在而不滅亡。只是人有別於生物個體,人會讓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得有滋有味。就如年少的福貴是富少爺,有着劉村人不能享受到的大富大貴。陷入蜜糖中的蒼蠅,是不懂得一碗蜜糖之外的天空的。富少福貴也一樣,他的世界沒有妻子也沒有了父母,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可讓青樓女子揹着穿梭在大街上,他鐘情賭場勝過一切,直至他將家產輸的一無所有。此時的福貴,就是那蜜糖中紙醉金迷的蒼蠅,或者是路邊上蓬頭垢面的乞丐。社會總存在着的那一些整日閒來無事渾渾噩噩、有了今天不管明日的苟活者。

活着,爲了付出和接納一腔摯愛。鍾愛福貴的妻子家珍日益病重,彌留之際說:“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爲榮華富貴,不爲功名利祿,“不想死”,只是爲了能和親人們相守,哪怕再難再苦,廝守患難、相濡以沫也是一種幸福。突然想到了爸爸曾講述中我只見過她照片的奶奶。奶奶一病就是臥牀十二年。十二年中,如果她能自己挪着凳子去和家人一起曬到窗外的陽光,那是她最爲開心的。她曾說:像我這樣,癱在牀上,痛了自己,苦了大家;想過很多種死法,但我不忍心離開都未成家的你們,不忍心讓這個家不完整。是啊,這種愛,沒有一絲功利,沒有一毫矯情,就像平靜的湖面下翻涌的波浪,深埋在地心裏熾熱的岩漿,雖然看不見,你卻能感覺到它們明顯地存在。福貴在親人們一個個都離自己而去後,在一次次的絕望後依然堅忍地活着,不正是爲了守護着那份帶不走剪不斷的親人摯愛嗎?忽地明白了些什麼:有愛,有關懷,只要活着,貧窮,災難都算不得什麼。

活着,才能承受生命賦予的責任。或許你認爲這樣的生命太過沉重。餘華在《自序》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我想,福貴經歷的越多,對生活的徹悟就越深,才能如此堅強和隱忍。勇敢的福貴,掙扎在生死之間,生活不允許他思索痛苦,只留下對生的渴求,這一切不都來自於源於責任嗎?誠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寫道: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在這個不可逃脫的事實面前,不管有沒有溫馨,有沒有光彩,不管上蒼賜予了健康的你,還是不健全的你,你必須要活着。爲了父母,爲了孩子,爲了愛你的和你愛的人,爲了能享受愛,爲了去回報情,活着,本來就是一種責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遭遇像福貴命運時候。

《活着》就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一種口吻,敘述了一個沒有悲壯,沒有抱怨,只是從容的福貴的故事。“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不用計較幸運與不幸,不再論辯樂觀堅忍,生活只告訴你:活着吧!

《活着》讀後感 篇22

餘華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那麼我們到底是爲什麼而活着呢?

一部《活着》賺足了我的眼淚,涉世未深的我合上書卷掩面哭泣,爲福貴的一生而悲哀嘆息,爲他面對親人相繼離去只能默默承受卻無能爲力而感到無奈,也爲他獨自一人在世間禹禹獨行倍感孤獨而感到無助。一部《活着》引發了我的沉思,倘若有一天我的親人們漸行漸遠,倘若我的父母有一天離我而去,這塵世間只餘我一人面對風霜雨雪,倘若死亡離我越來越近,我又該何去何從?

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福貴的前半生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少爺變成了一個下田耕種、爲生計發愁的莊稼漢,他經歷了徐家從家大業大到一貧如洗的重大變故。許是命運弄人,福貴的人生從家道中落的那一刻才真正開始。榮華與富貴於他終究不過是過眼雲煙,就像花上的露水、草頭的秋霜一般,禁不起陽光的曝曬,一切終歸於平靜。

接踵而來的是父親的病故,母親的臥牀,而在一夜之間,福貴也彷彿長大了,他從一個紈絝子弟成長爲一個男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可造化總愛捉弄人。

福貴在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一個從未扛過鋤頭的人就要扛槍了,想想都覺得可怕。在戰場上,福貴親身經歷了死亡,也親眼看到剛剛還有說有笑的鮮活生命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屍體,戰爭是可怕的,而此刻的福貴只想活着。此刻生命變得是那樣脆弱,彷彿生與死只在睜眼與閉眼之間,活着是那樣遙不可及。

後來,福貴終於返鄉,而此時母親早已離世,女兒也因病變成了啞巴。經歷過生死的福貴本以爲能活下來,重新與親人團聚,從此一家人過平平淡淡的生活是老天的眷顧。可是生活總是不如人意的,此後的福貴親眼看到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去,漸行漸遠,而自己卻無能爲力,直到晚年,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老黃牛與他相伴。他有時會傷心,但更多的是踏實。因爲親人們都先他而去,等他有一天也要離開時就誰也無需牽掛了。

與其說《活着》中的福貴是不幸的,倒不如說那個年代的中國是不幸的。上個世紀的中國四分五裂、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卻又遇到三年自然災害,時刻面臨着飢餓的威脅,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活着是從每個人心底發出的真切而又強烈的呼聲。因此餘華纔會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覺得時至今日,人不應該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還應該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爲理想而活着!

那麼透過《活着》,我又讀懂了什麼,我們到底爲什麼而活着呢?

有一部香港電影叫做《歲月神偷》,它所表現的主題是:歲月是一個神偷,他會偷走我們的青春歲月,偷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但它偷不走我們對生活的希望,偷不走我們心底濃濃的愛意。這就是生活,也許親人會漸行漸遠,但他們對我們的愛卻亙古不變。

也許我們的親人會離去,我們的父母會遠行,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選擇,是不可選擇的選擇,但請記住:不論如何,他們是愛我們的!我們要好好活着,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懷感恩與愛意去追求自己更高的理想與目標。當然,我們也無需懼怕死亡,因爲這是一條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不歸之路。我們要做的是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爲愛而生,爲理想而活,活在當下,莫負芳華!

《活着》讀後感 篇23

王爾德曾經說過:“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見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僅此而已。”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書後,很慶幸主人公福貴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實的活着,而非簡單的存在過。

餘華所作的《活着》從福貴自敘年輕時遊手好閒嗜賭成性爲始,以暮年時與同樣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結,期間伴隨着父母﹑妻兒﹑女婿﹑外孫先後離去的失親之痛,又經歷了戰爭﹑土改﹑人民公社﹑饑荒﹑文革……這是他的一生,又或許可以說這是那一代人的縮影。只不過相較於他人,福貴似乎擁有了更多的苦難。在閱讀時我幾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閱的衝動,因爲當作者用最最客觀的語調將殘酷的現實一層層剖開呈現在眼前時,那種悲苦更甚﹑那種震撼愈發讓人難以平靜。

然而當我們由旁觀者的視角轉化爲主人公的身份時,當一切的不幸變成了現實,擺在面前時,我們會驚訝的發現福貴的快樂其實多於苦痛,甜蜜可以大過心酸。一夜輸光家產從地主淪爲平民,卻因此在土改中逃過一劫,福貴是幸運的。大戶人家的小姐甘願一生守護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恰恰印證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裏最珍貴的財富。又聾又啞的鳳霞勤快能幹,最終也覓得一樁好姻緣。有慶長跑能手運動會第一,受老師表揚,作爲父親同樣驕傲。二喜女婿懂得責任與擔當,孝順長輩,給鳳霞以最好的生活。我們不可否認福貴生活遇見的變故之多,但我們同樣應該知道這些最親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溫馨的回憶會是支撐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有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與命運相處的模式並非對抗,而是順其自然,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的軟弱與妥協。他看見了苦難也看見了幸福,儘管美好總是短暫,僅餘的些許溫存總是在不經意間最慘烈的方式從他生命中抽離,但他依舊選擇了不斷向前,不斷生活。有人曾評價說“人太渺小,稀釋成了平凡”,而我認爲他並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種最溫和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活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本書裏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福貴的一生。我並未從中讀到福貴很多的心理描寫,是悲哀自己慘淡的一生,亦或樂觀的積極生活下去,這些都沒有。彷彿在講述時,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但我卻感受到了傳達出來的一份平靜,平靜的接受,平靜的生活。

就像在結尾,老人扛着鋤頭與同樣名爲福貴的老年遠去時,在鄉村渺遠的歌聲裏,在夕陽沉沉的暮色裏,大地正敞露胸懷無聲的召喚着,蒼老而又龐大,充滿着無盡的隱祕感。我知道,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態。

《活着》讀後感 篇24

週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說——《活着》。

合上書以後,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說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餘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敘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後,死裏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着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後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後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着,因爲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本應是餘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後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裏面,不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着樂觀的態度活着,這纔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着,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了。

活着,就夠了。

《活着》讀後感 篇25

餘華的這本《活着》被幾個朋友推薦過了,不知道我是出於偏見還是什麼,總覺得這本書大抵描寫的也是五六十年代農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這類書大多稱之爲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個單純喜歡讀故事的人,喜歡高潮迭起、迂迴曲折,對這類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讀書,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應該看看了,從下載下來到讀完,兩天時間,像着了迷似的,越讀越被深深的打動,越是停不下來。

一個人的一生裝進了一本僅僅幾百頁的書,沒有對人物心理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簡單的敘述。講的人娓娓道來,平靜的敘述,聽的人心裏卻波瀾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大概就是餘華的高明之處吧!

福貴,又富又貴,多好的名字啊,這也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貴,可他的一生卻是潦倒窮困、厄運相隨。年少輕狂,仗着家裏吃喝嫖賭,等到輸光家產,父母離世才幡然醒悟,但覺悟、改變並沒有阻止厄運的腳步,在那個年代生活本就難以爲繼,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又相繼離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爲伴,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活着不是爲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對福貴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狀態,他的心經歷太多苦難,已變得波瀾不驚,看透人生的磨難,才豁然開朗,才能夠平靜的敘述那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福貴的故事能夠打動人不是因爲命運給了他接二連三的打擊,而是那種經歷苦難、看破人生後的豁然開朗,親人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離奇,但卻是異常痛苦的,當親人相繼離開後,福貴大可以一死了之結束這悲劇痛苦的人生,可他沒有,他選擇接受,好好的活着,種種地、唱唱歌、和老牛說說話,他困苦的一生讓人感慨,但他平靜的講述才真的讓人心疼,真的打動人!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容要承受衆多難以接受的痛苦,卻依然要堅韌、頑強,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義罷!

PS: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書越讀越深刻,看來以後讀書得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