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46W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精品多篇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篇一

吧主昨天有幸聽了餘秀華的講座。她是一位詩人,一位殘障人士。她樂觀、深邃,有思考。她思考時代、文化、學習、個性,當然還有詩歌。吧主認爲她完美地呈現了知識分子應該有的姿態。

其中,她提到學習應該是系統性的學習。那什麼是系統學習呢?她說從碎片化的信息裏捕捉到一個點,你詳細研究開去就是了。

比如,你在新媒體上看到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你不是盲目地轉發,而是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讀一讀,找到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看一看。我們這篇的分享者Janie就是這麼一位系統學習的人。

文末可以給作者Janie點贊和留言,想要《南京大屠殺》電子書的,可以在公衆號對話窗回覆“索書”二字,即可得到電子書的獲取方式。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週年祭。作爲一名90後,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僅限於讀書時歷史課本上近代史的那一個單元。“30萬”和“日本軍官的百人斬比賽”成了我結束義務教育生涯後對那段歷史留下的唯一印象。

在沒看張純如這本着作之前,對日本士兵那些駭人聽聞暴行的感知也只源於多年前讀《京華煙雲》裏對日本士兵玷污老婦幼童的描寫。那些對日軍侵華的描寫段落曾經給年少的我帶來很不好的閱讀體驗(即使這樣那也是我當時很喜歡的一本書)。

人類總是嚮往美好的東西,對任何邪惡陰暗的事物都有着本能的排斥。也許這也是一部分人不願意觸碰這麼沉重歷史的原因。看到南京遊玩攻略中這樣的一個帖子,“紀念館太沉重了不想去,請問南京還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一位歷史學家曾經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殺的罹難者手牽手站在一起,這一隊伍可以從南京綿延到杭州,長達300多公里。他們身上的血液重量可達1200噸,他們的屍體則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車廂。

比起以上只佔幾格字符的數據,書末的照片給讀者帶來了更加直白的感官刺激。在寒冬窗外凌冽的風聲中,我就這麼一字一句看着日軍禽獸般的惡行。

想起今年一個人去電影院看《二十二》,五十人的放映廳裏,坐滿了拿着爆米花和水果茶的年輕人。深圳的排片場次很少,那是晚上七點多,很多人都還沒吃飯。然而當燈光暗下來,在這部除了風聲、雨聲外很少有背景音的紀錄片渲染出來的壓抑氣氛下,放映廳裏沒有一個人吃東西。偶爾有情侶交頭耳語,也能在旁人善意的噓聲提示下安靜下來。貫穿整場的唯一噪音,是黑暗中的那些抽泣和吸氣聲。

勿忘國恥,以史爲鑑,不該只是一句口號。那些在戰爭中努力掙扎存活下來的人們,在其後的一生中受盡着身體上與精神上的折磨。然而終其一生,也未能得到日本政府的賠償,乃至一句道歉。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又何曾爲他們做過什麼呢。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篇二

有幸得以拜讀張純如的作品,是源自母親的強烈推薦。那一年的12月13日,我輕撫着這部書略有皺跡的封面,想起母親將它遞到我手中時說的話——

“你應該學着瞭解某些歷史不爲人知的一面。”

我從書序看起,逐字逐句,不漏毫末。結束了最後一句的閱讀,是在一個失眠的雨夜。我沒有落淚,只久久地垂着頭。窗外,雷聲混雜雨聲從遙遠的地方傳來,恍惚間竟覺得像極了陣陣怒吼,尖叫,哭訴,呻吟,繼而一片徒留冷風的沉默。

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每年都在觀看的國家公祭儀式——落針可聞的廣場,升旗臺上巨大的花圈,場外重現歷史的雕塑,刻滿三十餘萬無辜遇難者名字的石碑,衆人陰鬱的臉,含淚的眼,緘默的口和搖搖欲墜的心。

當主持儀式的領導宣佈默哀時,淒厲的防空警報響起,哀婉,綿長,如泣如訴,伴隨着止不住的淚水與嘆息,久久地響着。倖存者席位上,那耄耋老人渾濁的雙眼中平添了絲縷驚恐,悲切,亦或震怒。這警報聲,也許他們似曾相識,也許,他們再熟悉不過。人們或許從未想過,當他們慶幸於搶救了這批可貴的資料與記憶的同時,也揭開了在倖存者那心底血淋淋的疤。他們中的某一個,或許幾十年前的某一天,躲在牀底下,親眼看見了母親帶血的臉,瞪圓了的雙眸,和日軍堪比魔鬼的行徑;或許躲在草垛裏,聽到了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喊,和那之後漫長的寂靜;或許躲在糧堆裏,感受到了敵人的軍刀兇狠地刺到身旁的寒意與恐懼;或許躲在萬人堆成的屍體中,嗅到了同胞與親人濃郁的血腥,撫摸着一張張血肉模糊的臉,卻再也哭不出聲。

回憶着書中的字字句句,望向那些坐在公祭現場年邁的倖存者們無神的雙眼,我竟一時心疼得說不出任何話語。不知他們是否又想起那煉獄般的六週,想起那些失眠夜晚的痛哭,想起堆砌着層層白骨的萬人冢——提起它,我也總無法抑制淚水。那些含冤的孤魂,都是我親如一家的同胞啊!

歷史,本是一個令人好奇、引人遐想的詞,可在被戰爭的硝煙矇住了希望的淚眼中,在千千萬萬個像張純如那樣不忘歷史的作家筆下,它逐漸變得陰森可怖。南京大屠殺,它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爲沉重與黑暗的一頁,無知的人慾將它翻過去,卻反而使它愈加清晰。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人似乎認爲,努力記住一場暴行比暴行本身更可恥。然而真實存在過的歷史,尚未痊癒的傷口,難道真的可以隨之遠去而無所顧慮地淡忘嗎?

我總也忘不了,倖存的老婦人向記者講述自己被迫做慰安婦的噩夢,總是話音未落,就顫慄得再也說不下去;我總也忘不了,《金陵十三釵》裏那一羣濃妝豔抹的女人,她們在南京城淪陷後,再也無緣懷抱琵琶,舞那首最拿手的《秦淮景》,她們被剪了長髮,洗去胭脂,扔棄了自己心愛的旗袍和首飾;我總也忘不了,一位抗戰老兵去世前緊緊握着記者的手,細若遊絲的力氣支撐他說完了最後一句話:“對不起,當年我們沒能守住南京。”我總也忘不了,電視機裏遇難者們的子孫在他們的墓前莊嚴宣誓——“一定不忘國恥,一定努力學習,讓長輩們得以安息。”話裏帶着鄉音,那催人淚下的南京鄉音。

如今我一次又一次捧起這部歷史回憶錄,總不由得感慨萬千。南京原是歷史悠久、安寧和諧的古城,在經歷了血洗與槍聲的浩劫後,它變得不再完整。那段恥辱的歷史已遠去了,那些流離無依的冤魂被忘卻了,溫暖的陽光年復一年靜靜地落在南京城的舊磚牆上。整整七十九年的光陰,讓那牆上的灰塵與血跡都已不復存在。而一張張怒目圓睜的面孔,一聲聲尖銳可怖的慘叫,一道道敵人的刀槍反射的白光,卻總在我無數個顫抖的夢境裏,愈來愈清晰。

我知道我忘不了張純如——這位曾爲了南京30萬冤魂奔走申訴的女子,更不會忘了這部警鐘一般日夜敲響在我心裏的書,讓我永遠清醒地意識到,有些歷史不容忘記,有些罪惡不容消洗。

願南京,四十九日祭後不再有陰天。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篇三

記得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對於這句話有很多的不解,並反對這種觀點。但世界此時的形勢卻不容樂觀。現在世界範圍內仍時時燃起戰爭的硝煙;處處存在着血與火的戰爭,使我不得不深思“戰爭,到底結束了嗎?世界到底和平了嗎?”

作爲廣袤世界中平凡的一員,我擡頭仰望着閃爍的星辰,在晚風陣陣吹拂下,想問,卻隻言片字也說不出。“往事依稀渾如夢,都隨雲水到心頭。”九一八的炮聲,“七七盧溝橋”的槍聲和南京大屠殺中30萬同胞的呼救聲,不時迴響在我耳畔。我驚異了!人類爲什麼要興起戰爭?不,戰爭是爲了和平,它含着人們對未來和平的美好希冀,對於世界鑄劍爲犁的美好願望。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記歷史所發生的慘痛事實,我們現在所感受的歷史感,不僅是仇恨、憤怒,更多的是悲哀、記憶和警告。

我想伸出手翻開歷史輝煌的一頁,卻揭露了人類面具下的一片猙獰。

南京大屠殺中的30萬同胞,30萬!這個數字讓我匪夷所思!這數字令人覺得無法相信。長達6星期的殘酷無人性的殺掠,讓我覺得人是否還擔得起“人”這個稱號。人怎麼能做出這種令萬物所譴責的罪行呢?

埃及的未解之謎金字塔,承受着撒哈拉大沙漠灼熱的屈強氣息,神祕令人嚮往但卻不可接近。可是殺掠並沒有漏掉任何一個地方,戰爭並沒有疏忽每一個區域。四季輪換,金字塔孤傲的凝視着曾經輝煌燦爛的古文明之地,爲現在荒涼的它流下淚。

1931年9月18日,是中華人們歷史上的恥辱。九月十八日,有多少人民背井離鄉,有多少人民陷入火海,又有多少人民遭受磨難?原本他們曾在自己富饒的土地上平平安安的生活。戰爭,這一可怕的惡魔吞噬了人們的夢,毀滅了人們的平靜生活。

夕陽殘照下的印度,人口迅速生長着,能夠生存下去已經是一個負擔。居然還要公開宣佈“研製核武器”。把毫不相干的宗教對峙升了級。更令人覺得可笑的是,印度首次覈實驗成功的暗語居然是“佛祖笑了”。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最嚮往和平卻最先從發源地失去地位的佛祖它應該向誰微笑,向誰微笑。

在那一階段的黑暗時光裏,人門所遭受戰爭帶來的災難太多了。我已無法用天方夜譚的那份美麗來想像彈痕累累的世界。衰草瓦礫,斷壁殘恆,早已承載下從古到今的災難。在戰爭的鐵蹄下,人類所換來的血的教訓,難道還不能使我們警醒嗎?這種種的悲劇,芑是這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所能寄託的。

戰爭的硝煙還在瀰漫,利比亞多少無辜的平民還在備受戰火的摧殘的同時,敘利亞的槍聲又悄然響起,渴望和平的人民臉上寫滿了驚慌、恐懼、無奈。戰爭的罪行永遠銘記在所有責任心的人的身上。激勵人民努力奮鬥,呼籲人門熱愛和平。在經歷了諸多風雨的世界已顯憔悴,渴望着人類給它增添,幾絲光彩。和平年代已到來,爲了世界的萬物不再受戰爭—這個惡魔的摧殘,人類請停止那所謂的正義之戰,來共同建立一個真正和平安定的世界吧!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篇四

暑假中,我帶着沉重的心情看了《南京大屠殺》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深深地震驚了,日本士兵的種種暴行使我不能容忍。更讓我憤怒不已的是,在這場大浩劫過去之後,日本卻極力想掩蓋歷史的真相。

在南京大屠殺中,有無數平民,戰士被殘忍殺害。日本士兵、軍官完全脫離了人類基本行爲規範,開始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行動。在大屠殺行動中,日本竟用飛機在安全區上空灑下無數海報,海報上寫着:快回家裏,給飯吃。信賴日本軍人,可得救助。還畫着一幅畫:一個滿臉堆笑的年輕日本士兵,一手抱着一箇中國小女孩,一手把一桶米給她的母親,邊上父親的手裏還捧着糖。於是,無數中國平民回到自己家中,可迎接他們的不是糧食和什麼笑容可掬的日本士兵,而是一挺挺機關槍,我不禁爲那些聽信謠言的平民嘆息,也對日本士兵的奸詐手段感到厭惡。

日本不僅在中國屠殺,在他們自己國內的學校裏,老師也在給學生灌輸對中國人民的仇恨和蔑視,有一位老師讓一個日本小男孩解剖一直青蛙,男孩被嚇哭了,老師卻說:“一隻爛青蛙有什麼好哭的,再說了,你以後還要殺中國佬呢!”

更有很多日本人對中國南京歷史的無知,其中有一人回答:“南京是什麼?一個朝代嗎?”

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不忘祖先經歷過的一切,不忘南京的血戰……珍愛和平,開創祖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