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小人國的祕密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5W

小人國的祕密讀後感【精彩多篇】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 篇一

上週接過與其他老師交換來的一本叫做《小人國的祕密》的書,內附一張光盤,於是我決定先看看這個短片。回到家我將這個短片一口氣全部看完。影片反映了在北京郊區的一所叫巴學園的幼兒園中發生的故事,影片運用獨特的視角和研究、追隨的目光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孩童世界,講述了幾個個性極爲突出的孩子正在幼兒園中的一舉一動,使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孩子的世界——充滿個性、充滿活力、充滿好奇,甚至是充滿矛盾和“破壞性”行爲的世界。這在我們成人眼裏是不能夠容忍發生的,但是在孩子世界卻是真實存在的。

影片中的錫坤因爲不喜歡吃早飯會與老師反抗;會在區角中拿取裝滿醬油的瓶子將醬油傾倒在小碟中,甚至會會津津有味的品嚐着,從而的帶動身邊的孩子們紛紛效仿;他還會將小朋友的鞋子、班內的玩具等物品不厭其煩地扔進高高的垃圾桶中…。.這些都是成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這確實是孩子感受世界的開始,是他們探索的開端。

下雪了,幼兒園會拉着孩子們來到戶外,感受自然,在這裏錫坤又發現“死了”的蘆葦,爲什麼會“死了”?爲什麼會枯萎?這是自然帶給孩子的思考。要回幼兒園了,校車上的:“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幾個字出現在我的眼前。

思來想去用這個比喻來描述當今的教育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孩子是“腳”,腳是不能被改變形狀的,不能削去一塊,也不能長出一截,腳趾頭就那麼幾個,腳掌腳面也都自有其成長規律,一天一天長大,一天比一天承重能力強,這就是腳的特性。

鞋是可以改變形狀的,走在商場裏,看到鞋的模樣越來越千姿百態了,鞋是爲腳而設計的,能保護腳不被割傷,能給腳增添靚麗,有些特殊功能鞋還能防臭、排汗、增高、助力等等,這就是鞋的特性。

腳與鞋的關係究竟應該是腳去適應鞋而削足適履呢?還是根據腳的特點去設計和製作適合這雙腳的鞋子呢?

製鞋廠的設計師們不會幻想所有腳都長成一個模樣來適應鞋,只會設計更多的鞋來適應腳。家庭、學校、社會所提供的教育不也應如此嗎?不能期望將所有孩子都塑造成一個模樣來適應我們的教育制度,先賢都說過“因材施教”的話。當然,先賢所面對的門生是比不過當下學校的學生們多,教育規模化、普及化確實對因材施教帶來極大挑戰。但是做教育的`人,無論教育家還是教書匠,不能不懷有這種理想,不能把困難當作“不作爲”“少作爲”甚至“誤作爲”的理由。

教師要研究孩子,甚至將自己變成孩子才能夠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設計適應孩子獨特個性的教育,就像巴學園李躍兒老師所說的那樣:要使我們的教育成爲一種從順應下的推動教育,而不是強制下的掠奪教育,教師不僅要有愛,還要成爲一個在研究兒童基礎上的教育者。

讓我們去設計適合腳的各種各樣款式豐富的鞋子,讓每一個孩子都個性飛揚的成長,讓我們的教育成就每一個人的幸福吧!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 篇二

《小人國的祕密》顧名思義就是屬於孩子們的世界,我們在小人國裏可以觀察到每一個孩子的變化和成長,該片用鏡頭記錄幼兒園裏每個孩子的變化過程,從早上入園開始,包括孩子們的活動過程。

這部紀錄片主要是講述了幾個孩子之間的故事,期間記錄了一個小女孩,名字叫辰辰,她每天來到幼兒園後都不進屋,只是在門口靜靜地等待。

剛開始的時候,老師感覺到很納悶,不知道她在等誰,直到後來,老師才知道她在等一個小男孩,名字叫南德。

辰辰每天都來得很早,但是南德每天都來得特別晚,等待成了辰辰每天的必修課。

等待南德來後的兩人,一起到娃娃家選擇工作,不參與別人的活動,辰辰的等待從夏天一直到冬天,從來沒有間斷過,哪怕南德沒有來幼兒園,辰辰也是在門口靜靜地等待,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工作,有時候老師也會陪着辰辰一起在門口等。

這就是孩子,成人的等待時間遠遠比不上一個孩子,可見孩子之間的感情,換作成人,這樣的等待談何容易,有些人會因爲等待時間過長而發脾氣,還會因爲等待時間過長而讓彼此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但是孩子不會,孩子之間的感覺是最純粹的,不添加任何複雜的情緒。

他們會因爲等來了好朋友而感到開心,也會因爲好朋友和自己一起玩而興奮。換個角度想,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很單純,只要自己開心就好。而且老師的陪伴也可以看出老師對孩子這一做法的尊重和理解,並沒有阻止。

接下來辰辰等到南德了,他們倆一起開心地在娃娃家工作,就在他們工作時,有幾個小朋友“闖”了進來,辰辰馬上就說:“你們這些大壞蛋,來晚了,這是我們先拿到的。”

可見,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有“規則”、“排隊”意識,而且孩子心裏很清楚等待意識。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成人都沒有辦法做到排隊和等待。就經常看到的事情來說,成人帶着孩子去超市買東西,到了要付錢的時候,人很多,需要排隊,但是很多成人爲了節省時間,直接帶着孩子插隊,這樣給到孩子的榜樣就是我爸爸媽媽都插隊了,我幹嘛還要排隊?

這樣的事情就潛移默化影響到了孩子,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對於成人做的事,孩子會模仿,並且這會成爲孩子的習慣,如果成人這個時候榜樣作用沒有做好的話,那麼是直接影響到孩子。

當孩子長大後,孩子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成人會去數落“你這孩子怎麼這樣”那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是爲什麼變成這樣呢?有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呢?成人就如同一棵大樹,孩子就是旁邊的小樹,需要我們細心去呵護,並一起去成長。

還有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鏡頭,比如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很多的男孩子在一起玩耍,最後由一個小男孩提出大家一起來玩踢足球,老師們也參與其中,而老師扮演的角色是裁判,剛開始大家玩得很好,也很開心,可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出現了。

在足球比賽中是隻能用腳來完成比賽的,不能用手,用手的話就屬於犯規行爲,剛開始提議玩足球的那個小朋友,無意間用手碰到了足球,導致足球進了球門,而老師呢就判這一分無效,就在這時呢,小朋友們就特別不服氣,他們覺得踢足球是可以用手的,他們覺得老師不公平,開始有了情緒,朝老師怒吼以表達自己的憤怒。

但是這個時候呢,老師並沒有被他的情緒所影響,而是蹲下來,溫柔對着小男孩講着足球規則,可是正在氣頭的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老師在騙他,導致情緒越來越大,可是老師呢,依舊非常有耐心的在身邊,一遍又一遍講着足球規則,耐心開導。後來,小男孩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

這樣一個鏡頭讓我想到了我自己。剛入園時,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怎麼辦呢?我肯定不會這麼有耐心,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我們並不能真的耐下性子來去跟孩子慢慢說,或許會因爲這樣一件事情,成人的情緒會比孩子更大。

但是那時候,有人就告訴我,當你實在忍不了時,就選擇一個人去靜一會。

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讓我成長明白了很多。以至於到現在,我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我也會去耐心引導,因爲我知道孩子的情緒都是當下的,而且孩子有很強的捕捉能力,他們能很快很正確地捕捉我們的情緒,所以我們需要做得是幫助孩子去冷靜。

在這樣一個鏡頭裏,老師的角色選擇就非常好,既沒有打擾到孩子,又作爲了孩子很好的引領者,作爲家長,現實生活裏或許你的選擇有時會不正確,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爲孩子想。

如果孩子犯錯了,你可能會很嚴厲地去批評他,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你可能會讓孩子的想法強行與自己統一。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這些“錯誤”去鋪墊的,多去看見孩子,去聽聽孩子,去給予他們一些能給自己選擇的機會,去做孩子的引導者。

讓我比較深刻的還有裏面的一個小男孩叫池亦洋,他在幼兒園總是會欺負人,罵人,打人,不懂禮貌,不遵守規則等。

但是,幼兒園的老師並沒有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面對這樣有問題的兒童,老師並沒有因此發脾氣,也沒有因此而放棄他,而是耐心地告訴他我們應該怎麼做,如何去做,老師發現了他的閃光點。

比如他會像大哥哥一樣帶着小朋友們玩,也會像老師一樣爲小朋友解決矛盾,最後還變成了老師的小幫手,這樣的事情就告訴我們,不要因爲孩子做了一件事就判定他是個怎樣的人,對於這樣有行爲問題的孩子,我們要用有效的辦法去引導去告知。

很多成人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他們會因爲孩子打人就給孩子貼上喜歡打人的標籤,那請問在孩子出現這一行爲的時候,成人是選擇視而不見?還是指責?還是去幫助孩子解決呢?

孩子是需要成人去引導的,比如“不”的問題,我們如果每次遇到這種事情就對孩子說:你不能這樣,你不能打人,但是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呢?

孩子並沒有關注到那個“不”,而是關注到那個“打人”。

其實在我剛踏上這條路的時候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那個時候知道的還不是很多,有一次看到一個小朋友走過去,故意把垃圾丟在地上,我就直接來到那個小朋友的面前,對她說:“你不可以把垃圾丟在地上。”

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小朋友的表情是懵的,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我這樣說效果不大,後來嘗試着換了一句話,當我看見這樣的事情時,我就會說:“你可以把垃圾丟在垃圾桶裏。”

一句簡單的話涵蓋了兩個意思,一個是垃圾不可以丟在地上,一個是垃圾要丟進垃圾桶。這就是智慧啊,我們直接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要比不能這樣好太多太多。

其實整個紀錄片下來,讓我最感動的是大李老師的愛,是那麼的無微不至,不管是對淘氣的孩子,還是對待聽話的孩子,大李老師都是一視同仁。

當遇到小朋友們做錯事,大李老師會很耐心地告訴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而不是去指出孩子錯誤,或者直接去責罵懲罰孩子。

但是這樣的耐心教育又不等於放縱,當孩子不遵守規時,她會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規則,增強孩子的責任心。

育兒道路很漫長,不僅是對孩子,其實對成人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在這樣一條路上,成人所承擔的角色非常重要,孩子在我們的保護和引導下成長,生活。對於成人來說,成人所要求孩子要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到,這樣纔有說服力,孩子纔會去認真地做。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我們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對待孩子,對於孩子要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適應我們教育的話,那這樣一句話就是空話,這要求每一個成人都有一顆善良的愛心。

相信在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下,我工作會變得越來越遊刃有餘。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 篇三

在中班組教師《如何分析觀察記錄》主題的教研時間裏,大家一起觀看了《小人國的祕密》,隨着視頻一幀幀的滑過,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很遺憾因爲時間關係,八十多分鐘的視頻我們只觀看了一小部分,整個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緒久久無法停止,歸心似箭,打開電腦從頭慢慢品味…

畫面裏熟悉的工作環境,一個個稚嫩的臉龐,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三個小主人公:脾氣急躁卻充滿正義感的遲亦洋;執着等待自己好朋友的辰辰;對所有事物好奇心極強的錫坤;專注細緻的爲孩子們解決問題的大李老師等等,都讓我重新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使我又一次以一種新的視角走進孩子們的世界。

幼兒園是一個愛心包容的大集體,恰恰因爲孩子們身上有他自身獨有的小問題,我們才更要通過觀察孩子與同伴的交流來對他的行爲客觀的加以糾正,幫助孩子們改掉不好的習慣,並且還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逃避,而是學會如何去解決、去應對,以此來提高孩子們心理抗挫折的能力。

遲亦洋是所有孩子認爲全園最愛搗亂的孩子,甚至所有的家長們開會要求大李老師讓他離園,而我卻看到的是大李老師從專業的角度去剖析幫助這個孩子健康的成長,來告訴家長們每一個孩子都應接受公平的教育。

在紀錄片的最後遲亦洋成爲了調解員,幫助兩位吵架的好朋友去解決問題,從觀察中發現,他的整個調解過程就是原來自己犯錯誤時大李老師幫他調解的經歷,顯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映射出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在影響着孩子們,同時對於孩子們也是一個處事經驗的積累,當他自己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也就學會了如何去解決問題。

接下來是辰辰,不管晴天、還是雨雪天氣都執著等待自己好朋友南德。每一天早早的來園,先去看南德有沒有來,沒有來,不顧老師耐心的勸說,會一直靜靜的坐在門口、小腦袋望呀望呀,等着好朋友的出現。片中的後半部分,老師和家長意識到辰辰只和南德玩,不與其它小朋友交流,這樣繼續下去對孩子的交往能力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巴學園要拆建時,大李老師藉機與辰辰和南德一起談話,告訴他們要分開了,希望他們到新的環境裏能認識更多好朋友,兩位孩子都答應了。

大李老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學會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來培養他們各自健全的性格。南德在新的園所的第一天就交到了新朋友。而辰辰,自己心裏也很清楚南德是不會再和他一起在這所園了,卻還是在外面等呀看呀,期待的着南德的出現,近兩個月後,我們終於看到了辰辰邁出了自己心裏的一大步,交到了新的朋友,這個執著的小女孩重新擁有了笑臉。

接着我們從導演的採訪中也瞭解到,這個小女孩在升入國小後,學習非常優秀,就是與南德相處的那段時間,激發出的耐力,對她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也交到了更多的新朋友。看到這裏我在反問自己:作爲一名成年人,我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也許還能耐住性子等,可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好幾天都能這麼執著的去等待嗎?孩子的世界有我們想想不到的堅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王國、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有些時候是我們走不進去的,其實我們也不必走進,只要靜靜的觀看就好,讓他們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選擇權,讓他們在自己的王國裏互相合作、相處、共同成長。

對我自己來說,這篇剪短的紀錄片是走心的,以上是我用心觀看的一些體會,我們經常說如何的耐心、如何的細心、如何的與孩子們平等交流?可是,在日常繁瑣的工作中,我們無意識的就忽略了這些,我們沒有紀錄片中的開放式的教育環境、也沒有那樣自由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一樣的,他們都有一顆稚嫩的心靈,有自己的“小事業”,有自己的“小王國”,讓我們儘可能的忽略我們自己主觀的看法,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他們的行爲,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去自由探索,做自己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