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莫言的《蛙》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47W

莫言的《蛙》讀後感多篇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一

自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出後,其作品亦隨之熱銷,人們趨之若鶩,爭相閱讀。正猶豫着是否也去買本來看,因爲在此之前我也從未讀過莫言的作品,只在很多年前看過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紅高粱》,而那時候並不知道這部原著的作者是誰,恰好老公買了一本,便信手拿來閱讀一下。這部書起名爲《蛙》,單是題目就很讓人費解,實在猜不出作者的真正用意,就這樣帶着疑問和好奇翻開了它,讀完它用了我差不多三週的時間。

小說以新中國近60 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爲背景,通過講述在婦產科工作50 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再形象描述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爲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蝌蚪的姑姑是一位鄉村婦科醫生,經歷瞭解放前被日本兵綁架扣作人質,解放後作爲革命烈屬女承父業並終生奮鬥在基層醫療一線;十六歲就敢接生,十七歲就敢在農村那些不講醫術的老接生婆面前自稱“老孃”大聲斥責她們玩弄生命;以精湛醫術在村民間贏得了“心姑”的尊稱,也以鐵腕手段堅決貫徹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落得了“老妖婆”的罵名;爲挽救失血患者的生命身爲主治醫生的她多次挽起袖子爲患者輸血,卻也因爲強制流產致使多條生命在其手中被無情地扼殺,臨到老了只能在家裏擺放一個個根據其想像塑造的泥人娃娃,夜夜驚醒在夢魘中。

作者在小說裏揭露了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初期農村的強烈抵制情緒,以及基層計生部門爲了貫徹落實這一政策,不得己爲之的一系列侵犯人權的措施與手段,儘管違背了人性,卻無法否認這些基層計生幹部們,在控制國家人口增長方面付出的努力與辛勞。此外,作者在《蛙》中試圖揭露的問題讀來似乎還有食品安全如擔心毒奶粉所以準備自己養奶牛供奶,代孕事件如小獅子借被毀容的陳眉之腹生子,人心冷漠如大城市裏人與人之間即便發生身體碰撞卻也只是冷冷地掃了一眼後快步離去……就似一聲聲蛙鳴穿透了寂靜的月夜,讓生活中衣食無憂的人們於構築幸福的夢鄉中萌生無限沉思與懷想。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二

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

作爲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敘這樣一個鮮爲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但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爲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着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着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是重男輕女的觀念仍像毒瘤一樣紮根在人們心中。希望未來人們能夠逐漸改變這種愚昧的想法。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三

你們看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矛盾文學獎的《蛙》嗎?你看過有 22 萬字的長篇小說《蛙》嗎?我看過,這是莫言經歷十幾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一篇能觸及國人靈魂最深處的長篇力作!

主要以“我”和“姑姑”爲中心人物,用僅僅 22 萬字就講述了新中國 60 年的歷史,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再到__,從生育高峯到計劃生育再到花錢請人代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令我感動,讓我能反省歷史之痛,呈現對生命的敬重與悲憫!

這本書的書名叫“蛙”你一定會想到是一篇寫蛙的文章,並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吧,那麼莫言爲什麼要起一個這樣的題目呢?原來,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在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爲什麼“蛙”與“娃”同音?爲什麼嬰兒剛出母腹時哭聲與蛙的叫聲十分相似?爲什麼我們東北鄉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許多懷抱着一隻蛙?爲什麼人類的始祖叫女媧?“媧”與“蛙”同音,這說明人類始祖是一隻大母蛙,這說明人類就是由蛙進化而來,那種人由猿進化而來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看到這兒,心裏頓時茅塞頓開,知道了爲什麼莫言要這麼寫了,此文章的體裁也很特別,別的小說是直接敘事,而莫言卻別出心裁,在小說中包含了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敘事和一部話劇組成,展現了新中國 60 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雖然我對這本書似懂非懂,但我知道,莫言用這本書,告訴我們計劃生育波瀾起伏!

當我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爲這讓我明白了當時的人在生育年代的艱辛,知道了大作家莫言的特別寫法,所以我也要學習莫言的寫作方法,令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動、形象!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四

帶着欽佩之情,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寫信的口吻訴說了所在的鄉村,爲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小說的名字叫《蛙》,聽說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娃娃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很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的孩子,立刻變得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無數個泥人,她說這都是她“毀”了的孩子,現在都有了別的去處。這是姑姑一輩子留下的懺悔,也許沒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裏的無奈恐怕也只有看到過這些泥人的人才會懂。

每個人都是自然人,都有愛護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姑姑”也不願去做這樣一件與本性相悖的事。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五

從新聞中得知莫言的《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一方面是出於好奇,想知道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作品是什麼樣子;一方面純粹是爲了時尚,在那個電視、廣播、網絡大肆宣揚莫言的日子裏自己不顯得那麼落伍。這本書是我讀了一週。

看到《蛙》這個書名(題目),我以爲是關於青蛙的什麼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這一猜想大錯特錯。即然是講計劃生育的,爲什麼不用“蟻”作題目呢?人生如蟻啊,人多得像螞蟻,也確實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這個小說,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題目的妙處,它不僅精準而且大有深意。因爲蛙是由蝌蚪蛻變而來,而蝌蚪又與顯微鏡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據說也與人體胚胎初期發育形狀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強大,是支持計劃生育的強大論點。同時,我認爲名字越短越能激發人的探知慾。《蛙》的一聲,莫老師的這個目的也實現了。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爲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我也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着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着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通覽全篇,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又互相影響、相互交叉,人與人互相糾纏,故事情節相互糾纏,形成一幅人頭攢動攢動、人事紛紜的畫卷。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六

最近在讀一本莫言的新長篇《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爲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臺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隻眼閉隻眼。

除了“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着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併成功得子。在形勢的鉅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爲“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爲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說的結構也較爲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敘事方式給小說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於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昇華莫言在小說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爲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說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說,《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爲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說,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的故事,卻已經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說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莫言的小說《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雖然是在寫家鄉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達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七

對於文學來講,我徹底是個門外漢。讀了《蛙》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文學(諾獎)的語言不必華麗炫目、不必高深莫測,完全可以用老百姓的語言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而這個老百姓的故事承載着的道理以及反射出的人性的特徵應該是超越種族和國界的。也就是說越是好的文學作品越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反過來說也對。

另外,文學作品一定不能受政治的影響,否則就變樣、變調、變味。《蛙》描寫的“__”的片段與細節,我相信是真實的。計劃生育這個話題,我則有設身處地的體會。我出生在70年代的農村,見證或耳聞了不少案例。免費避孕套吹成的氣球,我和表弟也一起玩過。

一個作家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大無畏的敢說實話會說實話的氣魄,有一雙透過現象看透本質的慧眼,有淡泊明志甘於寂寞的心。寫作不僅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八

10個小時,看完了這本書,留在心底的震撼去遲遲不能消退。

《蛙》,一部簡短而直面現實的小說。讀罷該書,就像走過了國人的心靈長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尋了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歷程。

該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堅實捍衛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價,費盡心機,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個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寧可血流成河,也堅決不會讓超生一個。在她強大的攻勢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許,我們會禁不住的厭惡計劃生育政策,對“姑姑”也會產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並沒有就此停筆,在小說的後半部分,“姑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我”的超生卻只是睜隻眼閉隻眼。

讀完這部書,留下的不只是對心靈的震撼,還有是對現實的無奈。計劃生育始終是國人內心的傷痛,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像“姑姑”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而現實往往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很多。

我們有活着的權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權力,這就是人性要服從社會。但是無論什麼情況下,人的生命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藉口都無法剝奪人生存的權力。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九

一開始讀這本書就是一個好奇的心態,畢竟這是中國第一部得到諾貝爾獎的作品。看完這書之後,心中有種淡淡的苦,我不知道爲什麼,是姑姑的一生感染了我,還是那些被姑姑逼着打掉胎的人,還是文章最後陳鼻的那個本來貌美如花最後卻慘遭毀容做代孕女的女兒。總之在山東高密那個地方發生的事都讓人心中深深的觸動,我一直以爲只有我們這個年代纔有計劃生育,原來那個年代就有,還進行的那麼激烈。

文中最讓人同情的是姑姑,她的一生前面是多麼的榮耀,用科學的方法接生小孩,讓鄰里都很尊重愛戴她,她的前半生真的很輝煌,而人生的轉機發生在姑姑的那個男朋友,本以爲那個男朋友是個值得託付終身的人,誰知道最後叛逃臺灣,還連累了姑姑,姑姑的父親是一個烈士,這樣的結果讓姑姑的心裏有多大的一道埂啊,她用鮮血證明她的清白。但是即使這樣姑姑的人生也有了瑕疵,

姑姑身邊的那個從上海來的黃秋雅,本來的身份不是她能夠選擇的,但是她的人生真的很苦,從資本 家的小姐成爲一個落難鳳凰,姑姑之所以能夠成爲聲名遠揚的婦科大夫,和黃秋雅的醫術精湛不無關係。她的經歷讓我想起了麥家的《暗算》裏面的那個黃依依,生自東方,來自西方,她有神的智慧,有天使的一面,而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天使的一面似乎常常被誤解爲魔鬼的一面,她的人生最後以一個植物人的身份和安在天在一起。雖然文中對於黃秋雅的描寫不多,但是我暗地覺得真的覺得她們真的很像,都是擁有一種自由的精神,但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後只能屈尊於現實,現實總是那麼的殘酷。她們被現實逼得人格出現了扭曲,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姑姑對於黃秋雅是尊重的,雖然平時打架,但是在評價黃秋雅時,姑姑毫不猶豫的說她是一個偉大的婦科大夫。對於專業認同,姑姑對於黃秋雅有種惺惺相惜,是承認別人技高一籌的寬廣。

書中姑姑在戀人叛逃那件事的**之後,計劃生育這件事就開始了。以前大家看見姑姑都是前簇後擁的,現在是躲都來不及。姑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還是一個固執的人,即使付出了那麼多,她終生都在爲那個而奮鬥着。她也會覺得內疚,畢竟死掉的那些都是生命,但是理想的崇高讓她在年輕的時候沒有那麼有負罪感,但是一到老了,那種感覺就總是纏着她。姑姑的一生也是可悲的,她所做的事情沒有理解,無怪乎大家說莫言的這個諾貝爾是諷刺中國,現在的潮流是尊重生命,墮胎這些事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是違法的,而中國墮胎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們用內容是計劃生育的書得到文學最高獎,不是一種諷刺嗎?她們用這種方法來取笑中國的泯滅人性,但是作爲中國人我們自己知道,計劃生育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實行的話,中國的人口現在不知道有多少,我們已經有那麼多人了,中國的資源分佈情況總是資源多,基數大,一除就很少很少。

肖上脣是我在文中最討厭的人物,他真的是一個很猥瑣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實當年很多人都做過,但是說覺得他就是投機取巧,他是個趁機報復的人,對於當年叫他結紮這件事恨恨不忘。

黃秋雅在__時對姑姑進行陷害,更顯出了她的可悲。姑姑可憐的被稱爲“破鞋’,這個稱呼是姑姑所不能接受的,於是她反抗了,那些人折磨她,把他和縣委書記楊林放在一起,逼她承認他們通姦,姑姑的一生就是這個時候最屈辱吧,但是她是烈士的女兒,是偉大的婦產科大夫,她的脊樑即使打擊也不能歪,她的意志永遠不屈服。

萬小跑是文中給日本作家寫信的人,是書中的講述者,他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姑姑的事情,講述那個發生在山東高密鄉下的計劃生育的事情。他其實也很可憐,他的妻子王仁美在第二次懷孕的時候還被姑姑逼着去流產,結果死在了手術臺上,他離開家回來後女兒燕都不認識他了,真的很可悲啊。最後他和小獅子結婚,但是一直都沒有孩子,結果最後還是在陳鼻的女兒的代孕下生下了一個孩子。小獅子跟着姑姑一起幫人打胎,但是她對孩子還是有着渴望,這說明他們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來了。

在快結尾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牛蛙養殖場開業的時候,姑姑看見青蛙的樣子就吐了,青蛙是姑姑腦海中的夢魘,每天她聽見外面的蛙叫就是當年那些他打掉的那些孩子在哭,這對於姑姑的精神是進一步的折磨,其實誰做那些事心裏能夠不怕呢,年輕的時候是心中的堅持,老了就怕了,這和一些人是一樣的,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做壞事,老了就開始後怕,姑姑大概也是這個心態吧。

魔幻現實主義的目的是揭露社會弊端,抨擊暴暗現實。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創造了一個政治經濟落後於文明的步伐而其文學成就卻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奇蹟,莫言的蛙和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雷同,它的背景雖然不是拉美,但是也同樣是正處在發展中的中國,發生在60年代後的中國,經濟落後,小獅子最後沒懷孕但是卻有乳汁,這是母性吧。或許這是莫言開創的屬於中國的魔幻現實主義。

莫言的《蛙》讀後感範文十

蛙和人類是同一個祖先,蛙和娃同音,爲何造人的女神叫女媧,媧與蛙同音都說明蛙與人類不可分割的感情與聯繫。

剛剛看完莫言的著作《蛙》,此刻內心感觸良多。人性中有太多的搖擺不定的因素,到底何謂善何謂惡?姑姑在這個故事中扮演着這樣的一個角色,善非善,惡非惡,是惡魔又是聖母。她的雙手上沾的鮮血,既是對姑姑聖母的見證,又是姑姑無情的千萬個鮮活的生命扼殺的證據。讀到後來,姑姑的懺悔,姑姑所受的折磨,我開始慢慢同情她了。她有什麼錯,她所做的都是對工作負責的體現,都是對國家對黨的忠誠。如果她不做,也會有其他的人做的。對於這樣一個堅強的女人,對蛙卻有無盡的害怕和恐懼,看出了姑姑對所做的時的後悔和懺悔。我和姑姑一樣是個相信命運的人,不,姑姑是後來纔信命的,所有高密鄉東北村的人都信姑姑是嫁給皇帝做皇后的料,可是封建制度已經過去了。大家相信姑姑所嫁的人肯定非富即貴,姑姑的第一個男友王小倜雖然沒有高官厚祿,但是飛行員的身份也讓大家覺得幸運,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拋棄了姑姑,自己逃到了臺灣。後來與姑姑在__時期有着說不清是干係的楊林工作地位和姑姑也是十分的相配,但是姑姑拒絕了。我一直以爲姑姑一定會和秦河在一起的,秦河對姑姑的愛,有目共睹,姑姑沒有結婚他就一直等,姑姑結婚了,我以爲他和王肝一樣病也好了,但是他還是沒有放棄過,是否正如《海上鋼琴師》那樣,一個人習慣了一樣東西一樣事,便不敢也不願意再接觸其他的了。秦河習慣了愛姑姑這樣的一個女人便不再看其他的女人。姑姑和郝大手的結合是命中註定的,郝大手通過泥娃娃的製作滿足了姑姑對自己所做的錯事的懺悔。他們三個人一起是最合理的組合。

蝌蚪,一個作家,對他唯一一點好的印象就是他依舊還在懷念他的前妻王仁美。我可以感覺到他的無奈,他不愛小獅子,一點也不。只是他有女兒需要照顧,以及姑姑的再三撮合,作爲對姑姑的尊敬,他不好拒絕。和小獅子的散步他感覺是在履行義務,權利大家都喜歡使用,可履行義務是所有人的無奈之舉,陪妻子是作爲丈夫的一項權利,而蝌蚪把它當成義務去做,我們可以瞭解他對小獅子的感情只是盡一個丈夫應盡的義務。我的確是喜歡王仁美,雖然她很二桿子,說話做事都不經大腦,甚至鬧了很多笑話,讓自己的丈夫婆婆感到羞愧,但她沒有那麼多的城府,心直口快,單純可愛。

王肝,癡情種,不,應該說他在追小獅子的那十幾年是個癡情種。我無法瞭解爲何他會如此的愛一個人,就算衆叛親離也好,他願意出賣他的全部來換取小獅子的一個微笑,就算是出賣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妹妹。我原以爲小獅子 結婚了他會死去活來,結果他活過來了。愛一個人是一種病,不愛了病就好了,從此他再也沒生病過,做一個只愛自己的人。

姑姑和小獅子有很多共同點,都是婦科工作者,都深愛孩子,一輩子都沒有孩子,最重要的是都沒有嫁給最愛自己的那個人,卻都嫁給了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人。也許,真的這個世界有一個主宰命運的上帝,我們都只是一羣被命運排布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