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合集11篇)

讀後感8.91K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1篇《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合集11篇)

篇1: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抽空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閱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穫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說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後感。我是讀讀後感而感。而於丹這篇,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麼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慾望,但在經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後,展現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說,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閱讀經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說過。應該說她是根據《莊子》一書比較系統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實生活。我現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遊》裏,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了,那麼,我還要天下幹什麼?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後又說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jiāo 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說,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偃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牀。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麼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將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衝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後,有否想過爲什麼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爲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爲了逞一時之快,於是不再執着於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爲什麼呢?因爲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說,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爲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爲我們的一種常態。無論你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或是從事何種職業,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感謝這本《于丹莊子心得》,讓我靜靜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處難與君說。

篇2: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隻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爲烏有。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爲恰恰相反,其實<莊子>裏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爲<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爲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說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爲“老莊哲學”。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爲“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爲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爲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但是我認爲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爲重要。“悟”纔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 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纔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爲“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纔可以成功的。

看了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的讀者還看了:

篇3: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歷史上,孔子稱爲聖人,莊子稱爲神人。最初知道莊子是國中語文課本里的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現在不太清楚什麼意思。今年寒假讀了于丹莊子心得,知道了莊子最爲著名的是《逍遙遊》,這篇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態度。

莊子留給我們最深的是充滿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來表達對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諷,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結舌。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養,但是她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困到極點卻從不接受別人一點的施捨。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是“境界有大小”。一個人的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世間的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同樣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爲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爲“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認爲它沒用。莊子卻認爲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衛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過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的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在大千世界,我們既要做到順應外面的世界,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有所堅持,秉承內心最本質和最純真的東西,只有這樣在大千世界裏纔不至於迷失我們自己。

令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有“認識你自己”這一篇。現實生活中往往離我們最近的卻是我們最難認識,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最難認識的是你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過多的在乎了周邊世界的感受。因此就會出現被名、利所困擾的局面,莊子交給我們儘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就是“心齋”。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篇4: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裏。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雲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衝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麼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麼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嘲笑翱翔於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麼!”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並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裏嗎?它在一隻黑貓的脖子上掛着,只有玻璃彈珠那麼大,但當你從外向裏望時,裏面卻是繁星密佈,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麼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裏變成一顆小星星發着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裏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裏已看不見了,最後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裏,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隻長着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裏,布袋裏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這個故事可能是我們當下對宇宙最好的詮釋了。宇宙的無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麼大鵬鳥無論飛得有多高、多遠和多長時間,這一切又有什麼了不起呢?在廣袤無垠的宇宙裏,你飛得出宇宙嗎?仍不過是在蓬蒿之間罷了。大鵬鳥飛得很高、很遠,它知道永遠飛不到邊,這不是很痛苦嗎?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於它們的無知和自我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鬥,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後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麼這麼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後,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隻無知、無用和自我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麼不好呢!

篇5: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于丹在裏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爲此,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於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爲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誇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幹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幹。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麼好的木材爲什麼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麼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櫟樹說:“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說我是一棵沒用的樹,如果我有用的話,不就早給你們砍掉了嗎?我還能活到今天這樣子嗎?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爲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讚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爲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讚不絕口的人;因爲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後,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6: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五一長假到了,班裏同學可能都出遊了,博客上有些冷清。我正好看完了3JXH託人帶來的《于丹莊子心得》(謝謝3J常常給我買好看的書),忍不住把我的心得說給大夥聽聽。

我沒有看百家講壇,不知道于丹同學的口才有多好。僅從她寫的書來看,于丹同學是個感受力極強而且聰明絕頂的人,她轉一趟泰山後山就有了深刻感悟,和認識上的昇華(大家如果看了我以前貼的泰山遊記,一定知道當年我、我3J和我爸也去過後山,還看了馮玉祥的墓碑。只怪自己當時年紀小,糊里糊塗的,除了佩服自己的爸爸,沒什麼太多的感悟)。所以說,于丹她雖然沒什麼太多的磨難和閱歷,但寫的東西卻也可以有說服力。

特別是對《莊子》這種古文,多少年來,各種解讀簡直是汗牛充棟滿坑滿谷,還有英文譯本。僅我家就有3本莊子的註釋和解讀。其中最著名的是錢穆寫的《莊老通辨》。但是有多少人愛看呢?又印了多少本呢?我看了其中幾頁,就發現了于丹所講的同樣的故事,但于丹的語言生動新鮮,簡單又結合現實。比如:神龜的故事、魚乾的故事、老婆死反而高興的故事、怪鳥的故事、車馬的故事等等,錢穆老學者在第7至第8頁也講到了啊!但就是不如於丹的通俗淺顯,同樣的故事,講起來就是不一樣啊!不過,不可否認錢穆的書學術性比較強。

于丹同學還把以往人們認爲消沉、厭世、不爭、低調、出世、隱士的道家學說轉而變成作一個快樂、智慧、慈悲的人,要有赤子之心的生活理論。當然,她也結合了儒家的入世學說積極的一面。總之,就像我DJ說的,“人不快樂,多冤哪!”

看完于丹的書,讓人心情的確好了一些,但人世間還是有很多煩惱要去除,這就看每個人自己的功力了。反正我把這本書裏的故事都一一講給小寶聽,她愛聽極了。據說還轉述給班裏同學,同學竟追着她讓她不斷補充新的故事哪!

說到不足之處,于丹同學書中有些低級的錯誤,真不應該。比如第25頁,把有視力、聽力障礙的殘疾人稱爲聾子、瞎子;對曹商獲得車馬獎勵來由的敘述不甚文雅,同樣的故事,錢穆就用詞文明一些。

先寫這些,揍個數吧!

篇7: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在當今這個熱鬧喧囂,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許多人都感到太累。繁複瑣碎的家庭生活、工作競爭,還有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等等這些世俗卻又無可躲避的紅塵俗事,往往令我們心生疲憊,加重心靈的負荷,難以保持內心的安靜。這個時候,不妨讀一讀于丹的《莊子心得》,學會放空負面情緒,給自己的心靈來一次減負,爲內心尋找一份寧靜,保持生命本真。

人生在世,最難放得下的就是名與利,許多人爲此而付出寶貴的時間和自由。誰都知道名利乃身外之物,可是,要真正擁有恬淡的心態,做到寧靜致遠、超越名利卻非易事。

古往今來的賢哲們都重視內在的精神財富,莊子也不例外。莊子在《逍遙遊》一個故事中提到:“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于丹詮釋說:“一隻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鼴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湯湯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它的小肚子而已。”這與“食不過三餐,寢不過一牀”的道理相一致,淡泊爲大,知足常樂。莊子提倡這樣一種寧靜恬淡、清心寡慾的精神境界。名利權情,所有的榮華富貴乃身外之物,毫無意義。過份地追求這些,我們的心智就容易受虛名浮利所累,從而心生浮躁,心理失衡。

《莊子》講述的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認知,是一個人精神層次的超脫。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遠離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就是爲了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那裏有着一個比天空、比海洋還更加遼闊寬廣的精神空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于丹借莊子在《逍遙遊》裏描述的理念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以超脫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潮起潮落,花開花謝,關注自己的心靈世界,爲內心找到一份安寧,才能保持靈魂的清新和豐盈。

作家周國平曾這樣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一個人能夠擁有這樣的精神境界,即使人生的境遇不如人意、變幻多舛,他也能夠“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捲雲舒。”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從容不迫,淡定安詳。

一個人的境界大小在於他有沒有一顆甘於寂寞、甘於平凡的心。有很多人一生隨波逐流,追求虛名浮利,難以恪守生命本真,因爲他耐不住寂寞孤獨。置身於紅塵俗世中,內心的任何一絲一毫的惶惑和遊移,都足以坍塌我們曾經堅持的秉性,甚至是堅守的精神信念。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這些故事所涵蓋的思想寓意有着我們後人學習和思考的精神財富。認真細心地研讀、體會於丹的《莊子心得》,你會悟到,只要有勇氣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淡泊名利,超越世俗,譭譽由人,寵辱不驚,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深處也有着“遊心於淡,合氣於漠”的淡定從容、虛懷若谷、豁達灑脫、超然逍遙的心智力量和博大的精神境界。

篇8:《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暑假期間,我仔細品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于丹超越聖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聯繫現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爲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爲。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爲。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爲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後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裏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爲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着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於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穫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纔會有意義。

當然,芸芸衆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爲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說,儘可能地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培養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2019年春節的時候,央視十套《百家講壇》節目曾請了一位北京師範大學的女教授叫于丹來講莊子,當時沒有在意,換臺了。今年我們幼兒園在老師生日時每位教師都收了這樣一份生日禮物一本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爲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纔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爲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纔算是覺悟。爲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爲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爲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爲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纔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爲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纔算是覺悟。爲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爲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爲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爲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篇9:《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暑假期間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爲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纔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爲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纔算是覺悟。爲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爲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爲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爲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篇10:《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爲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爲“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爲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遊”裏的境界“心嚮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纔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遊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纔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爲重要。“悟”纔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 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纔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爲“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纔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篇11: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篇三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

<莊子>與我並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於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爲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遊刃有餘,所在之差就在於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繫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職業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麼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這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麼……而這時我們作爲老師,作爲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遊戲中學,那麼你就會去有意的創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節;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麼你的課堂 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麼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於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成爲中國名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啊?”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術最差。”魏王驚訝地問:“那爲什麼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爲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徵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爲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啊!”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於傾聽的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於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纔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遊刃有餘”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着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看了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3的讀者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