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彙總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7篇《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相關的範文。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彙總7篇)

篇1: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讀艾青的詩選,我獲得了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堅韌意志。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培養了我雷厲風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養成了我遇事不含糊,辦事不拖拉的工作習慣,造就了我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實的工作態度。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以往作爲一名菜鳥的我站在那裏,心裏誠惶誠恐。

記得我以往說過我要把自我從一個小女人變成女漢子,經過這兩個月的努力,蛻變,今日的我最終華麗轉身!我一向在心裏默默祈禱,來點風,來點雨,讓我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沒有最好,僅有更好,若心中種花,日子便會生香,踏實肯幹,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會讓名著這朵花嬌豔盛開,也爲自我的人生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讀艾青的詩選,我充滿對精神家園的憧憬,堅定不斷前行的信念。早上5點起來上早自習,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外面冷嗖嗖的,漆黑一片,一個人走在冷風中,不禁悲從心起,眼淚掉下來!自我其實是個很缺乏安全感的人,當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睡覺總不踏實,常常半夜2,3點醒來。

細數人生歷程,感覺還是很幸福的,小時候在家爸媽溫和慈愛,對我疼愛有加,嫁人後老公高大帥氣,女兒乖巧懂事,並且唯我是瞻。無論別人多麼飛黃騰達位高權重,我並不羨慕,更不會嫉妒,我只會祝福,祝福他們越飛越高,前程似錦。人各有志,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人的追求和心態也會發生必須的變化。我拾起筆,我的心瞬間清靜如水,澄明透徹,內心奔騰着歡樂的水花,那種發自心底的喜悅噴薄而出,無法抵擋。

讀艾青詩選,我體悟到純真細膩的情感,感受到淳淳師生情義。帶了六年的畢業班,自從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就已經把你們當成了戀人!

你們虐我千百遍,我把你們當初戀!不必懷疑我對你們的真情,雖然,我對你們從不百依百順,你們犯錯了我會批評,你們任性了我會發火,但那是愛之深責之切,在我的內心,僅有一個願望:就是期望你們在人生的競爭中會贏!

愛是一種單向的付出,不用想是否能得到迴應,既然上天安排了我們師生的緣分,我就用自我最大的力量,送你一程,我願意你飛得更高,走得更遠,超過我的以往!其實教師和學生之間,同樣是一場目送,我會默默地站成你們身後擎天的大樹,祝福你毅然遠行的背影!

讀艾青詩選,喚醒了沉睡的心靈,引領了迷惘的靈魂。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就像用吸管吮吸甘露,讓人欣喜,讓人着迷。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篇2

《艾青詩選》的封面十分的簡樸,深藍色的封面上僅有着一個艾青的頭像和一些對《艾青詩選》的讚美。

艾青擁有着強烈的愛國情懷,在他的詩中你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他對光明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黑暗勢力的不妥協和極度痛恨。

他以革命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沉憂鬱地唱出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

同時它的詩篇又激勵着千千萬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爲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國土去英勇鬥爭。

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艾青的詩歌中不僅蘊含着赤子的真誠,還蘊含着感情的真摯,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實的寫照,是艾青的詩歌之所以動人的最根本的要素。

每次看《艾青詩選》時,我總會被艾青那平凡卻帶着強烈愛國情懷的文字給打動。

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誦着這一首首詩,表達着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沉的愛。

我從艾青的詩中領悟到了善良、堅忍、勤勞的真正含義。

“善的源泉潛藏在內心,如果你輕輕推開那扇心中的門,甘甜的泉水就會汩汩涌出。

”從這句話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我們一定要堅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惡所腐蝕。

對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絲冷漠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充滿着生機和歡笑。

一個人要想真正地成長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經歷了足夠多的挫折,才能一點點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去改變自己。

只有懷着真摯的熱情去面對生活,生活纔會給予你溫暖的懷抱。

只有真正堅忍的人才能經歷足夠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難再爬起來了。

勤勞能使我們的明天愈發充滿活力和勇氣,沒有人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只有付出了纔會有收穫。

只有勤勞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美好。

艾青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勤勞、堅忍、善良的人。

我決心向艾青學習,成爲一個勤勞、堅忍、善良的人,盡我所能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篇3

存在於詩裏的美,是通過詩人的情感所表達出來的、人類向上精神的一種閃灼。這種閃灼猶如飛濺在黑暗裏的一些火花:也猶如用鑿與斧打擊在岩石上所迸射的火花。——艾青如是說。

艾青曾去法國留學,跟着恩施林風眠學詩歌,幾年的異國他鄉生活,使他的詩收到了俄羅斯後現代主義以及一些文藝復興時期名家們的影響,但同時,歐洲的法國同樣動盪不安。在這期間,艾青作了兩首“在地獄裏創作出來的詩”。一首是《巴黎》,另一首便是收錄於《艾青詩選》中的《馬賽》。

《馬賽》創作於1933年。馬賽是法國的第一座城市,從羅馬時期起,便是戰火與掠奪下的產物。19世紀,以描摹500名烈士奔赴巴黎一路壯歌支持___而流傳後世的《馬賽曲》聞名於世,作爲法國的國歌飄揚於歷史的長河,那是一個國家發展而來的高光時刻,同樣也是艾青內心中的法國情節。但在20世紀,馬賽便進行了殖民擴張,愈發繁榮穩定。艾青說,那是地獄。

從詩中來看,無處不是人民的鬥爭,無處不是矛盾與掙扎,無處不是從胸腔最炙熱的鮮血中迸發出的怨惡與詛咒。“無定的行旅已把我拋到這,陌生的海角的邊攤上了”——是時代,是歷史,是時間,是人心,推動着身在異鄉的艾青,被綁架,被侮辱,被迫害,在馬賽對東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時,艾青作爲黃種人,作爲中國人,可想而知受到了怎樣的霸凌,而後半句更是使人聯想到已經變了性質的馬賽,將人民逼迫至絕路拋棄在邊緣地帶的慘淡情形!

之後艾青便描繪了在馬賽,所謂的繁華,所謂的工業化,所謂的經濟繁榮。本質是混沌不堪,是壓在人民脊樑上的血鞭,是帝國主義毫無人性的打壓。在人羣向着所謂燈塔而無血無肉的麻木向前時,艾青知道,他們不過踏在底層人民的屍體上向上一層層疊加着傷痕罷了。而艾青則是站在底層勞動人民及工人審視着這個混沌不堪的社會。“像唯一的駱駝,在無限風飄的沙漠中,寂寞地寂寞地跨過——”艾青的語言無疑是撼動人心的,縱使無限風飄,卻仍無法動搖駱駝堅實的目光,腳踏實地的腳步,身處的是沙漠,腳下踩的,與駱駝的本質並無異,同樣也是塵埃,所以在逝去的靈魂下跨過去,跨過去,不忍傷害每一個普通且平凡的生命。“放射着混沌的憤怒,和混沌的悲哀——”這時的太陽,是眼睛,是民衆的眼睛,是艾青的眼睛。

接下來便是厚重且沉痛的批判,是憤怒並無所畏懼的指責,是痛徹人民心扉而深刻到刻在骨子裏的詛咒。工業強大又何用,工人們面黃肌瘦,將繁瑣的會話,屈服的手勢,醉酒的空瓶埋葬在工廠厚重的濃煙之下。它們是盜賊,是綁匪,艾青甚至將自己比作米蟲,看啊,那些是異國來的看盡馬賽罪惡與富貴下的暴力的旁觀者,有些甚至是掠奪與剝削下的受害者,那些高樓大廈、瓊樓玉宇皆是幫兇,甚至是輪船,引渡着成百上千的旅行者見證1933年的祕密。

但艾青並沒有對這片土地絕望,它是地獄,但仍然不捨,依舊依戀,也許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足夠孤獨,也許是紀念百年前溫存的理性與藝術的遺骸。儘管如此,離別的最後,馬賽,還是墮落的,是“盜匪的故鄉”,是“可怕的城市”,這是艾青所以帝國主義原則性的批判與反對,雖然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知識與思想,但是對於違揹人道的,虐待人民的,堅決抵制,絕對拒之門外。這是地獄裏關於艾青的一朵火花,他帶回了中國,歸屬於世界,應當被時代所認識。

地獄裏的火花,是世界的寶物,是我們應當存於心的敬仰與堅持。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篇4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歌選集,其中的詩歌是艾青經歷了“五四”運動,才寫出來的。從詩歌的風格上,能夠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進取,反對黑暗歌頌光明;建國後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讚光明。

在“五四”戰鬥之前,艾青寫出來的詩歌一般是描述太陽、火炬、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病恨以及對黎明,光明期望的嚮往與追求。而在建國後艾青的詩還在歌頌人民的勞動資料更爲廣泛,思想更爲渾厚,情感更爲深沉,手法更爲多樣,藝術更爲圓熟。

從艾青的愛國心,我想到了那時的中國還涌現出很多的愛國者……

徐悲鴻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國小畫畫,1919年徐悲鴻到巴黎深造在那時中國落後留學生備受欺凌。之後徐悲鴻憋足了學習的勁兒,勢爲祖國爭光。徐悲鴻在1924年畫展引起了轟動,使整個美術界震驚。

魯迅從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這證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覺地把自我的一切獻給解放事業。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着甘爲孺子中”爲傳頌的名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逝世後,全國人民給他獻上了“民族魂”的大旗,這正是人民對他中肯貼切的評價。

這就是魯迅與徐悲鴻的愛國之心,而我們從他們的品質中我們能夠學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的期望全在我們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學們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完美,讓一個富強、民主、禮貌的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篇5

這幾天閒來無事,翻書櫃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鬱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內涵與此刻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着一種“藍色的憂鬱”。我愛艾青的詩,因爲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於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於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隻鳥,我應當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爲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爲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爲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期望得到更多的職責——“以天下爲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爲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敘,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終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到達整首詩的高潮,然後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餘音嫋嫋,三日不絕於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源於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澱與徹底消化的產物;我愛艾青的詩,因爲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着這片土地和陽光。

篇2: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人間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恆的冬天。

——題記

“艾青是一個有自由感的詩人。他不像一些現代詩人標榜的那樣唯在紙上自由地棲居,作爲一個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兒女們一道擺脫枷鎖,爭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衆中間,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個體性,保持屬於個人的尊嚴與自由。”這是林賢治對於作者艾青的詩的評價。有幸暑假讀了《艾青詩選》,讓我在艾青詩風沉重,情調憂鬱的筆下,體現出他在抗戰期間的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感情。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將自己比喻爲一隻鳥。鳥兒,我們對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飛翔。可它們的壽命限制了這種自由的飛翔,作者的筆下:“打擊”“悲憤”“激怒”,這是一隻倍受折磨的鳥啊!但它還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爲祖國而歌唱,它無時不刻的牽掛着祖國,祖國已命懸一線,在空中飛翔的它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面對這樣的情景,自己無能爲力,只能爲祖國而歌唱着。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鳥兒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體被埋在了土地裏,就連羽毛也在土地裏腐爛了,可見,它一生爲祖國服務,爲祖國犧牲,對祖國的愛。“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省略號的帶動,使着我們的情感不斷“深沉”,不斷地從我們心底涌出一股一股對祖國的深沉的愛!

兩節,八句,構成了一個 篇章。“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的撲過來,”處在大海中的礁石,怎會不面對海浪的襲擊,海浪“撲”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無休止”的“撲”。它象徵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己,也象徵了我們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艱苦、不屈不撓的頑強的鬥爭精神。“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這樣的挫折,是誰都會想過退縮,想過向挫折低頭,可它呢,卻是“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微笑”?在艱難困苦面前是一種自信,在敵人面前是一種堅定,在歡樂與勝利面前是一種坦蕩。就這樣一塊普通無比的礁石,讓我懂得了無論身處怎樣的處境,都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堅定樂觀的精神,勇於面對一切艱難困苦,並且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永不服輸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陽”“他起來了”“春”“雪裏鑽”“盼望”“生命”……每個 篇章都在我們眼前描繪了一幅中國從苦難與災難的抗日鬥爭,從身陷絕境到路途荊棘,直到最後我們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樣不太完美的畫像。至於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衛祖國而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雄,他們吹響了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但無法實際的帶領人民繼續前進,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帶着我們前進,帶着我們衝向未來!

篇3: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曠野》

薄霧在迷濛着曠野啊……

看不見遠方――

看不見往日在晴空下的

天邊的松林,

和在松林後面的

迎着陽光發閃的白堊巖了;

前面只隱現着

一條漸漸模糊的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

和道路兩旁的

烏暗而枯乾的田畝……

田畝已荒蕪了――

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塊,

與枯死的野草,

與雜在野草裏的

腐爛了的禾根;

在廣大的灰白裏呈露出的

到處是一片土黃,暗赭,

與焦茶的顏色的混合啊……

――只有幾畦蘿蔔,菜蔬

以披着白霜的

稀疏的綠色,

點綴着

這平凡,單調,簡陋

與卑微的田野。

那些池沼毗連着,

爲了久旱

積水快要枯涸了;

不透明的白光裏

彎曲着幾條淡褐色的

不整齊的堤岸;

往日翠茂的

水草和荷葉

早已沉澱在水底了,

留下的一些

枯萎而彎曲的枝杆,

呆然站立在

從池面徐緩地升起的水蒸氣裏……

山坡橫陳在前面,

路轉上了山坡,

並且隨着它的起伏

而向下面的疏林隱沒……

山坡下,

灰黃的道路的兩旁,

感到陰暗而憂慮的

只是一些散亂的墓堆,

和快要被湮埋了的

黑色的石碑啊。

一切都這樣地

靜止,寒冷,而顯得寂寞……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啊!

人們走着,走着,

向着不同的方向,

卻好像永遠被同一的影子引導着,

結束在同一的命運裏;

在無止的勞困與飢寒的前面

等待着的是災難,疾病與死亡――

彷徨在曠野上的人們

誰曾有過快活呢?

然而

冬天的曠野

是我所親切的――

在冷徹肌骨的寒霜上

我走過那些不平的田塍,

荒蕪的池沼的邊岸,

和褐色陰暗的山坡,

步伐是如此沉重,直至感到困厄

――像一頭耕完了土地

帶着倦怠歸去的老牛一樣……

而霧啊――

灰白而混濁,

茫然而莫測,

它在我的前面

以一根比一根更暗淡的

電杆與電線,

向我展開了

無限的廣闊與深邃……

你悲哀而曠達,

辛苦而又貧困的曠野啊……

沒有什麼聲音,

一切都好像被霧窒息了;

只在那邊

看不清的灌木叢裏

傳出了一片

畏懾於嚴寒的

抖索着毛羽的

鳥雀的聒噪……

在那蘆蒿和荊棘所編的籬圍裏

幾間小屋擠聚着――

它們都一樣地

以牆邊柴木的凌亂,

與竹竿上垂掛的襤褸,

嘆息着

徒然而無終止的勤勞;

又以凝霜的樹皮蓋的屋背上

無力地混合在霧裏的炊煙,

描畫了豢商穎艿鈉肚睢?-

人們在那些小屋裏

過的是怎樣慘淡的日子啊……

生活的陰影覆蓋着他們……

那裏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

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們的牀榻也像畜棚啊;

而那些破爛的被絮,

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

灰暗而又堅硬啊……

而寒冷與飢餓,

愚蠢與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裏

強硬地盤據着……

農人從霧裏

挑起篾籮走來,

篾籮裏只有幾束蔥和蒜;

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

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

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

插在腰束裏,

他的赤着的腳

踏着凝霜的道路,

他無聲地

帶着扁擔所發出的微響,

慢慢地

在蒙着霧的前面消失……

曠野啊――

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

不平而又緘默麼?

薄霧在迷濛着曠野啊……

1940年1月3日晨

賞析

每首詩都要通過自己的心去寫

1940年。

中國農村的曠野景象。

詩人以他那細緻而準確的筆觸,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生動的、然而是悽蒼的圖畫。詩人寫到了曠野上的山坡、小路、池沼、小屋、田疇、農人,也寫到了曠野上的霧、墓堆和石碑……

詩人這樣精細地描繪曠野上的景色,是要告訴人們什麼呢?

看完了全詩,仔細想一想,就會領悟到詩人那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

看看我們的曠野吧,這曠野本來是廣袤的、富饒的、美麗的。我們的農民們,一代又一代在這片曠野上耕耘生息。農民們愛這片土地,他們的根深深地紮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他們總是希望着,以自己勤勞、聰慧,以自己的血汗,能使這片土地富裕起來,昌盛起來,使它更加遼闊,更加瑰麗……然而,進入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裏依然是這樣荒涼,這樣貧窮,這樣愚味。人們看到這裏,自然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爲什麼呢?看看我們的生存環境吧!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他們除了享樂,除了對這片曠野進行奴役,除了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之外,他們又能做什麼呢?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了中國,雪上加霜,又給這貧窮的土地加上了新的重壓,這片曠野,這些曠野上的一草一木,這些農人們,又怎能承受得起這樣的重壓呢? 人們讀到這裏,自然又會進一步想到:難道這曠野就這樣忍受下去麼?不能忍受下去,又該怎麼辦呢?正像詩的最後,詩人那嚴峻的發問:

“曠野啊――/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不平而又緘默麼?”

想到這裏,詩人那深層的意圖明顯地露出了:曠野的這種凋蔽景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要改變這種面貌,就必須起來鬥爭,與侵略者鬥爭,與腐敗的統治者鬥爭,非如此沒有其他出路。

這首詩的積極意義燃燒着人們的心!

而詩人內心世界的這複雜的活動,在詩中並沒有直白地道出,而只是通過對曠野上景物的描寫,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首詩的高明之處,也就是說它的藝術特色,正在這裏了。

我們看,詩人的描繪多麼深切入微:

“人們在那些小屋裏/過的是怎樣慘淡的日子啊……/生活的陰影覆蓋着他們……/那裏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他們的牀榻也像畜棚啊,而那些破爛的被絮,/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灰暗而又堅硬啊……”

我們再看:

“農人從霧裏/挑着篾籮走來,/篾籮裏只有幾束蔥和蒜;/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插在腰束裏,/他的赤着的腳/踏着凝霜的道路,/他無聲地/帶着扁擔所發出的微響,/慢慢地/在蒙着霧的前面消失……”

這深切入微的描繪,使讀者去感受去思索。這幾乎是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飾地讓人看到真實面目,從而使讀者感受到這種畫面的嚴峻性。

其實,詩人自己的感情也滲透於這白描的景色之中了。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到詩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平!

一般來講,詩中都是有“我”存在的。這“我”有時直接出現,有時不直接出現。不管如何,“我”的感覺,“我”的思索在詩中是無所不在的。道理很簡單,詩是由詩人寫的,詩人的思緒、感情就不可能不在詩中流露出來。

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我”就是直接出來說話的,而且像大特寫似的把“我”推到讀者面前。而這首詩《曠野》,詩中並沒有出現“我”,完全是直接寫實的描繪。但是,“我”是不是就於詩中沒有存在呢?不是。“我”的目光,“我”的情感,“我”的思索,都深切地含在其中了。

艾青說:“每首詩都由自己去寫――就是通過自己的心去寫。”

他明確主張,詩人寫詩,必須把詩人自己擺進去,溶進去。詩中沒有詩人自己,那是不可想象的。詩人要把自己擺進去、溶進去,就必須忠於時代,忠於生活,忠於自己的真切感受。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篇4: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橘黃色書皮的背後,滿載着中華兒女的堅強、無畏。他們勇敢,他們不屈。殘忍的帝國列強對中國犯下的所有罪惡,無法抹去。艾青,用一支筆,述說着歷史的悲哀。

53篇詩歌,53個故事。艾青的詩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愛國。他像無數戰士一樣愛國。他以筆爲武器,寫出對國人的吶喊,對列強的憎惡。艾青用他的詩,帶着我們向前衝,衝向光明美好的未來!

《春》是艾青於1937年4月,爲經念左聯五烈士而創作的,把烈士的犧牲與春天的到來聯繫起來,表現出作者對於反動派的憤怒和仇恨,還表現一種堅定的信念:烈士們所付出的鮮血代價,是爲了迎來更加美麗的春天!

春天來了,龍華的桃花開了,在那些血斑點點的夜間,那些夜是沒有星光的,那些夜是颳着風的,那些夜聽着寡婦的咽泣,而這古老的土地呀,隨時都像一隻飢渴的野獸,甜吮着年輕人的血液,頑強之子的血液,於是經過了悠長的冬日,經過了冰雪的季節,經過了無限睏乏的期待,這些血跡,斑斑的血跡,在神話般的夜裏,在東方深黑的夜裏,爆開了無數的蓓蕾,點綴江南處處是春了,人問:春從何處來?我說:來自郊外的墓窟。

我相信,沒有永久的黑暗,只有未到的黎明!

篇5: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讀了艾青,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精神”這個詞。它不一定非得是黑夜裏肆意燃燒的火焰,也不非得是黎明到來時的曙光。一人、一紙、一筆,就足以道精神。

正如魚的化石,面對外界的事物變換始終沉默不語,但你卻不難想象在數萬年前,這條魚兒在水裏是怎樣歡快地遊。這就是精神,更是靈魂。你能從魚骨中看到江河湖泊,亦能從人眼中看出精神的光芒。

艾青如此。正逢新舊社會交替。面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艾青從不吝嗇自己的鄙夷和痛恨,同他又極力追逐光明與希望。他的精神,是《啓明星》,驅散黑暗;是《向太陽》,嚮往陽光;是《春天》,期望美好;是《雪蓮》,純潔地面對人間醜惡。世間污濁我獨清,一把烈火向光明!

我何不想擁有這般精神?誰人不想擁有這般靈魂?

小時候看到街上的叫花子,眼神中沒有半點希冀,也看不見追求。我也曾聽到,一些小商小販,商討着等了以後開大超市。我開始思考,人是靠什麼活着。讀了艾青,我明白了,人活的就是精神。一個人的所作所爲,再怎樣偉大,也只能影響當代。而如果是他精神的偉大,卻可以影響一批人一輩子。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對於艾青來說,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他與黑暗的鬥爭永遠不會結束。對於他的精神來說,驅逐黑暗,迎來光明是他一生的追求。

新時代的人們,誰都得擁有這般靈魂!

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少年,必須有着艾青般的魄力與追求,在追逐光明的時候,不忘以自己的精神傳遞黎明的曙光。同時,我們更要有一個飽經風霜、不屈不撓的靈魂,不論踏足山巔,還是跌落低谷,我們都要時刻記着:精神不倒,人也不敗。

篇6:《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500字

暑假,很喜歡躺在陽臺的躺椅上,依傍着落日晚霞的餘暉,吹拂着偶爾掠過的微風,傾聽着旁邊樹上夏蟬的吱唧,有時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去品讀艾青的詩,我沒有機會處在艾青的那個時代中,而眼前的環境又是如此優雅愜意,我肯定不能完全體會到艾青當時的心情該是有多麼的複雜、悲痛和無可奈何,然而從他的詩句的點滴中我依舊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種悲切,一首作於1937年12月28日雪夜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再一次讓我見識到了在艱辛的歲月裏掙扎的農人——那張被歲月與風霜的利劍折磨得充滿溝壑的臉,那根早已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了的脊樑,那雙因爲對生活缺少希望的黯淡的眼眸。我感到的不是心痛,而是憐憫,我很同情那些由於無休止的戰爭的受害者,對於命運給他們帶來的磨難他們只能忍氣吞聲地接受,而我們這麼旁觀者只有嘆息和悲憫的權利。但當我讀到“中國的痛苦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啊”,我感到了悲痛,爲這個在風雨中飄搖的民族,爲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感到悲痛,我想當時的作者肯定比我更加憤怒、惆悵和悲痛,否則怎麼會寫出“中國,我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這般詩句。雪中的中國在顫抖,在哭泣,正當被黑夜籠罩住的中國又該如何找到前方的光芒。

一篇又一篇無聲的詩作,一點又一點充滿血淚的詞句,這些讓我這個無知的讀者時刻在期待着遲來的黎明。

終於,我和作者以及廣大的勞動人民等到了盼望中的曙光,一篇《黎明的通知》彷彿在向世間宣告被黑暗和痛苦吞噬的日子即將走向終結,而新生活的詩篇就要開啓,從作者的歡快雋永的文字間我讀出了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種喜悅,作者殊明的使者,將光明與喜訊傳播開去,“打開所有的窗子來歡迎,打開所有的門歡迎”,甚至是讓汽笛鳴響,讓號角吹響來歡迎,歡迎這讓中華四萬萬同胞歡呼的訊息,讀到此,才覺得一直繃緊的那根心絃現在鬆了下來。或許真的是一首詩一種心情吧,讀了《艾青詩選》裏的很多詩,發現都是在感嘆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爲民族命運的擔憂和一直追求光明,當我遇見《盼望》時,我卻又是另一番心情。

都說我們的人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帆船,我們不僅是船長,還是水手,舵手,艾青說“一個海員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那一片潔白的浪花,另一個海員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那一陣鐵鏈的喧譁,一個盼望出發,一個盼望到達”,這是我最喜歡的詩句之一,因爲少了悲愴的氣息,呈現的是一種豪邁慷慨的氣魄。不管是盼望出發還是盼望到達,這樣的海員都是勇敢堅毅的,他們不怕遠方未知的驚濤駭浪,不怕前方的狂風驟雨,有了這份盼望,他們會果敢地克服即將面臨的任何艱難險阻。我捫心自問,我心裏有這種盼望嗎?答案是模糊的,因爲我並不能找到那份清楚的盼望。

記得在大一的一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課上,老師讓我們輕輕閉上眼,聆聽着優美的輕音樂,讓我們想着我們的未來,可是當時我的腦海中總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將來會在什麼樣的公司裏工作,不知道可能會有怎樣的經歷,不知道將來的家是什麼模樣……可當老師問道有多少人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將來的生活的,我發現全班150人只有4,5個人舉起了手,我認識到原來大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是如此的一無所知,就算是國小生也會大膽地想,但我們現在都少了那種兒時的魄力了,兒時那種純真的理想在如今看來好像成了荒誕的幻想。沒有了心中的盼望,我們便不會更加努力地生活,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感覺上了大學以後變得頹廢了,變得庸碌了,我曾經多次尋求原因,可總是不了了之了,現在我堅信了,真正的原因就是我們已經缺少的那份“盼望”。

讀完《艾青詩選》,我真正認識到了一個“用生命爲祖國頌唱”的艾青,“一生關心勞動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悲慘生活的寫照,更多的守於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我現在大學生活的思考,我會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說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會找尋近期的“盼望”,我會像那些海員一樣,盼望着我的大學生活的出發,盼望着我以後理想生活的到達。

篇7:《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500字

1、《樹》艾青

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離地兀立着

風與空氣

告訴着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它們的根生長着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把根鬚糾纏在一起

2、《我愛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冬天的池沼》艾青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乾得像老人的眼——

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蕪得像老人的發——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

冬天的池沼,

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佝僂在陰鬱的天幕下的老人。

4、《手推車》艾青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的枯乾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芽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着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着 北國人民的悲哀

5、《鴿哨》艾青

北方的晴天

遼闊的一片

我愛它的顏色

比海水更藍

多麼想飛翔

在高空迴旋

發出醉人的呼嘯

聲音越傳越遠……

要是有人能領會

這悠揚的旋律

他將更愛這藍色

——北方的晴天

6、《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從藝術手法來看,在《礁石》一詩中,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於“礁石”這一象徵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讀的時候,應該超然於物外,想得更深遠。的確,象徵手法的運用,使這首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無論你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這是《礁石》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