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西行漫記》讀書筆記(多篇)

《西行漫記》讀書筆記(多篇)

《西行漫記》讀書筆記 篇一

《西行漫記》讀書筆記

從埃德加斯諾的四個月西北紅色旅行,看到另一個側面中國共產黨是怎樣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更大的勝利。第一次從一個美國人的作品裏瞭解到一段珍貴的歷史。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敗不堪的火車,身上有點不舒服,可是心裏卻非常興奮。我所以興奮,是因爲擺在我面前的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個跟紫禁城的中世紀壯麗豪華在時間上相隔千百年、空間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紅色中國”去。我所以“有點不舒服”,是因爲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夠弄到的一切預防針。用微生物的眼睛來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發現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隊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傷寒、霍亂、斑疹傷寒和鼠疫的病菌。這五種病在當時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還流傳着令人吃驚的消息,說淋巴腺鼠疫正在陝西省蔓延開來,陝西省是地球上少數幾處流行這種風土病的地方之一。”(二。去西安的慢車)

再次可以看出斯諾懷着一顆好奇的心來到中國紅軍前線進行報道,在此之前他做足了預防準備,可以你得知抗戰前線的惡劣環境,各種疾病的傳播,及紅軍連最基本的流行病都沒有辦法根治的艱苦條件。

“這時,那花白鬍子忽然擡起他那溫和的臉孔,十分心平氣和地說出一句驚人的話來:“殺得不夠!”我們兩人聽了都不禁目瞪口呆地望着他。”(二。去西安的慢車) 來自在火車上偶遇的老者一句憤恨,使斯諾驚歎抗戰深入到中國每一個百姓內心,對於敵人的憤恨深入到每個百姓的骨子裏,一位面貌安詳卻突然道出此語,前後老人行爲的差異展現出對於敵人憤怒是多麼大。

在《西行漫記》中,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作者還特地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羣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對於不瞭解紅區的人來說,普通人在紅區的生活狀態,更能真實反映紅區的狀況,也更爲可信。同時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存狀況的描繪,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對斯諾而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題,只是西方記者慣用的新聞表現手法。但他筆下普通人的羣像和生活狀態,卻在無意之中爲後來的史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社會史學的視角。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揀析全部寫出,但從他們的身上,卻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思想、道德趨向的光芒。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識,只是憑藉當時共同的社會舞臺才得以彼此聯繫。但通過對他們羣體經驗的描述,卻可以清晰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如何由顯入微地悄然推動着歷史前進的腳步。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爲,他們的思想,也籍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爲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國民黨新聞封鎖,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偶然性的神祕色彩。與此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昔日的歷史與今日的感動。

我想偉大的斯諾先生,正是基於當時解放區的情況,又和國統區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遠矚的結論。

《西行漫記》讀書筆記 篇二

讀《西行漫記》序言有感

通過一年廣播電視新聞的學習,對於斯諾這個名字已經並不陌生,老師口中的斯諾讓我心生敬意,對斯諾本人也十分崇拜。希望這次通過《西行漫記》的閱讀,對斯諾多一份瞭解,對怎麼做一個合格的新聞人有更充分的認識。

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的新聞記者和作家,於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本世紀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在中國度過了十三個年頭,1942年至1943年之間又來過一次。新中國成立後,於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970年期間三次來華訪問。他畢生致力中美友好,成爲中美問題專家。他在彌留之際所說的一句話是:“我熱愛中國。”正是懷着對中國的滿腔熱愛,他畢生著述了許多有關中國社會和中國共產黨的著作。其中《西行漫記》是忠實描繪中國紅區的第一本著作,是第一部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權威記錄和第一部有關他們不懈地進行中國三千年歷史上最徹底的社會革命長期鬥爭的故事。

僅僅只是讀到此書的序言,就深深的被斯諾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 斯諾是勇敢的。一九三六年是中國國內局勢轉變的關鍵性一年,是斯諾帶着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和戰爭的無數問題,六月間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冒着生命危險,進入陝甘寧邊區,成爲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

斯諾是客觀的。新聞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在報道中不摻雜個人情感和黨派性,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

正。斯諾嚴格忠於這樣的客觀性規則,在《西行漫記》中客觀再現了紅區的全貌。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產黨員同在一起的這些日子所看到、所聽到而且所學習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觀的無黨派之見的報告”。《西行漫記》最終成爲轟動全世界併產生廣泛影響的傑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斯諾從一個觀者的位置,以一個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對紅軍的真實情況作了客觀公正的報道。

斯諾是友好的。假如說,《西行漫記》以及斯諾其他關於中國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誼的催化劑,那麼就中美關係來說,他是第一個報春的燕子。在彌留之際,斯諾在病牀上用生命的最後的力量,面對中國派去的醫療小組,說出了一句話:“我熱愛中國”。根據斯諾的遺願,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學內。

斯諾是謙遜的。他在序言中寫到:從字面上講起來,這一本書是我寫的,這是真的。可是從最實際主義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所創造,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們,使這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故事活着。所以這一本書如果是一種正確的記錄和解釋,那就因爲這是他們的書。在當今這個追求功利的年代,這種品質是多麼難能可貴啊。

《西行漫記》,這不是一部小說,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歷史著作,而是一本新聞報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險,不畏艱難困境,根據採訪所得的一本書。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的閱讀,自己能跟隨着斯諾的腳步,更好的瞭解中國那段紅色的歷史,更加明白怎麼樣做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優秀新聞人。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三

《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

在他的作品中紅軍是英勇頑強的人民軍隊。紅軍的領導人習慣說“兄弟們,跟我衝”而不是說“兄弟們,向前衝”;八路軍實行官兵平等,就連朱總司令一個月的薪水也才五塊大洋;項英領導着他們艱苦頑強的與數十倍力量的敵人作鬥爭,與黨中央失去聯繫直到西安事變發生時。國軍曾無數次的宣稱他們已經徹底剿滅了這支部隊,然而正如多數領導人一樣它卻無數次的死而復生,且擁有巨大的革命力量。“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人民的軍隊”這不僅僅是紅軍自己說的,也是農民百姓、人民羣衆說的。如果說紅軍與人民的關係如何我認爲用彭德懷的話“我們是魚、人民是水,我們在人民之中如魚得水”無疑是最好的說明。

《西行漫記》所描寫的長征非常地真實。電視裏所演的長征真的是驚心動魄、驚險萬分。紅軍通過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敵人的重重圍堵,擺脫危險困境。無論是四度赤水河、勇奪瀘定橋、飛度金沙江等等都顯示了紅軍的有勇有謀。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裏素質,而這些也僅僅佔了全書的一小部分。

《紅星照耀中國》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發現了一個“活的中國”,對普通中國百姓尤其是農民在歷史創造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確的預言,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紅軍長征和發展壯大的歷程不禁讓我聯想到2018年是鄧爺爺倡導的“改革開放”思想40週年,這40年我們一路走來不也是像紅軍經歷的長征一樣困難嗎?有坎坷、有艱辛、有犧牲更有着迎難而上的決心和毅力。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和發展,我們完成了發達國家20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國的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解決了7億人的溫飽問題,我們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標進發中,之所以能夠完成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傳承的紅色基因引領着我們前進,那裏有着面對困難的身先士卒、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決心和信心,也有爲解決困難的深入羣衆,榮辱與共,還有發展經濟過程中的高度智慧、齊心協力、共同富裕。

我作爲紅領巾攝美團的成員也參加了橫坎頭村組織的'“學習回信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題實踐活動,雖然我只是個八年級的學生,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習近平主席對紅色基因傳承的殷切希望和意義所在,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烈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正是因爲來之不易,我們纔要更加珍惜。

未來的世界是個地球村,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都是命運共同體,幸福的生活要靠我們的雙手去努力創造,“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幹”,習近平主席和李總理所表達的含義也正是希望我們這批時代新人爲了美好理想所要去實踐和努力的方向。我們要發揚艱苦奮鬥,勇挑重擔的精神,努力成長爲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爲的新一代建設者,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四

單位近期倡議積極開展讀書活動,我靜下心來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間中或有讀書,但大多是讀過就算,並不曾作過筆記或感想。於是在重新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後,便有了寫些文字的衝動,重讀了這本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著作,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員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從一開始,這本書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兩遍。這不是一部小說,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歷史着作",而是一本新聞報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險,不畏艱難困境,根據採訪所得的一本書。作者在序言中強調指出:"這本書絕對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獻。在這裏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產黨員同在一起這些日。所看到,所聽到而且所學習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觀的無黨派之見的報告"。作者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如實地向全世界的人民報道了中國的紅色革命。中國共產黨員爲了實現偉大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瞭解中國的紅色革命是正義的,中國共產黨員不是傳言中的。

對這本書的作者:斯諾。我有一種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關鍵性的一年,帶着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冒着生命危險,進入--甘寧邊區,成爲在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這四個月的旅行使他這個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新聞記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對於中國共產黨,她的領導人,革命戰士,農民,工人,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有真摯的熱烈的情感,從而對於在革命戰爭激浪中的中國,有了深刻的正確的認識。不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準嗎?斯諾就是這個身體力行的人,他排除萬難,力盡艱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應證了這個事實

這本書總共分爲十二章。根據作者來華的時間順序,所經歷,採訪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國紅色革命的進行了詳細的報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聽到的關於中國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夠真實,夠細緻,裏面的內容,所描敘的事情的經過並不是我以前在歷史書上所讀到的那樣的簡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就拿書中第五篇《長征》來說吧,我們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圍剿"中,由於某些同志對局勢的錯誤判斷,外加上戰略上的失誤,使江西蘇區這塊革命根據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這些我們都可以從歷史書上了解到。但是對於圍剿的各種戰略,以及當時蔣介石的軍事行動,江西蘇區共產黨員的對策,這一切都在此書這有了詳細的記載。

長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敵人的嚴密封鎖線。面對敵人強大的軍事實力,窮追猛打,紅軍則採用了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圍困,擺脫危險境,其中渡江這一環節,猶如電視劇劇情裏的驚險萬分場面。當時長江邊的渡船早已被敵人焚燬,面對這事實,紅軍奇蹟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繳獲的軍服,冒充敵人來到對岸解除武裝,紅軍的主力軍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謀,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的紅軍。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次武裝巡迴宣傳,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質和組織紀律。

看着書本的時候,剛好我正在進行紀律教育的學習,想的東西更加多了,認識也更加深了,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斯諾眼中的中國革命,和平時期的共產黨員,我眼中的中國經濟發展。我忽然覺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多麼的膚淺。很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還不如斯諾那樣瞭解中國的革命,瞭解中國共產黨。他在晚年彌留之際,還說了一句:"我熱愛中國"。他的那種真摯的情感,實在令我十分的感動,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慚愧。作爲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更應該對我們的國家,歷史,以及我們的黨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篇五

聶宏傑:《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聶宏傑

寫在前面的話

在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長眠着一位“中國人的美國朋友”,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

提起斯諾就不得不提他的極具代表性的著作《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葉劍英元帥之所以稱他是“中國人的美國朋友”,原因在於他不僅是第一位進入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做採訪的外國記者,而且在當時國民黨極力詆譭中國紅軍的背景下客觀的報導了蘇區紅軍生動鮮活的景象,向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介紹了中國紅軍。當他踏進紅區時就力求不帶偏見的記錄他所看到聽到的一切,而他也確實做到了,《西行漫記》就是最好的證明。

《西行漫記》這本書以極強的紀實性和小說般精彩的故事而震驚國內外,被翻譯成十餘種語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奮發向上。同時它又是研究當時中國紅軍不可不讀的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獻,其中記載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伯渠等國家領導人的真實故事,同時也描寫了當時紅區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等人物的生活情節。正如作者所言“從字面上講起來,這一本書是我寫的,這是真的。可是從最實際主義的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

離基層越近,離真理就越近。斯諾深入基層,並從基層走出,帶着對蘇區人們生活的真實認識。他既寫了紅軍領導們的故事,又客觀地寫了當時人民對共產黨的看法。人民愛紅軍,因爲他們不胡亂殺人、不欺負老百姓,與人民打成一片,而且紀律嚴明、作風嚴謹;但人們也“恨”紅軍,因爲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吃掉農民好多了糧食,雖然他們都付了錢,但是農民的糧食有限,這樣一來過冬的糧食就不夠了,而春節公社又不好好賣給農民糧食。

讀書筆記 ㈠

“我在中國的七年中間,關於中國紅軍、蘇維埃和共產主義運動,人們提出過很多很多問題。熱心的黨人是能夠向你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的,可是這些答案始終很難令人滿意。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他們可從來沒有到過紅色中國呀。

關心東方政治及其瞬息萬變的歷史的人,都有這樣一些感到興趣未獲解答的問題: 中國的紅軍是不是一批自覺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服從並遵守一個統一的綱領,受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指揮的呢?如果是的,那麼那個綱領是什麼?中國共產黨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領導人是誰?他們的來歷如何?” (摘自 “第一篇 :探尋紅色中國”) 我想,正是因爲斯諾這種疑問與質疑的精神,才使他能夠衝破重重阻撓,最終進入紅區,獲得第一手材料,才寫下了《西行漫記》這本震驚海內外的新聞著作吧。將來從事新聞工作的我一定要學會質疑,並積極尋找答案。

㈡ “那個孩子壓根兒不理我。幾分鐘後,我又招呼另外一個孩子,結果也是一樣。”“那個少年先鋒隊員大膽地看着我。‘不要緊,’他說,‘你不用爲了這樣一件事情感謝一個同志!’。我想,這些孩子還真了不起。我從來沒有在中國兒童中間看到過這樣高度的個人自尊。” (“第二篇中 ‘造反者’ ”)

國學大師梁啓超曾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從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身爲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也應該勇於批判損害我們祖國利益的,有損國家尊嚴的行爲,心懷高度的自尊,爲祖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次戰役中所進行的一年驚人的抵抗,儘管紅軍否認,但我懷疑對農民想必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剝削。”( “第五篇 :長征”)

這句話說明斯諾作爲一名新聞記者,具有基本的素養,保證真實地記錄新聞素材。在當時的年代,能夠做到真正的公正與客觀實爲不易,而且能夠批判性的看待自己聽到的話。我是一名光榮的國防生,我想將來在軍隊裏工作,必須要具備斯諾這種批判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清形勢,真正促進我國國防事業的發展。

“雖然還只在8月底。我把棉襖裹緊。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發現彭德懷卻已脫了棉衣。這時我纔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個小號手身上。”

這個細節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偉大領導人溫和的一面,這種關心下屬的作風不僅能夠增進上下級之間的感情,而且使整個軍隊更加有凝聚力,也就更加有戰鬥力。

讀後感想

我很慶幸我是一名國防生,大學畢業後我就可以真正成爲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這本書不僅使我看到了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戰士的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軍營裏家一般的溫暖。這使我改變了以前所認爲的軍隊生活很枯燥的想法,也使我更加憧憬未來的軍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