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2.66W

第一篇:《西行漫記》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次從一個美國人的作品裏瞭解到一段珍貴的歷史.從埃德加.斯諾的四個月西北紅色旅行,看到另一個側面中國共產黨是怎樣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更大的勝利.

另我震撼的是在基於當時的延安,在1938年,<<西行漫記>>的結束語,斯諾先生就語言,帝國主義反動派一定會被這個新生力量所埋葬.

另外,也瞭解到當時共產黨不但領導紅軍加強部隊建設,還了解到黨還認真做好根據地的行政建設工作,不斷研究做好經濟工作,發行貨幣,搞好商務流通.緊緊把握土地政策,以取得廣大農民的支持.認真做好統戰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不論身份,不計前嫌,只要是共同抗日都是我們的朋友.認真做好人力資源工作,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人盡其才.充分發揮全體成員的力量.從十幾歲的兒童到年事已高的村民,都是生力軍.認真做好宣傳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發揚革命主義的樂觀精神,寫標語,唱快板,演話劇,每一名紅軍戰士,後勤人員,都保持較高的革命思想純潔.認真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領導和員工一個樣,沒有多少區分.共同遠景就是建立了新中國,自己會種地的去種地,會做工的去做工.

我想偉大的斯諾先生,正是基於當時解放區的情況,又和國統區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遠矚的結論.

我們多麼該認真的把我們自己的優良傳統繼續發揚光大啊.

第二篇:《西行漫記》讀後感

2014-2014年第一學期《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論文

專業:物流管理班級:物流10-1任課教師:趙芳姓名:葉偉強學號:10054030154成績:

《西行漫記》讀後感

在《西行漫記》中,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作者還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羣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

對於不瞭解紅區的人來說,普通人在紅區的生活狀態,更能真實反映紅區的狀況,也更爲可信。同時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存狀況的描繪,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對斯諾而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題,只是西方記者慣用的新聞表現手法。但他筆下普通人的羣像和生活狀態,卻在無意之中爲後來的史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社會史學的視角。

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揀析全部寫出,但從他們的身上,卻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思想、道德趨向的光芒。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識,只是憑藉當時共同的社會舞臺才得以彼此聯繫。但通過對他們羣體經驗的描述,卻可以清晰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如何由顯入微地悄然推動着歷史前進的腳步。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爲,他們的思想,也籍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爲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

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國民黨新聞封鎖,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偶然性的神祕色彩。

第三篇:西行漫記讀後感

讀《西行漫記》有感

《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下的中國》——一本由美國新聞記者埃得加〃斯諾寫的不朽名著。埃得加〃斯諾作爲一個美國記者,卻不遠千里,來到中國,對中國gcd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英勇鬥爭願意做客觀公正的瞭解。因爲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zf對所有的新聞記者進行了封鎖,而他不畏艱險,排除各種阻撓,於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在我國陝北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向全世界做了真實的報道,擴大了中國革命在國內外的影響。

初讀這本書,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斯諾帶着和我相似的疑問穿過重重障礙,訪問了陝北紅色根據地。該書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講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革命歷史與生活,再現了中國人民遭受的侵略、壓迫與寧死不屈的抗爭。這書主要包括了:關於紅軍長征的介紹;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採訪;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紅軍的軍事策略;作者的整個採訪經歷和感受等。隨着書頁翻轉,一幅幅真實的畫面開始印入我的腦海,似乎引導我置身於70多年前那戰爭年代,走進西北蘇區那充滿神密的畫卷中,與一個個年輕的紅軍戰士交談,聆聽指戰員們對戰鬥的解說,……。

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是因爲團結了大多數人,它全心全意爲人民大衆,所以給他們贏得了人心。

自古以來,人們最爲美好的願望是?平均主義?,這是勞動人民最樸素的理想,當然,這隻有在生產力極大發展之後才能實現,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從遠古的奴隸社會,到漫長的封建社會,再到民國的軍閥統治,以農民爲主體的廣大勞動人民,從來沒有獲得過真正自由,從來都是受到壓迫的,從奴隸主,到封建大地主,再到敲骨吸髓的軍閥,實行的都是愚民政策,把老百姓只當牆頭草,當沒有文化不懂政治的人,再加上統治者隨意發動的戰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元曲是對這種境況的真實寫照。

而在近代舊中國,情況依然是這樣。共產黨開天闢地地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不能不說是一件大事,佔中國絕大多數生產力的是工人和農民,他們是國家的命脈,同時也是遭受壓迫最嚴重的階級,但毛澤東看到了這佔絕大多

數中國人的貧苦百姓的巨大威力,有組織的民衆——尤其是農民大衆——在革命游擊戰爭中的不可征服的力量,就像他對斯諾所說的那樣:?紅軍,由於他自己的鬥爭,從軍閥手裏,爭得自由,而成了一種不可征服的力量。反日義勇軍從日本侵略者的手裏奪得行動自由,也同樣地武裝了自己。中國人民如果加以訓練,武裝,組織,他們也會變成不可征服的偉大力量的。?他深刻地明白,只有領導工農運動,讓這一極具先進性的力量發揮其優勢,最終奪得土地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還親自走訪了湖南大部分農村地區,瞭解他們的苦疾,一九二六年,毛澤東還擔任國民黨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期間,曾經負責蒐集二十一省土地統計。這次調查讓他知道了,佔有農村決大多數耕地的是在鄉地主、富農、官吏、在外地主和高利貸者口絕大多數的,而貧農、佃農和僱農,卻只佔全部耕地的一小部分,這更加說明了他走?農村包圍城市?-----這一與蘇聯恰好相反的道路的科學性,因爲農村纔是最需要解放的地方。

打土豪,分田地,共產黨受到了廣大勞苦人民前所未有的歡迎與支持,農民踊躍參軍,革命隊伍不斷髮展壯大,就連民風剽悍的西南少數民族,也有很多支持共產黨的,所到之處秋毫不犯,解放窮人,讓他們有地種,有衣穿,這樣誰不歡迎?誰不支持?我想,從這個角度,也許可以解釋二萬五千里長徵——這一軍事奇蹟可以勝利的原因。

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次武裝巡迴宣傳,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質,而這些也僅僅佔了全書的一個小部分。也可以說,紅軍的長征也僅僅佔了中國革命的一小部分。

長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敵人的嚴密封鎖線。面隊敵人強大的軍事實力,窮追猛打,紅軍則採用了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圍困,擺脫危險境,其中渡江這一環節,猶如電視劇裏面的驚險萬分,但是這確實是千真萬確。當時長江邊的渡船早一被敵人焚燬,面對這事實,紅軍奇蹟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繳獲的國民黨軍服,冒充敵人來到對岸解除武裝,但紅軍的主力軍在沒有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謀,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的紅軍。接

下來的是巧奪大渡河。這環節主要不是渡河的經過了,而是中國共產黨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了。紅軍當時面對着敵人的炮火威脅,還要應付驍勇善戰的土著居民,獨立的黎族人民,桀驁不馴的黎族人民從來沒有被住在周圍的漢族人征服過,同化過,對於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更是聞所未聞。對於大多數少數民族來說,情況也是差不多的。但畢竟是紅軍,他們的功績,他們的作爲,贏得了少數民族的友誼,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蔘軍,這足以證明了中國紅軍在人民中的威望與感召力了。

除了團結工農外,共產黨還積極團結一切能團結的抗日和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力量,努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就是最好的例證,張學良與楊虎城的逼蔣抗日,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反映了全中華民族的集體意願。在書中開始部分,從斯諾在西安的見聞可以看出,共產黨所做的努力還是卓有成效的,否則,斯諾很可能是根本無法到達紅色根據地的。

而另一個方面,在寫共產黨全心全意爲人民着想的時候。在書中,作者坐火車去紅都的途中,特別描述了他與一老一少的談話,年輕人認爲共產黨所做的好事不假,但他們是壞人,因爲他們殺人太多,看看作者對老者的描述:?那花白鬍子忽然擡起他那溫和的臉孔,十分心平氣和地說出一句驚人的話來:‘殺得不夠!’我們兩人聽了都不禁目瞪口呆地望着他。?看到這裏,我也吃了一驚,心生疑惑,老者爲什麼突然這麼肯定??其實,他道出了中國農民大衆的心聲,說的直白些,就是爲人民做主,讓窮苦的勞動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這在過去是窮人們想也沒想過的,但現在變成了現實

中國共產黨在漫長而又艱辛的革命歷程中,積累了很多看似淺顯卻極爲重要的經驗,直到今天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每個當代人學習和實踐。尤其是作爲團員、黨員,更應該把工作是否符合人民需求作爲衡量工作質量的重要標準,這樣我們黨和國家才能保證長期穩定,更好、更快的實施經濟建設,早日實現最爲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世界。

第四篇:《西行漫記》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

在《西行漫記》中,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作者還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黎民

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

爛、頭上拖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羣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對於不瞭解紅區的人來說,普通人在紅區的生活狀態,更能真實反映紅區的狀況,

也更爲可信。同時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存狀況的描繪,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也

一一得到了解答。對斯諾而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題,只是西方記者慣用

的新聞表現手法。但他筆下普通人的羣像和生活狀態,卻在無意之中爲後來的史

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社會史學的視角。

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揀析全部寫出,但從他們的身上,卻反映

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思想、道德趨向的光芒。這些人可能彼此互

不熟識,只是憑藉當時共同的社會舞臺才得以彼此聯繫。但通過對他們羣體經驗

的描述,卻可以清晰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如何由顯入微地悄然推

動着歷史前進的腳步。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爲,他們的

思想,也籍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

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

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爲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

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國民黨新聞

封鎖,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

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

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

偶然性的神祕色彩。

紅色記憶被時下紅的發燙的紅色影視劇喚醒。好久就想一睹傳說的紅色記錄作

品《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真容。百忙之中終於還是懷着崇敬而疑

惑的心境捧起了它——撿起往日的紅色記憶。

第五篇:《西行漫記》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

很早就在歷史課本上聽說過《西行漫記》這本書,但是好幾年過去了,對於它也只是僅僅停留在聽說的階段。 近期利用這次活動的機會,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著作,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員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本文作者斯諾以他充滿熱情和生動的筆觸,記錄了日漸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在蘇區的一點一滴,大到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著名論斷、共產黨的基本政策,小到黨員和民衆的言語神態,斯諾以他出色的紀實文學技巧記錄了正在成長中的陝北蘇區的一副立體而豐富的影像,讓閱讀者無不感到身臨其境而爲之動容。我爲讀到這樣的情景而無比興奮,我想我的興奮絲毫不會亞於寫這本書的新聞記者斯諾,他對毛澤東以及紅軍的一無所知就像我們對逝去的歷史一無所知一樣,我們已經厭煩那些重複播放、沒有任何新意的說教題材電視劇,就像斯諾厭煩了國民黨對紅軍做的詆譭報道,我們渴求真實的東西。《西行漫記》帶給人們的就是真實的東西。這一本書出版之後風行各國,很多年輕人都是因爲這本書而排除萬難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不同於其他紅色經典,這本書的內容如小說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實。用斯諾自己的話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着。而且從嚴格的字面上的意義來講,這一本書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寫的,而是毛澤東、彭德懷、周恩來、林伯渠、徐海東、徐特立、林彪這些人,他們的鬥爭生活就是本書描寫。此外還有毛澤東、彭德懷等人所作的長篇談話,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解釋中國革命的原因和目的。還有幾十篇(本站推薦:)和無名的紅色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所作的對話,從這些對話裏面,讀者可以約略窺知使他們成爲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慾望,那種熱情。”

讀這本書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民對共產黨的喜愛,體會到了曾經在課本上看了無數遍卻一直無法深刻理解的爲什麼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爲什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早一點接觸這些真實的新聞通訊,而不是像嚼蠟一樣苦咽沒有任何感情的教科書,那麼我們應該會多麼的喜愛與崇拜先輩。《西行漫記》描繪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蘇區,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蘇區無疑是當時全國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當然這個人民指的是農民,而不是壓迫者。壓迫的取消,陋習弊端的消除,遙遙領先全國的識字率,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難理解紅軍爲什麼能得民心。因爲他們不搶劫、不胡亂殺人,他們尊重百姓、紀律嚴明、樂於幫忙,最重的一點,他們給予農民土地。在全中國烏雲一片的情況下,這裏獨存光明,難怪有那麼多知識份子,有那麼多熱血青年,拋棄原有的地位與財富,義無反顧的奔赴蘇區。這時的蘇區確實是個理想之地,是全中國最平等、最廉潔、最純樸的地方。斯諾這樣描寫他見到的第一個貧民會主席“他好象同中國其他地方的膽怯的農民不屬於一個族類,一雙炯炯有神的快樂的眼睛含着一種挑戰的神情,還有一定的嚇人氣派”。在斯諾看慣了的“消極的滿足”的中國人中是“罕見”的,這種“神”讓斯諾大爲震動。他隨後接觸的那羣經過長征紅軍戰士也讓他着迷,他這樣寫道“雖然幾乎都遭遇過人生的悲劇,但是他們都沒有太悲傷,也許是因爲年紀太輕,也許是我所看看到過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國無產者。在中國,消極的滿足是普遍的現象,但是快活這

中比較高一級的感情卻是罕見的。這意味着對於生存有這一種自信的感覺”。斯諾說:“有時我幾乎不能相信,只是由於這一批堅決的青年,有了一種思想的武裝之後,竟然能夠對南京的千軍萬馬進行了羣衆性鬥爭達十年之久。”

紅軍和共產黨那時絕對是一股充滿生命力的優秀的力量: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齡是十九歲紅軍中軍官的平均年齡是二十四歲。在紅軍指揮員中,有許多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莫斯科紅軍大學畢業生、張學良的“東北軍”的前軍官、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前國民軍的軍人、以及若干從法國、蘇聯、德國和英國美國回來的留學生。而他們的領袖們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我印象中,領導們年紀大都在六旬以上,很多人都戴着老花鏡,總感覺有些死氣沉沉,再對照斯諾的文字,反差太大了:1936年,朱德五十歲、毛澤東四十三、周恩來三十八、林彪二十九、楊尚昆二十九,彭德懷與賀龍也都不超過四十歲,超過六十歲的領導只有三個: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分別主管財政、教育。紅軍和他們的領袖們朝氣勃勃,信念堅定,樂觀且充滿活力。

共產黨那時的領袖們,在斯諾的描述下我無一不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是有氣質,有風度,更是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前進的的一羣人。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絕非凡人。正是斯諾的講述讓我原本對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現在卻鮮活起來。首先是毛澤東,他的經歷是本書的一大重點,這在相當程度上也是一箇中國革命的故事。斯諾寫到“毛澤東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常常到深夜二、三點鐘才休息。他的身體彷彿是鐵打的。他認爲這要歸因於他在少年時代在父親的田裏幹過苦活,要歸因於他在學校讀書的刻苦時期,當時他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組織斯巴達俱樂部一類的團體。他們常常餓着肚皮,到華南山林中作長途的徒步跋涉,在嚴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樑--這一切都是爲了要鍛鍊他們自己。他們憑直覺知道,中國的來日需要他們有忍受最大的艱難困苦的能力”。而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棄了甚至洗臉,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還想到要去磨練自己的意志呢?毛澤東從小就狂熱的喜歡讀書,他自己說“我如飢如渴地閱讀凡是我能夠找到的一切書籍。”特別是大約18歲的時候,他在校六個月就退學了,訂了一個自修計劃,每天到湖南省立圖書館去看書。他非常認真地執行,堅持每天早晨圖書館一開門就進去,在圖書館讀到關門纔出來。在這段自修期間,他讀了許多的書,學習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他說:“我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約翰·穆勒的一部關於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和盂德斯鳩寫的一本關於法律的書。我在認真研讀俄、美、英、法等國曆史地理的同時,也閱讀詩歌、小說和古希臘的故事。”與我們同樣的年齡時,他的閱讀質量和數量早已遠遠超過我們中的大多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毛澤東年輕時還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遊歷了湖南,在北海灣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環行,繞保定府城牆走了一圈,《三國》上有名的徐州城牆,歷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牆,他都環繞過一次。相比於毛澤東,朱德給我的震撼甚至更大,不知道爲什麼,以前很不熟悉朱德,雖然他的名聲很大。朱德年齡比較大,經歷更爲豐富。他早年上過雲南講武堂,後來又參加同盟會,跟隨蔡鍔推翻清朝統治,1921年就是雲南警察廳廳長?甚至他還染上過煙癮。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敗和後來全國陷入勞民傷財的軍閥混戰,使他大失所望。他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更進一步,必須象俄國革命一樣徹底,他從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不停地尋找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卻一直無法取得聯繫,最後決定去德國研究軍事學。搭船赴歐,經過新加坡和馬賽,到了巴黎,最終在柏林

找到了中國共產黨!他在柏林住了一年,學習德文,然後到哥丁根進了一所大學,修了兩學期社會科學,出席世界學生大會,環遊歐洲,到了蘇聯,在歐洲一共呆了四年,到一九二六年纔回國。這些都與我原來對朱德的印象相差十萬八千里。除此之外,還有年年得獎學金,法國英國德國都去過的周恩來;黃埔軍校畢業戰無不勝的林彪;九歲離家闖世界十七歲就帶領饑民攻打糧倉的彭德懷;一把菜刀建立一個蘇區的賀龍;留學到過日、美、蘇三國,懂日語,能用英語演講,俄語水平也很高的洛甫;徐海東、劉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權許許多多優秀的領袖······

斯諾對這些中國共產黨的年輕的領導人的採訪,他們個人的經歷,正像斯諾所說已不僅僅是他們的歷史更是共產主義在中國如何成長,爲什麼能贏得成千上萬青年男女的擁護和支持的記錄。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世界。

讀《西行漫記》,我看到的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蘇區,是爲人民浴血奮戰的紅軍,是與人民打成一片的優秀中國共產黨領袖,是一羣一心意義爲了民族生存,爲了祖國的未來不斷拼搏不停奮鬥的年輕人,更看到的是中國的希望那些藏在我們骨髓中到危難關頭一定會爆發出來的昂揚鬥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國共產黨能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併成功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