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我們班的閱讀日誌》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我們班的閱讀日誌》讀書筆記

《我們班的閱讀日誌》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我們班的閱讀日誌》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爲我一直都不知道怎麼指導學生的閱讀,帶着自己的疑問(推薦打開範文網),我開始了這本書的閱讀。給孩子們講述童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今天我才明白閱讀和語文教學十分不開的,並不受影響的,反而會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薛瑞萍老師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平凡但又不一般。 這本書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很有指導作用,對看雲老師心存感激。因爲她是站在一線的老師,她的一言一語都與我們很接近,甚至我們可以效仿她的做法,可以說是很不錯的一本指導孩子閱讀的書籍,值得每一位老師一讀!

看雲老師在培養孩子閱讀方面,記錄了許多真實的故事。我們看到她從引導孩子朗讀背誦童謠、兒童詩開始,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孩子們對閱讀的反應就是有趣。貴在堅持,看雲老師做到了,她堅持日有所誦,每天堅持閱讀,並且在熟讀的基礎上,要求孩子背誦,背誦檢查也是每天必做,並且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背誦,孩子檢查家長,家長檢查孩子,老師在學校檢查孩子的背誦情況,並詢問孩子家長的背誦情況,每一個環節都不忘記調動家長參與其中,因爲孩子是存在學校和家庭兩個學習環境中。日有所誦,日不間斷,使剛入學的孩子從不會讀、讀不順,到如今能背誦,能說感想,一點一滴,無不凝聚着教師的心血。看雲老師說:“僅半個學期下來孩子們就發生了近似於脫胎換骨的變化。那是從外在的言行舉止到內在的氣質神態的更新。”看着孩子的變化,最大的欣喜莫過於教師了。

所以在新的學期裏我會帶着我們班的孩子一起走進閱讀,從《日有所誦》、報紙、繪本、童話故事開始,相信通過自己和同學們的摸索一定可以讓孩子喜歡上閱讀。

第二篇:我們班的閱讀日誌

讀《我們班的閱讀日誌》有感

對於即將成爲一名國小語文老師的我來說,直接經驗不足是一個無法忽視的遺憾,但是從小心懷一顆教師夢,無比希望在教師這條道路上能夠走得好,走得遠。所以,對於主任推薦的相關書籍我感到非常的開心。不能忽視直接經驗的不足,所以就要在間接經驗上彌補,但是自己孤立地摸索總是不得其要旨,主任的推薦正是給我這瞌睡的人遞了枕頭,解決了我的“困窘”。所以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買下了薛瑞萍老師的三本書。

首先看的是《我們班的閱讀日誌》,而之所以一開始選擇這本書,原因不過是看到了封面上題目下方“做一個自覺的兒童閱讀推廣人”,對於“閱讀”兩個字我一直是心懷感動的。因爲在我看來會閱讀的人他一定會懂得生活,而且能夠看到生活中的美,尤其是兒童閱讀。作者薛瑞萍老師我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當我看到簡介時一種莫名的親近油然而生。我曾因着衝動選擇了合肥這個城市完成我的大學四年生活,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座城市,可以用兩個字來總結:樸實,無論是人或景。薛老師是合肥市的國小語文老師這讓我第一感覺就是親切,自稱“布衣”、“草根”卻有着深厚的學識和人文素養。而她高品位的閱讀方式更是讓人從心底裏產生一股敬佩之情。於是懷着這樣一種心情我開始了閱讀。

從早上九點開始一直到晚上,一口氣將書囫圇了一遍,整個人彷彿經歷了一番洗禮。但總有一種不滿足的感覺,於是又將書翻回去,在自己做過標記的地方反覆閱讀,細細體會。於是,感動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當然不止是感動,更多的是敬佩。閱讀,溫暖的不僅是兒童的心靈,也溫暖了我們自己。這是在書的扉頁上出現的話語,整本書讀完後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這種溫暖的感覺。在第一輯開篇薛老師就有一句:“我得帶他們讀書,絕不光是爲了功課,而是爲了讓他們擁有‘幸福的能力’。”只有在將整本書讀完,我才體會到薛老師所講的“幸福的能力”是有多麼偉大。從“日有所誦”到“讀書故事”,從薛老師的日常教學活動裏每一個言行,每一次舉動,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反饋和迴應上,這種“幸福”是有多麼被我這個初出茅廬的人所羨慕、敬佩。薛老師從一開始,在培養孩子的閱讀方面就記錄了很多真實的故事,正是這些看似微小卻真實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衝擊我的內心。從她引導孩子朗讀背誦童謠、兒童詩開始,就不斷的震驚着我。當我看到“不能這樣說”這一個小故事時,心裏如同薛老師的感受“微微一震,既有欣喜,也有說不出的酸楚。”這樣真實地反映孩子的和老師的感受也讓我深感在以後的教學中面對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對待,薛老師無意外地指明瞭道路。

從這樣一本書中可以看到,孩子們體會到的是一種閱讀的快樂。痛苦使人改變,快樂使人堅持。薛老師在閱讀這條道路上一開始就打下了“快樂”的基礎,培養了孩子的興趣。而且,不難看出,薛老師在對待孩子閱讀的問題上,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對孩子的鼓勵。孩子無論是背誦得流利的,還是不懂、不會的,她都予以鼓勵,好的可以更好,不夠好的就鼓勵學好,甚至可以說“不求甚解”,一意地鼓勵,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閱讀環境,沒有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一種負擔,是枯燥的,所以不意外孩子的堅持,當然薛老師的堅持是尤爲可貴的。她堅持日有所誦,每天堅持閱讀,並且在熟讀的基礎上,要求孩子背誦,背誦檢查也是每天必做,並且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背誦,孩子檢查家長,家長檢查孩子,老師在學校檢查孩子的背誦情況,並詢問孩子家長的背誦情況,每一個環節都不忘記調動家長參與其中,因爲孩子是存在學校和家庭兩個學習環境中。就像在“我學會,我成長”中有一個學生的日記中寫到:“爸爸說,老師是一隻紅鞋子,父母是一隻紅鞋子。兩隻鞋子要互相找到,一起齊心協力往前走,教育孩子的道路才能越來越寬廣。”從這一點上我體會到作爲一個語文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將孩子與家長和教師三者良好的溝通起來,這三者是一個整體,斷了其中任何一環,孩子的教育都無法做好。

閱讀完整本書,而且又仔細地體會了一下自己所認爲的重點之後,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教師在引導和教學的過程中始終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心理,或許正是這樣一種過程,使得孩子們能夠每一天每一天的堅持下來。而且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樂意。這不僅是依靠教師的指導,也是依靠學生自身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然後輔以獎懲措施,使得在班級上形成一股整體向上的活力,這樣的班級就是一座充滿的生機的生命林子。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愉快的,也是迅速的。這樣的薛老師,這樣的一本書,讓我明白了兒童閱讀至關重要,然而一個懂得閱讀的老師更重要。沒有一個好的指導者,無法駕馭一整個班級學生的閱讀。所以爲了讓我們民族的花朵能夠開得更美好,爲多給學生讀一首詩,多念一篇文章,多推薦一本書,只有和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作爲教師的我們,必將奮勇前行,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第三篇:我們班的閱讀日誌(王洋)

《我們班的閱讀日誌》中摘錄的童謠、兒歌及點滴感受

王洋

小貓拉車,老鼠不坐。黃鼠狼拉車,小雞不坐。

灰狼拉車,山羊不坐。老虎拉車,誰也不坐!

感想:看着簡單而重複,似乎沒有語言的生動性。然而你看最後一句:“老虎拉車,誰也不坐!”一個“誰”字,強調了老虎的可怕,一個感嘆號,與前面的三個句號形成強烈的語氣對比。就這一句,成了這首童謠的點睛之筆。

長城長,長城彎。長城像條長扁擔。

一頭挑着山海關,一頭挑着嘉峪關。

大山伯伯腰板硬,一挑就是幾千年!

感想:。如果孩子們熟讀了這首童謠,有一天寫長城的時候,說不定說會聯想到“長扁擔”、“腰板硬”這樣的修辭語言,而這樣的語言,既形象,又不失兒童語言的天真,特好!

小雞小雞嘰嘰嘰,跟着媽媽學啄米。看見天上老鷹飛,躲到媽媽翅膀裏。

感想:充滿童趣的語言,小雞的形象躍然紙上。特別是“躲到媽媽翅膀裏”寫出了小雞的害怕和對媽媽的依賴。

《猜一猜》

一頭豬,呼呼睡,兩隻耳朵四條腿。兩頭豬,肥又肥,四隻耳朵八條腿。

三頭豬,排成隊,幾隻耳朵幾條腿?你猜我猜大家猜,看誰猜得快又對。

感想:很有意思的數學童謠,像玩遊戲一樣。這樣的“口算競賽”不是很有趣嗎?

《老鼠送禮》

小老鼠去送禮,求貓別再吃自己。小貓笑了謝謝你,一把抓過塞嘴裏。

感想:短短四句小詩,寫出了小老鼠的單純,寫出了小貓的本性。誰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童話構思呢?沒準會有孩子把這首童謠寫成一篇很有創意的童話故事呢!

《笨孩子》

二加二等於四,七加七等於幾?

左手不夠扳右手,右手不夠扳腳趾,

花貓見了喵喵笑,真是一個笨孩子。

感想:讀着這首童謠,一個雖然不夠機靈卻憨得認真的孩子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喜歡這樣的“笨孩子”,他們也許不聰明,甚至有些呆,但學習時透着的那股認真卻是最讓我感動與欣賞的。

《撈黑豆》

誰家的豆倉缺了口,漏了一河黑豆豆。

快來撈呀快來撈,別讓河水給沖走。

青蛙聽了呱呱叫:不是黑豆,不是黑豆,那是我的小蝌蚪!

感想:可愛單純的孩子,着急的青蛙,讀着這首童謠,眼前彷彿看到了這一幅生動的畫面—— 一羣純真的孩子在河邊玩耍,突然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驚叫起來:“哎呀,這是誰家的豆倉缺了口?漏了一河的黑豆豆呢!來來來,快把它們撈上來!”河邊的青蛙一聽,急了:“別別別!那是我的小蝌蚪!”

突然有個想法:也許哪天,我可以讓孩子們把這些有趣的童謠改編成一篇篇故事,寫作不是有好題材了嗎?

《小驢要吃饃》

小驢要吃饃,饃呢,貓偷了。

貓呢,上樹了。樹呢,火燒了。

火呢,水潑了。水呢,魚喝了。

感想:呵,可愛又着急的小驢,想吃饃,可繞了一大圈,還是沒找着想吃的饃。這也是小孩子的思維習慣,開始想找某樣東西,可兜了一圈,已經忘了當初自己要找的是什麼了。

第四篇:讀《我們班的閱讀日誌》有感

讀《我們班的閱讀日誌》有感

克拉瑪依第二國小 陳慧

喜歡這本書,因爲它的實用性,可以給語 文老師直接拿來所用;喜歡這本書,因爲即使你讀上好幾遍後,也依然令你回味無窮;喜歡這本書,因爲裏面有着許多的小故事和小詩歌,讓熱愛文字的我對它們產生了依戀感;喜歡這本書,還因爲薛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着打動我,因爲薛老師的率真和淳樸之情激起了我心中教育湖水的漣漪。

拿上這本書的時候,你就會被封皮上13個字所號召——"做一個自覺的兒童閱讀推廣人"。無論做什麼老師,你都應該號召孩子閱讀,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能陪伴孩子終生,那麼孩子將會終身受益。在教師和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書之時,在和孩子一起每日一誦之後,教師和孩子是共同成長的!閱讀不僅會溫暖兒童的心靈,也溫暖了教師自己的心靈。在書的右下角,還寫着這麼幾個字——"琅琅書聲、朗朗乾坤、花的事業、根的工程、親近母語、書香中國、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這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這本書是以日誌的形勢紀錄薛老師日常的教學,推廣兒童閱讀與她的生活和工作有關,還與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有着千絲萬縷的溫馨聯繫。在她推廣兒童閱讀教學的一路,她也有磕磕絆絆,但她從沒後退,卻是且行且思。這本書中紀錄了她兩年來的實踐,是她這兩年的心路歷程。讀這本書,不僅淨化了我的心靈,提高我的文學修養,還能指導我未來的教育之路。

想在此摘抄書中幾句話,願與讀者共享。

摘抄書中14頁:"課內學習尚且容許差距,何況課外閱讀。心平氣和,不求全責備,不劈頭蓋臉一刀切,恰是讓所有孩子於不知不覺中"漸漸上鉤"——漸漸上路的前提。這一個感召那一個,這一次促進下一下。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越來越樂意——主要依靠學生自身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然後輔以獎懲措施,這樣才能在班級形成一股整體向上的生長之力;這樣才能使班級成爲一座充滿活力的生命的林子。"

摘抄書中20頁:"當然,發言的總是少數,那些靜聽的大部分人,用他們汲取的眼神告訴我,在這潤澤的、泉一樣婉轉流淌的課堂裏,有一種美好舒適的秩序在。在這產生於習慣並且已經習慣了的秩序中,他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發言是智慧的閃爍,傾聽是理智的沉靜。多麼好——山高水低各隨其性吧,未必要人人都興奮,個個都開口。"

摘抄書中85頁:"國小生閱讀真本書的能力,有的是自然生長得來的,更多是在同學、朋友的吸引下,不知不覺跟出來的。所以,既然有了相對集中的兒童讀物,就該把這種'相對集中'經營成一種場力——從而更快地帶動更多孩子進入整本書的閱讀。"

摘抄書中132頁:"什麼是好的童話?就是讓成人在讀到第一句、看到第一幅的時候,立刻甦醒了童心:空空朗朗,一無所知;只有期待,只有好奇。新鮮、活潑、靈醒、安詳。心境乾淨美好——有如期待第二、第三陣春雨的飽滿的種子。"

一杯好茶,越品越香濃……一本好書,讓我的心靈放空,完全走入了作者的世界,就像此時此刻,我已走進了看雲(薛老師的筆名)的課中,渾然成爲一體,呼吸着書的字墨香氣,汲取根的營養!我,陳慧,願做一個自覺的兒童閱讀推廣人!

第五篇:德魯克管理日誌讀書筆記

德魯克管理日誌讀書筆記

管理與專制

今天聽讀德魯克日誌,談到專制和神學二個話題,摘錄如下:

用管理來取代專制

如果沒有運轉正常的獨立性組織,我們就無法擁有民主。專制將是惟一的宿命。

在我們這個“組織化”的多元社會中,如果組織無法各司其職、獨立自治,我們也就不會享有個人主義,人們也不會擁有一個能爲他們提供實現自身價值的社會。相反,我們會把自己禁錮在任何人都無法獨立行事的困境之中。我們有的只能是斯大林式的極權主義,而不是大衆參與式的民主,更別提隨心所欲地自由行事了。因而可以說,如果沒有強大的、運轉正常的獨立性組織,專制將是惟一的宿命。

專制,其實是用惟一的權威來代替衆多競爭性組織存在的多元化。它用威懾代替了責任。它的確能取代這些組織,但只是將其囊括在一個無所不包的官僚組織之內。它當然也可以生產物品並提供服務,但這些產品不僅供應不穩定、資源利用率低,而且質量低下。爲此,社會還蒙受了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挫折。因而,在我們這個“組織化”的多元社會中,使我們的組織能夠負責、自主並且高效地運轉,是自由和尊嚴的惟一保障。用獨立自治的組織管理來代替專制,也是使我們擺脫專制的惟一途徑。

行動指南:

對於你負責管理的組織,爲了提高它的績效,可以採取什麼措施呢?

摘自:

彼得·德魯克《管理:任務、責任與實踐》(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德魯克對於專制的論述可謂至理至上,國有的程度越強大,自由的土壤就越貧瘠,國家壟斷強化專制,做爲非贏利的事業單位,更是談不上自由化

管理與神學

管理通常要涉及人的本性,還要涉及善與惡。

管理通常都在一個組織內存在、運行和實踐,併爲這個組織服務。組織是一個由工作關係維繫着的人類社會羣體。更準確地說,正是由於管理的對象是一個由共同工作目標維繫着的人類社會羣體,因此管理通常就要涉及到人的本性,而且(正如我們在經驗中所瞭解到的)也包括善與惡。可以這麼說,在我擔任管理諮詢顧問的過程中,我所學到的神學知識,比我教宗教課時學到的更多。

行動指南:

你的同事中是否有人讓你深惡痛絕呢?你會採取什麼對策呢?

摘自:

彼得·德魯克“教授管理工作”一文,載於《新管理》雜誌

(“teachingtheworkofmanagement”,newmanagement)

管理通常要涉及人的本性,還要涉及善與惡。人的本性即貪婪。所以,用管理的手段促進人的發展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使人的慾望得到最大滿足。任何管理如果不能滿足人的發展需要,這種管理最終是無效和低效的管理,或者變成紙上談兵,或者使人疲於奔命。原來管理事情就是這麼容易。

西方基督教價值觀很功利,就是有秩序地貪“便宜”,與東方的所謂修身親家平天下的價值觀更現實

儘管你身處非營利組織之中,也應該吸納市場“測試”和利潤率指標,把它們作爲績效衡量標準。

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早在300多年前就曾鄭重地指出:“誰能在原先只長單葉草的土地上種出雙葉草,那麼他就要比所有思辨的哲學家或是玄奧的系統創建者更有功於人類。”

創造永遠是真理。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也會漫溢,使人厭倦。惟有創新,才能使效益最大化。一所學習型學校,不斷學習和實踐,最終還是要走出模仿,走上獨立的道路

〖4〗組織變革的“惰性”

所有的組織都應該具有約束機制以面對現實。

所有的組織都應明確這一點:如果沒有變革和調整,任何一個項目或是活動都無法長期具有生命力。事實上,不變則亡,沒有變革,就要被淘汰。但是有很多組織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政府就是最極端的例子。政府在採取行動改變現狀時軟弱無力,這正是政府的痼疾所在,也是政府內部問題叢生的癥結所在。在擺脫過去的羈絆方面,醫院和大學的表現和政府相比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商界人士對過去的眷戀也和政府官員一樣執迷不悟。面對產品和項目的失敗,他們的對策往往只是加倍努力而已。幸好商界人士行動時不能隨心所欲,因爲他們有約束——市場的約束。他們面臨着一個超脫於個人衡量標準之外的目標——市場利潤率,所以他們遲早會被迫放棄業已失敗或是效率低下的項目。與此相反,在政府、醫院、軍隊和其他社會組織中,經濟效益僅僅只是其中一種制約而已。

所有的組織都必須能夠吐故納新。市場“測試”和利潤率指標給商業機構帶來了獨特的理念和衡量標準,我們也應該將其應用到其他組織中去。這種市場“測試”和利潤率指標將和以往的衡量標準截然不同。

行動指南:

儘管你身處非營利組織之中,也應該吸納市場“測試”和利潤率指標,把它們作爲績效衡量標準。

摘自:

彼得·德魯克《不連續性時代》(theageofdiscontinuity)

在師大時就接觸到這個觀點,稱組織發展的“惰性”,解決這個問題,纔有真正意義上的管理,組織發展初期依靠精神力量去努力,也許會有短期效益,如果遭遇機遇就會跨越發展起來,縮短成長期,這種跨越式其實更加可怕,到了瓶頸,比什麼都掉得快

〖5〗拋棄過去

沒有比使屍體不腐爛更困難、更昂貴又更徒勞無功的事了。

高效的管理者深知:他們每天必須要高效地處理很多事務。爲此,他們必須要專注。專注的第一法則就是要拋棄“行將就木”的過去,要立刻把組織內部最有價值的資源,尤其是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從無效的領域中釋放出來,並投入到充滿機遇的未來中去。如果管理者不能擺脫過去的羈絆,拋棄過去,也就不可能創造未來。

如果不能學會在系統中有條理地、有目的地放棄,一個組織就會疲於應付各種突發事件。該組織內最寶貴的資源也會浪費在本不應該、或不再應該投入的事情上。因此,未來的機會也就犧牲在了昨天的祭壇上;因爲組織內的資源,尤其是生產率最高的人才都束縛在了過去之中。願意拋棄過去的公司寥寥無幾,以至於很少有公司掌握着能把握未來的資源。

行動指南:

將資源從無效的事情之中解放出來,讓有能力的人自由地施展才華,從而把握住未來的機遇。 摘自:

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effectiveexecutive)

《動盪時代的管理》(managinginturbulenttimes)

《變動中的管理界》(managinginatimeofgreatchange)

《21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challengesforthe21st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