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1

法治是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民族復興、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保障。實踐證明,法治強則國家強、人民富,法治弱則國家弱、人民衰。抓法治建設即是抓國家和社會建設、即是抓民生民計建設,這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持久工程。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清晰地指出了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時代座標,爲明確下一階段的歷史任務、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瞭方向。

同時,對全面依法治國對作出了新部署、新安排。十九大報告談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作爲十四條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分兩個階段走的目標時,特別強調:“到2035年,我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由此可以預見,黨的十九大之後,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將發揮更加基礎性的作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爲重要的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關鍵一程。無論發展環境、條件、任務如何變化,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這是毫無疑問的。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在全體公民中普及憲法、法律知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全民普法,一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發展;一直與國家經濟發展相適應,隨經濟發展而發展;一直與國家民主法治建設進程相適應,隨民主法治建設的發展而發展;一直與人民羣衆不同階段的法律需求相適應,隨人民羣衆不斷增加的法律需求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對法治宣傳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天,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企、依法治縣、依法治市、依法治省等等,這些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但已生根、開花、結果的各項依法治理活動,最初都是在普法的基礎上被提出來、並得到發展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這是今後法治宣傳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基本遵循。

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黨的堅強領導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實現全面依法治國,不僅需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而且更要全民守法,需要全社會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需要全民的參與和支持。法治實踐是法治宣傳教育取得實效的最佳途徑。長期以來的全民法治宣傳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學用結合,普治並舉,從學法、尊法到用法、護法,才能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理念。因此,全面依法治國應堅持全民普法先行。

當前,我們要認真實施“七五”普法規劃,進一步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爲目標進行法治宣傳教育。一方面要進行全民普法,抓住普法重點對象。十九大報告強調,“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要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爲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好不好作爲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準,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爲考察幹部的重要內容,切實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要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青少年從小掌握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養成守法習慣。要努力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爲每一個公民的生活方式,讓規則意識全面取代關係意識,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夯實羣衆基礎。

另一方面要開展全面普法,創新普法方式方法。要在推進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創新,不斷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效。要增強普法的“互動性”“參與度”,在繼續發揮原有渠道作用的同時,整合各類普法資源。根據不同對象的學法需求,採取訂單式普法、案例式普法、項目化普法、實施法治小區建設等措施,以更廣、更活、更爲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豐富普法的形式和內容。要堅持多途徑、多形式積極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加大法治文化傳播工作力度,形成全面覆蓋、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陣地,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充分發揮法治宣傳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基礎作用,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新目標催人奮進,新方略高瞻遠矚,新藍圖鼓舞人心。我們有理由相信,深入持久的全民普法活動,必將爲全面依法治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終將變成偉大現實。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2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場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在課堂上,力求人成爲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享受學習體育的快樂。

一、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思維。

少年兒童的“好奇”心理非常強,但當願望已經滿足,就會很快產生“心理上的飽和現象”,針對學生這樣的心理特點,要求教師在體育課堂上來激發他們的自主行爲,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去學習。

1、情景教學

根據教學內容,在體育場,器材上求新求異,激發學生創新的激情,把運動場地設計得美觀大方,線條劃鮮明奪目,器材佈置整潔,新穎,給學生對本次課產生“我要學”的慾望。

2、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體育教師首先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總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學生,讓學生不麼親近,要以朋友的心態去接近學生,去解決問題。例如,每次課前、課中、課後的整隊,不一非要以幾列幾橫隊站立,那樣比較嚴肅,可以在指定地點,自由集合的形式站立,其次,教師應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真摯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學生產生不怕錯誤,敢於訓練的良好學習心理,點燃學生渴望求知和勇於表現的星星之火,再者,教師應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從實際出發,滿足個性發展的需要,讓人人擁有體育鍛煉。

二、培養興趣,樹立終身體育理念

有人認爲,興趣來自多體驗,中國許多學生對乒乓球很有興趣,這不公因爲它是“國球”,而且因爲他們自幼就從地上打到小桌子上,由水泥臺打到木臺子。接觸多了,學生就會越來越理解乒乓球,興趣便會產生。

有人認爲,興趣來自好奇。在很多事情上,孩子比成年人興趣高,國爲他存有豐富的好奇心。“呼拉圈”、“溜溜球”、“抖空竹”等體育項目與器材一問世,學生主掀起一股“熱”,愛不釋手,這就是因爲好奇的緣故。

有人認爲,興趣來自成功的鼓勵。有的學生對田徑項目並不喜歡,經過鍛鍊,他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品嚐到了果實的滋味,興趣就越來越大;特別是許多人以崇拜的目光注視着他,賞識他時,他從事田徑的興趣就更濃了。因此,興趣不能壓制,壓制是興趣的最大敵人。

興趣靠理想支持,理想靠興趣引路。打個比喻:人們在山間漫步,興趣使他們繼續爬山。當爬到半山腰時,人們感覺腰痠腿疼就沒有了興趣,回頭下山了。有人懷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信念,繼續攀登,理想把他們帶入一個新的境地。這就是理想的力量。

永遠的目標,永遠的興趣,造就了永遠向前的人。由此看來,“興趣 愛好習慣 理想 發展”是一種遞進的關係。所以,我們體育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去發現學生對運動的好奇心,去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去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從面使學生掌握一些運動技能,使其興趣愛好轉變爲良好的鍛鍊習慣。

三、豐富教學內容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特長。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擇多種教學內容。例如,素質練習――上肢力量中,選擇學生裝一起做俯臥撐,這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的發揮,那麼,可以之樣安排內容:

1、俯臥撐

2、高支撐俯臥撐

3、拉啞鈴

4、合作俯臥撐等,運動量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比多少來確定,學生裝選擇自己喜歡的練習項目進行練習,運動量讓學生自己掌握,其興趣和鍛鍊的實效將會大大提高。

在教學中可經,鼓勵學生自己創造練習。“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爲適應學生裝的個別化需求,未來建設者必須適應社會的需求,要求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自己準備經濟實效的器材,使教與學的內容具有開放性,放眼社會,着眼未來。

四、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優化評比結構。

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能及時,準確的學習信息反饋作用,體現了學生裝的主華麗性,對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積極思考主動鍛鍊,自我認識,自我提高方面都要有顯著的提高,在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發揮個人及團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方面同樣具有明顯的作用。互評和自評相結合華麗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學習中“要我學”和“我要學”的矛盾,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和評價的狀況。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評價教師獲得了學生單元教學過程中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的來源,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發揮創造力。改進教學方法和組織方法,對學生進行鍼對性指導,提高教學質量。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3

黨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則。如何實現黨管人才,就是要黨愛人才、黨興人才、黨聚人才,通過制定政策、創新機制、改善環境、提供服務,爲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同時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政治吸納。管就是管家,要做好人才的貼身服務工作。

作爲管家,要精學專研。精是精通文件精神,學是學熟行業知識,專是專長業務流程,研是研透政策內容。在實際工作中,要隨時能和人才聊到一塊,能爲企業和人才答疑解惑是一名合格的組工幹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比如,不管是項目洽談還是人才引進,亦或是項目落地後的跟蹤服務等工作,都經常需要跟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交流,這個時候如果組工幹部自身對該行業知識瞭解不多,自然無法和人才深入地交流,自然無法對項目和技術無法相對準確地把握和定位。

作爲管家,要貼心優質。貼是體貼人才,心是用心服務,優是優化業務,質是保證質量。一是要強化服務意識,始終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多到人才企業去看,多到人才身邊去聊,深入接觸和了解企業與人才,用心盡力、切實高效地爲他們解決在各方面碰到的問題與困難。二是要優化服務環境,在各項業務上讓企業和人才最多跑一次,積極參與三服務活動,使企業在引進人才、項目開展、資金申請、政策享受上辦方便事、辦放心事。三是要注重工作方式,提升服務質量,用組工幹部的高效和高質量提振人才信心,讓人才安心把精力都放在創新創業上。

作爲管家,要勤懇氣正。勤是基本要求和表現,是踏實苦幹、任勞任怨,組工幹部要敢擔當、有作爲。懇是真摯誠懇,人才工作知識更新快、行業涉及面廣,因此既要學透上級文件政策精神內容,也要誠懇地向領導、老同志、同事學習,向人才學習,向羣衆學習。氣是精氣神足,新時代的組工幹部面臨更高的要求,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不懼任何壓力。正是作風正派,組工幹部與其他部門、企業人才聯繫較多,只有自身公道正派,纔能有說服力和感召力,才能贏得幹部人才羣衆的信賴和尊重。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4

民族團結是我們從未忽視的問題。五月的和風伴着我們迎來了自治區第26個民族團結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顯得尤爲重要。

民族團結從中國上千年的歷史中從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爲少數民族打開了向漢族學習的大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歷時十八年,考察了許多國家,把西域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政治、經濟等都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彙報,爲漢朝反擊匈奴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相互瞭解與來往。大漠的駝鈴聲記錄着遙遠的文明。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有一批愛國的少數名族爲祖國的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之後千萬同胞們的幸福生活。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數民族同胞的權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個民族能夠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中所展現的民族團結精神深深烙印進了人們心中:忘不了全國各族人民爲汶川遇難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樹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國慶節天安門前那56根民族團結柱。這是因爲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有血濃於水得親情。

我們學校是一個各民族學生與老師和諧相處的大家園。學校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的同學。學校在學習生活方面也給予少數民族同學很多的關心,而我們也應該用一種團結、友愛的態度來對待學校裏的每一位少數民族同學。只有關係的和諧才能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校園。

無論從哪一方面說,和諧都是發展的前提。09年的“7.5”事件使生活在新疆的我們更加體會到穩定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了團結我們很有可能成爲那個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國,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就會成爲空談,變成一個遙遙無期的夢想。面對國內外嚴峻的形勢,我們更應做到團結,用一種全新的姿態面對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們防患於未然,能讓我們見證一個蒸蒸日上的新家園!

回望歷史,我們擁有輝煌的華夏文明;我們共同書寫中華的傳奇!展望未來,我們擁有美好的明天,我們共同仰望同一片藍天!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5

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兄弟民族勞動、戰鬥、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並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儘管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爲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盪而永不分離,根本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礎。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指引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才誕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

社會主義祖國的成立,使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視,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大家庭裏,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共同鬥爭中。各民族之伺交往與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大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民族的聯合和國家的統一,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儘管在新中國建立以前,總的說來這種聯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統一也只是相對的,仍保留着某種封建割據狀態。但是,它畢竟給人民帶來和平建設的環境,減少了某些民族統治者爲爭權奪利而挑起民族仇殺的機會,排除了分裂時期許多人爲的障礙,爲各族人民順利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和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抵禦外來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必然表現爲爲維護統一、反對分裂而鬥爭。古代史上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次大分裂以後又分別重歸於統一的事實,是中華民族偉大向心力的生動表現。漢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滿族的康熙帝,都爲中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績。

到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更支撐着我國各族人民的愛國力量,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同帝國主義肢解中國領土、破壞民族團結的陰謀;同民族敗類的分裂主義活動,展開了英勇的鬥爭。

歷史一再證明,反對分裂,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我國人民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一直蓄意挑撥我國各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關係,企圖分裂、肢解我們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極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也極力鼓吹民族獨立,脫離社會主義祖國這個大家庭。他們分裂陰謀雖然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對,不可能得逞,但他們的破壞活動也決不會停止。在當前世界上許多地方民族衝突加劇,民族戰亂不斷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要從中華民族的大局出發,從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維護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傳統出發,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鬥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由於我國各民族已經形成爲一個統一的整體,因而民族發生分裂,必然引起社會動盪,甚至導致戰爭發生,這樣對國家、對民族、對每個人都會帶來損失乃至災難。相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環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民族團結就發展,民族分裂就倒退,這也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所得出的結論。

通過系統學習使我認識到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好新疆的穩定和民族團結工作對進一步推進新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義。進一步認清民族分裂主義本質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敵我界限,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全面正確地理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強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切實把熱愛祖國,振興中華同愛崗敬業,做好本職工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一起來。立足本職,腳踏實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向英雄人物學習,學習英雄一心爲公,無私奉獻,忠誠黨和人民事業的高尚情操;學習英雄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優良作風;學習英雄樂於助人,尊老愛幼、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優秀品德;學習英雄艱苦奮鬥,百折不撓、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拼搏精神。通過學習英雄模範先進事蹟,對照檢查自己找差距,決心以英雄人物爲榜樣,弘揚民族精神,維護民族團結,熱愛本職工作,忠實履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6

讓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中央講話,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既總結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矚目成就,又爲2021年經濟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中國經濟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取決於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離不開對人民至上的始終堅守,有制度優勢保障、科學決策護航、科技創新驅動。唯此,才能讓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披荊斬棘、破浪前行,把握機遇、行穩致遠。

把穩“方向盤”,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黨中央權威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依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爲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依然嚴峻,越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越要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凝聚一切力量,集結一切智慧,全力推動黨中央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掌好“爲民舵”,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決策的根本前提。中國經濟正增長的背後,蘊含着對人民利益的始終堅守,無論是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還是在脫貧攻堅、防汛救災第一線,各行各業的黨員幹部們都在心裏裝着人民、想着人民、念着人民,用各自的方式在爲民造福中推動經濟發展。只有堅持人民至上,才能把經濟發展的“爲民舵”把好把穩。任何時候,發展經濟都要堅持人民至上。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多想民之所盼、多爲民之所想、多解民之所憂,緊扣人民利益促進經濟發展,爲人民好的事多做、損害人民權益的事堅決不爲,真正把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爲經濟建設作貢獻。

揚好“前進帆”,始終堅持科學決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爲機的根本方法。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國經濟運行已經逐步走上正軌、恢復常態,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切記不可鬆勁懈怠。在諸多風險挑戰面前,要少一點焦灼、多一點淡定,少一點得過且過、多一點分秒必爭。要強化風險意識,未雨綢繆,提前預判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要強化機遇意識,善於在風險挑戰中發現發展良機,找準時機、珍惜契機、把握良機,把我國的優勢條件充分利用起來,把我國的良好精神風貌充分展示出來,以求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激活“動力源”,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正因如此,科技創新、技術革新對於催生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把科技創新的平臺建起來、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抓起來、科研基礎設施強起來,爲打好經濟發展科技攻堅戰搭好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科學家們“從0到1”的新突破,要着力做好人才引入、技術引進工作,引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主動做科學家精神的弘揚者,在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中謀發展、創佳績。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7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召開會議,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討論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方案》稿,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爲了下決心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中存在的障礙和弊端,更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與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相適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相適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此次機構改革,必將遵循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紮穩打、持續遞進,要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爲統領,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爲着力點,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強調改革必須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就要牢牢把握深化機構改革的四個原則,增強推進改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黨的全面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根本保證,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突出這個最本質特徵、發揮這個優勢。只有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爲統領,把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和全過程,優化黨的組織機構,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才能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以人民爲中心是黨的根本宗旨所在,是黨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改革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羣衆帶來更多獲得感。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完善爲民謀利、爲民辦事、爲民解憂、保障人民權益、傾聽人民心聲、接受人民監督的體制機制,才能爲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優化協同高效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着力點,改革的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優化就是要科學合理、權責一致,協同就是要有統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職到位、流程通暢。

只有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加強配合聯動,提高效率效能,避免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推諉扯皮,下決心破除制約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才能使黨和國家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督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導向,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進行,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促進,依法依規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既要發揮法治規範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又要通過改革加強法治工作,做到在改革中完善和強化法治。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四個原則,既是深化機構改革的認識論,又是推進機構改革的方法論,是改革沿着正確方向推進的重要保證。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始終遵循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不折不扣抓好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我們就一定能確保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爲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有利條件。

工作會議後心得體會篇8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障人民羣衆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權利在內的各種權利都由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權利也必須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規範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嚮往的社會裏,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採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衆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爲重要。法律作爲一種社會規範,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範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黨的十五大報告對依法治國的含義做了界定:“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羣衆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爲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樹立法高於人、法大於權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