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專題心得體會

庚子新春,我們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的發展變化深深牽動着、影響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大考,考驗着國家政府的運轉效率和應變能力,考驗着社會各界的協調力和凝聚力,更考驗着國人的大局意識、科學素養和身心承受力。我們有必要及時並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各項工作中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做最壞的打算,爲積極防控風險做最充分準備,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專題心得體會

一、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離不開底線思維、憂患意識。

綜觀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軌跡和防控歷程或許可以分析,我們在思維方式和危機意識上出了問題,對疫情可能帶來的威脅和危害後果根本“沒想到”,對疫情潛在的風險和產生的危機缺乏“想象力”,最終由於前期工作麻痹大意、信息披露不及時和風險預警機制失靈等因素,使疫情的發展完全超出了大家的預料和想象。

這些歸根結底還是地方上一些官員缺乏底線思維,憑着固有經驗或慣性思維處理新問題,失去了初期控制疫情風險的主動權,形成了應對疫情羣防羣控和聯防聯控的被動局面,從而導致全國各級政府面臨全方位的嚴峻考驗。

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最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纔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知道底線在哪,就是知道最壞的可能是什麼,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有效應對。當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14億人民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使,不懼挑戰,不怕困難,全力以赴戰疫魔,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這是一場阻擊戰,也是一場遭遇戰,還可能是一場持久戰,越是面對風險,越是重任在肩,越需要各級幹部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憂患意識,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牢牢把握疫情防控的主動權,做到有備無患,奪取最終的勝利。

二、用好底線思維,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部署會議上強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滿足“黑天鵝事件”的三大特點:意外性,出乎意料;衝擊性,影響力極大;事後必須是可以合理解釋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爲夷、轉危爲機的戰略主動戰。

問題常起於毫末,禍患常積於忽微。此次疫情警示我們,事物發展中的“黑天鵝”難以預測,必須堅持底線思維,提高警惕,才能從容應對;災害應對中的“灰犀牛”並不神祕,卻很危險,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善於從各種徵兆和苗頭中發現蘊含的重大風險,抓住要害、果斷決策,纔能有效處理,從而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備豫不虞,爲國常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繼續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疫情完全消除尚需時日,只要一天沒有徹底戰勝疫情,我們就一刻不能懈怠。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保持警惕、嚴防死守,未雨綢繆、密切監測,精準預判、科學防範,把困難想得再充分些,把形勢估計得再嚴峻些,把措施定得再周密些,努力築牢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三、堅持底線思維,運用數字技術,打贏人民防疫戰爭。

習近平總書記2月14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持作用。

反思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十大問題:一是國家重大公共衛生疫情向公衆報告不夠及時、有度,初期科學防控預案缺乏。二是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三是應急響應機制難以應對威脅人民健康的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四是科技創新成果基於臨牀問題導向的針對性不強,數據共享及轉化應用渠道不通暢,缺乏相關安全等級實驗室。五是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供給和戰略儲備不足。六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暴露出的一些幹部專業化能力不足及缺乏循證決策能力的短板。七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能力存在較大缺陷。八是疫情發生後“次生災害”研判和應對體系有待加強。九是生態文明理念缺位,野生動物市場監管乏力。十是民衆的公民素質和科學素養亟待提升。

數字技術在提前預判傳染風險,做好疫情預警;追蹤疾病接觸人員動態,主動把控疫情;掌握疫情更新情況,及時破除虛假消息;智能調度醫療防護資源,實現生產物資全流程對接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2月5日,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減少線下診療壓力和交叉感染風險,減輕基層統計填表負擔,以高效跟蹤、篩查、預測疫情發展,爲科學防治、精準施策、便民服務提供支撐。

大數據時代,被稱爲“新石油”的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國家基礎戰略資源,也是互聯網企業核心資產和競爭力。近年來,各級政府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讓信息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疫情發生後,“少跑腿”更是各地疫情防控措施最基本的要求,也成爲加快數字政務發展的強勁動力。數字政務服務疫情防控過程中,也暴露了我國數字政務總量不足、分佈不均、質量亟待提高等問題。大部分移動政務平臺雖然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上線疫情信息發佈、疫情追蹤、政策解讀、舉報監測等功能,但實際上許多服務卻未能真正下沉到社區,很多平臺還無法實現居民“線上申報登記”,未能切實減輕基層統計填報負擔。需要各級政府去思考如何讓城市數字化轉型成果下沉到社區,如何利用大數據提高應急處置能力,讓政務平臺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讓社區工作人員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防疫消殺、物資保障、車輛管控等更加需要人員投入的工作中去。

我們今後應藉助新冠肺炎疫情的總結和改進機會,以“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堅持底線思維,徹底地轉變思維方式,把功夫下在平時,把精力傾注在基層,爲積極防控風險做最充分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在完善公共事件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的同時,積極運用數字技術助力疫情防控,紮實推進信息化、標準化、精細化、規範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