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高二多篇

觀後感3.21W

集結號觀後感高二多篇

故事的結局仍然是令人振奮人心的,穀子地聽見了集結號的響起,全九連的戰友們都聽見了集結號的響起。爲本片的片名《集結號》畫上了點睛之筆。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集結號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集結號觀後感1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六年級的.去多媒體電教室看電影。電影《集結號》是馮小剛導演的最新力作,戰爭講述瞭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爲掩護大隊伍撤離而帶領團隊與敵軍主力作戰的故事。

解放戰爭時期,連長谷子地接到團長命令,要打阻擊戰幫助大隊伍撤離,以集結號爲撤退信號。整個連隊打光了,也沒聽到集結號響,穀子地被炮火轟暈在死人堆裏得以生還。

之後漫長歲月裏,他尋找原來的隊伍,一是想找到團長說完成任務了,但全連陣亡;二想知道團長到底有沒有吹響集結號。穀子地最後找到的是團長的墳頭。

一個司號員告訴穀子地,其實團長從來就沒有打算吹響集結號,原來爲了大隊伍的轉移,團長和穀子地的連隊一樣,也是戰爭的犧牲品。穀子地醒悟後,決心挖出全連49個弟兄的遺骸,爲當年陣亡的弟兄們找回“烈士”稱號。

我們要記住,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由先烈們用鮮血換回來的!也許還有許許多多的烈士們都無法正名,也許還有許許多多的烈士被長埋在一個個舊窯洞裏,但是每一個犧牲的烈士都是永垂不朽,讓我們向他們致以最深沉的默哀,向他們致敬!所以我們要努力讀書,將來爲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這樣,我們的祖國將來纔不會被侵略,也不會出現《集結號》中那一幕幕悲慘的場景了!

集結號觀後感2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了同是炎黃子孫的兩方戰士以殘忍的方法互相殺戮,子彈鑽入肉體、滋滋作響的聲音始終在觀衆耳邊迴響,窄小的巷道里滿是斷肢殘臂,殺紅了眼的戰士甚至冒大不韙槍殺俘虜。特別是還有穀子地在爲小我討回尊嚴時所經歷的種種窘境,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到,馮導演實際上是在以一種讓觀衆揪心的手法來提醒我們大家,關愛個人,關愛生命。所以說,稱《集結號》是中國版的《拯救大病瑞恩》,不無道理。

中國歷史是一部崇尚集體主義的歷史。我曾赴某水電廠考察,多年前響應組織號召來到這深山老林的熱血知識青年們已是垂垂老朽,可如今世事已變,他們深爲自己兒孫入學就業而發愁。我還曾去過一老國企,廠區外山腳下那一排排建於四五十年前的低矮房屋多屬於當年那些支邊的老員工,比他們晚進廠數十年的則住在旁邊的現代化建築裏。對他們來說,組織靠不住,子女又沒出息,可誰又會來拯救這些老年“瑞恩”呢?

我並非試圖證明小我比大我,或者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局部利益服從於整體,這完全正確。但我知道,觀衆們流淚的主要原因並非47名烈士死得偉大,而是因爲整體利益滿足之後,局部利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明明是烈士,卻被認定爲“失蹤”;穀子地爲烈士們積極奔走平反,除了受害者,卻沒有人真正當回事(劇中提到,老兵尋找部隊的信件有幾十萬封);還有一名受害者,他感到不平的原因卻是,“失蹤”者家屬的補償比烈士家屬要少很多。

所以,我認爲,觀衆們的淚水,是委屈的淚水,既爲自己,就象活着的穀子地,也爲逝去的先人,就象那47位長眠地下的烈士。其實,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向組織要求的並不多。由小紙袋裝着的那一枚金屬小片片,還有那向空中鳴放的槍聲,都足以讓受了多年委屈的國人淚如泉涌,淚如泉涌之後則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工作,繼續犧牲小我。

集結號觀後感3

一聽《集結號》這名字,本來感到很好笑,感覺彷彿是一艘船的名字。但當我再一次觀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卻笑不起來了。我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如果時間能夠逆轉,把我們這些整天自以爲是的人都弄到汶河戰場上,那又會怎樣呢?

也許在座的我們沒有人會回答這個問題,但它確實存在。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在那樣的槍林彈雨中“頭頂飛子彈,腳底下滾地雷”,若你是連長谷子地,若你是戰士姜茂財,若你是九連中的一員,你還以爲會有生存的期望嗎?你會戰鬥到集結號吹響的那一刻嗎?

不用想,不用說,我們默認了,我們都不能。但他們卻能,我們九連的戰士們卻能!他們是軍人,他們對部隊有着無限的忠誠,他們對戰友有着無限的關愛。在戰場上,他們絕不會丟棄每一個生死相依的兄弟,他們寧可戰死,也要和戰友們共命運,就像劇中姜茂財(王寶強飾)的淚水一樣。那一時刻,我相信,所有在場觀看的人都會爲之感到辛酸吧!

我們確實有必要去談談九連,去談談那四十七個爲國捐軀的英勇的烈士們。不錯,他們是軍人,軍人是以服從命令爲天職,就像那位團長說的那樣:“只要集結的號聲沒有吹響,就是打剩下最終一個人,也要打下去!”他們明白自我會犧牲,可是他們絕不會撤退。英雄?什麼是英雄?他們就是英雄!英魂無私,無淚,無悔,僅有一片鮮血灑遍疆場,爲國家,爲民族,爲人民,他們都死了,他們寧可轟轟烈烈地去死,也不會窩窩囊囊地活着。他們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我們的烈士們也能夠瞑目了。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九連的戰士們同命運,共生死,他們的這種對待友情的態度對我們有着極大的啓迪。再想想我們,我們所謂的友情時常只是純粹的利益朋友!我們不是隻相信“僅有永遠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朋友”嗎?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們難道不覺得我們都錯了嗎?是的,我們是大錯特錯了!九連的兄弟們之間的親如手足般的情誼,真是感天動地啊!

還有,也不是任何人都會那樣的頑強,如此英勇的恐怕也僅有九連了。就連一個文化教員,一個一上戰場就“尿了”的懦夫,都能那樣地英雄,“誓死不做俘虜”。那樣的連隊,該是什麼樣的啊!那必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英武之師!

伴隨着主題歌《兄弟》的旋律,影片結束了。九連走了,爲了我們此刻的幸福生活而走了。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時代的人們,難道不應當醒醒了嗎?人民不需要我們去像當年的九連那樣去廝殺,只需要我們這羣后人心中多一些感激,多一份感恩的心。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我們手中的筆作爲刀槍,勤於讀書,努力學習,爲祖國的強大奉獻出我們自我的力量!

學生的“衝鋒號”早已吹響。相信在我們勝利完成我們的學習任務之後,那嘹亮的集結號定會在我們耳邊及時響起!

集結號觀後感4

鮮血承載着一份責任和勇氣,淚水蘊藏着一份情義與感動,號聲凝聚着對生存的希望。

那聲悲愴的集結號遙遠了,“曾經”已概括不了他的滄桑,唯有歷史,灰白的一段歷史,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冷不丁經心激起情感上的一層漣漪。

看完《集結號》思緒被帶到那個爲人民幸福鬥爭的戰爭年代,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谷子地帶領全連四十七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爲令撤退。然而團長爲爲戰爭全局考慮,沒有吹響集結號,致使九連全體戰士在打退敵人的三次進攻後,除穀子地以外全部壯烈犧牲,並按失蹤處理。爲給九里哦按正名,穀子地張開了執着的探尋,最終在烈士墓前吹響了47個生命一直想聽,甚至死也沒有聽到的集結號。

故事情節就是如此簡單,這簡單的背後卻屹立着那些被遺忘的人英雄。沒有人生來是英雄,他們都是被那個年代所傲。爲了革命勝利,爲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所不惜。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連長谷子地堅守上級所下達的聽不到集結號絕不撤退的命令,帶着47個弟兄死守汾河攔截戰壕,只爲了爭取大部隊撤退的寶貴時間。當連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經聽到集結號響了,可穀子地沒聽到,他懷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聾了,問代理指導員王金存他是否聽到集結號。這個文弱書生此刻彰顯了英雄本色,他說他沒有聽到,因爲集結號根本沒有響。他沒有昧着良心講話,儘管他知道如果他說他聽到了穀子地也許會下令整個連撤退,九連也許就會留下種。最終爲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九連從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後圓滿完成任務只剩下連長一個人。

集結號的響起意味着任務的結束,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可它並沒有響起。因爲它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革命戰時不能撤退;因爲他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英雄很執拗地堅持到最後。這就是命令,對一個戰士來說,它高於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們年輕的一代,貪圖享樂,懶惰嬌逸。不必說關於生死的革命任務,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我們當中某些人也不樂意認真完成。是該反思一下了。我們應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爭,硝煙瀰漫,我們生活和平的年代裏,有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還有什麼理由去浪費時間而不好好學習呢?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達什麼任務的話,那麼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更好地爲社會主義做貢獻。

“我是中原戰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連長谷子地。”無論是被誤會是國民黨俘虜時,還是得知獨二師軍隊已經改編,穀子地介紹自己是總是說這麼一句。在他心目中,集體是最重要的,先是集體其次纔是個人。生活在物質橫流的社會,我們似乎變得很自私,太以自我爲中心,根本不關心集體,或是忽視別人的感受。其次,沒有一個人是與社會他人隔離的,我們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與別人交往,我們有各自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也隸屬於某個社團團體。《衆人划槳開大船》這樣唱到:“一支竹篙難渡大海,衆人花匠開大船。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同舟共濟海讓路,號子一喊浪靠邊。”所以我們,年輕的一代,要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這也是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所要求我們這麼做的。

“每一個犧牲者都是垂不朽的。”這是《集結號》這部電影所要的表達的主題。經過穀子地的不懈努力,終於讓那47個被遺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們沒有失蹤,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後,九連全體烈士道德墓碑前,團長的警衛員小樑終於吹響了集結號,那響徹天空的號角悲愴而有悽婉。

今天,我也聽見那最後一聲集結號,你聽,它真的在響,環繞在我們的耳邊。它在提醒我們,作爲生出和平年代的青年人,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爲民族解放事業捐身獻軀的革命先輩。

轟隆隆的槍炮聲,血與火的拼殺,這是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震撼,也許沒多久,我們便會我忘記;但那一聲悲壯淒涼的集結號卻永遠響徹在我們心中,鞭笞我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爲祖國的持續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集結號觀後感5

如果把九連的悲劇理解爲局部與整體的矛盾,或許可以讓悲傷的觀衆們釋懷少許。九連以自己40多條生命的捨棄,爲大部隊千百人的生命贏得了保存的時間和機會,即犧牲小我,保全大我(或曰“效率優先於公平”)。從邏輯上來講,組織似乎沒有錯。實際上,站在這一角度,馮小剛導演若不是旨在反喻,那麼《集結號》比數十年前王成高呼“向我開炮”的《英雄兒女》並無太大突破。但我想,馮導演決不是在簡單地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

最近有不少人在比較《集結號》和《拯救大兵瑞恩》。如果簡單地看,二者似乎相差甚遠,前者講述的是舍小我保大我,而後者講述的則是大我救助小我。但我認爲,事實上,這兩部大片都在傳遞一種對人性、特別是對個人的關懷。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了同是炎黃子孫的兩方戰士以殘忍的方法互相殺戮,子彈鑽入肉體、滋滋作響的聲音始終在觀衆耳邊迴響,窄小的巷道里滿是斷肢殘臂,殺紅了眼的戰士甚至冒大不韙槍殺俘虜。特別是還有穀子地在爲小我討回尊嚴時所經歷的種種窘境,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到,馮導演實際上是在以一種讓觀衆揪心的手法來提醒我們大家,關愛個人,關愛生命。所以說,稱《集結號》是中國版的《拯救大病瑞恩》,不無道理。

中國歷史是一部崇尚集體主義的歷史。我曾赴某水電廠考察,多年前響應組織號召來到這深山老林的熱血知識青年們已是垂垂老朽,可如今世事已變,他們深爲自己兒孫入學就業而發愁。我還曾去過一老國企,廠區外山腳下那一排排建於四五十年前的低矮房屋多屬於當年那些支邊的老員工,比他們晚進廠數十年的則住在旁邊的現代化建築裏。對他們來說,組織靠不住,子女又沒出息,可誰又會來拯救這些老年“瑞恩”呢?

我並非試圖證明小我比大我,或者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局部利益服從於整體,這完全正確。但我知道,觀衆們流淚的主要原因並非47名烈士死得偉大,而是因爲整體利益滿足之後,局部利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明明是烈士,卻被認定爲“失蹤”;穀子地爲烈士們積極奔走平反,除了受害者,卻沒有人真正當回事(劇中提到,老兵尋找部隊的信件有幾十萬封);還有一名受害者,他感到不平的原因卻是,“失蹤”者家屬的補償比烈士家屬要少很多。

所以,我認爲,觀衆們的淚水,是委屈的淚水,既爲自己,就象活着的穀子地,也爲逝去的先人,就象那47位長眠地下的烈士。其實,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向組織要求的並不多。由小紙袋裝着的那一枚金屬小片片,還有那向空中鳴放的槍聲,都足以讓受了多年委屈的國人淚如泉涌,淚如泉涌之後則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工作,繼續犧牲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