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山海情觀後感個人心得體會

觀後感1.76W

山海情觀後感個人心得體會

山海情觀後感1

從上山下鄉帶領樑家河父老鄉親開啓反貧困生動實踐,到福建、浙江等地方任職不斷豐富扶貧開發重要論述,再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深情承諾;從湘西十八洞村提出“精準扶貧”,到大涼山火煻邊與彝族羣衆促膝長談脫貧攻堅,再到深入重慶華溪村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實地瞭解脫貧攻堅工作進展和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情況;總書記始終將脫貧攻堅繫於心間,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夙夜在公的勤勉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情繫扶貧,一枝一葉總關情。1969年,年僅15歲的習近平到陝西延川縣文安驛鎮的樑家河插隊落戶,在這裏一干就是7年,他帶領羣衆打淤泥壩、修梯田、建沼氣,辦鐵業社、縫紉社、小賣部等,發展生產,改善生活,開啓了反貧困的生動實踐。7年的農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不僅使他和陝北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從小就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熱土有了更切身的瞭解和感悟,對中國“三農”和貧困問題有了深刻理解,對改變國家、人民、民族的命運增添了毅然決然的抱負和擔當。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衆議長菲科關於“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的提問時說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習近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低保補助有多少?”“土地流轉一年收入多少?”“醫藥費花了多少?報銷了多少?”這一連串關切的問詢發生在重慶石柱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貧困戶譚登周家中。言之諄諄,情之切切,這片赤子之心始終如一,情牽着百姓民生的一枝一葉,閃耀着“民爲根、民爲本、民爲天”的思想光輝。

久久爲功,精準發力,一件接着一件幹。“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一路走來,總書記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不僅用情,更是用力,一步接着一步規劃、一件接着一件幹。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提出了“兩個重中之重”,並不斷下大力氣解決“三農問題”,農業部調整爲農業農村部,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供了統籌保障和頂層設計。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此後不斷豐富形成“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方略。2014年確立了我國第一個“扶貧日”,2015年頒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重要論述,2018年又提出堅持脫貧攻堅目標標準、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以及堅持羣衆主體,堅持羣衆爲主體激發內生動力等重要論述並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一年接着一年幹,人民羣衆的期盼件件有迴音、事事有着落,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作風,滴水穿石、精準發力,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改善了人民羣衆的生活。

凝心聚力,同奔小康,一個都不能掉隊。習近平總書記4月15日至17日在重慶考察,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強調,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務必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抓好落實,一鼓作氣,頑強作戰。時值全市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爲指引,以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整改爲抓手,盡銳出戰、迎難而上,全力抓好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整改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赴重慶考察調研,深入集“老、少、邊、窮”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問民生、察民情,給我們的人民羣衆增添了脫貧信心,給我們的扶貧隊伍振奮了攻堅精神,給我們的脫貧攻堅指明瞭決勝方向。“扶貧道路千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羣衆的力量。”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東部經濟發達縣結對幫扶西部貧困縣“攜手奔小康”行動和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行動……舉國上下勠力同心,五湖四海守望相助,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就是讓黨領導的一切力量全面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共同助力實現全面小康,確保脫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會掉隊,一個都不會少。

山海情觀後感2

最近電視劇《山海情》熱播,該劇藝術再現了閩寧扶貧協作的感人故事。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20多年來,一批批援寧扶貧幹部真心奉獻,一波波閩商在寧創新創業,一代代寧夏貧困羣衆在福建穩定就業,爲推動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像劇中馬得福這樣的扶貧幹部們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幹擔當,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

山花落盡山長在,終日看山不厭山。扶貧幹部要有山一般的意志堅決響應黨的號召,聞令而動,盡銳出戰。劇中扶貧幹部馬得福也曾對政策一知半解,當村書記向他解釋清閩寧協作的重大意義時,他眼中看到了未來,腳下堅定了步伐。東部支援西部20多年來,黨中央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得到有效實施,形成了把扶貧開發作爲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爲關鍵,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爲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爲根本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在“馬得福們”帶領下,村民們的腰包鼓了,笑聲多了,村裏小康住宅鱗次櫛比,通村公路整潔乾淨,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村中一片繁榮盎然的景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扶貧幹部要有海一般的偉力努力克服艱難險阻,鉚足幹勁,攻堅陷陣。都說“貧困羣衆要脫貧,扶貧幹部先脫皮”,在艱苦條件下、在百般困難中“馬得福們”以“越雪山、涉險灘”的精氣神,啃下扶貧這塊“硬骨頭”,成長爲擔當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幹部。他們不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不斷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爲的就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生成澤廣時芳茂,魚水情通樂韻諧。扶貧幹部要時刻情牽百姓,心繫民生。“馬得福們”深知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幹部羣衆齊心幹。扶貧幹部要將輸血式扶貧轉變爲造血式扶貧,激發起鄉親走出貧困的內生動力,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要常奔波于田間地頭、常穿梭於農家小院,讓大家聞到扶貧幹部身上的泥土味兒。貧困戶貧困的原因千差萬別,因此,扶貧路上切忌搞“一刀切”,扶貧幹部務必要結合每個貧困戶的特點和原因,逐人逐項走訪摸底,詢查貧困現狀、探尋貧困根源,針對貧困戶不同致貧原因“靶向用藥”、“一戶一策”,真正做到量身定做、精準施策。

山海相會,東西協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貧幹部當不以山海爲遠,勇挑責任重擔,提高工作水平,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懈奮鬥。

山海情觀後感3

7月3日,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的先進事蹟,授予其“時代楷模”稱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着他的殷切囑託。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決戰之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寧夏回族自治區物寶天華、人傑地靈,有着“塞上江南”的美稱,但在這樣一片寶地上,貧窮也曾是長期困擾寧夏人最大的問題。爲了與貧困決戰,11批180餘名福建掛職幹部,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自1996年起扛起了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24年風雨同舟,他們用一滴滴辛勞的汗水,凝聚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迸發了鼓舞人心的強大動力。他們是習近平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的堅定踐行者,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接續奮鬥者,是社會扶貧創新的發展先行者,是全球減貧治理中國智慧的積極探索者。

從福建到寧夏,儘管相隔千里,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牢記囑託,辛勤付出,不僅爲當地帶去了項目、資金和技術,也帶去了東部開放發展的理念和經驗,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中,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硬仗。他們用實踐探索真知,爲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爲全國的脫貧攻堅工作樹立了很好的標杆、榜樣。“閩寧協作”是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戰勝貧困的成功典範,“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實至名歸。

在決勝決戰之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依然在堅持,他們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敢拼敢闖的勁頭,一手抓已脫貧人口鞏固提升,一手抓未脫貧人口穩定脫貧,持續發力穩固脫貧成效。全國各地要從“時代楷模”羣體身上汲取前進力量,學習他們身先士卒的勇氣、久久爲功的堅持、持之以恆的拼搏、無私奉獻的努力,以及他們“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努力爲高質量完成脫貧目標而奮鬥。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唯有緊緊全力推動對口協作項目實施,依託當地自然資源,把“輸血”與“造血”、“硬件”與“軟件”結合起來,不斷強化對口地區的“造血”功能,推動當地產業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之路,才能幫助對口幫扶地脫貧摘帽,創造更多的“閩寧協作”故事。

山海情觀後感4

他不愛多言,但事事都能看到他。脫貧攻堅有他,解決矛盾有他,發展產業有他,疫情防控有他。樸實是他,高尚也是他。他是四川省廣元市鍾嶺村第一書記李書記,在我跟他對話中,我深受啓迪。

“李書記,你現在既是第一書記又要代村書記的工作,壓力大嗎?”

“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不要畏懼壓力,壓力即是動力。”李書記說道。

鍾嶺村是一個貧困村,村幹部結構偏老齡化,羣衆思想保守,產業發展滯後。2018年下半年,因村支部書記身體狀況欠佳,請假在外看病。多方考量之下,暫由李書記全面主持鍾嶺村工作。幫扶工作和脫貧攻堅的重擔全都壓在了肩上。在他的努力下,兩處居民點建成,成爲新農村建設的典範;2018年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圓滿完成,初步建成了520畝筍用竹產業園和200畝藤椒特色園,帶領大家積極探索出“竹下雞”“藤椒雞”循環種養殖、長短結合的優質集體產業;1200平米養牛場建成後,尋找業主進場養牛,通過收取租金的方式來壯大集體經濟收入;鼓勵老百姓發展戶辦小庭院,原本週邊荒廢的土地,也種起了蔬菜,圍起了雞圈。2018年10月,村委會院壩裏開起了熱鬧的分紅大會。鍾嶺村於2018年整村脫貧。

“李書記,這次有政策,像你這種情況可以申請回去啊!”

“脫貧任務還沒完成,我的身體情況我清楚,放心吧。”

李書記因身體原因,每次吃主食前都需要打針才能進食。在駐村期間,也時常因爲工作忙,導致飯沒吃到點上,生病住院過幾次。本想着藉着這次可以申請回去的政策,勸說他。剛開口就被阻止了,沒有人能拗得過他執拗的性格。我們都知道他放不下在這裏的貧困戶,放不下身上的脫貧擔子。舍小家顧大家,週末休息日也總能看到他在村裏忙裏忙外。他認爲,只要我們先幹起來,羣衆才能跟上。

“李書記,這次捐款,大家差不多都是捐的100——200元表示心意,你跟大家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了,他們在前線冒着生命的危險,我們至少是安全的,能夠幫點忙是應該的。”

大年八年級,李書記即刻到村履職。在疫情防控初期,一方面口罩難買,另一方面羣衆不重視,不戴口罩攢堆堆烤火、聊天現象常見,甚至還有不聽招呼走親訪友的。對此,李書記帶着村幹部、工作隊員分別挨家挨戶打招呼。同時李書記又是北廟鄉所有村中第一個組織捐款的,李書記自身既要供養女兒上大學,還住着公租房,捐了1000元。截止3月10日,李書記組織鍾嶺村共捐款7120元,支持疫情前線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中國,有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身在一線,爬山路、迎風雪、戰貧困。李書記是百萬人中的一個,在扶貧路上我看到了他“最美的模樣”,老百姓信他、敬他、愛他!

山海情觀後感5

最近被一部主旋律電視劇深深吸引——《山海情》,從第一集開始就欲罷不能,超級喜歡,我覺得這是近十年來我看到過的最完美的一部電視劇,沒有之一。不論是劇情,還是節奏,還是演員的表演,找不到任何瑕疵。作爲一部扶貧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其給人帶來的震撼和感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服道化的用心,演員演技的極致紮實,都能馬上讓觀衆感受到那時候的貧窮和苦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直指致貧落後的根源,是徹底穩定脫貧的重要推手。發揮“互聯網+”的強大優勢,用心用情用力助燃教育扶貧之火炬,支持貧困地區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爲孩子提供平等、開放的遠程教育平臺,縮小城鄉、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補齊農村教育短板,成爲提高教育脫貧質量、完成好東西協作扶貧和對口支援這項硬任務的重要推手。

架好“雲端鵲橋”,千里情緣一網牽。今年疫情期間,視頻會議讓工作部署快速落地,健康大數據讓跨地域排查變得迅捷,網絡直播帶貨爲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在線學習讓廣大師生停課不停學。增強教育扶貧的後勁,需要發掘雲端網絡優勢,築牢結對幫扶平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教育落後地區的持續快速流通。架好“雲端”鵲橋,受援地政府應抓住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新基建”的契機,加快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支持受援學校與支援校實現“鵲橋”匹配對接。支援地要通過調研把握受援地教師“雲端”交流需求,精選教育資源,優化交流方式,構築互聯互通的網絡立交“車道”;要緊扣受援地教育的動態發展需求,對本地教育雲的功能進行拓展升級,讓“雲端”鵲橋穩固耐用、功能強勁。

開好“雲端”學堂,隔空相會續情緣。“雲端鵲橋”擔負着優質教育資源互聯共享的使命,承載着受援地教育振興的希望。增強“鵲橋”承載力,發揮其巨大優勢,需要開設好多樣的“雲端”學堂。要賦予優質教育資源查閱調取的最優權限,讓受援地師生的自學隨時隨地、各取所需;要制定結對幫扶地區之間、結對校之間的“雲”教研制度,定期舉辦網絡協同備課、在線教研,讓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經驗時時在線、交流不斷;要建立“雲端”教師研修工作室,發揮骨幹教師“頭羊”作用,帶動受援地教師的團隊建設與專業成長;要開展遠程互動課堂,讓受援地孩子跨越空間阻隔,與同齡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讓“雲端鵲橋”有說不完的教育話題,有講不完的暖心故事,演繹綿綿不斷的教育情緣。

做好“鵲橋”養護,攜手同行不打烊。“鵲橋”要耐用,時刻需養護。要做好網絡安全防範,既防止有害信息的嵌入、傳播,也防止師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還要警惕外來“黑客”的干擾,確保“雲端鵲橋”堅固耐用;要不斷更新完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受援地師生的發展性、多樣性需求,幫助他們跟上教育發展的時代節拍;要不斷完善“鵲橋”上的交流方式,充分發揮5G優勢,讓“雲端”溝通更流暢、更接地氣;要同心協力提升“雲端”活動品質,用高質量學習增強“鵲橋”相會的愉悅感、獲得感、幸福感。真正讓“雲端鵲橋”成爲受援地師生髮展的空中“加油站”,儘快補齊農村教育的短板,讓受援地教師早日攀上專業發展的五彩祥雲,爲受援地孩子們播撒更多甜潤的成長甘露,打通教育扶貧的“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