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多篇)

觀後感2.17W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多篇)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1

如果說,太空授課是一份榮耀,它首先屬於中國的航天事業,證明着中國航天科技的進步。航天事業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一個盛大的國家場景。建國初期,那麼艱難的條件下,“兩彈一星”爲中國的航天事業打開局面,浸潤其中的執着、激情、奮鬥,至今還帶給人美好的印象。從神一到神十三,中國航天事業“三步走”穩步推進,開啓中國壯麗問天路,使中國人一次又一次共同分享榮耀。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高度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追求進步與發展的時期,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進步軌跡,幾乎可以說代表着一種純潔、端正、乾淨的精神力量,是國家所積蘊的一份獨特的精神財富。太空授課只是本次“神十三”任務的一項內容,只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個片段。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2

“因熱愛而執着,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着。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3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有夢想纔會有追求的動力,纔會有美好的未來。航天,是我始終的夢想。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官員萬戶一樣勇於爲夢想而奮鬥;像楊利偉叔叔一樣勇於飛向天空;向背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一樣勇於探索和發現……

每每聽到有關航天的故事,看到有關航天的新聞,總會牽出我童年的飛天夢。我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時,就經常聽爸爸媽媽提到楊利偉叔叔,誇他了不起,稱讚他是航天英雄。英雄?幼稚的我那時還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義,但是看着大人們滿臉羨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決心:我也要當英雄。漸漸地,我上了國小,翻開詞典,我真正知道了英雄的含義;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當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義後,我自言自語道:“我一定要當英雄,而且要當像楊利偉叔叔一樣的英雄。”

光陰似箭。雖然童年已經悄然離去,但是那時的飛天夢我還記憶猶新。漸漸地,我瞭解的科普知識多了起來,還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話,看到了古代人民對天宮的嚮往。後來,我還知道了古代官員萬戶的飛天故事,他那敢於爲飛天夢想獻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當然,航天飛行存在着很大的風險,我也聽說過航天飛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無論怎樣都阻擋不了我對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夢。現在我國科技越來越發達,神五神六接連上天,又發射了嫦娥衛星,還制定了登月計劃。看着這一個接一個的成就,我心裏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以後好好學習,勤奮讀書,掌握航天知識,鍛鍊航天本領,早日實現我的航天夢。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4

還記得小時候坐飛機時,總會望着機窗外的藍天白雲,內心充滿了自豪,因爲我終於飛上天了!長大以後才明白,這根本不算什麼,宇宙飛船能帶我們飛到浩瀚的宇宙,宇航員還能去月球玩呢!從此我便夢想着有一天能成爲一名宇航員。

雖然成爲一名宇航員對我來說,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但是有一天,我卻夢到我變成了一名帥氣的宇航員,與楊利偉叔叔一同登上了月球。那天我來到了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領取了小號宇航服後,便在楊利偉叔叔的帶領下登上了飛船。飛船上應有盡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掛在壁上的睡袋。因爲空中沒有重力,一躺就會漂起來,宇航員只能鑽到睡袋裏面掛着睡。很快倒數聲響起,“10、9、8、7、6……”,只聽“轟”的一聲,飛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空了!我瞧着窗外那一閃一閃的星星,心情無比激動。總覺得廣袤的太空美得驚心動魄,讓人無法形容。經過兩天的漫長旅行,我們終於到達了月球。我懷揣着興奮的心情跑出了飛船。誰知月球的引力很小,我只是輕輕一跳,就已經打破了跳高的世界紀錄。可是,還沒玩多久,我就感覺到四肢無力。楊利偉叔叔告訴我:“這是受太空中壓力影響,很正常的,習慣就好了。”我從來沒想過,原來成爲一名宇航員還要克服身體的各種不適,要習慣種種壓力,還真是不容易啊!就在我大發感慨時,隕石探測儀忽然發出了“嘀——嘀——”的聲音。楊利偉叔叔大喊道:“一顆隕石正向我們飛來,趕快進入月登車!”我們一上車,叔叔便以最快的速度發動了月登車。車子子彈似地剛衝出去,便聽“轟”的一聲,隕石砸落在剛纔停車的位置。這時,我終於從夢中驚醒,嚇出了一身冷汗。

從夢中醒來,心頭沉甸甸的。我忽然明白,作爲一名宇航員還要時刻面對各種不可知的危險。於我而言,成爲一名宇航員不再僅僅是帥氣和好玩,更是意味着偉大和犧牲。此時,我對宇航員的敬意和成爲一名宇航員的自豪感更是油然升起,我更加堅定地想成爲一名宇航員。今後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帶着成爲一名航天員的夢想,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插到月球上。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5

在太空製作水膜、太空製作水球、太空單板運動……這在地面上可是很難做到的。因爲有重力的影響,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而在太空中,由於失重狀態。水的表面張力就會大顯神威,所以就能輕鬆地形成水膜。

這是一次生動的.太空授課;更是一次振奮民族精神的太空授課。無論身居國內,還是遠在天涯海角,他們都會爲國家、爲民族而驕傲自豪!中國國力強大起來了!中華民族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啦!

看今朝,國富民強,中國已位於世界強國之林,我們終於可以,而且永遠可以。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啦!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6

啓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衆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爲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爲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爲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爲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爲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爲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裏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着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爲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祕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7

本月,我國空間站自主推出的“天宮課堂”上線在即,由航天員親自擔當的“太空教師”儀式感滿滿。傳道授業天上來,千萬學子齊聚一堂的科普大講座令人期待。參與其中,宇宙專屬的魅力跨越時空,於浩瀚太空某處把科學的片刻身影呈送在你我面前。這種用科學講述科學的科普儀式,如果能再多“億”點,誰又會拒絕呢?

早在20_年,我國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首課就在無數“零零後”心裏埋下了小小的理想。事實上,太空課堂展示的實驗完全可以在地球上模擬並復刻還原,甚至效果會更加完美。從這個角度來看,太空開課顯然不是因爲有什麼科普知識只能在太空中才得以演示和傳播。偏要在條件複雜,變數更多的空間站中授課講解,看重的就是教學之外的奇妙“儀式感”。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8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爲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爲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纔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爲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爲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9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峯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爲,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爲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有感10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着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着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爲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啓。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爲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