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1000字多篇

觀後感2.01W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1000字多篇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1

有些歷史沒人講,我們就會遺忘;

可是有些歷史,我們不應該遺忘。

珠穆朗瑪峯,8848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

這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然而珠穆朗瑪峯背後的故事,則沒有多少人知道。國慶檔電影《攀登者》改編自真實歷史,講述的就是我國登山隊和珠穆朗瑪峯的故事。

珠穆朗瑪峯

珠穆朗瑪峯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峯,位於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珠穆朗瑪峯的北坡、西坡和東坡都在中國境內,僅有南坡在尼泊爾境內。1720__年清政府派出三名人員,專程進入西藏測繪地圖,在1720__年間完成的《皇輿全覽圖》上,便明確地標上了珠穆朗瑪峯的位置。

雖然珠穆朗瑪峯的發現是在320__年前,但因其環境極其惡劣,常年積雪、空氣稀薄,暴風雪、雪崩等時常發生,這讓人類對其望而生畏。直到1920__年,人類才首次對珠峯進行攀登(有明確記載的)。這是一支英國登山隊,從中國境內西藏北坡出發,但他們沒有越過北坳,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

1920__年,英國第二支登山隊再次從西藏北坡出發,他們越過了北坳,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七人死亡宣告失敗。這之後又有十幾次的攀登,但均告失敗。直到1953年5月29日,尼泊爾嚮導丹增·諾爾蓋和新西蘭登山家愛德蒙·希拉里在尼泊爾境內從南坡出發,首次成功登頂珠峯。然而南坡攀登珠峯的難度比北坡小。

我們爲什麼要攀登珠峯?

1960年,中國正處在最艱難的時期(三年災荒),而就是在這一年,中國組建了一支登山隊,準備攀登珠穆朗瑪峯。國家爲什麼要在最困難的時期去登頂珠峯呢?要知道登頂珠峯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甚至要面臨着犧牲。

這與政治有着緊密的聯繫。在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與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商討珠穆朗瑪峯的歸屬權,而尼泊爾卻嘲諷:你們都沒登上過珠峯,憑什麼說它是你們的?要知道尼泊爾在1953年已成功登頂珠峯。

面對尼泊爾的挑釁,我們只能被迫啓動登頂珠峯計劃。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我們曾向蘇聯求助。1957年中蘇提出了1958年偵查,1959年試登,1960年登頂的計劃。但後來在籌備過程中,因中蘇關係惡化,蘇聯中斷了支援。沒了支援,但我國仍然決定,自己來登頂。

在1958年,印度也開始不斷干涉我國內政。1960年,我國人員在國外購買登山裝備時,得知印度也在暗中籌備登山計劃。一旦印度人捷足先登,勢必會以此在邊界問題上宣傳造勢。這一消息傳回國內,當時的高層領導就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要先於印度登頂。

悲壯的成功

迫於形勢,一支登山隊很快組成了,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一共214人。然而每一次的攀登,都伴隨着受傷和犧牲。在6400米營地,蘭州大學學生發生嚴重高原反應,搶救無效去世;在7300米來自北京大學氣象專業的學生因缺氧犧牲;在第三次行軍後,登山隊有超過40名隊員嚴重凍傷,有的凍掉了半截手指,嚴重的失去整條胳膊。等到最後要衝擊頂峯的時候,只剩下四人可以承擔任務。

最終便由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和貢布四人組成突擊隊(在《攀登者》電影中原型人物名稱作了改變),向珠峯頂峯發起挑戰。經過艱難的攀登,他們到達著名的“第二臺階”,這是登頂珠峯的最後一道關卡,但這是一段幾乎90度垂直的巖壁,而當時的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需要帶梯子。

面對這絕壁,他們只好採用“搭人梯”的方法,而這樣的話,就需要脫掉帶冰爪的登山靴才能踩在隊友肩上。屈銀華沒有猶豫,脫下鞋子只穿着毛襪踩着人梯向上爬,後來爲了更穩的攀登,他連襪子也脫掉了,因爲長時間暴露在低溫中,他的腳很快被凍傷,失去知覺(在下山之後,腳趾和腳底做了切除)。

而劉連滿作爲人梯最下面的人,在將隊友屈銀華拖上去後,因體力耗費過度,無法繼續前行。其他三人把剩下的唯一的氧氣瓶留給了他,然後繼續衝頂。就這樣,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在沒有食物、沒有氧氣、及其寒冷的嚴酷條件下,憑藉頑強的意志,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三人成功登頂珠峯。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峯。

再一次的悲壯

電影《攀登者》開頭就是講的1960年的這一次攀登。但這一次攀登因爲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攝像機在攀登過程中不慎遺失),國際上並不承認我們登頂。甚至我們自己的學生也會質疑:我們當年究竟登沒登頂?

於是20__年後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重新組建,再一次挑戰登頂珠峯。這一次,他們不但要留下影像資料來證明自己,更要對珠峯重新進行測量。在這之前,珠峯的測量都是英國人和印度人完成,也因此,西方普遍以英國測量員埃佛勒斯的名字代指珠峯。

這一次我們要自己測量珠峯的高度,並告訴世界,這座世界第一高峯叫做珠穆朗瑪峯。電影《攀登者》着重講的就是這次攀登。這次的攀登過程更加驚心動魄,充滿波折,但也更充滿人性。場面無法言語描述,希望大家能去電影院親身感受一下。

當年攀登珠峯時的困難除了親歷者,沒有人能感受,我們這代人更是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如果這部電影,能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那段歷史,那些犧牲。能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記住有那麼一羣人,曾爲國家尊嚴勇登高峯,這部電影就有意義。

最後說回電影本身,《攀登者》由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人主演。從演技來說沒得挑剔,都是實力派;從整體故事來說,劇情飽滿,也足夠吸引人;人物之間的情感戲也很有看頭,尤其吳京和張譯的對手戲。要說缺點,可能就是因爲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表達上有些用力,情節上也有點誇張。但總體來說,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2

?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了患有閱讀障礙的9歲兒童伊桑接受教育的故事,細膩溫情的劇情令人在感動之餘,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故事的前一個多小時,不厭其煩地表現伊桑的頑皮與不務正業,充滿童趣的同時卻隱藏了伊桑患有閱讀障礙的事實,以至於很多觀衆包括我在內,都如片中的家長和老師一樣,認爲伊桑是個不愛學習、頑劣、不聽話、沒前途的孩子,致使伊桑陷入孤助無緣的困境,直至具有特殊兒童教育經驗的畫圖老師出場,才替伊桑洗刷了冤屈。可以說,這看似拖沓的一個小時反映出社會對於閱讀障礙這項疾病的認知普遍匱乏。

影片中的學校在伊桑問題上的過失最爲嚴重。當伊桑學習受挫時,老師不但沒有能夠及時發現他的特殊狀況,還一直用各種毀滅孩子自信的言詞來審判他,而當校長從畫圖老師口中得知伊桑患有閱讀障礙時,又立即判定該把他送去智障類兒童的學校放任自流。前後兩種態度體現出教育工作者不禁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更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閱讀障礙患者根本不是智障,他們完全可以和健康孩子一同接受正規教育,只要學校能夠給予相應正確的教育方式!隨後,伊桑在畫圖老師的專業輔導下,成績不但顯著提高,甚至被髮掘出極高的繪畫天分,我們在爲伊桑高興的同時,也不由得捏了把冷汗,若非遇到有專業知識的畫圖老師,這孩子的一輩子豈不是毀了?可見,教育工作者在這方面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應對這種有可能發生的特殊狀況。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伊桑的父母身上!如果說,沒察覺伊桑患有閱讀障礙的疾患,還算情有可原,那麼他們得知真相後的態度則令人心寒!他們竟然直接認定伊桑是個廢物而想放棄對他的教育,這不但缺乏應有的人情味,也體現出家長在教育上的極端功利性,只關注孩子的成績,不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正如片中指責的那樣:教育孩子如同在訓練賽馬。若非畫圖老師堅持專業的特殊教育方式,幫伊桑及時克服了閱讀障礙帶來的受教困境,伊桑會因爲父母的放棄,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而永遠無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將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情!父母是孩子最爲仰賴也是最後能依靠的人,對於那些不健康孩子的教育,父母應當多一份耐心和關懷,並積極尋求專業的特殊方法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這不但能給孩子帶去愛的力量,更會爲孩子爭取到更多的人生機會,對孩子來說,這真的至關重要。而在影片中,事實上是善良的老師承擔了父母本該承擔的責任。

影片風格樸實、輕鬆,沒有絲毫的煽情,卻令我數度哽咽,這都源自故事的真切而非泛泛之談,它讓我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也許他們有不爲人知的原因,也許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也許特別的他們,只是需要一份特別的愛。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3

作爲《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鄉》正在熱映,影片延續單元故事的形式,分別以五個笑中帶淚的故事,抒發人們的鄉土情結和家國情懷,展示了發生在全國各地最普通的喜怒哀樂和脫貧攻堅成果。影片通過五張鄉村振興“先手牌”描繪出了一道靚麗又獨特的鄉村振興風景線。

從《北京好人》的張北京看鄉村振興的“社保牌”。鏡頭對準在北京漂泊的異鄉人,借用醫保的故事將小人物的那種真實與善良刻畫得淋漓盡致,洋溢溫暖。隨着“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們的醫保體系建設作爲“兩不愁、三保障”中的重要一環,開始爲鄉村振興助力。於是我們看到,在鄉鎮振興中,我們國家爲補齊鄉村醫療發展的短板,在“質”的提升上下足功夫。理療資源進一步整合,硬件設施、硬件設備進一步配備,人員服務進一步增強,制度政策進一步完善,醫養結合進一步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均衡性、普及性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看病就醫“最後一公里”真正打通。

從《天上掉下個ufo》裏的黃大寶看鄉村振興的“科技牌”。這個片段將鏡頭對準的是貴州的“一千米異地戀”鄉村愛情故事,並由此折射出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科技興村的故事。當前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只要有新想法、新點子、新發明,一部手機就能讓我們成爲創新達人。土專家的土發明因爲直播讓“外星人”成爲一個小村莊的產業支柱。謊言雖然被戳穿,但是由於家鄉科技的發展、交通的進步,拉近了距離,也拉近了人心,更拉起了村民致富的途徑。

從《最後一課》的範老師看鄉村振興的“教育牌”。《最後一課》以喚起範老師的記憶展示了一個鄉村教師心繫學生的炙熱情懷。過去與今時交錯的表現手法展現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人才振興、教育興村的重大意義。鄉村振興,教育先行,教育承載着傳播知識、塑造文明的功能,在鄉村振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仍有千千萬萬的鄉村教師戰鬥在三尺講臺上,耕耘着祖國的未來,譜寫出我國文化振興的新樂章。

從《回鄉之路》的喬樹林看鄉村振興的“生態牌”。鏡頭對準的是治沙造綠英雄被誤解的人生,以一個特別的視角,把陝北沙漠治沙人的故事搬上熒幕,讓我們看到了無數治沙人堅韌努力所催生的奇蹟。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一片林再到一種文化,從一種文化衍生爲一種產業,以喬樹林爲代表的治沙人用十幾年如一日地治沙植綠、愛綠護綠,傾力打造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生態經濟之路,讓“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得以有機統一,催生出我們鄉村振興的生態奇蹟。

從《神筆馬亮》的馬書記看鄉村振興的“扶貧牌”。這個鏡頭聚焦的是扶貧,講述的是馬亮放棄出國深造機會,揹着妻子到鄉村擔任村書記的一個關於農村扶貧的故事。電影裏的馬書記用“用文化+產業”的扶貧路子讓一窮二白的小山村發生率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影以一村之變化展現我國精準脫貧取得的成果。而在扶貧一線,還有無數如馬亮一樣的脫貧幹部不畏艱險,紮根農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帶領貧困鄉親們邁出窮門,走一條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電影逐漸落下帷幕,我們鄉村振興的大幕卻是緩緩開啓,作爲基層幹部,我們要接續努力,增強七種能力,錘鍊不屈品格,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強。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4

這部電影裏貫穿始終的思維線索就是查克對於時間的理解,而時間線索則是那個標着一對翅膀標識的郵包被送到的過程,演繹了一位聯邦快遞的職員,由人類文明社會落入沒有人煙的荒島,在荒島上度過1500個晝夜,而後又回到現實社會的過程,深刻的描繪了主人公落入逆境,按照邏輯思維已然沒有任何期盼情況下,他心裏發生的變化,這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反思。

電影一開始向我們展示了快遞從寄到收的全過程,突出的表現了主人公對時間的觀念,電影中他是這樣說的,"時間無情的支配着我們,無論我們健康或是生病,飢餓或是醉飽。"也展現了主人公堅強、有責任心的一面,他不僅熱愛自己的工作,以按時送到郵件爲己任,他還深愛着自己的老婆,篤信着愛情,我覺得這是他能再荒島上頑強的活下來的原動力。

由於工作的原因,主人公沒能在孟菲斯的家中度過聖誕節,在與愛人纏綿的離別以後,他戴着愛人送他的懷錶踏上了艱險的旅途,當飛機途徑太平洋上空的時候,遇到了風暴,又與基地失去了聯繫,查克艱難的從機艙裏逃出,輾轉來到了這個荒島。到了島上,他遇到了諸多的困難,沒有火,沒有水源,沒有工具,沒有住所,受到牙痛,腿傷的困擾,承受着病痛和孤獨的雙重摺磨,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他百無聊賴的在島周圍搜索着能用的着的工具,希冀着能有同伴生還,然而他找到的只有一些散落在海里的郵包,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終於找到了他在島上唯一的一個夥伴,一個名叫詹姆士的排球,在這個夥伴的伴隨下,他解決了生火的問題,捕食的問題,牙痛的問題,詹姆士陪伴着他度過了在島上1500個晝夜。然而突然有一天,產生了變數,一片類似於門板的東西被海水送到了島上,查克決定在海水上漲的季節,離開這個荒島,他加緊趕製木筏,最終成功的逃出昇天,又回到了盼望已久的現實社會。

電影中很多的細節讓我難以忘記,比如飛機遇到風暴時,主人公不顧生命危險也要拿回地上的那塊懷錶;當他拖着傷腿疲憊的回到山洞時,念念不忘的是藉着手電筒微弱的光,看着這塊懷錶;打開了其他所有的郵包,唯有那最後一個卻沒有打開;在海上漂流,他與詹姆士失散時,他流下了傷心的眼淚。我覺得他能夠活下來,主要靠的是這幾樣東西:信念、堅持、夥伴、理智還有契機。他對工作的熱愛,對愛情的篤信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堅持不懈頑強的活着給他最後得救創造了條件;夥伴給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宣泄情感的對象;理智讓他對自己所處的窘境有更好的把握,也讓他抓住了逃出昇天最好的機會;而契機則是那來之不易的一縷"東風".

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朋友、同事來給他接風洗塵,當他用打火機輕易地升起火來,把玩着美味的大閘蟹時,想必他一定感慨良多。最後,他把那個救了他命的郵包,送到了主人手裏,他並沒有看到郵包的主人便留下一張字條以表示感謝,恰巧在返回的途中他遇到了郵包的女主人,依舊是那個一對翅膀的標記。這時的場景也很有意思,主人公剛好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想必他已經給自己今後的生活做好了打算吧!

看到這裏我的思維活躍了起來,開始胡亂猜想,看到那女主人車斗上拉着一條狗,我想她一定是和她移情別戀的丈夫分手了吧,會不會和查克開始一段美好的生活呢,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有點三八,於是終止了自己的思緒。

重觀這部電影,我感受頗深,我們或許能從中學到如何面對逆境,如何面對生活,信念,堅持,夥伴,理智缺一不可。信念顯得尤其重要,它是我們生活的希望,是勇氣的源泉,是坎坷生活道路上披荊斬棘的斧頭,亦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指引我們方向的燈塔。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5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河北廣電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湖北長江電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古田軍號》,是紀念古田會議勝利召開90週年、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召開5週年的獻禮影片,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2019年重點國慶獻禮片。電影講述了1929年,紅四軍到達閩西,特別是到古田後,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古田會議”前後發生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

1929年,紅四軍在古田召開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會議指出:“紅軍要負擔宣傳羣衆、組織羣衆、武裝羣衆、幫助羣衆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重大任務”。會議批判了黨內的非組織觀點和絕對平均主義。古田會議已經過去90年,但會議精神穿越90年時空仍然鮮活如初,激勵我們承前啓後,繼往開來。

服務羣衆必須堅持全心全意。古田會議的核心是規定了黨和紅軍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每一位黨員應該時刻牢記,我們的任務不單純是完成本職工作,本職工作背後更重要的是爲羣衆着想、爲羣衆辦事。離開了這個宗旨,談職能、談工作、談發展,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習總書記說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就是黨員需要牢記的初心,否則我們的工作和奮鬥就失去了蘊含的意義。

服務羣衆必須強調組織保障。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只有50多個人的小黨,發展爲一個有8800多萬名黨員、長期執政的黨,靠的是有力的組織保障。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又開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歷史征程,這一段任務艱鉅、使命光榮的歷程,需要每個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帶領羣衆共同前進。如果黨員幹部只會自己單幹,必將失去力量源泉,服務羣衆只能事倍功半。

服務羣衆必須排除平均主義。服務羣衆,離不開扶貧。習總書記多次感嘆,扶貧始終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一項工作內容。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基層幹部把扶貧當做例行公事,搞絕對平均主義,以爲一碗水端平就是工作到位,忽視了羣衆的個體差異,導致扶貧工作效率低下,停滯不前。故筆者認爲服務羣衆尤其是服務困難羣衆的過程中一定要精準服務,真正讓羣衆得到“有尊嚴的幫扶”,“有溫度的發展”。

新時代必須要傳承好紅色基因,特別是心懷對革命先輩的崇敬與學習紅軍將士艱苦奮鬥的精神,致力打造一部有筋骨、有溫度、有情懷、有擔當的,無愧於先烈和藝術時代的精品力作,讓光輝的歷史再次煥發出時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