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7.51K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精品多篇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一

過去,想飛上天轉一圈都是很荒誕的事情。但是,如今飛上太空成爲了一件可以實現的事情。

事實上,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天文學和宇宙的探索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而在宇宙探索這方面,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邁出了第一步。公元前776年8月21日,《詩經·小雅》記錄了當時發生的月偏食,比埃及最早的月全食記錄早了55年。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中國便有了關於日珥的最早記載。《春秋。文公十四年》記載:“魯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而歐洲觀測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66年,比中國晚了六百多年。此後,每一次哈雷彗星迴歸,中國都有記錄,從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共有29次關於彗星的記錄。

在古代,多數人堅信天上有神仙。傳說明朝的士大夫萬戶因爲嚮往在月宮上的生活,嚮往能在月宮上抱着月兔,喝着桂花酒……於是他突發奇想:爲什麼,我一定要等到封神時才能登天呢?爲什麼我不能自己做一個東西飛天呢?

只要能創造一個可以幫我飛上那九重天的東西,就不用再等待了,人定勝天嘛!後來,他就把47個自制的“煙花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則坐在椅子上,雙手還舉着一個大風箏。他想用這樣的方式登上月宮,然後利用風箏平安回到陸地。雖然,他因爲這一次實驗不幸死亡,但是他成爲了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去探索航天未知世界的人,而他的探索精神激勵了後人。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到了20世紀末,飛機、輪船、潛水艇都有了,人類終可以上天入地,下到深海了。隨着探索宇宙的科技逐步完善,人類進入太空已成爲了現實——人們發現了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神仙,知道了宇宙並不是“天圓地方”,明白了不是行星圍繞着地球在轉,而是地球圍繞着其他行星在運轉……如今,到了21世紀,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們還拍到了各種行星的照片。我們不僅看見了地球的美麗外貌,看見了五彩斑斕的各個行星,還看見了黑洞、太陽系,甚至是“UDFy-38135539”。目前,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系,還聽到了來自天鵝星系的外星人的呼喚聲。是的,探索太空,讓我們收穫許多,也明白了許多。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黨一百週年,中國航天人爲黨的百年生日送上了特別的“禮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拍到火星表面形貌,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成爲了進入空間站階段後的第一批太空訪客……在此,我爲祖國感到驕傲,同時向那些艱苦奮鬥的航天科技人員們致敬,是他們在無數個日夜裏努力工作,精益求精,堅決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他們讓每一個送上太空的東西都是“中國原創”;是他們從零做起,有勇氣,有創新,有目標,讓“中國航天”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了一席之地,併成爲了航天大國。

而作爲青少年的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發揚下去,只要我們好學知識,練好本領,有目標,有擔當,敢吃苦,就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且總有一天會與成功相遇。

在此,祝中國共產黨一百歲生日快樂,也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明天更美好!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二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給聶海勝同志頒發“一級航天功勳獎章”,給劉伯明同志頒發“二級航天功勳獎章”,授予湯洪波同志“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頒發“三級航天功勳獎章”。廣大黨員幹部要從航天英雄身上汲取“我心飛翔”之力,在新徵程中不懈奮鬥、奮力前行。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勇飛沖天”的力量。航天英雄心中有“九天之夢”,當他們穿着白色航天服出征,探尋浩渺太空,在太空邁出清逸飄然的步伐時,當他們揮動鮮豔的國旗向祖國報告時,每一箇中華兒女都在爲他們鼓掌,都被他們不懈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所鼓舞。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奮進征程中的“燈塔”,從“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堅定之向到“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毅之志,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邁向遠大征程,廣大黨員幹部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在鬥爭實踐中不斷砥礪鬥志,在實踐熔爐裏經受考驗,身經百戰、烈火淬鍊,始終勇立時代大潮,固牢思想根基、把穩奮進之舵,書寫優秀的時代答卷。

實幹的過硬作風,是“飛而不止”的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航天英雄們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凝聚逐夢力量,他們用實幹去觸碰夢想,用腳踏實地的奮鬥去圓夢,奮鬥的號角在心中吹響,奮戰的腳步從未停歇。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訓練,讓他們夯實了“硬功夫”,磨礪了“硬肩膀”,讓他們對航天任務充滿了信心和期待。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航天英雄身上的實幹精神,勇於在事上練,保持始終如一的幹勁,以“鐵杵磨成針”的定力、“望盡天涯路”的境界幹事創業,勤勤懇懇做事、紮紮實實工作,夯實事業發展根基,在新徵程中“飛而不止”,以穩健的腳步開拓嶄新未來。

不懈的鬥爭精神,是“逆風向前”的力量。征戰太空,對於航天英雄們來說,既是職業,更是使命。他們把使命扛在肩上,從不言苦、從未喊累,面對任何艱難險阻或挫折從不言放棄,就像航天員所說“打開艙門的那一刻,我沒有考慮過生死,也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生死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今天,像戰爭年代那種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少了,但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仍然在繼續,我們正面臨着一系列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艱鉅考驗。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黨員幹部要發揚鬥爭精神、苦練鬥爭本領,以“奮鬥者”的姿態迎接大風大浪,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三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託舉着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飛向太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共同承擔本次飛行任務,將在太空度過三個月的時間。

中國航天人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滿懷爲國爭光的豪情壯志,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碩果,也鑄就了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我們要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爲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要在“學”上下功夫。黨員幹部要深入學習航天人的光輝事蹟,重點解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無論是在幕後默默奉獻,把中國太空站建設從“追趕者”變爲“領跑者”的科研人員,還是登上載人飛船,滿載人民期待遨遊太空的宇航員,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他們獻出了青春歲月,獻出了聰明才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載人航天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奮發圖強,爲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終身。

要在“思”上使狠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載人航天精神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盡心盡力去理解的基礎上,還要用心用腦去思考。只是把載人航天精神的內容記住了,缺少了接下來的思考環節,就難以真正學懂弄通其精神實質。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抓住關鍵部分,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凡事多問幾個“爲什麼”,善於辯證的、發展的、全面的思考問題,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梳理分析學習內容,注重總結經驗做法,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傳承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

要在“踐”上見真章。在理性思考的同時,也要注重實踐落實。黨員幹部要把理論知識巧妙地轉化爲實際行動,將載人航天精神充分應用到工作當中,不斷錘鍊本領、拓寬視野、增強才幹。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挑戰,要踐行勇於攀登、敢於超越的載人航天精神,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姿態,在重重考驗前絕不退縮,在道道難關前堅持不懈。面對名利和金錢的誘惑,要踐行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甘當一顆小小“螺絲釘”,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要在“悟”上出風采。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其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爲之奮鬥的辛酸血淚。我們看到,老一代航天人甘爲人梯,新一代航天人繼往開來,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止是科學技術,還有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探索無垠的太空是航天人的追求,而感悟載人航天精神亦是我們的責任。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作爲黨員幹部,我們要在不斷實踐中加深對載人航天精神的理解,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與體會。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 篇四

從中國古代發射的”火箭”到近代發射第一課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現代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到今天的神舟十三號,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更體現了中國人民對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夢想。我被太空的神奇給震撼了,除了奇妙,驕傲,感動也一擁而出。航天員是人類開拓太空之路的先鋒,英雄!作爲一名中華兒女,我們深懷愛國之情的同時,要全身心地認真學習,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爲實現中國夢,未來夢而努力。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五

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文昌航天發射場視察時強調,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場,是我國深空探測的重要橋頭堡,在我國航天體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強化使命擔當,勇於創新突破,全面提升現代化航天發射能力,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仰望“星辰大海”,腳踏發射實地。我們不能忘卻純淨的初心、團結的力量和崇高的精神,要揚“一流”鴻鵠之志,逐九天攬月之夢。

揚“一流”鴻鵠之志,逐九天攬月之夢,莫忘“安全帽下曬黑臉”的純淨初心。唯有堅守最初的心,方能走最遠的路。從長七、長五首飛,天問、嫦五問天,到執行我國空間站建設階段發射任務,再到今年我國將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天舟四號、五號貨運飛船和問天、夢天實驗艙將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文昌航天發射場能夠一路踏着星辰走來、面向未來,在於她從未忘卻過自己的初心使命。文昌航天發射場雖然獨具“緯度低、發射效費比高”“射向寬、安全性好”等優勢,但其發展前進道路上也潛藏着超強颱風惡劣氣候、工作條件艱苦等艱難險阻。曾幾何時,“天天汗水溼衣裳,地源國小住板房。安全帽下曬黑臉,電動車上業務忙”,這就是發射場裏勞動和工作的生動寫照。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我們不能忘記初心使命。

揚“一流”鴻鵠之志,逐九天攬月之夢,莫忘“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力量。曾幾何時,許多村民得知文昌航天發射場將落戶家鄉,激動地說:“這是國家大事,也是我們老百姓的大事,希望我們家鄉能儘快變成發射場,讓‘嫦娥’‘天宮’從這裏升空。”村民們爲了支援發射場建設,把學校樓房捐給發射場建設指揮部,後來航天人在發射場附近建起了航天國小。當發射場上的火箭轟隆聲與校園裏的琅琅讀書聲交織在一起時,無數航天報國夢就從這裏起航騰飛了。村民們說:“只有祖國強大了,我們才能挺直腰桿。你們火箭能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沒有村民們對航天事業的大力支持,航天發射場無以建成;沒有全國人民對航天人逐夢太空的支持,航天強國無以建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我們不能忘記團結的力量。

揚“一流”鴻鵠之志,逐九天攬月之夢,莫忘“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崇高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文昌航天發射場時強調,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都是支撐文昌航天發射場航天人追夢奮鬥、創造奇蹟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腳下看似踏着星光,實則步步向着高峯和險峯攀登,用腳步丈量着星空探索的長征路。“爲了任務不惜一切、爲了任務義無反顧”,這是發射場全體科技人員的戰鬥口號;“越是艱險越向前”,這是發射場先鋒者們的昂揚奮鬥姿態。揚“一流”之志,逐九天之夢,我們要大力弘揚這樣的崇高精神。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優秀 篇六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一場爲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順利結束,“太空出差三人組”平安歸家,出艙那一刻,航天員王亞平的一句“去太空‘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更是戳中了萬千網友的心。星星閃亮,寄託的是媽媽對女兒的思念和愛,“摘星”之舉,給我們帶來的是“宇宙級浪漫”,其背後承載的更是航天人“九天攬月”的不懈追求。作爲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捧起這顆來之不易的“星”,用“璀璨星光”點亮初心、照亮征程、擦亮底色。

摘一顆“星星”送給“你”,願你“托起夢想,點亮純粹初心”。浩瀚星河,穹頂之下,關於飛天的夢想從未停歇。千年前,“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記錄着古人對於“天宮”的好奇。五十一年間,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探索浩瀚宇宙,到發展航天事業,再到建設航天強國,我國在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漫漫征途中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歷經千年的“飛天夢”與偉大“中國夢”相融,“踏尋九天”的理想信念深深根植在了每一位航天員的心中。從“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堅定到“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毅,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是邁向奮進征程的“燈塔”,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以信念爲“燈”,點亮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純粹初心,在鬥爭實踐中砥礪鬥志、經受考驗,在時代大潮中乘風破浪、開創新局。

摘一顆“星星”送給“你”,願你“聚光成芒,照亮歲月征程”。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在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的同時,也培育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水下訓練時,航天員需要穿戴120公斤裝備入水,每次長達4小時不間斷的訓練,帶來的是巨大的體能消耗;超重耐力訓練中,航天員要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裏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儘管面部肌肉變形,呼吸異常困難,但手邊請求暫停的紅色按鈕,20年來從沒有人按過;我國首位航天員、現已57歲的楊利偉,至今仍在堅持訓練,時刻準備着重返太空……長年累月的高強度訓練,化作一束束“堅韌”光芒,凝聚起了“手可摘星辰”的追夢力量。新時代黨員幹部在面對複雜的工作環境、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更加要學習航天英雄們身上的那股堅韌之勁,以“鐵杵磨成針”的定力,在幹事創業新徵程中“飛而不止”,篤行不怠。

摘一顆“星星”送給“你”,願你“追光前行,擦亮奮鬥底色”。“每一次對太空的叩問,都是下一次探索的開始。”隨着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順利返回,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完美收官,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110立方米太空“豪宅”、太空“健身裝備”、太空“快遞”掃碼開箱……被各種“高科技”護航的神十三吸引了世界眼球。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天”,從“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天問”探火,中國航天征途上的每一次探索與嘗試、每一步創新與突破,背後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鬥。“征途漫漫,惟有奮鬥”,身處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廣大黨員幹部更加要逐光前行,追尋航天人的奮鬥足跡,矢志不渝投身黨和人民的事業,以奮發圖強、揚帆領航的擔當姿態,擦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鬥底色。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 篇七

航天員是最偉大最獨特的職業,向他們致敬!中國人的中國夢,總有一天我們要探索更多的宇宙的祕密。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八

6月17日9點22分27秒,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出征太空,成爲空間站和核心艙首批“入住人員”。英雄遠征,飛天逐夢,定能不辱使命。

60多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於吾輩而言,吾輩需發揚航天精神,繼續探索星辰大海,在自己崗位上熠熠生輝。

特別能吃苦,做個愛吃苦的“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航天員的培訓內容包括體質訓練、生存訓練、心理訓練及綜合訓練等,訓練強度之大,難度之高。超重訓練常用大型離心機來增強航天員對於超重的耐受能力,時間不長,但痛苦極大,很考驗航天員的身體素質。筆者之前看過《挑戰吧!太空》,體驗者們往往在重力達到7G時就已頭暈目眩幾近昏迷,放棄體驗,可想而知,我們的航天員承受的是怎樣的生理難受。我們要做個特別能吃苦、愛吃苦的“人上人”,始終把吃苦作爲自己成長的必經之苦,吃過別人沒吃過的苦,受過別人沒受過的累,流過別人沒流過的淚。我們要做個會吃苦的人,與“得過且過”堅決說不,追求“人上人”的境界,堅持到最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

特別能戰鬥,做個愛戰鬥的“排頭兵”。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景海鵬三度飛天,榮譽滿身,他收穫了許多鮮花和掌聲,但他依然十分清醒地說道,“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爲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榮譽加身的他尚且如此,我們憑什麼不戰鬥、不努力、不奮進?我們要做個愛戰鬥的“排頭兵”,始終奔跑在追夢的道路上,始終奔跑在爲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我們要拒絕懈怠,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在成績面前繼續進取,一路奔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將夢想變爲現實,用奮鬥底色書寫青春的華章。

特別能攻關,做個愛攻關的“挑戰者”。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50年代的中國百廢待興,吃飽穿暖都是問題;60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可想而知,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多麼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是可以被世人稱之爲做“做夢”的一件事情。我國用了短短11年的時間,就成功突破了載人航天技術,又僅僅用了2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和平安着陸,爲中國航天史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非凡業績。我們要弘揚航天精神,以科學、嚴謹、“鑽牛角尖”的態度對待工作,勵精圖治,不斷探索、突破,尋求業績突出。我們更要知難而進、鍥而不捨、攻克工作中的難點、疑點、痛點,搶佔工作先進。

特別能奉獻,做個愛人民的“服務員”。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勞出山林。“他們的心裏不是沒有家,只不過自己的家是小家,築夢九天的家纔是他們心裏的大家;他們的心裏不是沒有愛,只不過家庭親情是小愛,獻身航天事業的愛才是大愛。”一位航天員的家屬如是說。在航天人的心中,只有“飛天”“做任務”“爲國獻身”纔是畢生的追求,也是他們的理性信念。我們要發揚一心爲事業、一心爲人民的崇高品質,不計個人得失,不較名利地位,始終默默奉獻,做個愛人民的“服務員”。我們要堅定站在人民的身後,爲羣衆着想,爲羣衆辦實事、謀福利、做貢獻,做人民最忠誠的保護者。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日記 篇九

在星稀月明的夜晚,擡頭仰望天空,有一顆最閃亮的星,那便是中國空間站。

2022年4月16日,神十三太空“出差”三人組圓滿完成在軌六個月任務,返回地球。經過承重8個G的負重“離心機”訓練,也讓我們看到的藏在裏面的偉大故事。據航天員王亞平回憶:她們左手上有一個緊急迫停的按紐,但自隊伍成立以來沒有一個人按下過。語調如此平淡的一句話裏頭,卻藏着無數的堅持不懈精神,奮勇拼搏的身影。但在這第一次使用快速返回的系統時,仍然需要承受11個G的重量同時還要面對高溫、可能缺氧的情況,他們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堅持了下來。這是我們應該追的最亮的星。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看似鑄在航天大隊的總站牆上,但實則鑄刻在了每一位航天工作人的心中,神舟十三號的成功飛天,也爲中國空間站第二階段的建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中國航天技術上的發展堪稱“彪炳史冊”的奇蹟,上有天官問天,下有五洋捉鱉,從0到1的突破,從神舟飛天到嫦娥探月,再到天問探火,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成就了航天夢,他們都在用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奮鬥,詮釋着一個個奇蹟。他們照亮了我們的前程,讓我們走最亮的路。

作爲新時代的少年,自當應該學習航天事業工作者的航天精神,那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求真態度;那字字落實,永鑄心間的真誠誓言;那堅持不懈,奮勇拼搏的航天信仰精神……學習在那一次次火箭成功發射背後,默默付出的“現代”活雷鋒。我們應當爲生在華夏而感到驕傲,摘下那顆最亮的星去學習。

在星稀月明的夜晚,擡頭仰望星空,有一顆最閃亮的星,那便是中國空間站。那顆星照亮了航天員的夢,照亮了中國人民的心,成爲了浩瀚宇宙中我們追夢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