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1.12W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精彩多篇】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 篇一

昨天有幸去看了爾導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新片的首映,觀影中被故事的溫柔打動了,感動的模糊了雙眼。不管是當初歷史上的民族大愛,還是故事裏額吉一家,對於妹妹的溫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電影從一個雙胞胎哥哥尋找妹妹的故事爲主線,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全國在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後,將三千名孤兒送入草原,由淳樸的牧民來收養的孤兒的真實故事…

雖好整體劇情很平淡,但就是這種平淡的劇情才能更打動觀衆的心!所有演員們的表演都是可圈可點的,尤其陳寶國老師不愧是老戲骨,每個細節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處,堪稱驚喜之作,有笑點,淚點也多,演員演技都不錯,尤其是馬蘇,把牧民偉大母親演的活靈活現,沒想到電影中出現的蒙語都是她通過背誦記憶發音來完成的。第一次演電影的阿雲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雲嘎用溫柔與帥兼備的`那種成熟的且負責任的演繹很值得肯定!小演員羅意淳尤其最最讓人驚喜的,她的倔強及機靈的感覺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歡了!看了這部電影非常想去看看遼闊的草原,他的壯美,還有內蒙人的善良淳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如同畫卷一般呈現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着的,也時刻浸潤着人心的。影片整體是真實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實而感人,有愛能跨越一切山海!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 篇二

中秋節的時候,總是刷到《海的盡頭是草原》的相關物料,大概是從小生活在內蒙古的緣故,因此那段和內蒙古有關的歷史,便多看了一眼。

不看不要緊,一看便走了心。第一時間去搜索有沒有排片,很可惜我家所在的小鎮暫時還沒有,便想着等收假回單位上班後就去萬達看。

真是想什麼來什麼,收到公司羣裏發的文化團建活動鏈接,剛好便是組織看《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影片,我毫不猶豫報了名。

很多影評裏都說,情節有點虐,比較好哭,出發的時候我很識相地給自己帶了一包紙巾,但終歸是因爲身邊都是同事,強忍住眼淚一張都沒有用到。可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走出電影院後的直觀感受,依舊是:眼淚不值錢,但影片值得。

01

前有《隱入塵煙》“逆襲”成功留下的後勁兒還沒過去,《海的盡頭是草原》就選擇在9月9日上映,恰逢中秋時節,光聽影片名字就不難猜出走的是慢節奏的溫情路線,看樣子又要給2022年的歲末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時間上來看,作品是具備戳中觀衆心理防線的天時條件的,特別是疫情下的團圓,親情與守望或許會變得更加清晰而刻骨,這讓人在觀看影片之時,會對作品傳遞出來的世界觀,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實在沒進入到電影院之前,我和很多沒看過影片的人有相似的顧慮,關於導演是爾冬升這件事,不免會生出一些感慨:一個長期以懸疑刑偵等題材而聞名的香港導演,在以偏遠地區歷史爲背景的作品中,能恰如其分地闡述出那段厚重歷史背後的人間百態嗎?會不會高開低走?

事實證明,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溫情而不刻意煽情,追憶而不熱衷訴苦,當真實的歷史通過影視化呈現在觀衆面前的時候,即便時間已過一甲子之久,但是作爲土生土長的內蒙人,還是能穿越時間的更迭get到那些主人公們的悲喜哀愁。

電影的背景取材於新中國歷史上真實事件“三千孤兒入內蒙”: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特別是1959-1961年的饑荒威脅,致使江浙等地孤兒院不堪重負,大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不得不向全國其他受災稍輕的地方求援。

此時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烏蘭夫牽頭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着“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

對於那些遠離家鄉的南方孤兒們而言,雖然背井離鄉一輩子都難以見到親人必將是童年裏最灰暗的記憶,但相比於餓死的親人的懷裏,能在異地他鄉長出新的生命卻也顯得格外幸運。

雖然學着融入新環境,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於他們來說很難。但接納新的家人,是愛跨越山海,鏈接草原和沿海的雙向奔赴。

留在孩童記憶中那些傷痛與不安,或許會衍生出新的情緒和矛盾,但終將被人間大愛一一治癒。

02

沒看影片之前我就在想,這個片名雖然詩意,但總覺得邏輯上講不通,海的盡頭怎麼可能是草原呢?看完以後懂了,因爲愛的盡頭是奉獻。.。.。.

草原是那三千孤兒最終的歸宿,是他們生命的託底。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具有濃重現實色彩的電影,影片從一對分離幾十年的孿生兄妹杜思瀚與杜思珩的命運出發,凝視那個動盪年代下,掩藏在物質匱乏背後的精神困境。特別是有關血緣親情的艱難抉擇,將一個時代的醜陋與悲哀,無奈與辛酸刻畫得淋漓盡致。

當孤兒院中女孩兒佔據大多數時,其實就是對那個時代重男輕女的吶喊。所以影片最後當杜思瀚淚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問她有沒有恨過時,其實無論是杜思珩還是觀衆都明白那些沒有說出口的真相是多麼傷人。

當初杜思瀚無意間聽到母親和別人的對話可能要送走他們兄妹倆其中一個,雖然影片臺詞給出的答案是留下身體較弱的那個,所以偷聽到的杜思瀚毫不猶豫衝進雨裏把自己淋到生病才倖免流落到孤兒院,可即便沒有這一茬,我們也能窺探到那些不言自明的時代烙印。

歸根結底,這不是災荒之年爲了活命母親選擇留下了誰,而是時代背景逼着她要送走誰。

所以,杜思珩這個名字是母親的心病,也是哥哥杜思瀚的愧疚;所以,即便得了阿爾茲海默症,母親臨終之際依舊心心念念着被自己親手送走的女兒;所以,即便因爲絕症只剩幾個月生命的杜思瀚跋涉千里只爲找到妹妹。或許,時隔多年他們心中所求早已不是能否團圓,而是能見最後一面的心安。

可能在觀衆眼裏,這一家三口都挺自私的,其實這種理解也無可厚非,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如果母親和哥哥身體都很好,沒有老年癡呆,也沒有絕症,家庭美滿,兒孫滿堂,或許他們就不會那般迫切地要尋親。

如果媽媽沒有親手把杜思珩送到孤兒院門口,最後和她承諾了一句“媽媽一定會接你走”的謊言,還被小夥伴無情戳穿,或許杜思珩的心裏就不會種下偏執和仇恨的種子。所以,最後她和馬正元攜糧出逃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作爲影片催淚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爲了救這兩個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沒,那一刻反而讓人特別氣憤,該死的不死,不該死的卻死了,像杜思珩這種就是典型的喂不熟的白眼狼!

可是吐槽歸吐槽,回頭想想那木汗這個說不了清晰話的角色,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留下了訣別和囑託,寥寥幾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一個內心沒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個背井離鄉充滿仇恨和執拗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去愛別人呢?一個從小丟了傘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麼去給別人撐傘呢?

03

說到底,每個人都生而平凡,內心都有自己的私慾,只是有些人的私心在人間大愛的渲染裏,顯得渺小而隱晦。

不同於杜思珩張揚而毫不掩飾的自私,額吉薩仁娜的私心是兒子到了適婚年紀卻因爲嗓子壞掉而找不到媳婦而產生。因此,她收養杜思珩後也有“童養媳”的想法,這樣的念頭在她和伊德爾躺在蒙古包希望他留下來一起照顧孩子時有所表露,在她將首飾交給杜思珩時第一次被放大。

而那木汗一直以來對杜思珩的照顧也並非完全是單純哥哥對妹妹的喜愛,面對長大後馬正元和杜思珩第一次相見時眼神中的意味,他吃醋了。

可是這一對草原母子的私心,和他們對杜思珩發自內心的愛相比起來,微不足道。所以才能說出,如果妹妹執意要回上海,那便由她去吧。

因此,面對流沙,那木汗才捨身相救;在他死後,薩仁娜依然愛着杜思珩,爲愛“和解”,誠然如主演馬蘇受訪時說的那樣,這個作品告訴人的哲思,是學會與世界和解,與他人和解,與自己和解。

這大概就是相認那一刻,當親生哥哥杜思瀚淚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時,他內心千帆過盡,而她卻已經毫無波瀾。其實他們當時是處於不同的情緒維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團圓的感動之中,但於杜思珩來說,從不願相見到最終得見,杜思珩於她而言最多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如她所言,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這種要回歸原生家庭的執念就沒有了。

或許當她決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遺願的那一刻開始,原生家庭對她的羈絆就已經消失了。她也終於和曾經的家庭告別,與至親和解,不見,不念。

當百歲的薩仁娜和兒孫滿堂的杜思珩面對夕陽,當她隔着時空和女兒的親生母親對話: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給了我當她額吉的機會。

影片最後的結局看上去似乎是大團圓,卻也不是強行的he,因爲每個人最終都因爲愛而與自己和解了。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 篇三

故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說起,由於新中國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南方孤兒聚多且營養不足,內蒙古政府主動承擔責任,將三千多孤兒接去大草原。

以小見大的手法,將時代大背景縮影爲兩個小家庭的歲月碰撞,無論是杜思珩,還是那木汗,選擇任何一個平行空間的身份,都會留下刻骨的遺憾。她是母親的牽掛,那木汗又是她的牽掛,當你留在哪個世界,都會發生屬於這個世界的磁場效應,或許上天早有安排,或許世界本就是自己創造的。

杜思珩是時代的幸運兒,她有兩個母親的愛護、父親的關愛和哥哥們的疼愛。在鬢髮斑白之時,見到自己的親生哥哥,歲月蹉跎,心懷坦蕩,既然選擇代替別人活下去,也不曾退縮,只是多了份平行世界的痛苦與思念。

三千個像她一樣的孤兒,都是這樣的幸運嗎,答案肯定是不。但我們祈禱,他們世世幸福,平平安安。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 篇四

“唸了你一輩子,想了你一輩子,欠了你一輩子。”帶着母親的遺憾,帶着自己的悔恨,也帶着病重的身體,在與親生妹妹杜思珩分別60多年後,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識分子杜思瀚(陳寶國 飾),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了一段尋親之旅。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就這樣,波瀾不驚地開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週,甚至一年,我都以爲這部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會像它的這個開頭一樣,平實、質樸,或者像陳寶國的表演一樣,內斂、節制,但120分鐘之後,我收穫的是滿滿的意外,意外的盡頭是大愛與感動。

一段離散

做舊的光影裏,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困擾着全國各地,大批孤兒的溫飽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爲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3000多名南方孤兒被送往物資相對有保障的大草原,與當地牧民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的承諾擲地有聲,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也就此開啓。

原以爲,電影會是羣像式的,像是徐徐展開的圖卷,滿滿當當擠下大時代裏的老老少少,畢竟三千個孩子背後是三千個家庭,是三千個故事。但,《海的盡頭是草原》只講述其中的一段離散,只講述這樣一個充滿遺憾和疼痛的故事。可以說,擅長現實題材創作的導演爾冬升,這一次把他的鏡頭透過宏大的背景,對準了這卷史冊中的平凡家庭和個體,細心勾勒出一幅感動人心的溫情畫卷。導演自己說,在影片創作期間,他和主創團隊收集、研究了諸多有關資料,看遍了手邊能找到的相關影視作品、書籍文獻,也走訪了多位當年真實的“國家孩子”。但他也說,無論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還是博納影業,出品方一直都說只想要一個能令人感動的戲,“那我知道了,我儘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來。我也不敢用‘大愛’這種詞,我覺得把真正人性裏善良的方面呈現出來,就好。就用很簡單的方法去做,沒有想太多。”

一個心結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前往內蒙古。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環境,這些“國家的孩子”收穫了來自當地牧民們毫無保留的熱情和呵護,原以爲哪怕說着不同的語言,但樸素而深沉的善心會成爲他們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會很快適應草原,愛上那裏的牛羊和天空,也愛上草原額吉、阿爸和兄長。但沒想到,從吃不慣奶豆腐、睡不慣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銀幕上拉拉雜雜花了近一個小時,現實裏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哪怕經歷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經學會了說蒙古語,也吃慣了奶豆腐,還能夠騎上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甚至擁有了一個對她寵愛備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裏面始終小心地藏着地圖上“南方”的那個城市,藏着拋下她的媽媽和哥哥杜思瀚,她執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問問媽媽爲什麼捨棄的是她。

一句問答

終於,有一天,她以爲自己做足了準備,帶足了乾糧,奔向“南方”。但她失敗了,她不但沒能回到上海,還一輩子留在了草原。悠揚的旋律戛然而止,陽光下少年單純的笑臉再難重現,在前半段平穩鋪墊之後,電影的最後20分鐘可以說充滿了意外。但因爲編劇和導演認真做了各種伏筆,讓這些反轉和衝擊,來得紮實而充滿力量,叫人爲角色的命運心疼、心痛。

當杜思瀚最後站在親生妹妹、一個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婦女面前,他們的對話並不激昂,卻洶涌澎湃地藏下浩蕩的時代。哥哥終於問出了那一句,“恨過我們嗎?”妹妹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曾經有過……”

這一刻,叫人淚涌。曾經有過,但大草原上,質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繫着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曾經有過,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海”和“草原”,用愛共同養育了一個孩子,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曾經有過,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們國家這麼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 篇五

很久沒有去過草原了,對草原連綿無盡一直是心心念念。今晚看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電影滿足我心裏對草原的無限憧憬!原汁原味的視覺享受。此部電影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描述了一段充滿悲歡離合的故事。將上世紀五十年代情景展現在電影中,電影色調有濃厚的歷史感,鏡頭通過不同視角進行拍攝。令人驚訝的是劇中的惡狼也是真的!在電影中有很多素人(當地居民),還有蒙古當地的演員,貼近實際。電影中草原是那樣和諧美好,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遠處牛羊成羣結對,小孩子們在嘻戲,少年們趕馬放羊。治癒觀衆的心靈。影片情緒飽滿,在這裏最要稱讚的就是馬蘇的演技。

漢族人馬蘇爲了拍攝此部電影學習蒙古語數月,樹立出良好的草原人民形象。馬蘇飾演的薩仁娜,從眼神中就透露出濃濃的牧民熱情與淳樸。最後的哭戲,也哭在我的心坎裏,崩潰就在那一瞬間我也不禁落淚。演員陳寶國,老戲骨,演技無可挑剔,真實動人,每一滴眼淚都是發自內心的悲傷。人性之美,都蘊含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娓娓道來。飾演草原阿爸(阿雲嘎)演出草原人民寬廣胸懷與善良的心靈,用無私的愛接納了來自遙遠南方的孩子。哥哥那木汗(王鏘)演出草原人民有種骨子裏的熱情,他們會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一個素不相識識的南方孩子。是那麼的真誠。電影從民族精神上、情懷上還原了當時那一代人。丁程鑫飾演少年馬正元,首次登上大銀幕便展現出不俗演技。一個實力與魅力兼具的演員,爲觀衆奉上一個充滿誠意又無比動人的故事。這是一部謳歌民族團結、傳遞人間真情與人間大愛的動人之作。展現出草原人民質樸善良的心靈如海般孕育出遼闊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