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

觀後感3.18W

觀看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

最美鐵路人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鐵路爲人民的根本宗旨,踐行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集中展示了鐵路人的先行風采、服務本色、擔當品格和奮鬥精神。觀看完最美鐵路人的發佈儀式後,我們不如來寫寫觀後感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觀看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一

“我正在看發佈儀式,武漢站的先進集體太感人了,視頻我看一次哭一次!”1月28日晚,當四川在線記者連線阿西阿呷時,她脫口而出的,是對同時獲評2020年“最美鐵路人”的同行的讚譽。

當天,中央宣傳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蹟,《閃亮的名字——2020最美鐵路人發佈儀式》在央視播出。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列車長阿西阿呷等10人和武漢站“頭雁”黨團員突擊隊1個集體,獲得這一殊榮。

長年在“慢火車”上爲彝族老鄉服務的阿西阿呷,被譽爲大涼山美麗的索瑪花。

值乘在“小慢車”,她用真情對待老鄉

當一條條高速鐵路在中國大地上飛奔的時候,一趟平均時速僅40公里的“慢火車”悠悠地穿行在大涼山深處。

這趟車的乘客90%是彝族老鄉。自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通車以來,“慢火車”已開行50餘個年頭,全程353千米,途經大小26站,9個多小時才能跑完全程,是沿線羣衆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最低票價只要2元。

如果說高鐵體現着中國發展的速度,“慢火車”則呈現出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溫度。阿西阿呷就是傳遞這一溫度的代表人物。

作爲“鐵二代”,阿西阿呷對鐵路有着親人般的感情,值乘“慢火車”20餘年如一日,每一趟車,都以真心、真情服務乘客。成爲列車長後,她自學旅客運輸心理學,突出“大涼山”人文關懷,在服務中,要求乘務人員掌握服務技巧,引導老鄉們文明乘車,自覺改掉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車內吸菸、大聲喧譁等不文明習慣。

2017年以前,“慢火車”上的彝族列車員很少,彝族老鄉對同爲彝族的阿西阿呷有着天然的親切,有什麼需求就找到她,阿西阿呷從來都是熱心幫忙。久而久之,老鄉們都和她熟識了,親切地稱她“阿呷車長”。

爲了方便沿線鄉親聯繫自己,阿西阿呷的手機號20年沒有變過,她也像親人般對待老鄉們。這些年來,找回離家出走的彝族小孩、在列車上主動關心並資助才失去丈夫的孕婦、幫下車忘記帶行李物品的彝族老鄉尋回失物送回、調解車上愛喝酒的彝族老鄉的紛爭、在列車上爲彝族婦女搭建臨時產房生產……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

“一輩子一趟車”,她說有付出也有收穫

前不久,阿西阿呷接到通知到北京,才知道自己被評爲2020年“最美鐵路人”,成爲鐵路行業300萬幹部職工的優秀代表。

“剛聽說獲獎的時候,有點出乎意料。”她特別真誠地告訴四川在線記者,但當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直到到了北京,和其他獲獎的榜樣一起學習交流,那時心潮澎湃,感受特別多、特別深。

“每個‘最美鐵路人’的背後,都有很多艱辛、很多不容易,催人淚下。”說到這裏,阿西阿呷的聲音有點急,有點哽咽。停了一下,她說,最讓自己感動的,是今年特別評選的先進集體——武漢站“頭雁”黨團員突擊隊,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這支團隊的每個人都拋開了小家顧大家,寫“請戰書”上第一線、用瘦小的身軀搬運抗疫物品……“看(發佈儀式)視頻的時候,我從頭哭到尾。”

阿西阿呷說,自己其實沒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有付出但也有很多收穫。這些年,她看着“慢火車”的硬件、軟件越來越好,彝族孩子們長大了、出去讀書了、又回來了,看着大涼山日新月異,心裏特別有滿足感。

“一輩子一趟車”,在這趟承載大涼山鄉親希望的“慢火車”上,以真情守護出行,阿西阿呷值乘了25年。有沒有想過換趟車?“不!”阿西阿呷爽朗地笑:“沒幾年我就退休了,我希望,在‘慢火上’上能幹到那時候!”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

精於勤,事成於細;平凡至偉,奮鬥最美。

今天,當我們爲3.79萬公里的世界第一大高鐵網自豪,爲中國自主研製的復興號驕傲,爲逆勢增長的鐵路貨運量點贊時,我們不會忘記,中國鐵路蓬勃發展的背後,有一羣腳踏實地、砥礪前行的奮鬥者——

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業績,以飽滿的熱情奏響時代強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鐵路人的先行風采、服務本色、擔當品格、奮鬥精神。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最美鐵路人”。

高寒高鐵塑傳奇 後浪可期創佳績

2012年以前,位於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曾被貼上了“高鐵禁區”的標籤。冬季室外溫度可達零下35攝氏度,這種氣候條件下開行時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鐵動車組是世界級難題,安全駕駛高鐵的標準更是一片空白。

“築夢高寒高鐵,不能向嚴寒和風雪低頭。”這樣的信念在邢雲堂的心中猶如一顆火種,激起挑戰不可能的鬥志。

邢雲堂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三棵樹機務段動車組司機,也是黑龍江省第一代高鐵司機。

面對高鐵運行時,積雪附着在鋼軌上易造成車輪空轉、牽引力丟失等問題,在沒有成形經驗借鑑的情況下,邢雲堂積極探索創新,採取“回手柄”減少50%牽引力和“比例制動”方式控車,解決了高寒禁區駕駛高鐵的難題。

爲了停得穩、停得準,邢雲堂一閘一閘試,一趟一趟練,實現了“一把閘”零對標,被同事們冠以“神閘”的稱號。

火車駕齡26年,安全走行400餘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100多圈,從時速80公里的貨車到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動車組,邢雲堂駕駛過的車型不下10種。

除了是駕駛室裏“決勝千里”的高鐵司機,隨着哈齊、哈牡高鐵相繼開通運營,邢雲堂又承擔起培養下一代高寒高鐵司機的重任。他主編的駕駛教材成爲高寒高鐵司機的必讀書目,多年來爲高鐵司機授課超過1000課時。在黑龍江,有500多名高鐵司機跟他學過技術,是高寒高鐵司機領域當之無愧的“總教頭”。

25歲,“95後”,小姑娘,你以爲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檢修新手,但3年前她就已經成爲全路第一的技術大拿。她就是“最美鐵路人”,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西車輛段輪軸裝修工劉曉燕。

輪軸是機車車輛的關鍵部件,相當於人的腿腳。一套軸承60多斤,每天檢修30多套,反覆搬動的重量近萬斤。對一個20來歲的姑娘而言是巨大的考驗。

爲了掌握轉動軸承的力度,確保檢測的精度,劉曉燕連着1個多月端水盆訓練臂力;爲熟悉軸承結構,把握故障規律,她記了245頁的軸承缺陷圖譜;爲了做好中歐班列日常檢修,她在1個月內弄通了265頁說明書,掌握了新設備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檢修效率。

“在我心裏,每一個經過我修理的軸承一點都不能差,哪怕是0.01毫米也不行!”劉曉燕就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把輪軸檢修做到了極致。她檢修輪軸的精度可達千分之一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六十分之一。

2018年,在鐵路車輛專業貨車檢修崗位職業技能競賽中,劉曉燕沉着應對、穩定發揮,取得軸承一般檢修第一名的好成績,22歲就獲得了全路技術能手稱號。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劉曉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崗位上踐行勞動最光榮的理念,讓自己的青春夢想不負芳華。

雪域高原守天路 “慢火車”上踐初心

“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描述的是青藏鐵路沿線的環境,其中唐古拉區段平均海拔4800米,是世界鐵路最高點。這裏高寒缺氧、常年風雪,極端氣溫能達到零下40度,被稱爲離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區”。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黨支部書記於本蕃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裏執着堅守12年。

每天徒步巡檢線路至少10公里,巡檢時間超過8小時,每走100米,於本蕃就要單膝跪在鋼軌上,俯下身子檢查軌道平順度,目標就是養護線路零誤差。

夏天防水患,冬天防凍害,春秋防火災。於本蕃在青藏鐵路唐古拉和崑崙山經歷過無數次的雨、雪、冰雹輪番襲擊,卻始終堅守線路安全生產第一線。

2014年的一個冬夜,唐古拉地區突降暴雪。於本蕃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檢查,在確認是因道岔夾雪無法轉換後,他帶領工友爭分奪秒地清雪,搶通正線後又馬不停蹄地清理側線道岔。寒風裹着冰雪吹打在他和工友的臉上,零下三十度的低溫透過衣服直往骨頭裏鑽,雙腳都被凍得沒了知覺。經過一夜的奮戰,列車先後正點通過。

於本蕃說:“雖然當時累得精疲力盡,但看到旅客從車廂裏微笑着向我們揮手,我覺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條件雖苦不言苦,格拉線上寫忠誠。於本蕃在雪域天路這幅聖潔的畫卷上書寫着新時代青藏鐵路職工光輝燦爛的青春樂章。

如果說高鐵體現了中國發展的速度,那麼“慢火車”傳遞的則是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溫度。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列車長阿西阿呷就是這份溫度的守護者。

阿西阿呷值乘的“慢火車”從普雄開往攀枝花南,穿越國家重點扶貧地區涼山彝族自治州,最低票價只要2元。

從小在鐵路邊長大,阿西阿呷對“慢火車”充滿感情,更對沿線老鄉有着親人般的情懷。她幫助幫阿婆、阿公背上百斤的土豆上下車,在列車上搭建臨時產房,接生嬰兒數十名;她和同事們精心改造車廂,專門劃出區域方便彝族老鄉堆放農副產品和大件貨物,將“慢火車”建成流動的農貿市場。

爲了方便沿線鄉親找到自己,阿西阿呷的手機號20年沒有變過。一次,一位彝族阿姐打來電話,說8歲的兒子離家出走了,有人看見上了阿西阿呷值乘的列車。阿西阿呷立刻通知夥伴逐車廂尋找,還逐個車站打電話請求幫忙。後來終於在車廂角落找到了男孩。

“那天晚上,我帶他吃了飯、幫他洗了腳,讓他挨着我睡。第二天安全把孩子交給她媽媽時,阿姐摟着我的肩膀喜極而泣。”服務彝族老鄉,阿西阿呷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

值乘25年,阿西阿呷以“一輩子一趟車”的真情守護着承載大涼山鄉親希望的“慢火車”,守護着萬千旅客的出行路。

貨運增量出實效 鐵路扶貧展作爲

2020年,國家鐵路完成貨物發送量35.8億噸,同比增長4.1%,強勁助推經濟社會發展。這樣的好成績背後,離不開千千萬萬“孟照林式”的鐵路貨運職工。

孟照林是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青島西車務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長,也是拉動貨運增量的“點子大王”。

董家口南站緊臨世界第六大港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年貨物吞吐量超1億噸,但鐵路貨運量在開站初期並不理想。爲落實推進“公轉鐵”要求,孟照林帶領職工熟悉站場、線路,對重點設備進行維修保養,使每列車裝車時間由10小時縮短到2小時;爲了拓寬貨源,他帶隊走訪各地企業,制訂“一企一策”運輸方案,陸續發展了20多家穩定大客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孟照林緊緊抓住部分客車停運的“窗口期”加大貨運組織力度,主動化危爲機穩貨補客。

一天晚上,孟照林接到電話,甘肅酒鋼集團有一批覆工復產急需的礦石,因疫情影響汽運受阻,工廠面臨停產,詢問能否通過鐵路發貨。孟照林立即與港口聯繫,用最快速度安排配貨裝車。順利幫助4000多噸礦石的列車直奔甘肅,幫助企業渡過了難關。

那段時間,孟照林曾連續守在車站1個多月,打通了運輸“堵點”,爲企業復工復產解了燃眉之急。

孟照林所在的董家口南站2020年貨物發送量達1900多萬噸,比上年翻了一番,實現運輸收入14億元。“孟照林式”的忙碌成爲鐵路貨運逆勢飄紅的生動寫照。

2020年末,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引發社會關注。以時速250公里CR300型復興號動車組成功研發投用爲標誌,紅神龍、金鳳凰、藍暖男、綠巨人,從時速160公里到350公里,全系列復興號動車組投入使用,中國高鐵技術持續領跑世界。

新疆和田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崑崙山之間,自然條件艱苦,是全國“三區三州”重點貧困地區,也是國鐵集團定點扶貧的4縣區之一。

他是一名鐵路人,卻駐守在和田的貧困村,從宿舍到田間地頭,從鐵路職工變身莊稼漢。駐村6年,他帶領兩個村、幾百戶村民摘掉了貧困帽,他就是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駐村工作隊駐村書記亞庫甫阿沙木都。

2015年第一次來到達奎村,亞庫甫就被這裏的貧困刺痛了,立志要全力以赴幫鄉親們解難題,幫達奎村換新顏。

面對乾旱的土地、凋零的莊稼、整村缺水的難題,亞庫甫帶領施工隊,用3個月建成了1500米的防滲渠,解決了185戶貧困戶1000畝核桃樹的節水灌溉問題,核桃林終於“喝”上了高山雪水。2017年,達奎村核桃產量突破24萬斤,創下歷史之最。他又趁熱打鐵建企養殖合作社,僅這兩項產業一年就能爲村裏創收45萬元。

達奎村的面貌變了,2018年,亞庫甫又被派到和田的吉格代艾日克村。面對村裏生活困難的富餘勞動力,亞庫甫動員有技術的村民辦企配電箱廠,當年營業額就超過200萬元。面對渴望求知的村民,亞庫甫積極聯絡,發揮多方力量辦起“火車頭”閱覽室,向村裏捐贈書籍、電視和筆記本電腦,還手把手教鄉親們上網,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2020年,鐵路定點幫扶的和田縣1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亞庫甫正是鐵路駐村扶貧幹部的好榜樣。有人說,亞庫甫把“心”種在了這片他奮鬥過的地方,讓鐵路精準扶貧工作在邊疆小村結出了最甜最美的果實。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三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並沒有打亂鐵路運輸站場的節奏。在島海岸國家級新區鐵路貨運樞紐董家口南站,通過有序的運輸組織,化危爲機、增收創效,成功將1.5萬噸的鐵礦石運送至客戶手中,創造了單日裝記錄,實現運輸收入新突破。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站場的“主心”,創效的“點子王”,他就是董家口南站副站長孟照林。

憑藉島站20多年的工作經驗,他跑遍了14公里戰場,創造性地提出“二十四字”工作法,帶領站場不斷取得新進步。孟照林始終奮戰在一線,時刻銘記“使命在肩、行動有我”的誓言,用勤奮耕耘人生,收穫碩果累累,成爲新時代鐵路奮鬥者的楷模。

親力親爲,善作善成,苦練本領,堅毅如初。從大學畢業到值班站,從學規背規到練功比武,從提報金點子到成立創新工作室,一路走來,他腳步不停、奮鬥不止。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做就做到極致,這正是新時代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集中體現。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把學業務、強本領貫穿工作、生活始終,理論聯繫實踐,15項合理化建議落地效,付諸實施。凡事自己動手,腳踏實地、不鶩虛聲,這恰恰是他成功的關鍵。21年堅守一線,21年初心不改,我們始終堅信,時間不會辜負一顆奮鬥者的心。

愛崗愛業,創新創效,勇挑重擔,衝鋒在前。疫情發生以來,他連續30多天堅守崗位,確保物暢其用、貨暢其流,統籌兼顧抓好運輸生產和疫情防控,實現貨運“逆增”,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厚德敬業、實幹先行”的濟鐵精神。爲解決工作難題,他考察現場情況,分類梳理,突破一個又一個瓶頸,助力企業發展。貨運增量提升慢、週期長、阻力大,他毫不猶豫“挑起大梁”,他積極走出去搞營銷,豐富了貨源,合作伙伴越來越多,工作效益越來越好,孟照林的勤奮付出、忘我拼搏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孟照林用勤奮耕耘人生,用奮鬥書寫未來,爲他點贊!要學習他初心不改,勇毅前行的態度,不管遇到任何困難要積極應對,奮戰到底;學習他刻苦鑽研、吃苦耐勞的品質,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讓知識成爲人生成就的動力之源;學習他腳踏實地、敢於創新的精神,不斷髮現新問題,迎接新挑戰。“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只有勤奮努力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不負韶華、只爭朝夕,夢想之花終會綻放!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四

“無論時代的進程多麼快,高鐵的發展有多快,但是我們這一趟‘小慢車’,依然是彝族鄉親的幸福線,我會一直堅守。”成昆鐵路“慢火車”列車長阿西阿呷說。

阿西阿呷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慢火車”列車長,值乘的“慢火車”途經“三區三州”之一的大涼山彝族聚居地,交通條件極爲不便。她從事乘務工作24年來,以“一輩子一趟車”的真情,始終守護着這趟彝族同胞的致富車、便民車、希望車、連心車,用心用情服務彝族百姓出行,與沿線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被稱爲“大涼山美麗的索瑪花”。

1971年,阿西阿呷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鐵路白石巖站。阿西阿呷就是坐着這趟“慢火車”長大的,對5633次“慢火車”充滿感情。1996年,21歲的阿西阿呷來到鐵路,開始了鐵路客運生涯。

5633/5634次列車在涼山州普雄鎮與攀枝花市之間運行。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就開始運營,全程353公里,需要運行10個小時,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由於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列車是當地老鄉與外界溝通唯一的橋樑,20多年來票價不變,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這趟火車是“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巡視車廂時,經常聽到他們說,鐵路“瓦吉瓦”,列車員“卡莎莎”,“瓦吉瓦”就是好得很、太好了的意思,“卡莎莎”就是謝謝的意思。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表達了他們對“小慢車”發自內心的喜愛。

爲了方便他們聯繫,阿西阿呷的手機號18年沒有變過,裏面存着很多彝族鄉親的號碼,“誰家需要幫助,接到老鄉的求助電話,我便盡全力爲他們解決難題。”

一次,阿西阿呷巡視車廂的時候,看見一位70多位的彝族老阿媽坐在地上,因爲身後裏裝的土豆太重無法起身。她趕緊走過去,搭手幫着把背篼抽起來。沒想到的是,阿西阿呷第二趟上班的時候,在車站又看到了這位老阿媽,老阿媽從胸前的內兜裏掏出兩個煮熟的雞蛋。老阿媽說:”打聽到你今天上班,早上五點多就起來了,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就是爲了給我送兩個雞蛋。”捧着這兩個帶着體溫的雞蛋,阿西阿呷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她說:“這兩個雞蛋比我得到的任何獎章都珍貴,它是彝族鄉親對‘慢火車’真摯的情感,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慢火車’承載着彝族鄉親的希望和未來。”

阿西阿呷說,這些年,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彝族老鄉上車隨身帶的只有土豆、玉米粑粑和元根蘿蔔湯,買個方便麪都是很奢侈的。現在出去打工和做生意的鄉親們越來越多,老鄉們不僅不愁吃不愁喝,也更愛美了,他們的穿着越來越時尚,逢年過節的時候,有很多彝族老鄉穿着民族的盛裝在我們的車廂裏面對歌、拍視頻、刷抖音,展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然而在阿西阿呷的眼裏,最大的改觀還是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很多彝族鄉親都認爲女孩子讀書沒什麼用。而現在,他們這個想法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每家每戶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都給他們良好的教育,父母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她說:“我不僅是一名列車長,更是彝族人,我要一直堅守在這個‘小慢車’上,和我的鄉親們一起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800字左右800字左右五

種地的人修上了新樓房,女孩兒家也能上好學校,用阿西阿呷的話說,“小慢車見證了我們大涼山彝族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卻來自於一份跨越半世紀的“不變”——票價不變,最低只要2元,速度保持40公里每小時,穿越四川大涼山普雄和攀枝花兩地之間的5633和5634這兩趟扶貧慢火車已運行到第50個年頭。今年,也是列車長阿西阿呷在這趟“慢火車”上的第23年。

大涼山裏的“趕集車”:可以放牛羊

早上6點,列車長阿西阿呷被廣播叫醒,她起身簡單梳洗,接着敲門喚起其他屋的乘務員。半小時洗漱吃飯,10分鐘步行至普雄車站,在7點40分5633次列車發車前,她們要檢查好列車上的每一處細節,小到窗簾褶皺是否整齊,果盤是否擺好,以迎接新一天的旅客。

“50年來,小慢車的旅客沒變,都是沿途的彝族老百姓以及沿線工作的職工,坐這趟車的都是熟人,叫得出名字。”阿西阿呷告訴澎湃新聞,作爲彝族鄉民的傳送帶,人們走出大山唯一的現代交通方式,“如果沒有這條線,他們的生活可能,不對,是‘肯定’非常落後”。

與其他地方的列車不同,澎湃新聞注意到,5633次列車上,不僅載人,還專門留出空間給乘客放糧食蔬果、牲畜家禽,小到雞鴨大到牛羊。

阿西阿呷告訴澎湃新聞,“小慢車”實際也是鄉民們的“趕集車”。以前人們擡眼全是山,靠着幾分薄地爲生,但自從有了這趟火車,鄉民們開始紛紛走出大山到外面買菜買肉,甚至做起了生意。

據介紹,爲了方便旅客安置蔬果家禽,“小慢車”進行了特別改造--部分車廂改裝,拆除兩頭的兩排座位,專門騰出空間堆放旅客的大件行李,比如土豆苞谷、彝族常用的背篼,另外中倉和大底倉設置了栓掛出,用於安放豬狗牛羊家禽家畜。

除此之外,阿西阿呷說,爲了防止貨物“爆袋”,還另外給乘客準備了針線包、麻繩、揹帶以及打包膠帶等。

列車上的學生娃:以後我也想當乘務員

但變化最大的還是車上的人。

“就最簡單的,以前他們上車要帶煮好的苞谷、土豆,現在都可以上車買方便麪了。”阿西阿呷說,雖然方便麪並不是什麼昂貴的東西,但是至少說明大涼山的鄉民們“包裏有了(錢)”。

而這個改變也正是因爲小慢車的到來。阿西阿呷說,慢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他們能看到從外面回來的人,吃穿用度、文明會有很大變化”,從一個人開始,帶動整個村子的人變化。

販菜趕集的鄉民稱“慢火車”爲“趕集車”,學生則愛叫它“校車”。

阿西阿呷說,現在經濟條件好了,鄉民們都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月華、甚至西昌讀書,而不僅僅滿足於村上的中心國小。每週五,“小慢車”格外熱鬧,“有五六百”的學生從西昌、月華、喜德、冕寧、德昌回家。

阿西阿呷羨慕。她回憶,上世紀80年代,自己當時讀書時,學習環境很差。

“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班有五個女生,讀到二年級就只有兩個了。”她解釋,當時一是因爲家裏經濟條件不允許,二是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但小慢車來到山裏之後,鄉民們逐漸改觀,開始重視女孩的教育。

“他們會發現做鐵務工作的人員裏有不少女性,而且還佔大多數。”阿西阿呷談到。

也許這些細微之處的作用又或許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敲醒了大山裏陳舊保守的思想。漸漸地,每週五坐“小慢車”的學生多了,男孩女孩都有。

有時候也有娃娃看着阿西阿呷的這身列車長制服很稀奇,問阿西阿呷自己長大了能不能也當列車員。

“怎麼可能只是停留在當一個列車員或者列車長的層次哩!” 阿西阿呷總是說,“如果你們好好讀書,自己努力,會有更大的空間去發展,比我發展得更好。”

23年青春在列車:有感情了

在“小慢車”上度過了自己的青春。44歲的阿西阿呷覺得,自己的變化倒是很少,但有一點她卻很興奮地談起。

“我剛上車的時候雖然聽得懂彝語,但是各地有口音,也不能聽懂所有地區的彝語。”她說道,爲此,之前還曾鬧過笑話--一位彝族旅客想要用水泡圓根蘿蔔,自己連比劃帶猜,急得抓腦袋,最後才理解。

而現在,阿西阿呷成爲列車上的“彝語通”,對列車沿線各地區的彝語應對自如。雖然如此,她也溫柔“抱怨”,之前只有自己和另外一位乘務員懂彝語,2017年之後雖然新招了幾名懂彝語的,但要負責給全列車做說明講解和服務,“還是壓力很大”。

“有些解釋宣傳工作,比如雞鴨不能帶到哪些車廂,做了說明也不起作用。”她喃喃,“90%以上的乘務員都有咽喉炎”。因爲列車上沒有餐車,又時常晚點,乘務員患胃病的也是常有。

但即便如此,阿西阿呷也不願意離開“小慢車”。在貫穿大涼山的鐵路上跑了23年,從乘務員到列車長,期間,阿西阿呷也有機會調出去到別的線路。

但她說,對這條全程353千米的行進線路和載滿老鄉的“小慢車”有感情了,還是留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