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邊城觀後感 優選10篇

【導語】

邊城觀後感 優選10篇

邊城觀後感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vjj”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邊城觀後感篇2:邊城觀後感篇3:邊城觀後感篇4:邊城觀後感篇5:邊城觀後感篇6:邊城觀後感篇7:邊城觀後感篇8:邊城觀後感篇9:邊城觀後感篇10:邊城觀後感

【正文】

篇1:邊城觀後感

看完電影《邊城》後,我感觸很深。他給我的感受是質樸的,含蓄和自然。

我從電影中看到了人民的淳樸:端午節的賽龍舟;人和鴨子競賽;擊鼓吹哨;青年男女在月夜中傾吐愛慕之情---唱歌,等等。都表現了當地的民風淳樸,具有地域風俗特色的生活環境。

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十五歲左右的花季少年,她很純真,可愛。她常常看着周邊的風景:出嫁的轎子;渡船的少女……是由於她內心寂寞惆悵。而她在碰到二老後,她的內心發出了騷動不安的感情之花,可她也不明白,那個二老對她也有意思。只看了一部分,所以不知她們的結局如何。

影片中的翠翠與她的爺爺之間的親情更讓我感動。翠翠很依靠爺爺,總是跟在爺爺身邊。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爺爺期望翠翠能夠找到個好人家,而到處操心,爺爺是這麼想的:我人老了,再過二.三年,也就去了,翠翠諾是有個人來照顧她,關心她,我也就放心了。我想:這也是每個家長的心願吧!

總之,我覺得影片很感人,爺爺很偉大,很不容易;翠翠很孝順,很乖巧懂事。

篇2:邊城觀後感

看到《邊城》這兩個字和影片剛開始的畫面時候,我以爲是一部反應城邊人民生活很苦的電影,不覺得很好看,但裏邊的故事情節漸漸吸引了我,就順着看完了整部電影,故事的結尾並不是令人很滿意,是我不想看到的結果。

故事是發生在湘西美麗的小鎮上,女主人公與年邁的祖父生活在一齊,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美麗的女主人公翠翠,而女主人公翠翠,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二老,本以爲有情人會終成眷屬,但在大老和二老兩兄弟追求翠翠的方式不一樣,最終大老毅然離開,爲了成全弟弟,卻在外出闖蕩的途中,翻了船,掉進水裏,再也沒有上來。弟弟感覺對哥哥的死有職責和愧疚,翠翠也沒有明顯的表示,父親逼他取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兒,無奈之下,離開了翠翠。祖父年紀已大,因爲擔心翠翠的婚事和將來的幸福,承受不住壓力,在風雨之夜,離開了翠翠。二老離開以後一向都沒有去過,她一向在等待着,也許一向都不會來,也許明天就來了。

劇中小鎮上看到的是人淳樸善良、勤勞、友善和平的景象。《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那裏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那裏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那裏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着、扶持着;那裏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衝突;小說結局是杯具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邊城的人性美固然成爲人們歌頌的對象,這座遠離喧囂塵世的小城賦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這完美的背後,是這座小城封閉落後的淒涼,是多少年曆史積澱下來的陰影,是整個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爺爺、順順一家,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城,這個平靜的小城,這段自由的、朦朧的感情既然發生在這座小城,無論是在誰身上,那麼它註定是殘破的,註定只剩下遙遙無期的等待!僅有改變小城,才能改變故事的結局。

篇3:邊城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邊城觀後感!

茶峒,一座淳樸的小城,一個尚未被現代物質禮貌摧毀的小城……

窗外,華燈初放,將城市裝扮得異常嬌豔嫵媚,很美,但這種美似乎是修飾出來的,毫不真實。漸漸地,我愈發憧憬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峒”一邊城的生活,那裏的人,那裏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一山一水,都帶着一股淳樸,甚至連一隻小黃狗似乎也懂了人的心思……

老船伕,在世間活了七十年,有五十年在小溪旁,與小船,與翠翠,與小黃狗相伴,在小溪兩岸,來回擺渡,送來來往往的路人過河,無論風吹日曬,寒冬臘月,盛夏酷暑,他總是在自我的崗位上默默奮鬥,可是當有人想給他一點報酬時,他卻總是回絕。他就做了這麼多年毫無收入的工作,但他卻經常請人喝酒,待人總是那麼友好,直到悄無聲息的離開人世。茶峒,這座小城,造就了老船伕不爲功利的難得品質。

翠翠,一位遺孤,與祖父一齊生活。十三四歲時,情竇初開,喜歡上了儺送二老,但因爲種種原因,儺送二老最終離開了,而翠翠一向在等待這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會回來的人……

老船伕是淳樸的,翠翠的夢也是純樸的,邊城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不含雜質的,而現代社會,已經被物質禮貌所摧毀,似乎一切都變的虛假,似乎一切就是爲了金錢,一切就是爲了利益,漸漸地,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幾天前的一件事:

我與媽媽到街上去買魚,看到了一位中年婦女很“孤獨”地守着魚攤,我和媽媽心有不忍,走上前去,向她買了幾條魚,她用秤一稱,說是“三斤六兩”,於是媽媽照斤兩付了錢,誰知,我們回家一稱,僅有“二斤八兩”,第二天,我再次看到了那位賣魚的中年婦女,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老船伕的淳樸,使我感動,邊城的生活,令我向往……

篇4:邊城觀後感

以前我是多麼期望能夠觀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並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乾淨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觀者彷彿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隻字片語。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註定了《邊城》是部杯具,悲得讓人心裏壓抑。於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最終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着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十分現實的觀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呆呆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着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並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閒着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先的風騷。

而《邊城》唯一使我認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準。確實,農村的人個個都憨厚的有點傻,又充滿南方人的特點,(m)說話喜歡九曲迴腸的和別人繞彎子,或者打着“玩笑話”的幌子說出那些必定被人懷疑爲真實的真話。爺爺是個典型例子,他的猶豫不決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翠翠和二老的結締良機。但正因爲此演員的演技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員的全力配合,把觀衆的心揪得緊緊的,透可是氣來,也就停止了思考。觀衆們卻一面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氣勢,思想邪惡點兒的就私下嘮叨生米爲何不讓它煮成熟飯。可演員的演技把他們迷惑得忘記了這兒只是一個被封建迷信思想籠罩千餘年的小農村。所以反而我讚歎謀導演的分析潛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寫了這麼一篇評論,他必須能夠猜測得出中國果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並且法律已健全、言論已自由。

篇5:邊城觀後感

看上一會兒《邊城》,心便到了那裏,不自覺整個人都簡便了許多!

可是,這世間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即便是邊城!中國幾千年傳承沉澱下來的古老文化賦予了邊城人民一切完美優秀的品質,卻也深深烙上了千年封建落後腐朽的印記。在這相對落後、孤獨封閉的邊城裏,人們濃厚愚昧的封建思想也給翠翠的感情杯具埋下了伏筆。

不明白爲什麼,每次讀到儺送離開家鄉的那段,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想到寶哥哥了,二人皆是因爲感情,帶着遺憾與愧疚遠走他鄉。寶哥哥愛而不得,是因爲林妹妹已芳魂消逝,求而無果;儺送愛而不得,是因爲心中對哥哥的那份愧疚,憾而懼求。儺送跨可是心裏的那道坎,衝不破那道思想的枷鎖,讓二人遠隔千山萬水愛而不得相守,終是負了那癡心一片!可是,回頭看,誰說翠翠不是那個最無辜的癡心人呢?翠翠敢愛敢恨,爲了心中那人一向等在船頭,因而翠翠的愛雖有缺,終究是可貴而又可敬的!

現代人談的最多的也是感情,可是,最奢侈、最難得、最渴望的也是感情!在這個物慾橫流、精神空虛,嚴重匱乏愛的社會,“尋找翠翠,翠翠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憂傷”!現代大多數人的感情,姑且不能稱之爲“感情”,應當是擇偶觀念是與金錢、權利、慾望掛鉤的,這個時代真正的優傷不是缺少翠翠,而是缺少敢於遵循內心,敢於去愛的人!每個人都大言不慚的說羨慕翠翠,渴望真愛,可是當現實與慾望發生衝突時,又有幾個人選擇了感情?如果真的需要愛,不用去尋找翠翠,只拋開世俗的枷鎖、衝破慾望的牢籠便可!

愛《邊城》,愛那真正的“人之處,性本善”的美,彷彿那城中的人們與世隔絕了千年,又面帶着微笑,款款向我們走來![由本站網友投稿]

《邊城》中,老船工的存在總是能讓我莫名的感到心安,老船工是勤勞、善良、樸實的,他守在渡口,不求回報,渡過了一個又一個路人,他把這當成一輩子的事來做,只是如此簡單而已。但對我來說,老船工是一個引路人,讀他時,是純自然的靈魂的接觸,他默默地將你從此岸引到彼岸,將你心中的煩悶一點一點的洗滌到水底,恬然和滿足慢慢地沉澱到靈魂深處。老船工是翠翠的依靠,亦是讀者情感的寄託。當老船工去的時候,翠翠悲痛欲絕,一夜之間長大了;讀者情不自禁,潸然落淚了!沈叔把老船工的葬禮寫的很細緻,但越是細緻,亦越是殘忍!一個人的感情,愛或恨、喜或憂、樂與愁,皆能到達一個特定的點,越過了這個界限,就會變質,爆發!沈叔是一個高手,老船工逝了,讀者已是悲痛不已,他卻不急不慢、不溫不火地將這憂傷一層一層的渲染開來,那葬禮的描述直把人逼到情感的死角,閉上眼,掉下的決堤的淚水!

儺送會回來嗎?翠翠還會等待嗎?他們的感情會有結果嗎?一切都是未知數,將書翻到最終一頁,卻是意猶未盡,總是固執的覺得應當有後續的,怎樣能就這樣沒了呢?可是,轉念想,還能有比未知更好的結局嗎?

篇6:邊城觀後感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個性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爲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樸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淨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爲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樸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爲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樸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樸實情感中,心隨着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爲她歡喜,爲她悲傷。

翠翠作爲主人公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向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能夠想象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樸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能夠在心中描畫一個自我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後,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象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象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主角,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象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象中,翠翠就應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爲這就應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能夠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鬱。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篇7:邊城觀後感

作爲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異常向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可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

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

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

我期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夢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篇8:邊城觀後感

安平盛世,僅有淳樸善良的鄉土人士。徒留一縷淡淡的純潔在心中。

熒屏上,善良的人,和諧的城。簡單、純粹的生活,不禁神往。感同身受,青春的悸動。純情少年,單純女孩。質樸素顏吸引少年的眼球,健美才俊俘獲女孩的芳心。一切都那麼完美,他有他的嚮往,她有她的夢。年少的心沒有名利的負累,單純,執著。正在追求幸福,過程也歡樂。稚嫩懵懂不解溫柔,體貼、幸福又豈是那麼容易追尋望着靜女的倩影,不得觸碰。欲求而不得,終究苦悶。很對方不解柔情,嘆彼此不夠勇敢。

如若這般,靜靜地,歲月流逝。春夏秋冬,風雨霜雪,一切都那麼自然;芸芸世界,周而復始。變遷的是時光,蒼老的是心靈。煙火,一瞬即逝,終究短暫的光亮。花季時的靈魂終敵可是這似水流年的抹殺。天災人禍,不期而遇。愛親之心,無以言表。憧憬幸福,追逐夢想之時,等待的終歸是無奈悲傷。一切都變化了,人性蒼涼了,思想負累了。無語問蒼天。

終須臾,把握不住的,彷彿一切皆有定數。命運不濟,感嘆生不逢時亦無用。青春的悸動已成過去,親人的笑臉也化爲了回憶。歡樂過後的悲傷痛苦,靈魂背上了深深的傷。成長着,成熟着,繼續着歲月的洗滌,只是人生再也閃爍不出美麗的光環。逝去的終究難回來,而繼續生活的信仰也消散。眼淚代替了所有的表情、情感。眼神再也無光,僅有迷茫。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應當學會愛,與友情相愛,人生會有無數盞孔明燈;與親情相愛,人生會有幸福的天堂;與感情相愛,人生會有生活的信仰。須臾之景,慨嘆人生皆浮雲,欲求而得之,綢繆之時,忘卻期盼以久的夢想。青春,年少輕狂,有關成敗福禍的變動只於此。嚮往着幸福的熱情,喜歡着釋禪的清靜。彷徨着,充實着。仰望星空,更應腳踏實地。把握當下,留意踩空夢想,否則,一切都是虛妄,終會虛無。

珍惜該珍惜的,有關的一切完美;改變該改變的痛楚,無留遺憾。與衆生共自然之舞,同親人享天倫之樂。青春的,稚嫩在褪卻,成熟在長大。揚起嘴角,眼角一箋留不出的淚,唱一首自我的歌。

篇9:邊城觀後感

早不記得什麼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日,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爲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明白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我對哥哥的死負有職責,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鬱鬱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麼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於當時教師告訴我些什麼,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麼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此刻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我的想法。我的心境隨着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裏人們悠閒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着電影,我甚至嚮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裏生活,真美!看着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感情小火苗時,真爲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杯具,可是我真期望編劇不要破壞這麼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着那個茅草屋,守着那隻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鬱、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一樣。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先回憶只屬於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

篇10:邊城觀後感

透過對電影的觀賞,也使得我們對《邊城》這部小說的背景和資料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得了解。

小說主要表現了三種感情,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感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這三情構成了文章的主要脈絡。

爺爺和翠翠的感情相濡以沫,翠翠對外公關心備至,外公對翠翠親情無限。天保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競爭,正大光明的做了競爭,哥哥走車路佔了先,就必須要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哥哥爲了成全弟弟,出外闖灘,意外遇難,表現了他的手足情。

《邊城》中描繪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想待,相互友愛。表現了湘西自然之明淨,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

但湘西人民的人性中也有陰暗的一面,那就是天命的思想,也正是因爲這種思想才使得儺送雖然再面臨碾坊和渡船時選取了渡船,選取了感情,卻由於無法戰勝心中的痼疾,不能消除由迷信導致的隔膜,而最終有情人難成眷屬,釀成了杯具。

【小編簡評】

邊城觀後感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邊城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文筆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