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少年的你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45W

少年的你觀後感(多篇)

《少年的你》優質影評 篇一

我的完全主觀影評

本來以爲會是一部粉絲向的電影,看完之後,很有驚喜。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國產電影開始關注校園暴力的題材。校園暴力就像房間裏的大象,一直都在卻也一直被人無視,這種冷漠更助長了施暴者,電影裏有句臺詞“人長大了,纔會學會同情。”我深以爲然。

先說故事,前半段我很喜歡,這是我第一次看國產青春片產生共情,熟悉的校服,熟悉的大學聯考,熟悉的操場,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對校園暴力的刻畫也非常入骨,配合偏暗的鏡頭色調,壓的我喘不過氣來。但後半段,劇本明顯抄襲了《嫌疑人X的獻身》。結尾拖拖拉拉,篇幅過長,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有好幾次我都覺得可以到此爲止了,導遊偏要說下去。讓我感覺頭重腳輕,扣點分吧。

再說演技,也是很讓我覺得驚喜的地方。電影用了大量的人臉特寫,對主角們的演技是很大的考驗,周冬雨有很多獨角戲,但都演技在線。易烊千璽更是超過一衆流量小生,不說多厲害,看的毫不違和。眼神可以充滿戾氣,也可以是天真少年,真是漲粉。兩位主演爲了電影,把頭都剃了,特別是周冬雨,作爲一個女明星做到這點不容易。贊一個。

關於校園暴力的電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的日本動畫《聲之形》。主角從施暴者到被施暴者,最後得到曾經受害者的原諒,完成救贖。電影的結構會比這部《少年的你》好一些。

這不是一部看完開心的電影,反而還很致鬱,但還是推薦大家去看,是一部國產佳片。豆瓣現在8分多有點虛高,穩定在6到7分應該差不多。這部電影,勾起了我很對並不開心的回憶,到此爲止吧。

《少年的你》優質影評 篇二

可惜,我們沒有保護好《少年的你》

終於看到《少年的你》了。

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爲我與這個電影擦肩而過了兩次。一次是在今年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三部最期待的華語影片最終只看到了《地久天長》,《少年的你》和《一秒鐘》一齊失蹤;另一次是今年6月,滿心期待上映時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卻在臨近幾天傳出撤檔的消息。

所以這一次,我買了全國最早的9點場的票,生怕再有什麼閃失,又錯過這部片子。因爲這是一部粉絲向的電影,按照我寫評論的慣例,在文末曬出電影票,證明確實是親自走進影院觀看,沒有刻意吹,也沒有故意黑,會保持一個比較中立的態度。

看完《少年的你》走出電影院,我感覺有點恍惚,不清楚這是不是想看到的《少年的你》的樣子。它很真實,又有點生硬。真實在於它對暴力、人性和迷茫最直觀的展現,雖然在看預告片時就已經提前感受了電影寫實風的質感,但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還是會令人心驚。

生硬在於電影片頭片尾求生欲極強的“和諧導語”,以及一看就是後配上去的美化教育和法律制度的臺詞。我實在是太討厭現在電影結尾處非要來上一段宣傳片了,這可能都是爲了過審的無奈之舉,但我還是想對審片室裏的那幫人說,誰慣出來你們的臭毛病?想把每一部電影都變成公益廣告?真噁心。

《少年的你》最終還是妥協了,我相信原來的版本會更加灰暗,也更加令人心疼。至少目前版本中很多人的表現還是太熱情了,比如那個大多數鏡頭中都被模糊處理的班主任,很多臺詞都對不上口型,我相信他在原版中會是一個很冷漠的人,如果他對學生有哪怕多一絲的關心,事情也不會變成最終這個樣子。

陳念問小北:你可以保護我嗎?同樣的問題問自己,我們其實根本沒能力保護這樣一部電影,戲中從頭至尾呈現的無力感也帶到了戲外。我們沒辦法改變校園欺凌現象仍然存在的現實,甚至沒辦法完整看到一部講述這個題材的電影。

到最後,陳念和小北還是用自己堅持的方式改變了現狀,也同時改變了彼此的生命。曾國祥在尾聲部分做了很多詩意化的處理,可能也是想淡化結局的慘烈。與國內同類型的一些講述校園霸凌題材的作品相比,《少年的你》無疑更絕望,也更現實。

可是這一切又能怪誰呢?怪那個婊裏婊氣的魏萊?可她同樣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還是怪在孩子成長中近乎於缺席的陳念母親?可她在生活中同樣是一個失敗者,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在街上。每一個人都活得不容易,內心壓力的積累只能化作怨氣、嘲諷與憤怒,施加給身邊的人。

這個時候,就凸顯出了小北的可貴。他沒什麼文化,但是有一顆想要學習的心,有還一股倔強和狠勁。也許是從小太缺少愛,所以當他獲得哪怕一點點溫暖,都會永遠記在心上。陳念問她:疼嗎?她是第一個問小北疼不疼的人,也是第一個值得小北去犧牲的人。

易烊千璽表現的很好,他爲小北賦予了一種在成熟與稚嫩間徘徊的少年感,而這正是這一角色最重要的特質。其實啓用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帶給影片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將影片打上了“粉絲電影”的標籤。粉絲電影大多數都會崩盤,除非愛豆的表現獲得大衆認可。

但至少在這一部中,易烊千璽的表現還是蠻令人驚喜的。我特別喜歡的一幕,不是一些聲嘶力竭的場景,而是小北睡在沙發上,陳念問她:“硬不硬”?這句臺詞其實並沒有開車,小北一開始是理解錯了。這時候易烊千璽有點笑場,但還是忍住不笑,這微妙的表情讓我覺得他很可愛,也很有靈氣。他在詮釋小北的過程中沒有一味地突出人物的悲痛,反而增添了一些可愛的瞬間,使得小北這個人物更加地鮮活。

周冬雨的角色我倒沒有太多感覺,基本上是平穩發揮。倒是尹昉演的警官戲份不少,其實刻畫他的心路歷程,同樣應和了影片成長的主題。他代表着剛剛從少年過渡到青年的羣體,雖然身爲一名執法者,但還是會有少年人的意氣,在二者之間糾纏,行事邏輯可能會有點奇怪,但確實比較真實,我相信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執法者存在。

其實《少年的你》在原著階段就有很大的爭議,作者玖月晞據說是融梗,主人公陳念和北野不論是性格身世還是經歷,都和《白夜行》的雪穗和亮司有着皮不似骨似的關聯。後來北野獻身替罪的時候又會讓人想到《嫌疑人X的獻身》天才數學家爲心中的白月光替罪。

不過作爲一篇電影評論,我暫且不去理會原著的融梗行爲,這一點之後會得到大衆更公允的評價。單純從電影本身的角度出發,我認爲改編的還比較成功,雖然還是有點散,當中很多場景會令人覺得有冗贅的感覺,但一些核心場景的爆發力還是很強烈的。

曾國祥的野心挺大的,他一方面希望展現一段獨特的情感故事,一方面又希望展現少年人成長的心路歷程;一方面希望爲拒絕校園欺凌現象發聲,一方面又希望全景式地展現高三學生從備考到大學聯考的全過程。

這麼多的內容放在一部電影裏面,比例很難協調,最後的效果也顯得有些支離破碎,如果能就當中一條線和兩條線講的更緊湊,應該會更好。當然作爲曾國祥的第二部獨立導演作品(其實《妖鈴鈴》也是他導演的,吳君如只是來充數),而且是第一次脫離陳可辛的調教來完成拍攝,有現在這樣一個完成度已經不錯,值得鼓勵。

小北在成長,陳念在成長,警官在成長,易烊千璽在成長,曾國祥的創作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

只要成長,就還有希望,不是嗎?

《少年的你》優質影評 篇三

《少年的你》:欠你一場邁過盛夏的同行

2010年6月的盛夏,我清早來到教室,發現同桌同學的書桌桌肚裏被惡意灑滿了酸奶。那酸奶粘稠地蔓延在她的作業、課本、桌椅上,散發出令人作嘔的腐臭。我清楚地記得,那天距離大學聯考只剩6天。

我並不特別意外,畢竟高三這一年,同桌陸陸續續被欺負很多次。開始是莫名丟了複習用的課本、大費周章寫的作文作業,後來書本作業被撕得稀爛。可是在班裏沉默寡言的同桌,一直在無時不刻地遭受着精神暴力。有人說她有味道,不講衛生,而她每次都默默忍受了下來。直至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恐嚇信,上面歪歪扭扭地寫着,“如果欺負你的事敢舉報,休想看到明天的太陽。”當年的我不知哪來的勇氣,拿着這封信憤怒地找到了班主任,還仔細比較了字跡,打聽了誰是晚自習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的人,基本鎖定了班裏的那位“兇手”。

可是這件事在班主任強調了幾句後,還是不了了之了。首先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更主要是同桌沉默的隱忍。馬上要大學聯考了,她不想把事情鬧大,只想息事寧人。已經習慣忍受一切暴力的她,也只是紅着眼把桌上的酸奶擦乾,並因爲污漬連累到了我而向我道歉。

那是我人生第一遭,感受到了人性的扭曲和惡意。

當電影裏陳念被用排球砸頭,被堵在家門口毆打,被推下樓梯,被身邊的同學議論紛紛,那些同桌經歷過的畫面彷彿都跑到銀幕上,我再一次聞到了高三那年酸奶的惡臭。

你知道孩子最可怕的地方在哪裏嗎,在於他們不懂得分寸。那是楊警官口中,把同學活活打死,卻表示不知道這樣會死人的分寸。是帶着小白鼠跑到同學家門口,卻沒想過可能逼對方跳樓自殺的分寸。還好,電影裏還有一個叫小北的少年,最懂得分寸。

他保護陳唸的方式,就是默默跟着她,保持幾百米或者一條馬路的分寸,你回過頭不遠不近恰好能看到他,心裏就多了一分安定。他保護的承諾也極有分寸感,拿出作業本和筆,寫下“陳念欠小北一次”,欠什麼不明。

《少年的你》寫人物最好的一點,是沒有人是完美的。陳念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這樣保護,當年沒有幫跳樓的胡小蝶面對惡意,以至於產生“現在遭受的霸凌或許都是懲罰”的念頭。選擇隱忍不一定是懦弱,而是可怕的自我否定。加上母親的債主天天追到家裏來,她難免認爲自己或許真的有罪。小北也是自卑的,母親帶着肉包回家,卻把他暴打一頓,難免讓他產生“因爲自己阻礙了母親得到幸福”的念頭。於是他去混社會,打架鬥毆變得不可一世,無非是掩飾內心那份卑怯。

就這樣,令人心疼的兩個孩子相遇了,彼此都在對方身上看到了影子,互相保護撐持。遇到殺人意外後,勇敢地鋌而走險,結成堅不可破的同盟。任由大人們如何審訊、恐嚇,甚至拿出陳念被欺凌的視頻,兩人目光都那麼堅定,即使閃過細不可察的難過。是要受過多大委屈,吃過多少苦頭,下過多大決心,才能如此不肯動搖,在黑黢黢的審訊室裏,沐浴唯一那一束光。

陳念從垃圾桶裏跑出來,臉上那麼髒,可是小北說你太乾淨了,你不懂。小北斗毆回來身上都是傷,陳念問他疼不疼,他咬着牙說不疼。這是兩個多麼孤獨的靈魂,在破舊的棚屋裏相互取暖,舔舐傷口,獲取勇氣,唯一那點希望就是考出去。

中國青春題材想要拍得獨特,首先要關注我們擁有一段與國外完全不同的共同經歷。《少年的你》在大銀幕完整呈現了讓人窒息的青春怪獸——大學聯考。這是窮人相對公平的唯一上升通道,卻也是無數孩子的噩夢。他們肩並肩腳挨腳地跑操,在巨大的紅色橫幅環繞中宣誓。大學聯考試卷猶如聖旨一般從車裏運輸、解鎖、開封。批改試卷的屏幕冷酷絕情,電影用凝練的鏡頭描畫出這具讓無數少年恐懼的怪獸模樣。

鄭易警官這個角色也有很多維度,他同情陳念,又不能徇私。看透了兩個少年的盟約,卻深知倘若讓小北一人扛罪,陳念也必將終生陷在負疚之中,這份沉重或許他承受過,纔會生出一絲悲憫。看似是充滿惡意地逼問,或許也是他所認爲的另一種保護。

最後不得不單獨說說片中角色的演技,《七月與安生》就是徹底被周冬雨和馬思純飈戲的火花征服。《少年的你》裏,周冬雨表現依然好,她的好彷彿是隻在曾國祥鏡頭下才迸發出的。而易烊千璽則是非常意外了,在陳念身邊守護時佯裝大人的可愛,把陳念按在地上時眼梢嘴角的抽搐,審訊室不屑又陰冷地擡頭一瞥,都讓人驚喜。

兩部作品之後,陳可辛、許月珍監製,曾國祥執導,以及幾位編劇的團隊,幾乎可以說是國產青春片的品質保障了。沿襲了《七月與安生》令人享受的組合剪輯、故事反轉、時空閃回,加上完全是電影視聽的敘事手法,可以說將作者性和商業性進行了平衡,非常了不起。

想變聰明,押得中人生;想變強大,足夠保護她。只有你贏我纔沒輸,你在樂園我纔在天堂。筆記本上,陳念欠小北一次,欠的不是錢,不是飯,或許是大學聯考結束那天,他們本該同路牽手邁過十八歲的盛夏。而不是一個走在前,一個走在後。一個在鐵窗內,一個在鐵窗外。一個守護保護你的承諾,一個負罪走向沒有你的未來。

剛纔,我發信息給當年受過欺凌的同桌,告訴她最近有個電影叫《少年的你》上映了,推薦她去看看。她回我:好,不過估計這周沒空看了,得下週。

好的。

《少年的你》優質影評 篇四

結局一定被改過!

整部作品最大的問題出在結尾上。我敢說這絕不是曾導想要的結局。陳念一直想去北京,因爲她覺得去了北京可以“保護世界”,爲此她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所以她一直在忍耐。小北是個小混混,他窮盡一生也無法改變世界。但是他看到陳念有這個能力,所以他要保護陳念。這是小北說的“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陳念要保護世界,所以她必須贏。但是她輸了,因爲她犯了罪。爲了讓陳念贏,小北把所有罪攬在自己身上,成全陳念。故事到這裏發展非常順,接下來理應是:陳念最後贏了,她獲得了保護世界的機會,但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一個無辜的人爲她做了很多年牢)。而小北替陳念背了罪,他成功的保護了陳念。這樣整個故事是完整的,中心思想也是一致的。

但實際的結局是,陳念和小北都被抓了。陳念被抓,意味着陳念輸了,而小北沒有保護成功,也輸了。這就和之前的鋪墊完全相反。我覺得曾導不會沒有發現這一點。這樣的結局也導致之前的劇情線沒有收束,自殺的女孩,陳唸的家庭,小北的家庭,陳唸的被欺凌和忍辱負重,導致劇情是散的。

我不知道曾導是不是改了結尾,是不是有什麼原因和理由,但是現在的結局真不好。

我覺得導演最開始想要表達的思想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與忍耐(無數被欺凌事件),最終才能保護世界(立法並解決校園欺凌事件)。但現在的結局更像是:無論什麼理由,最終都逃不過法律。

兩星給了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的演技。本來我想給三星,但最後還是沒給出這一星。我比較失望,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太高了。我爲曾導感到可惜,本來這部作品是可以很好的。

20年的你》電影觀後感影評400字 篇五

校園暴力,一個我們渴望它消失但它卻永遠不會消失的話題。

嘲笑和排斥從幼兒園開始,誰說人之初性本善呢,誰說“他們只是孩子”呢,孩子的等級劃分、拉幫結派和打壓異己,偏偏是最原始最殘酷的。他們不像成年人僞善,所以他們看不起誰,討厭誰,就光明正大表現出來,光明正大地欺壓他,嘲笑他,孤立他,打擊他。

成年人的惡都帶有目的性,未成年人的惡纔是真的惡。

對犯錯的孩子選擇寬容,這是社會的善意。可當孩子傷害孩子,大人該怎麼辦?那被傷害的孩子呢?爲什麼他們的苦痛最終只能成爲別的孩子成長的踏腳石;成爲他們浪子回頭的標識?

作者還通過書中角色來喚醒那些對暴力視而不見的旁觀者:

“魏萊她們,在欺負我,你們看不到嗎?” 你們看不到嗎?爲什麼不做點什麼?你們爲什麼不做點什麼?!

所以,我希望看到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能夠完美呈現原著傳遞的東西,甚至比原著更優秀。

達到一定的社會影響,讓這個社會更美好一些,纔是一部電影存在的意義。

最後:

——小結巴,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護我周全,免我惶苦的人; 讓我在長大之前,不對這個世界感到害怕; 僅此而已。

《少年的你》優質影評 篇六

抄襲的你,如此作嘔——這纔是真正的沉睡魔咒!

我哭了——沒錯,是難看哭了。

爲了防止粉絲不看內容便一股腦說我故意黑,首先在開頭申明一下:導演基本功底絕對過硬。周冬雨、易烊千璽以及諸位主演這次的表現都全程在線。其中易烊千璽確實超出了我的預料,甚至可謂驚豔,潛力展現出來了,未來可期!而周冬雨毫無疑問最佳,已經成長到名副其實的影后級別的表現,hold住了整個人物。可惜,演技和鏡頭語言是整部電影唯二的優點,其中只有演技對得起全程135分鐘大銀幕,而這個故事絕對配不上主演們用心的演技。

再多嘴一句,如果你發自內心覺得電影好看,我是羨慕你的,誰不想看一部好電影呢?尤其是期待已久的,感覺花的錢也值了是吧! 進電影院的時候,我與你們一樣,也是懷着期待與好奇的心情。可能不同的只是我並非以粉絲的身份。

打一星只是代表個人不喜歡而已,我主觀想法是如何就會如何評,不受噱頭和風向影響。但不代表電影本身就是這樣,或許是我審美有問題,或許是我存在一定誤解。有看過的,想和我討論,消除我誤解,反駁我拙見的,請盡情。我接受一切合理且和氣的批評與反駁~

同時我也歡迎所有無腦噴我的留言,不會刪除(至於回不回覆則看個人心情咯),不過懇請想噴我的不妨看完全文再噴?不然我只會覺得很好笑hh。

不用只看了個標題就指我是針對原著卻來給電影打低分,事實上往後看你們就知道“原著抄襲與電影責任之間關係”只是我在最後才提到的問題,前面一大段說的都沒有論及到抄襲,只在談電影本身的問題。

以下使用了比較多問號、感嘆號,顯得我好像很激動的樣子,事實上在打字時確實如此,但不代表我不接受任何有道理的反駁。我等待着各位過來說服我(因您的合理反駁評論很有可能被淹沒於如汪洋大海的茫茫唾沫下,所以如果有想和筆者討論的歡迎私信)。

迴歸到電影本身,首先我想請問一下,影片定位是什麼?是校園暴力?青春言情?還是大學聯考生活?懸疑推理?亦或“致敬”《嫌疑人X的獻身》與《白夜行》?

在這135分鐘內,定位顯得非常迷離且散亂——當然了,觀衆的解讀是對作品的“再創作”,一部作品最終呈現給觀衆的模樣可以是沒有被固定限制的“定位”,通常這類作品比較兩極,不是很好就是很差,但是作者在創作時的出發點是不能沒有“定位”意識推動的,而在這部電影中我就感覺不到這一點。待我慢慢解釋,先讓我們觀衆的眼光聚焦於它的宣傳旗號:校園暴力、現實題材。

整部電影是以這麼一個敏感且“註定本身就有一定加分”的題材爲主打,它打着校園暴力的題材口號,從一開始就告訴你有一女孩跳樓自殺,然後引出同樣深受校園暴力其害的周冬雨,花了些許筆墨講述她在校園與校外遭到的暴力侵犯,然後她遇到了不知因何原因同樣遭到捱打的易烊千璽,從此二人在不斷磨合間開始了互相保護——其實前60分鐘的故事沒什麼問題,你想作一個校園暴力的鋪墊,首先講述反派有多狠,以美麗的外貌與蛇蠍心腸加強形象的反差(多嘴一句,長相有點像Angelababy),而清純卻家境慘淡的主角又有多慘,通過冰冷又直接的鏡頭煽起觀衆的情緒。

好了,該打的打完了,該有的傷痕妝也化好了,那麼緊接着呢?要知道,這些都是表面,並不是說你拍幾場校園暴力的直擊現場就可以稱之爲“關於校園暴力的現實題材電影”。何爲“關於”,就是你必須有能力與心思透過現象去挖掘本質,透過表面找到內在的原因。

而當我一心以爲男女主與警方這兩條線接下來該開始針對校園暴力現象作深入探討引人思考,並以現實的數據情況作基礎鞏固說服力的時候,情節居然開始講述男女主的調情了?!這時候我就有種藥丸的危機感了。

可惜還是我低估了編導離題的能力,完全沒想到在青春言情的突變畫風下居然還能填充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大學聯考片段?!

你弄那麼多尷尬的大學聯考片段和主題有關?能引起或輔以什麼共情?

可能有人會這麼說(同時也是我在觀看時候對編導意圖的猜測):這是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這是本土化的嘗試,證明了這是隻有中國才拍得出來的電影!

黑人問號???我尋思你這是《銀河補習班2》嗎?你這部片的主旨是講中國的教育問題嗎?是讓我們懷念大學聯考青春嗎?我完全看不出來諸如“吶喊助威、拍畢業照、考試現場”這些出現多次的片段與校園暴力到底有何關係?你單獨拿暴力事件出來,再另外單獨拍幾個中國大學聯考現場,血肉與骨架完全不嵌合,這叫什麼“中國化的校園暴力”?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以校園暴力、未成年人暴力爲題材的電影作品。我知道在中國不多,能上映也很難,但你真要拍一部僅屬於中國的校園暴力電影,是不是應該切入與校園暴力相關聯的中國情況。你有站在加害者角度客觀且冷靜地深究暴力行爲背後的心理問題原因嗎?你有講述過加害者是在怎樣的一個環境下成長的嗎?你有了解過家庭、學校、社會對她產生了什麼影響嗎?你有討論過現在我國法律和社會機制在相關問題上處理的弊端嗎?沒有!不過蜻蜓點水,一瞬即過。主要只是說了反派有多狠,周冬雨的臉有多慘,我卻完全無法產生共鳴,因爲你給不了我一個她們的形成來由。人物就像導演的符號,她們只知道要這樣做,而不知道爲何會這樣做。而我,同樣不是要how,而是要why!

OK,無所謂,如果你沒有能耐深入挖掘這些因素,那不如在另一面——亦即如開頭的暴力行爲表現部分——通過適當的藝術加工令它的張力更強一些,對觀衆的衝擊更大一些?通過簡單粗暴的觀感體驗“強迫”觀衆直面暴力的殘酷與黑暗,也能引導情緒的波浪。

但是,你仍然沒有做到。

其中所用的暴力表現形式不過是在網絡上散播訊息,鏡頭一閃而過,又或不斷跟蹤你暴力你,這都是在諸多校園暴力題材電影中很普遍很基本且應有的表現。

校園暴力除了熱暴力,還有冷暴力,現實中暴力的形式手段有很多種,而在本片中呈現的更像是未曾在生活中經歷或瞭解過,僅僅從新聞或其他媒介加上主觀的想象形成效果。

還是說回如何加工吧?我也說不清楚,但我相信如果用一些例子來說明對比,大家會有更清晰的認知:

例如同爲相關題材的韓國電影《記得我》,同樣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它主打最後的反轉,所謂“未成年人暴力”只是作爲背景,沒有深入探討的意圖。但是它在暴力的呈現方面能引起我來自心底最原始的憤怒,引起一種意欲親手手刃惡人的衝動;

再例如《小委託人》,小男孩臨死前相機拍攝到的那一幕,是無比具有張力的;

《白小姐》中女童的慘狀同樣……

其實優秀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無論是校園暴力,還是其他社會暴力事件題材的電影,可拿來參考的實在太多了,在這裏只是舉了幾個我個人近期觀看過的,且認爲沒有對社會問題作嚴肅鑽研但非常能引起共鳴的作品。它們的優秀就在於針對“暴力”這一點進行感染力最大化。

如果你不想或不能作太嚴肅深刻的探討,就最好在這方面有能引起觀衆情緒的表現,或者嘗試走《藥神》《嘉年華》《狗十三》的結構。可惜,本片沒有……

影片過了一半的時候我就有種感覺,整部電影彷彿都在圍繞着核心兜圈子,無奈核心包圍得相當緊實,而你僅僅隔靴搔癢刺不進去。我不懷疑導演的硬實力,鏡頭等各方面都處理得不錯,但在這樣一個情節發展下,反而讓我覺得架空了現實,地基不夠牢固,而開頭周冬雨陰沉着臉如行屍走肉走過去爲自殺女生蓋衣服只是導演的一種故作深沉。

所以,這不僅不是一部“中國化的校園暴力”電影,也不是一部合格的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不要拿什麼“廣電總局”爲藉口,據我所知本片只剪了3分鐘左右,剩下了135分鐘。剛開始還有點惋惜,看完之後我甚至認爲剪得還不夠,到100分鐘就差不多得了,也不會讓我如坐鍼氈。如果編導真的有實力,即使在限制下,也不應該呈現如此糟糕的故事。如此糟糕的故事呈現,絕對無法拿別人當擋箭牌。

但它的糟糕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劍走偏鋒”,完全沒有想到接下來的劇情走向竟達到令人忍無可忍怒髮衝冠的髮指地步。

後段才發現,原來校園暴力只是個背景幌子,更離譜的是直接融梗兩部在中國如火如荼的暢銷小說,電影與其套路結局、表現形式基本都一樣,屬於極不討喜的投機取巧,換湯不換藥,我不得不全程司馬臉以表尊敬。

雙棲共生的關係、過失殺人後幫忙處理屍體的情節、不在場證明的設定、裝作跟蹤狂投案頂罪的發展、女主良心過不去最終自首的結局——主線邏輯的結構和發展等等等等,恕我直言不諱,這不是致敬,也不是借鑑,它就是在抄襲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與《白夜行》!

首先說明一下,我知道這部電影改編自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此書在豆瓣的評價已被多人指爲抄襲,且這位作者過去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有與原著直接作對比的抄襲實錘,是真真正正洗不了的。當然了,你或許會說小說是小說,電影是電影。那麼,改編抄襲作品的電影就沒有責任了嗎?我認爲不是的。如果說在電影組不知情的情況下拍攝,那或許情有可原;問題在於易烊千璽爲白夜行點過讚的歷史證據確鑿,且從電影畫面安排來看劇組對兩部著名作品不知情的可能性不高。

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完全沒接觸過《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也絲毫未曾瞭解過它與東野的關係,但在觀影過程中,劇情自然而然就令我想到了東野的作品,電影結束後上網搜索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個背景。所以不用再說我是先入爲主來作主觀偏激的評價了……客觀事實上劇組爲抄襲的原著IP付了天價的費用,助紂爲虐,助長了扭曲的創作觀念與非常不端正的風氣。而這樣的成品毫無深度、技術(當然並非指導演與演員的專業領域硬實力)、原創可言,電影改編後的節奏與脫離主題邏輯渙散的情節過渡更是慘烈。所以我認爲背大鍋的是原著,但該噴的電影仍然該噴。

所以很抱歉,我知道包含導演與演員在內的主創團隊的用心良苦,我無比肯定你們的努力,也並非說鏡頭與演技無法加分,我不否認這部電影有好幾處優點。但真的很可惜,我作爲觀衆決定的評價在於成品質量如何,而不是你拍攝過程有多麼努力。或者也可以說,只有你的成品優秀,我纔會更進一步去了解背後你有多努力。而抄襲是原罪,爲了抵制抄襲,必須一星。所以你拍了這麼一個故事就只能無奈背鍋了。

好,凡事以辯證思維看兩面,上述我只指出它抄襲的問題,接下暫且不論,退讓一步海闊天空,仍然迴歸到故事本身。因爲如果你抄襲抄得好,那起碼也不會被噴得很過分是不是~~~

但我還是想問:你最後搞這麼一出抄襲故事和你開頭“校園暴力”的主題到底有什麼關係?對,我知道——是因爲校園暴力所以反殺,但這只是引出你最後“懸疑風”+套路煽情的導火索,完全不是服務主題的產物!後半段懸疑推理的部分對主題有什麼首尾相連,還是什麼畫龍點睛,昇華主題,又或者是回收伏筆鋪墊啥啥啥的?什麼都不是。

開頭與結尾女主成爲了教師的戲份完全有理由刪掉。所謂“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後一句我能理解,但對於前一句我是真的無力吐槽了,爲何有如此假大空的口號呢。且一個成年高中生過失殺人後留有案底長大還能考取資格證當教師,作爲一個法學生表示,很有難度吧……

好,我也不說你後面與主題有啥關係了,我就單說你的推理和逆轉的水平:很爛。沒錯,是很爛。有多爛不知道嗎?

真不要以爲隨隨便便拿車子、指紋、不在場證明這些作個簡簡單單的推理和明眼人乍眼都能看穿的隱情作懸念就有模有樣的感覺,其實只是很小兒科的運用。更何況這是抄襲的套路,而原作的詭計和線索、彼此之間的博弈可是高明得多。放到這部片,編導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這些“道具”。

沒錯,就如警官在影片中責罵男主一樣:很愚蠢。

這段話倒是全文我最有底氣說的,至於爲什麼,你不用質疑我對懸疑推理這方面有多瞭解,何不點開主頁,便明瞭。

說實在的,我看的過程中全程跳到東野的作品影像中去。如果沒有看過那兩部經典作品,可能真的會被感動,我承認。但是,講道理,真的相形見絀……同時我又想到,如果國產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給這位導演按照這樣子來拍,我敢肯定絕對比蘇有朋已經正宗改編的要優秀不少。

而最大問題就在於,你這是《少年的你》啊!

所以到最後,我還是那個問題:我想請問一下,影片主題定位是什麼?是校園暴力?青春言情?還是大學聯考生活?懸疑推理?亦或“致敬”《嫌疑人X的獻身》與《白夜行》?

不妨多加一個:以上幾方面有哪點達到一定完成度了?

我是在首映日早上9點40分觀看的電影,算是相對較早的那一批了吧?看完寫短評的時候豆瓣還沒有出分數。但是之後——好吧,我也是看到這個8.7分的開局有點如魚刺哽在喉中,實在不吐不快,所以才寫下了這篇長評。或者這部片不如我主觀認爲的那樣垃圾,但是各位(包括製作組)試問一下自己,8.7的評分,不管對不對得起觀衆,但能對得起其他人的其他電影作品嗎?

ps:今天早上看完少年還看了渣渣輝的《催眠:裁決》,彷彿看了一部超級英雄大片。呵呵,一天內在電影院看了兩部一星大片,真的是歷史級別的壯舉了~

沒有想過這篇評論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但被頂了上去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不少人與筆者有同感吧……只是高處不勝寒,不知此文能堅持存活到什麼時候呢?

《少年的你》優質影評 篇七

少年的浪漫,倔強而堅定

1、撞梗。白夜行和嫌疑人X獻身,太經典,不得不說。但個人覺得應該是撞梗或者漢化,見仁見智。不過說實話,本作對於男主的塑造確實不如白和嫌,畢竟主題是抨擊校園霸凌,塑造人物的重點是女主,這一點也不可厚非。(不給分)

2、美術。除了動不動懟大臉的特寫,其他部分的美術真的很OK,風格既潮又浪漫,像少年一樣,最喜歡結尾處在警車上男女主臉上流動的光斑,彷彿這個世界終於捨得讓他倆偷得一點光。(給一分)

3、演技。周冬雨不用說,從來沒讓人擔心過的演技,不管怎麼扭曲邋遢都真實得可怕,舉重若輕,歇斯底里又不會用力過猛,司馬臉都能演得如臨深淵,小姐姐的演技真的是不給對手戲活路。四字的演技相比之下就真的一般,嚴格起來只能給及格分,有些臺詞講出來莫名喜感,但幸虧角色設定給力,四字的少年感又是老天給飯吃,加分不止一點點。還是那句話“全靠同行襯托”。(給一分)

4、浪漫。這片子太浪漫了,關鍵是這種無限貼近真實的浪漫,咱還真的很少看啊。我們經歷過大學聯考,我們也見過困於現實牢籠的少年,只爲一人奮不顧身的倔強和堅定。但我沒見過,這兩個場景互相交錯重疊,成爲密不可分的故事框架。真實引人共情,浪漫使人嚮往。我們也曾經爲了大學聯考拼盡一切,卻鮮少有一個少年爲我們拼盡一切。(給一分)

5、現實。拋開本作可能爲了正常上映做出了劇情改編和妥協不談,本作的主題表達很到位,劇情矛盾雖然是校園霸凌、原生家庭和應試教育,但也通過許多邊緣人物展現了更多的社會問題,留守少年教育、家庭暴力、性侵、女性對於性侵受害者的偏見,這些現象不應該只是某個新聞製造的熱點,當更多的文藝作品開始討論、揭示這些問題,人們纔會注意到它們,更多的關注它們,纔有可能去改變它們。(給一分)

《少年的你》優質影評 篇八

真實的青春,生命的完成

這部電影,要講的不是什麼青春疼痛。它看似邊緣化的題材,呈現的其實是你我都親歷過的真實。說它真實,是因爲他所展現的青春不僅僅是青春那麼簡單。單純地以青春期、疼痛、懷舊爲商業賣點,只能讓觀衆看到一個符號化的青春,那樣的片兒所展現的青春,是抽象的,是淺顯的,是爲拍而拍的。然而大多數人的青春並非一個符號。其實本身把青春題材單獨隔離出來就是不對的,它跟童年、成人等其他人生階段一樣,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通常,我們習慣性地忽略了它;但一旦某個時候注意到它,才發現關於它的記憶一直靜靜地躲在某個角落裏,從不曾離開。說它真實,是因爲它有紀錄片的質感,影片剛一開頭,緊張感、壓抑感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彷彿把我帶回了幾個月前的壓抑歲月,儘管現在看來,它好像過了很久很久了一樣。大多數人的對高三的感覺,其實還是熬,熬過這段艱難的時期,就自然遇見了曙光,這是家長從小灌輸給我們的觀念。可就像陳念說的那樣,從來沒有哪一堂課告訴你如何長大,這其實也是這部電影一直在探討的主題:校園與社會,迷茫與堅定,上進與墮落,罪惡與救贖,淚與笑,黑與白。導演沒有告訴觀衆哪一種是對的、是應該遵循的,是符合社會的普適價值觀,他只是運用迴環往復的片段式倒敘、感傷與反諷的手法,不動聲色地將一個因校園欺凌引發的社會悲劇呈現在觀衆眼前,像剝開洋蔥般一層層接近事件的真相。當真相昭然若揭,故事也就結束了。陰沉基調、壓抑感與無力感一直貫穿電影的始終。校園可能是樂園,也可能是欺凌者的樂園。很少有人能拍着胸脯說,自己從小到大沒有被欺負過一次;包括那些校園霸凌者。很大程度上,那些校園霸凌者自己本身也有被欺凌過的經歷,在青少年階段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身心也受過嚴重傷害。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非黑即白的,找不到第三種與世界調和的方式。他們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冷漠,唯有自己也冷漠,才能與世界和解。他們的選擇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包括陳念,包括小北,包括魏萊——他們要麼忍耐和對抗這個世界,要麼就像胡小蝶一樣,否定這個世界。說它真實,是因爲在這部電影裏,我無法單純批判任何一個人——連一開始被認爲很婊的魏萊也是如此,事實上我爲她感到悲哀:她的家庭教育其實是失敗的,她的母親教給她的不是平等與尊重,而是等級和對立:要麼居高臨下,要麼嫉妒陷害。她和他父親之間也沒有交流和理解,而是隔離。在這樣的非黑即白中,魏萊自然習慣了猜忌,她崩潰了,於是把暴力施加給另一個人,來獲得片刻的扭曲化的輕鬆與自我釋放與安慰。小北則更像一個純粹的悲劇,他只能憤怒地在這滿目瘡痍的狗日世界裏踽踽獨行。可他沒有想到陳念有一天會像一道光一樣闖入他的黑暗的世界,爲了那道光,他甘願變成一簇火,去燃燒自己的全部生命。陳念則是一個矛盾體,她選擇了默默忍耐,但又希望跳脫出來,走向更大的世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北和陳念都是反抗者,只不過陳唸的反抗是隱忍,小北的反抗是決絕。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陳念與小北不是愛情,不是友情,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關係:需要與被需要。這樣的愛,很難用什麼具體的情感來界定,而更像是靈魂上的相互依偎、抱團取暖,一如《白夜行》中的亮司與雪穗。不論是亮司還是小北,他們都通過如出一轍的滅亡的方式,來實現生命的自我完成。說它真實,是因爲本片也在於觸及了校園霸凌這類社會問題的痛點,這也是其深刻之處所在。校園欺凌並非個例,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普遍存在,原生家庭是一個重要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無論是魏萊扭曲化的家庭教育,還是小北家庭的缺失,亦或是陳念家庭生活的艱辛與矛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另一個社會原因則是忽略。校園欺凌不容易被發現,司法程序也不好介入,只好教育部門來管;教育部門也不好專門派人來查,只好讓老師負責,老師管不了那麼多學生,只好讓家長自己來管,然而很多家長都忙着打工,這樣又回到了家庭問題上。如果說校園霸凌是全世界普遍的校園問題,這一段探討則是中國式校園欺凌的原因。在這部電影的環境下,它來得恰如其分。可能是出於情節和觀衆考慮,影片還是把重點放在渲染故事的悲劇性上,並沒有再對背後原因做進一步探討。但也正是這樣的側重,使得這部影片特別地深沉而扭曲。另,導演的敘述方式很巧妙新奇,同時太多的碎片式敘述和情節跳躍,也要求觀衆必須全程集中注意力。但鑑於這種類型的題材影片在國內市場的突破,無論有沒有後繼作品超越,《少年的你》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對於這樣一部優秀作品,你我要做的就是買一張票,坐在影院,跟隨着那黑暗中的兩雙眼睛,靜靜地感受與思考。也許這就是好電影帶給我們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