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袁隆平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25W

觀看袁隆平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2021袁隆平電影觀後感 篇一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回顧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心懷“禾下乘涼夢”,秉着“躬耕田壟情”,畢生辛勤耕耘,讓上億人口擺脫飢餓,用一生爲這句話寫下了註腳。我們要讀懂袁隆平院士“平凡”背後的“不凡”,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敢爲人先的創新創造、樸實無我的奉獻精神,寫就不凡人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親歷過饑饉歲月的袁隆平懷揣着“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理想,決心向“飢餓惡魔”發出挑戰,深紮實踐熱土,努力發揮聰明才智,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用一生的實踐讓水稻高產成爲現實。大廈巍然屹立,是因爲有堅強挺立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爲有指引方向的羅盤;列車奔馳千里,是因爲有堅固鐵軌的引導。對於我們共產黨員來說,理想信念就是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氣之魂。無論局勢如何變幻,歲月如何變遷,因爲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撐,我們就能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黨員幹部要堅定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操場裏跑不出千里馬,花盆裏長不出萬年鬆。”袁隆平院士憑藉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做到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雙結合”,推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先賢荀子在《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試想,如果沒有在平凡崗位上鍥而不捨、日積月累的創新創造,哪有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就斐然。作爲黨員幹部,我們要勤於“下田”、善於“蹲苗”、敢於“拓荒”,努力從實踐中汲取“創新”之經、“闖關”之法、“奪隘”之策,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爲的硬脊樑、鐵肩膀、真本事,努力做敢於擔當的排頭兵、善於作爲的領頭雁,以水滴石穿的韌勁和迎難克難的姿態踐行爲民之情,實現報國之志。

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帶領中國科研團隊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超級稻單季畝產從700公斤攀升到2020年雙季畝產1530.76公斤,“東方魔稻”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紀錄,讓中國人更加端穩了自己手中的飯碗。凡事貴在堅持。因爲袁隆平院士堅守一個初心、堅定一個目標、堅持一個崗位,發光發熱,奉獻自我,纔得到了人民羣衆的廣泛讚譽和國家的至高表彰。每個人都期待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希望能夠成就非凡的事業,但社會的發展需要千千萬萬的鋪路石,需要恪盡職守的螺絲釘。只有將個人發展的“小我”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大我”之中,人生價值才能充分展現。作爲普通黨員幹部,我們不僅要善於在工作上“爭”,爭表現、爭幹勁、爭實績,更要在名利上“讓”,讓虛名、讓浮華、讓私利。人生因爲“爭”更加飽滿而熱情,因爲“讓”更加純粹而崇高。

接續奮鬥,是最好的紀念。我們要從袁隆平的“不凡人生”中汲取成長力量,播種爲國爲民之夢,涵養創新創造之能,積蓄苦幹實幹之功,在爲民造福、奉獻社會中發光出彩。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400字 篇二

這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同學一起去階梯教室觀看《袁隆平》這部電視,看完這部電視,大家都深有感觸。

片子主要講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衆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爲自花傳粉而無雜的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的課堂上來。之後,他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從那時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時間,卻仍沒有達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氣餒,吸取了這6年以來的教訓,終於達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業,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麼一丁點兒難的題目,我就去請教爸爸,不多考慮什麼,但等爸爸做出來題目之後,我才發現這道題是多麼的簡單。以後我一定會多思考再請教。

袁隆平堅持不懈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上,我會學習他,做一名和他一樣的人。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三

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樣榮光,那樣威武,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欣賞之餘,難免有一種羨慕的涌動。可是我們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長道路都有一段艱辛的歷史,甚至不爲人知。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他也不例外。

前幾天觀看了《袁隆平》電影,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小老頭,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對他產生敬意。是啊,一個科學家能如此的專注,潛心研究出一種成果,從而造福了廣大的老百姓,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他曾經是一個性格倔強的農科院的大學生,爲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間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甚至不惜拋下妻子和兒子,把研究陣地轉移到海南島,克服種種困難,終於研究出優良的水稻品種,產值每畝上千斤的好收成,實現了自己的宏偉志向!

現在的人們生活在蜜罐子裏,什麼都可以隨手拈來,豈不知這些都是別人的勞動果實,我們自己又有什麼奉獻呢?我們不能滿足現狀,只有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努力,那怕是收穫甚微,那也是自己奮鬥的結果,所以我們應以次爲契機,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點功夫,比什麼都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