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11W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多篇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一

2021年5月22日是日月同悲的一天,當日下午1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在長沙溘然長逝,享年91歲。

當全國人民得知這個悲痛的消息時,各大媒體以及朋友圈,看到的是鋪天蓋地的對袁老的不捨、憧憬以及感激之情。在長沙,許多人夾道送別袁老的靈車,哭嚎出內心的痛別。還有許多人在袁老曾經就讀的西南大學的雕像前獻花。袁老一輩子幾乎都是面朝黃土地躬耕在稻田裏,一生都在爲人民能夠吃飽飯而努力奔走着,因爲這樣,祖國和人民也記得他,祖國和人民會永遠記得他。

而我作爲21世紀的90後,瞭解袁隆平爺爺是“雜交水稻之父”,可是我對於他老人家的生平和水稻的研究事蹟瞭解的並不透徹,這驅使我觀看《袁隆平》這部紀錄片,深入地瞭解他的生平故事,瞭解他的“禾下乘涼夢”。

走進這部紀錄片,瞭解到,當袁老在安江農業學校教書時,他關於水稻的種植理念和同校的劉老師的種植理念大相徑庭時,劉老師的課堂門庭若市,而袁老的課堂門可羅雀,只剩下了一個學生董婕,也就是後來袁老的老婆,不過在真實生活中,袁老的老婆的妻子叫鄧則(鄧哲),電影裏叫做董婕,至於爲什麼在電影裏面要改名,這也是觀看電影的我頗爲狐疑的一點。即使大部分學生青睞劉老師的課堂,袁老在水稻種植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董婕一起關注自己培育的水稻,當看到那株水稻有230粒種子時,他們的歡呼和雀躍,就是田野上最美麗的風景。

在培育高產的水稻上的道路上,袁老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其間遇到很多挫折。紅衛兵砸家,破壞供研究而種植的水稻,試驗田被毀壞,以及水稻產量遲遲未增,這條道路走起來是艱難的,但是袁老義無反顧地堅持往前走。

某日,當他去一個學生家裏家訪時,學生的妹妹突然肚子疼,因爲長期沒有吃飽,便蹲下了身。袁老了解之後,給了小姑娘一個冰,可是小姑娘卻不捨得吃,說要等肚子餓得癟癟的再吃。當袁老在學生家裏吃飯時,小姑娘想要搭凳子去拿樑上的水稻種子給袁老吃,卻不慎摔了下來。我想,袁老看到這些畫面,無不堅定着他繼續研究高產量水稻的決心和信念!我想這些畫面,都是激勵着袁老想要解決人民“吃不飽飯”的動力吧!

有才華的人,也總是有着自己的個性和魅力。袁老在培植高產水稻的道路上,儘管困難重重,甚至他也不清楚自己最後能夠成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躬身於田野上,研究水稻,希望能夠解決人民吃飽飯的難題,他老人家的身上彰顯的有一種韌勁。除了對水稻的專情,袁老似乎也是一個別有風情的人。

他會在田野上拉小提琴,還會說英語,講起話來幽默風趣,做事有着自己的獨立思想,雖然與袁老素未謀面,但通過電影裏或者視頻裏看到的袁老,感受到他的與衆不同和別具一格。我們有這樣的一位同胞,有這樣的一位惦記着人民的前輩,我們是多麼幸運的華夏兒女。

觀看影片,除了對袁老對水稻的執着研究所感動之外,還爲他的心中大愛所折服。袁老研究雜交水稻,便是爲了解決人民的吃飽飯的問題,但是他不僅想解決中國人的吃飽飯問題,甚至走出國門,無私地將雜交水稻技術帶出去,讓全世界更多人可以解決吃飽飯的問題。看到他無私地心憂全世界人民的吃飽飯問題,那一刻,他不僅是我們的袁老,更是全世界的袁老。爲他的胸襟和大愛所動容和折服!這是一名令我們感到驕傲,並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前輩!

影片中,也看到了袁老的遺憾。在他父親去世一段時間之後,他的妻子才告訴他這個事實,因爲他父親叮囑不要告訴他,因爲他忙,他要做大事。父親去世,自己卻不能知曉,這對於袁老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遺憾。正在他將汗水灑向稻田時一些無可挽回的遺憾也爬上了他的心尖。

看完《袁隆平》這部影片,袁老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立體和具體,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大家對袁老的不捨和感激。因爲他是除了父母、我們自己,另一個關心我們是否能夠吃飽飯的人。雖然我不曾經歷過食不果腹的那個年代,但是在我的父母的講述下,也大約瞭解他們那個食不果腹的時代。能吃飽飯,是多麼簡單又樸素的願望。而在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有這樣一個人爲人民吃飽飯而憂心,又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袁老一生躬耕田野,形容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只爲一事來”同樣可以用在袁老身上。除了袁老,還有許多人的一生都奮戰在一個領域,比如同日去世的99歲高齡的肝膽之父吳孟超院士,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原子之父——錢三強,導彈之父——錢學森等等,這些人一生致力於科學的某個領域,爲我們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和他們相比,我們就是世間的螻蟻,微不足道。可是小小的我們,也可以有大大的夢想,我們雖不可能成爲另一個他們,但是我們可以追尋他們的光,去發出自己的光,同樣也可以在這個社會創造出一定的價值!

這些爲祖國和人民奉獻一生的人,不僅需要我們記住,更需要化作指引我們奮力前行的光,牢記他們的光榮,獻出自己的使命!

偉大的人民前輩,你們一路走好!你們的夢想,後繼有人!

2021袁隆平電影觀後感 篇二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用一生踐行初心的生動註腳。如今,當我們站在稻禾的土地上仰望星空時,我們應該以“做一粒好種子”來悼念心懷“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院士。

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袁隆平,從小經歷了災荒戰亂,所經之處看到的都是荒蕪的田野和滿目瘡痍的土地,從那時起,他就立下“讓中國人吃飽飯”的誓言。報考大學時,父母都不同意他報考農學專業,他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面對國家糧食非常短缺的現狀,於是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種田”,哪怕在病重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稻子的長勢,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發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稻田裏的守望者心中時刻裝着國家和人民。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肩負起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擔當,繼續堅守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底色,在祖國的稻田裏做一粒好種子。

科學探索的路從來都是漫長而艱辛的,沒有汗水和辛勤換不來豐收和喜悅。“下田”是他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他常說電腦和書本里面是種不出水稻來的。正是因爲“下田”的本領高強,讓當時即將本科畢業的李建武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而後被破格招錄爲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袁隆平院士的這一選材標準,激勵着學生們埋頭麥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今,人民羣衆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已有90高齡的袁隆平每天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邊“打卡”,他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在工作崗位上深耕厚植、厚積薄發,繼續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拓前進,在祖國的稻田裏做一粒好種子。

面對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難題,他說:“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他以科學的膽識和眼光,無懼“這是對遺傳學無知”的嘲笑,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探索。但夢變成現實,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勞動和努力。通過不懈地觀察、尋找、探索,1970年,最終在海南島發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隨後,經過團隊三年來的反覆實驗,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宣佈,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取得成功。從1964年開創雜交水稻研究到2020年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正是一次次的突破與創新,才能讓水稻的畝產量持續攀升,這就是敢爲人先、勇於創新的力量。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崇尚科學、勇攀高峯,繼續引領科技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在祖國的稻田裏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院士帶着夢的種子走了,卻將理想、奮鬥、創新的種子留給了我們。回眸他的一生,爲祖國和人民做得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銘記,誠如他所言,我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一粒好種子,躬行實踐、厚積薄發,不辜負時代的擔當。

2021袁隆平電影觀後感 篇三

袁隆平常說“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因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堅持,纔有了他的信念堅定、矢志不渝,纔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臉,纔有了水稻高產夢的實現,“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爲了實現夢想,他從未停止過向前探索的腳步,用一生致力於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他卻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詮釋着什麼是信念堅定,什麼是矢志不渝。他信念堅定,不管碰到怎樣的難題和困難,他都不變方向、穩紮穩打、逐一攻關;他矢志不渝,一直堅持下田,只爲心中所夢。向他學習,就是要如他一般聽黨話、跟黨走,做勇敢的“追夢人”。

風吹過稻浪,總能看到一個樸實無華的背影,時而如普通農民般辛勤勞作,時而在田裏現場記錄水稻的相關數據,時而在爲身旁的其他研究院或者學生耐心講解着。那背影便是稻田裏的“耕耘者”——袁隆平。一縷米香裏,有他的懷揣夢想、辛勤付出;一陣稻浪裏,有他的腳踏實地、勇敢逐夢;一方禾田裏,有他的悉心呵護、用心照料。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大大的突破裏藏着他的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不辭辛苦。淌下的是汗珠,換來的是飽滿的穗子;付出的是努力,收穫的是端穩的中國飯碗。如他一般腳踏實地、不辭辛苦,才能在耕耘中有所收穫、在創新中不斷突破、在奮鬥中成長進步。

袁隆平23歲時就說過“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字裏行間流露出他濃厚的爲民情懷。從起初發現“鶴立雞羣”的飽滿稻株的異常欣喜,到百試無果的曲折低落,再到走入正軌後的漸入佳境,他一直走在“讓大家吃飽又吃好”的路上。倘若沒有他心中時刻想着國家和人民,一心爲民、無私奉獻,就沒有那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成果,就沒有雜交水稻的應用與推廣,就沒有風吹稻浪時的芬芳。最好的紀念就是向他學習,最好的致敬便是如他一般。如他一般時刻與人民羣衆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當好“服務員”,把羣衆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好,真正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讓我們如他一般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四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電影之所以感人,歸根結底的原因只有一個——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勤勞、堅韌、仁愛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就以這次電影發佈會爲例,那麼多的媒體記者,發佈會一結束,全都離開,趕回去發稿子。可是他們連電影都沒看,又如何能寫出感動人心的稿件呢?曾經踏實的中國人,在如飛的社會節奏裏,早已經變得浮躁,又怎麼能獲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爲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癡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着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爲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正是中華文化裏,“以天下蒼生爲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麼虛僞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爲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爲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爲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裏是行不通的——現在爲什麼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裏,袁隆平因爲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爲人類造福,爲何不可拿來我用?如果按照電影中這幫弱智革命派的邏輯,蘇聯的人造衛星技術,源於納粹德國的火箭飛行技術,技術到底算誰的?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是代表了社會主義的先進,還是納粹制度的成功?

以劉老師爲代表的幾個水稻專家,就是這一類人。他們自己無能,卻佔據着位置。這還不算,他們還要極力破壞別人的事業,限制別人的能力,讓別人也一事無成。大家都一樣無能,他們的無能看起來才正常,纔不會被關注,他們的地位纔不會動搖。劉老師因爲怕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毀掉,寧可損失國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極點。“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這個風,不是來自敵對方向,而往往是來自自己陣營。這種醜陋的中國精神,貫徹在無數的中國人中間,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爲這個精神,中國屢受列強欺壓,被英法聯軍打,被八國聯軍打,被日本鬼子打。因爲這個精神,中國屢遭外商打壓,一些醜陋的中國人,爭相在外國人面前獻媚爭寵,卻對於自強的中國人,明槍暗箭,除之而後快。如果說,中國人不能夠根除這種劣根性,那中華崛起夢就永遠只能是一個夢。卑劣的小人們,把無數的袁隆平扼殺在萌芽裏。以至於今天我們對於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她應該產生千千萬萬的袁隆平纔對。那些被扼殺了的天才,都毀在這些中華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纔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爲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果靜林們已經開始努力了,我們難道就只想旁觀?爲了祖先的光榮,爲了國人的幸福,我們需要爲重振中華精神做點什麼!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五

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樣榮光,那樣威武,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欣賞之餘,難免有一種羨慕的涌動。可是我們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長道路都有一段艱辛的歷史,甚至不爲人知。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他也不例外。

前幾天觀看了《袁隆平》電影,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小老頭,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對他產生敬意。是啊,一個科學家能如此的專注,潛心研究出一種成果,從而造福了廣大的老百姓,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他曾經是一個性格倔強的農科院的大學生,爲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間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甚至不惜拋下妻子和兒子,把研究陣地轉移到海南島,克服種種困難,終於研究出優良的水稻品種,產值每畝上千斤的好收成,實現了自己的宏偉志向!

現在的人們生活在蜜罐子裏,什麼都可以隨手拈來,豈不知這些都是別人的勞動果實,我們自己又有什麼奉獻呢?我們不能滿足現狀,只有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努力,那怕是收穫甚微,那也是自己奮鬥的結果,所以我們應以次爲契機,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點功夫,比什麼都有意義!

2021袁隆平電影觀後感 篇六

得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逝世的消息,無數人淚水模糊。袁隆平院士德高望重、婦孺皆知,是他這位一生紮根於土地的“農民”,以畢生的奮鬥,讓無數的人們擺脫了飢餓,對中國、對全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就是我們中國的明星,大家要向他學習。

“追星”就追“8117”,因爲他是明亮的“愛國之星”。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飢餓鬥爭的歷史。捱餓,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記憶。出生於舊中國的袁隆平,因路遇餓殍而立志學農,“讓所有人遠離飢餓”是他立志報國的終身追求。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和追逐,他以傑出的貢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愛國之星”,養浩然之氣、立鴻鵠之志,投身新時代,拿出新干勁,把“愛國”二字落實在行動上。

“追星”就追“8117”,因爲他是明亮的“敬業之星”。他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下田,是他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科學探索永無止境,只有勇於實踐、崇尚實幹,才能更好地引領科技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敬業之星”,以滿腔熱血幹好本職工作,當好社會大機器的一顆“螺絲釘”。

“追星”就追“8117”,因爲他是明亮的“奉獻之星”。“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即使在今年4月初,91歲的他,在病牀上還在時刻關心試驗田裏的稻子長得好不好,問醫護人員天氣怎麼樣、外面氣溫多少度。他的一生,就像一粒“金種子”,播撒在華夏大地,“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是億萬人民帶來“吃得飽、吃得好”的福祉。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共和國勳章”是對他卓越貢獻的褒獎。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奉獻之星”,以不變的初心使命奉獻青春和熱血。

“追星”就追“8117”,因爲他是明亮的“夢想之星”。袁隆平一生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一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在他的夢想裏,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顆粒像花生那麼大,全人類都不再有飢餓。2020年,他帶領團隊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雜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等國家大面積種植,他的夢想正在不斷實現。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夢想之星”,以夢爲馬,不負韶華,爭當拼搏進取的“追星人”,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向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400字 篇七

這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同學一起去階梯教室觀看《袁隆平》這部電視,看完這部電視,大家都深有感觸。

片子主要講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衆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爲自花傳粉而無雜的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的課堂上來。之後,他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從那時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時間,卻仍沒有達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氣餒,吸取了這6年以來的教訓,終於達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業,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麼一丁點兒難的題目,我就去請教爸爸,不多考慮什麼,但等爸爸做出來題目之後,我才發現這道題是多麼的簡單。以後我一定會多思考再請教。

袁隆平堅持不懈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上,我會學習他,做一名和他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