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鋼琴課》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7.05K

《鋼琴課》觀後感精品多篇

鋼琴課影評 篇一

電影《鋼琴課》講了一個愛情故事,一個婚外情的故事。婚外情總是引起爭議,所以這片子的觀念有些人很贊同,有些人很反對。本來看完電影沒有什麼太大感覺,看了幾篇影評的褒貶不一,又想了想這部片子到底講了什麼:鋼琴在影片中只是個意象,女主從小莫名地不願意與外界交流,選擇彈鋼琴作爲與外界交流的方式。與外部世界溝通是人在社會中存在的一個基礎。因此,鋼琴的象徵意義是女主的生存基礎。女主可以不要衣服、廚具,但不能不要鋼琴。隨着故事進展,男主Baines讓女主教他彈鋼琴,一堂課換回一個琴鍵。但每次課上,男主並沒有學鋼琴,而是慢慢爲女主打開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門。越深入的接觸可以換回越多的琴鍵,但實際上鋼琴對女主的重要性越來越小了。她開始渴望不通過鋼琴與外界交流,當Baines把鋼琴還給她後,她還是忍不住要來找Baines。她甚至卸下一個琴鍵作爲定情信物!可徹底顛覆小時候建立的價值觀是需要掙扎的,當女主被男二Stewart切斷一根手指後,她應該經歷了內心的激烈碰撞,斷了指頭、無法彈琴,就不能與外界交流,生命似乎不再有意義,鋼琴連同自己最好都沉入海底、做個了斷。當她被救起後,她獲得了重生,開始像幼兒一樣學習說話,Baines陪伴着她,不再需要鋼琴作爲交流工具。

網上的資料顯示,“《鋼琴課》導演簡·坎皮恩隨着對劇本思考的深入,越發明白必須要有一個客體來賦予故事以特殊性。於是,她在諸多方案裏選擇了以鋼琴作爲客體。簡·坎皮恩表示之所以選擇鋼琴,是因爲鋼琴不僅是文明的象徵;而且從視覺上看,鋼琴與新西蘭土著人的生活也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從這個角度看,把鋼琴解讀爲一個意象應該沒有大問題。所以《鋼琴課》是不是講了一個愛情故事呢?如果是愛情故事的話,再次證明“真正喜歡的人,是能讓你對他/她敞開心扉,他/她爲你打開通向新世界大門的人。”

再說一點爭議,就是女主爲什麼喜歡外表粗魯情慾強烈的男主Baines,卻不喜歡斯文有禮也關心她的男二Stewart?其實根據“真正喜歡的人”的準則便可知緣由。影片中也給出了多處對比。

(1)Stewart拒絕將衣服和廚房用具扔掉,而寧願把女主深愛的鋼琴留在海灘上;Baines在女主的央求下帶她去海灘找鋼琴,並觀賞她的演奏而迷戀上她。

(2)Stewart不顧女主反對,以鋼琴換土地;Baines主動將鋼琴還給女主。

(3)Stewart看到女主在刻有鍵盤的桌子上彈奏,懷疑她精神有問題;Baines雖然也不懂音樂,但他欣賞彈鋼琴的女主。

(4)Stewart一怒之下切斷了女主彈鋼琴的手指;Baines教丟棄了鋼琴的女主說話。

鋼琴課影評 篇二

簡·坎皮恩的《鋼琴課》是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所謂女性電影是指它向人們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義上與男人的對抗,而是一個內心獨立、能夠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經過掙扎之後,與現實達成和解的過程。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長電影。這裏所說的成長,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從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長,而是一個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環境和精神世界的衝突中尋求平衡,以獲得內心平靜的過程。 影片把環境設置爲一個幽閉荒蕪的海島,就是爲了要讓一切沉澱下來。在這樣一個舞臺上,沒有聲音,只有旋律,每一個人都在默默地飽受煎熬,然而把掙扎變做無奈之後,卻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場無休止的掙扎,男人將之化爲戰爭,女人將之化爲舞蹈。

由MichaelNyman爲該片創作的音樂爲影片增色不少,其主題音樂被香港音樂人改編成《暗涌》,林夕作詞,王菲演唱。

劇情介紹

19世紀中期的新西蘭有着優美的自然景色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紛紛飄洋過海,去那裏實現自己的發財夢。蘇格蘭女人艾達是一個面目清秀、性格內向的小婦人,她不會說話,有一個9歲的女兒弗洛拉。艾達遵從父親的安排,嫁給遠在新西蘭的斯圖爾特——一個她從未見過面的男人。

船把她們送上新西蘭荒涼的海灘,艾達和弗洛拉等待斯圖爾特來接她們。她們只有簡單的行李,卻有一架黑沉沉的鋼琴。斯圖爾特帶着一幫土著人來接艾達,因爲道路難走決定把鋼琴留在海灘上。

艾達思念自己的鋼琴,只好求助於鄰居貝恩斯,請求貝恩斯帶她和女兒去海邊看鋼琴。他們來到海邊,艾達急切地撲向鋼琴彈起來,弗洛拉在琴聲中舞蹈。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們,他從這震撼人心的音樂中瞭解了艾達的心,並迷戀上了她。於是他主動提出以自己的80畝地換取海灘上的鋼琴,斯圖爾特很高興,貝恩斯提出要艾達給他上鋼琴課,斯圖爾特也滿口答應了。艾達起初並不答應這個交易,她認爲貝恩斯是個粗人,不配碰她的鋼琴,但是在斯圖爾特的威懾下也只好答應。爲了彈琴,艾達只好每天去貝恩斯的小屋上鋼琴課,弗洛拉和一隻小狗在外面玩。艾達專注地彈着琴,可貝恩斯卻不練鋼琴,只是癡迷地望着她,對於他來說,上鋼琴課是一種很美的享受。

貝恩斯知道艾達極想重新擁有自己的鋼琴,於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彈鋼琴的時候他對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個鍵。艾達同意了,對於貝恩斯來說,這不是單純的遊戲,這是情慾的表達。

斯圖爾特問艾達貝恩斯的鋼琴彈得怎樣,艾達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圖爾特很滿意。在長久的交往中,艾達和貝恩斯的感情與日俱增,不料他們在一次裸體相對時被不諳世事的弗洛拉發現了。弗洛拉告訴了斯圖爾特她不明白爲什麼一直是媽媽教琴而柏爲什麼一直不彈,爲什麼有的時候在彈而有的時候卻沒有任何聲音,於是,斯圖爾特就有點懷疑了。

柏因爲太愛艾達於是決定把用土地換來的鋼琴送給艾達。斯圖爾特起初還以爲是柏變卦。不在教柏鋼琴的艾達其實也早已習慣了彈琴的時候有柏在,也已經愛上了柏。於是她決定去找柏。但是被斯圖爾特發現了,他用木板把門窗釘死,軟禁了艾達。第二天一早,斯圖爾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訴艾達他信任她,於是出去幹活了。而艾達在送給貝恩斯信物時又一次被發現,斯圖爾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達的一個手指。然而,艾達是無法說服的,這也許是一種意志的力量。斯圖爾特終於徹底絕望了,他帶着槍來到貝恩斯的小屋,要他帶艾達走。

有情人終成眷屬,貝恩斯帶着艾達和弗洛拉以及鋼琴離開了小島。在船上,艾達在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貝恩斯與艾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達以教鋼琴爲生,貝恩斯請人給她做了一個銀指套,每當銀指套與琴鍵相撞時,總會發出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艾達也漸漸開始學說話,但是聲音粗得嚇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獨自一個人說話,傾訴自己的心聲。

《鋼琴課》觀後感 篇三

純粹按我的感覺來說的話,這是一部尋求內心解放和尋找自我的片子。

女主角艾達是個啞巴,她有一個女兒,她聽父親的話隨女兒一起來到一個島上,嫁給當地的一個紳士。實際上這個紳士是愛她的,但是在她到達島上後,他選擇把女主角最愛的鋼琴留在了海灘上,後來又讓艾達教柏鋼琴。

於是紳士就這樣失去了妻子艾達的心,而柏用土地跟紳士交易讓紳士同意艾達給他上鋼琴課,實際上,他只是想靠近艾達。

用身體的接觸換取琴鍵,以這樣的方式來贖回鋼琴,慢慢地艾達由最初對他的排斥變成了愛,這一過程完美地詮釋了兩性之間與愛情的關係。

可是柏和艾達祕密的交易終於被紳士發現了,紳士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妻子與柏親熱的過程,但令我驚訝的是,他選擇了忍受,選擇了信任艾達,他給了艾達一次機會,並叮囑艾達不要再跟柏見面。

在只剩下一根琴鍵沒有被艾達贖回去的時候,柏卻選擇了把鋼琴送回給艾達,他的理由是,他不希望艾達沒有感情地接受他。

艾達叮囑女兒把這最後一根琴鍵還給柏,並在上面寫了字示愛,可是不懂事的女兒卻把這愛情的信物交給了遠方正在工地的紳士,紳士很生氣,拎着斧頭回到家直奔艾達,紳士一遍又一遍地問艾達愛不愛柏,艾達說不出話,但是,她沒有反抗,於是,紳士憤怒地砍掉了艾達的一根手指頭。

但是他後來發現,妻子愛的是柏,他竟然選擇成全他們,竟然寧願自己是做了一場夢!

於是,艾達和柏出海了,船上,載着那架鋼琴。

可是,艾達卻表示,她希望將鋼琴拋下海。

在捆綁住鋼琴的繩子隨着鋼琴的下沉而快速向下滑時,艾達踩住了繩子,於是她也沉下了海。.。.。.。.

看到這裏,我的心一緊,以爲,這將是悲劇收尾,結果,艾達選擇了掙扎,船工們把她救了上來,艾達和柏去了另外一個地方,買了一家新鋼琴,柏給艾達買了一個金屬手指,於是艾達又可以彈琴了,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好了,我不擅長的故事梗慨終於結束了,下面終於要說說我的感想和我對這部影片的理解!

艾達像愛生命一樣愛着鋼琴,是因爲她想要表達,她想要傾訴自己的情感,人人都有這種需求,而艾達不會說話,於是她只能將這種需求傾注在鋼琴上,藉此表達她自己,艾達需要一個傾聽她的人。而紳士呢,他並不能征服艾達。柏通過情慾征服了艾達,可以這樣說,柏是因性而愛,艾達是因愛而性,柏激發了艾達內心深處潛在的情慾,其實情慾並不是不好的東西,當它和愛情結合的時候,便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因此電影裏的一些親熱鏡頭實際上是一種美麗的藝術表達方式。

艾達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女性,她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相信自己的意志,她沒有禁錮自己!

她還勇於拋開過去,我想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也是最令我感動的。在海上,艾達如此平靜地表示要將鋼琴拋入海里,柏一遍又一遍地問,她還是堅持。我想,她一定是想拋開這痛苦的回憶吧!很多時候,回憶太沉重,那爲什麼要裝載這那麼沉重的回憶上路呢?拋開枷鎖,很多枷鎖,你可以自己解開!所以雪源,你爲什麼不選擇拋開一些東西呢?

艾達沉入海底後,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終於她的意志告訴她她想要生命!於是,一切又那麼美好,她終於獲得新生!

好吧!我實在不會寫觀後感,我承認我寫得很爛!!就此擱筆。

《鋼琴課》觀後感 篇四

艾達和丈夫是非常熱愛鋼琴的一對甜蜜的夫妻,那一天,他們在森林裏彈琴,忘記了大雨就要來臨,他的丈夫遭到了雷劈,燃成了火球,他就這樣離開了人世,艾達也遭到了雷劈,只是她沒有失去生命,而是變成了啞巴,從此她和外界的交流只能通過手勢和這架鋼琴。那一年,艾達帶着她的鋼琴和九歲的女兒改嫁給了一位素昧平生的商人斯圖爾特。路途上,都快要到家了,丈夫嫌棄那架鋼琴太過沉重,搬到家裏太麻煩,就把鋼琴暫且扔到了海灘邊。無奈的艾達只得求助鄰居貝恩思的幫助,貝恩思從艾達的舉止和她女兒的表達中知道了鋼琴對艾達的重要性。他提出用80畝地作爲交換向斯圖特購買鋼琴,並要求艾達給他授課。艾達向丈夫提出反對,她只想把鋼琴弄回家裏。可是她的財迷心竅的丈夫不顧妻子的反對,答應了貝恩斯的請求,並讓妻子每天給貝恩斯授課。

艾達喜歡她的鋼琴,不得不每天去給貝恩斯授課,貝恩斯不會彈琴,他只是讓艾達到這裏彈琴,他只是聽衆,他喜歡鋼琴的聲音,喜歡看艾達彈琴的動作,喜歡艾達那緊閉的雙脣……他喜歡艾達彈琴時那雙腳的動作,他讓艾達撩起蓋住雙腳的裙子,他癡迷於那露在鞋外的那一片肌膚……漸漸的`,貝恩斯提出了越來越非分的要求。他以給艾達換琴鍵作爲條件,最後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如果和他在一起一次,就會把鋼琴還給她,艾達答應了貝恩斯的請求,他們是那麼熱烈的相擁在了一起。艾達把鋼琴搬回了家,但是她發現,如果沒有人聽她彈琴,她也不想彈琴了,她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什麼時間愛上了貝恩斯。她一不留神,又到了貝恩斯的門口,她又和他在一起了,丈夫斯圖特發現了他們的祕密,他隔着窗戶看到了他不想看到的一幕。丈夫原諒了她,回家後,把窗戶都釘上了木板,她把艾達軟禁了起來,讓艾達在家彈琴,不讓她再去見貝恩斯,並告訴她貝恩斯就要離開這個村莊遠走,艾達得知這個消息後,把信物給女兒,讓女兒給貝恩斯送去,天真的女兒自從發現母親和一個不該在一起的男人在一起後,她覺得應該告訴所謂的“爸爸”,阻止媽媽不再犯錯,她通風報信把信物給了“爸爸”。斯圖爾特怒不可遏,他用斧頭砍下了艾達的一根手指,並且說,我砍掉你的“翼”,看你還和不和他見面,見一次面就砍掉一個手指。他讓女兒拿着手指去見貝恩斯。貝恩斯發誓要殺了斯圖爾特。兩個男人見面了,斯圖特問艾達到底會不會說話,他到底聽到了艾達說了什麼,斯圖爾特感覺貝恩斯能聽到艾達的聲音。最後他無奈的讓艾達和貝恩斯離開這裏。

貝恩斯給艾達做了假手指,他們帶着女兒遠行了。海上小船顛簸,艾達讓把琴仍到海里,貝恩斯不讓,艾達把琴拴在了自己的腳上和琴一起沉了下去,貝恩斯下水救她,她這次主動把拴住自己的繩子和鞋脫了下去。她又回到了岸上,她讓鋼琴沉到了海底徹底的埋葬,她要把第一個丈夫徹底忘掉,和貝恩斯好好生活在一起!故事就是這樣結束了!

我不知道一個啞女,嫁給一個不理解自己的丈夫怎麼生活,她的表達沒人傾聽,想通過鋼琴宣泄心中的苦悶,丈夫也不理解,兩個人如果沒有心靈的溝通,怎麼可能有肉體的溝通!或者動物可以做到,人怎麼可以呢?

人需要表達,也需要有傾聽者,或者這就是人類一旦遇到知己就欲罷不能的原因吧,也是許多人爲了知己不顧一切冒險的原因吧。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怎麼會有電影中演繹的那麼完美無缺呢?包容和理解會相容一切的不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