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後感應該要怎麼寫【精品多篇】

觀後感1.48W

觀後感應該要怎麼寫【精品多篇】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 篇一

看完這本書,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主要動力是什麼?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一)主要動力

主要動力意味着真正激勵你的東西,這能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

錢,是真正激勵人的東西麼?其實錢只是基礎因素,它能做到的只是讓人不討厭這份工作,卻沒法讓人愛上這份工作。而真正動因會讓人發自內心地想去做。

比如,有挑戰性的工作、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和進步、成就感、學到東西的感覺、成爲團隊主力隊員、取得有意義的成果、對社會有所貢獻、能夠幫助他人等等。這些纔是真正讓人愛上一份職業的東西,所以不難理解爲何有人拿着微薄的薪水,經常加班依然願意工作下去。

(二)最重要的東西

明白什麼纔是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東西,然後以它爲軸心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樹立人生的原則,並去堅持。

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都不同,也許是家人朋友,也許是職業成功,也許是幫助別人,也許是自我成就。但一旦知道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就要考慮資源分配是否合理的問題。

有一種現象叫做“錯位激勵”,什麼意思呢。就比如一個職位選擇候選人,實際要真正做好一個項目需要五六年,而爲了競爭這個職位,將資源錯誤地分配在一些立竿見影的表面成果上,只需要一兩年就能有光鮮的成果,但實際上效果大打折扣。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把資源放在能立竿見影的活動上,沒有正確分配資源,與目標有了偏差。比如初衷是爲了讓家裏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卻在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幾年時間裏,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無法陪伴家人。表面上也許家裏條件越來越好了,實際上忘記了最重要的初衷,孩子也未必幸福。

我想起在書聲聽一名講者講過核心能力的問題,想來也是有關資源分配。他說,把你的核心能力寫下來,然後算一算你有多少時間、多少錢、多少人脈是花在覈心能力上的。如果無法合理配置自己擁有的時間金錢人脈,如何讓自己成長進步,去實現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目標呢。

(三)關於計劃

可能你對如何實現最重要的事有一個周密的計劃,或者也可能你在中短期計劃裏不斷找尋最重要的東西。但通常計劃趕不上變化,再周密的計劃,也會出現一些意外機遇或事故,何況一生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但計劃的調整改變並不是壞事。

比如,本田公司當年計劃將自己的摩托車打入美國市場,與哈雷摩托車競爭,雖然他們做了周密的計劃,效果卻很不好。結果有一次本田員工騎着員工跑業務專用的小型摩托車,在山上發泄心中苦悶時,被當地年輕人看到,覺得非常拉風,本田的小型摩托車就這麼在美國風靡起來。本田在做計劃時,肯定萬萬沒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但當時有這樣的機遇當然要抓住,那麼需要做的就是及時調整計劃。

很有意思的是,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另兩本書,引爆點和從0到1。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引發流行的例子,另一方面又是個很好的競爭與壟斷的例子。正如從0到1裏提到的,競爭很可能會兩敗俱傷,而壟斷纔會有豐厚的利潤,本田公司放棄了與哈雷競爭大型摩托車市場,進而壟斷了美國的小型摩托車市場。

書裏還提到在假設一件事能夠成功時,列出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別人幫助的,把這些假設條件列出來,看看是不是可控的,這又讓我想起了六頂思考帽裏的黑色思考帽,設想一些相對消極的情況如何解決。在看一本書時聯想起好多本書的感覺非常不錯。

回到主題,其實大部分人和企業都很難一開始就做對,成功需要不斷實踐直到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就像paypal一開始也沒有做對,最初它選擇了用掌上電腦來轉賬,在掌上電腦未被普及的那個年代自然是使用者寥寥。但並沒有關係,辦錯一件事不意味着失敗,相反,你只有知道了什麼東西行不通,纔會去嘗試別的辦法,直到成功。這不,paypal從當年的失敗中創造性地開發出用電子郵件來轉賬,找到了成功的途徑。

(四)人際關係

工作能帶來成就感,但與家人好友培養出的親密關係能帶來長久的幸福感,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考慮自己需要什麼,而沒有考慮對他人而言什麼是重要的。

書裏有一句話叫“奶昔被僱來做什麼?”意思是人們付錢買奶昔是爲了什麼呢。在奶昔店換位思考站在客戶的角度,找到奶昔“被僱用”的真正原因時,他們很快突破了營業額瓶頸。

在社交過程中,可以多從需要完成的工作角度去考慮“我被僱來做什麼”,比如我的伴侶最需要我做的是什麼,我的父母最需要我做什麼,我的老闆、同事需要我做什麼。經常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哦。

(五)堅持原則

關於堅持原則,書裏提到不多,但這卻是讓你的人生不走偏的最佳方法。

作者說,以100%的堅持來保持原則要比以98%的堅持來保持它更容易實現。他舉了自己參加足球比賽的例子:有一次比賽要在週日舉行,而他曾在上帝面前許下承諾不會在週日踢球,但如果他不參加的話,他的球隊很可能輸掉這場比賽。他掙扎許久,決定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放棄比賽。結果是,他的球隊在沒有他的情況下依然贏得了比賽,他也沒有違背自己的承諾。他說如果當時他去參加比賽了,一旦將100%的堅持降低爲98%,那之後他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背自己的原則,無法再堅持。對我們來說這也許只是小事,但對作者來說有關信仰,生活中很多有關原則的錯誤,犯一次可能就會毀了一生。

確定你要堅持的事,然後始終堅持它。面臨選擇時,在考慮每種行爲將產生的後果的基礎上做出選擇,讓每個決定都符合自己要永遠堅持的原則,不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這本書好的地方在於,不是純雞湯,也不是純商業理論,而是把管理學創見運用於生活中,在選擇職業、家庭、人際關係、建立原則方面都充滿了管理的智慧。據說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已經被查出患有癌症,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凝結了作者這一生商業與生活的智慧與感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 篇二

任何事情可能都是有假設前提的~例如羣裏有一位17歲青年,那麼早就開始接觸互聯網,並且能夠對很多事務直指本質,後生可畏,肯定是有哪個機緣讓他走上了這一步~

當看到一個理論的時候,需要關注這個理論可以應用的範疇,例如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處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理論適應的範疇,本身的侷限性。

看問題,你是看到問題的本質還是問題的表象,你是在描述問題還是描述結論還是論據,都需要有清晰的認識。有些人永遠只能看熱鬧,卻看不到實質的範疇,這樣想要進步還是很困難的。那麼如何看到一個事物的本質呢?是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呢?都是需要很多基礎知識的。如果你看過蒙娜麗莎的畫像,那麼即使只有一個模糊的樣子,我們也能夠看的到。

我們做一件事情,是出於什麼動機去做?例如我現在工作是爲了賺錢嗎?我考試是爲了賺錢嗎?如果除了賺錢,我做這件事,還有其他的意義嗎?如果只是出於錢,錢是本質嗎?還是有其他的追求,是爲了更好的人生進行?是爲了更加自由?在賺錢的路上,是不是可以突破自己很多格局上、認知上、視野上的限制呢?

我們可能是既愛又恨我們的工作。我們一開始對工作充滿了熱情,後面對自己的所有的工作爲什麼又不滿意了?是覺得激情沒有了,還是有其他的呢?我們談戀愛也是一樣的額,一開始我們可能會覺得沒有什麼不滿意的,覺得一切還行,但是後來又會覺得走不下去了?滿意和不滿意是兩種狀態,不滿意不代表滿意,只是可能達到了基本線而已!

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在工作中,由於一些基礎因素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會讓我們感到不滿。這裏所說的基礎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這些都很重要。基礎因素不好就會給人帶來不滿,所以你必須解決基礎因素,確保你不會對工作不滿。

在動力因素和基礎因素之間求取平衡:那麼,真正讓我們非常滿意並愛上工作的因素是什麼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動力因素”。動力因素包括:有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

希望你的生活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能滿足動力因素的要求。如果經歷過,你就會認識到這種工作與只有基礎因素的工作是不一樣的——它會不斷向你強調,讓你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既有趣又有挑戰性,讓你變得越來越專業,還有機會變得越來越有責任感。這就是動力因素在起作用,它讓你愛上所從事的工作。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堅持住,直到找到這樣的工作,因爲這樣的工作會讓人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興奮不已,與那種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心煩的感覺有天壤之別。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 篇三

書名是一個直指靈魂的叩問,不過大多數人應該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是不是隻有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思想者才應該思考這種問題,我們普通人只需要老老實實過日子就行了呢?當然不是。

稀裏糊塗地生活,可能暫時沒有什麼不好,但也就是暫時而已。有人說人生就像爬一個梯子,如果等到爬到梯子的頂端才意識到梯子搭錯了地方,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此。因此,這個問題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看了這本書會促進我們去思考它。

克里斯坦森教授有多年企業管理實踐和研究經驗,他把這套經驗和方法論運用在了研究個人幸福和成功上面,總結出了我們的選擇與個人成功和幸福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正是此書區別於其他勵志書籍的獨特地方。

人生包含很多個維度:工作、婚姻、家庭,以及興趣愛好等等方面。下面我就書中的觀點,結合自己的理解,一一闡述。

真正激勵一個人的是什麼?書中認爲是動因理論。

動因理論是說人們想去做一件事情真正的動因是:發自內心想去做。不論颳風下雨、順境逆境、貧窮富有,都想去做。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

但同時作者也指出:

這個理論包含兩種不同的因素: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這裏所說的基礎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等,這些都很重要。基礎因素不好就會給人帶來不滿,所以你必須解決壞的基礎因素,確保你不會對工作不滿。

解決了基礎因素是前提,但是它只能讓你不討厭這份工作,也就是“沒有不滿”,但是“沒有不滿”和“工作滿意”還有很大距離。

如果你做的工作就是你喜歡做的,你才能在解決基礎動因的前提下,做到工作滿意,你纔會愛上自己的工作,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我時常聽到有人有這樣的言論:毀掉一個興趣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變成自己的工作。我不贊同。“毀掉”的原因正是沒有解決動因理論的基礎因素,這個是前提。這個前提包含:與上司和同事的關係融洽,有足夠的錢照顧家庭。可以想見,抱持這樣言論的人,去做其他工作,也同樣做不好,這不是興趣不興趣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都羨慕處於頂端的“自我實現需求”的人,但是我們忽略的是,最頂端的人也是從最底端慢慢爬上去的。一個人很難做到在沒有滿足生理需求的情況下去追求自我實現,即使他追求了,也很難長久。別說自我實現了,連安全需要都保證不了。我見過有些吃不飽飯的非洲人去打劫,被打劫的人會很害怕,但打劫者也是冒着損失“安全需要”爲代價的。

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很重要,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實現順序更重要。這跟動因理論的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的實現順序一個道理。

書中引用了一句俗語:找到你喜愛的工作,你會覺得這一生沒有一天在工作。

作者認爲:與家人、朋友間的關係纔是人生幸福的最大源泉。

因此,要獲得人生的幸福,需要經營好與家人、朋友間的關係。怎麼經營好這些關係呢?

作者說:要建立牢固的家庭關係和親密的朋友關係,最重要的是投資時間。

真是一語中的!我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也觀察得出過這樣的結論。時間是非常稀缺和寶貴的資源,你把它投入在哪裏,就說明你在意哪裏。投入在某人身上的時間多少可以作爲你們關係親密程度的量化指標。很難想象一個整日在外鬼混不回家的人會在意家庭,也很難想象多年不聯繫的好友還能像當七年級樣親密無間。

對於時間投入與孩子教育,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出生頭幾個月的情況對其智力發展非常重要。託德·萊斯特和貝蒂·哈特兩個研究員研究了父母在孩子兩個月到半歲期間對孩子說話的效果,發現當父母熱衷於多和孩子說話時,孩子大腦裏將增加很多得到鍛鍊和優化的神經突觸。

這纔是更好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而不是準備幾套學區房,報很多孩子並不喜歡的興趣班。

時光在流逝,我們失去了什麼?

我們終生都將被僱用去做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別人的配偶。

這是以做工作的思維來經營婚姻。

老闆僱傭一個人是讓他來幹活的,一個優秀的員工上班的第一天就應該思考的是:我能爲老闆做些什麼?以我的能力,可以怎樣更好地給公司創造價值?而不是想:這份工作能讓我掙多少錢?我幹多長時間就要讓老闆給我漲工資?

婚姻也是如此。作者認爲:幸福的婚姻不是找到那個能讓你幸福的人,而是找到你想讓她幸福的那個人;她的幸福值得你付出。抱持這樣的想法,只要你們不是過得朝不保夕,吃了這頓沒下頓,就算過得不算富有,也能維持穩定而幸福的婚姻關係。

100%的堅持要比98%的堅持更容易實現。

根據《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裏的“習慣引力”,這句話不難理解。破例一次,就打斷了固有的節奏。比如你每天寫1000字,今天因爲各種理由不想寫了,明天再拿起筆來,可能就沒有那麼“自然而然”了。

同樣,請大家思考一下:每天堅持寫1000字,和每週堅持寫1000字,哪個更容易持續下去?

作者在書的結尾提到:

要將本書中建議的價值最大化,你必須爲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上帝不會向你送來那樣的目標。它需要你深思熟慮,精心地去構想、選擇和管理。

請記住: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我花了幾年時間才最終確定我的人生目標,但這是值得的。

目標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爲過,而且越早設定越好,不然整個人生都會混混沌沌,茫茫然如同黑夜。還好,經歷過一番掙扎,我已經找到了。

這是一本好書,我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