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創新中國觀後感600字(多篇)

觀後感8.97K

創新中國觀後感600字(多篇)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領導幹部工作學習會上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突出了創新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體地位。創新是“十三五規劃”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從頂層設計上肯定了創新的主導地位。中國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創新中國》告訴我們,中國正慢慢成爲世界的領航者。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在高新科技上,中國已經和美國平起平坐,BGI的測序已經稱霸世界。超級計算機從無到世界第一,更可貴的是還發明出自己的量子計算機。驚歎於物流無人機、無人駕駛的發展之快的同時,也證明我們生活已經籠罩在互聯網之下,“中國速度”將更令人自豪,創新在改變中國,也在改變我們每一個人。

一、踐行創新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

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爲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近年來,溫嶺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取得了諸多成就。122萬溫嶺人以敢爲天下先的身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全國第一。溫嶺只佔台州總面積的10%,論區位和資源,毫無優勢可言,但爲何能脫穎而出,經濟實力長期居全國百強縣的前列?發展總是伴隨着陣痛,溫嶺始終溫嶺始終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統籌推進,以新時代的“超創幹”,譜寫“兩個高水平”溫嶺發展新篇章。

從改革創新看,溫嶺製鞋業列入省“機器換人”試點,1-11月全市200個重點“機器換人”項目,完成投資31.41億元,溫嶺製造業開始向現代製造模式轉變。從社會民生看,召開全市教育發展大會,啓動省教育現代化市創建,紮實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市醫療急救指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搭建高效生命救援通道。今年以來,溫嶺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制定出臺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三年行動方案,並分行業編制實施方案,全力推動泵與電機、汽摩配、機牀工具、鞋帽服飾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其中,泵與電機還將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羣。大力推進39個小微園建設,加快推進52個老舊工業點改造,出臺打造最優營商環境三十條措施……隨着一系列具體舉措的出臺和推進,正發生着可喜的變化。2017年,溫嶺國內生產總值990多億元,繼續在臺州保持領先,中馬傳動、大元泵業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業總數達9家,居台州首位。在今年6月最新出爐的中國縣域經濟100強榜單中,溫嶺排名第23,位列台州市第一,浙江省第七。

二、追溯創新理念,指引新常態發展。

追溯溫嶺這座城市的發展,有一個關鍵詞尤爲醒目,那就是創新。溫嶺人深知,只有改革創新,纔有出路,傳統產業只有優化升級,才能鳳凰涅槃。這算是創新帶給我們的啓示?我想如此。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麼只有捱打的份。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於創新纔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爲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一座城市,經濟爲骨,文化作魂。從古代“絲綢之路”帶來經濟社會繁榮的盛唐時代;到近代“五四時期”引領中西學術新思維的文學絢爛;再到現代“萬衆創新”指引國家新常態的蓬勃發展。從古至今時代更迭,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是創新發展與固有習慣激烈碰撞後迸發的火花。所以,在新時代的中國,應跟隨潮流,將創新立國戰略放在首要位置,開啓農業、製造業、文化產業等發展新徵程。故而,不斷創新,引領社會發展,迎來新篇章。

創新中國觀後感不少於800字 篇二

《創新中國》作爲一部關注前沿科學的紀錄片,用鮮活的故事生動地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記錄了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爲中華民族創造璀璨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縱觀人類歷史,唯有科技的發展以及科技所帶來的工業革命、產業革命纔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中國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經濟和網購。新四大發明確實大大方便了我們了生活,中國智造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對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科技領域還有許多差距,切忌沾沾自喜。

1、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誠然,我們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等熱點領域的探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一個“中興芯片”事件就看到我們很多方面還技不如人,我們的軟肋還沒有得到很好保護,被人一擊就中。航空發動機的研發亦是如此。作爲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我們必須正視問題,而不是躺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光環中怡然自得、忘乎所以。科技創新永無止境,只有奮起直追、迎頭趕上,才能逐步拉近距離。

2、勇於探索前沿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爲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所以,我們必須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制定好規劃、瞄準目標,勇於探索前沿科技,爲實現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3、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對於科技創新發展,我們不光要着眼於量子科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空間科學、深海科學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更要堅持從教育抓起,潛心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在農業、材料、能源、網絡信息、製造與工程等領域和行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長期制約我們發展的科學瓶頸,夯實科學技術長遠可繼續發展的的基礎。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三

最近央視紀錄片《創新中國》的播出,讓我看到在現今中國發生的那充滿激情的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的故事。置身於這個時代,主動接受這個充滿新鮮思想和觀念並且敢於創新勇於開拓的人,才能成爲時代的弄潮兒。很慶幸,也很自豪,中石化正在這艘時代巨輪的引領下開疆拓土,一展風采。

提起地溝油,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髒、噁心、垃圾、有毒有害……這感官上的不適已經讓我們對地溝油望而卻步,但是隨着人民羣衆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逐步提高,在追求精緻菜餚,極致做法,最好味道的路上,伴隨的就是大量的餐飲垃圾,地溝油最爲臭名昭著,如何將地溝油變廢爲寶?在紀錄片《創新中國》中提出的問題,中石化給出了答案。

2014年海南航空的一架民用客機,採用了以餐飲廢油作爲生產原料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這是我國首次使用生物航油進行載客商業飛行。加工這種燃料的,正是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利用自身優勢,依託不斷創新的技術,發揚石化人求真務實,默默奉獻的精神,攻堅克難,服務人民,回報社會,踐行着一個偉大企業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引領性,在不可知的未來,敢於創新者必然是最有話語權的人。創新中國,中石化在路上!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四

紀錄片爲我們介紹了在倡導生態文明的今天,利用多種新型能源進行發電的事例。科學 uawen.c n 家們對能源的利用和創造讓我們不禁感嘆中國現在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中國,越來越體現着它的話語權,也將註定着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

在本集紀錄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張永亮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雞糞發電廠。新型能源裏有用煤炭、用風、用水、用光伏進行發電。在面對大量無處處理的雞糞,如果將雞糞投放到閩江將會污染環境,懂得將其利用,這是一種變廢爲寶的智慧。

能源是我們整個世界正常運行的基本要素,光能、電能、水、土地,當我們回望歷史上的戰爭時,我們不難看出,都是爲了有限的能源而戰,今天,關於能源的戰爭更是沒有絲毫的停息。

從傳統的火力發電的改造,到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的應用,甚至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技術)。從利用煤炭能源進行發電到用光熱進行發電,能源的使用從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再到清潔能源。科學家們不餘遺力對能源的探索,讓我們對一個充滿動力的未來飽滿期待。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五

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記錄片,讓我感觸很深。紀錄片共分六集紀錄片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這部紀錄片裏都是拍攝了當今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鐵、大飛機項目、500噸級火箭發動機、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製造等。此外,還有一些人們知之不詳的重大科技進步,比如世界最清潔的火力發電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看清微觀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

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爲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這部記錄表片中,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蘊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當今世界舞臺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

紀錄片中的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着國家以及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創新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才能搶佔高點,才能擁有未來。無論我們個人、企業或是整個國家。

作爲個人,要學會創新。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當今世界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要和我們的身邊有許多人一起,在爲了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

作爲國家,要勇於創新。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曾經強大的國家都是勇於創新的國家,近代工業國家的發展,都是伴隨工業革命,生產科技的創新。英國是依靠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工業革命,讓國家工業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國。一個勇於創新的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依靠創新的動力,必定會發展成爲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麼距離落後甚至亡國就爲期不遠了。大清帝國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故步自封,無視社會科技進步,拒絕創新,措施發展機遇,導致國際貧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首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頑強的創新精神。所謂創新意識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爲榮的觀念和意識。所謂創新精神就是強烈進取的思維。其次,創新還要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一個人產生新思想、認識事物的能力,即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爲而獲得創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創新就必須認同兩個基本觀點,即創新的普遍性和創新的可開發性。創新的普遍性是指創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路、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爲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

要創新、想創新、能創新。永遠學習定是不變的真理。我們必須要終身學習,學習應該是一個習慣,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變化的社會中一直抓住社會中最精華的東西。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研究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對自己提出新挑戰,緊跟時代的發展。我們要在創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六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製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爲製造業巨頭,“中國製造”席捲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於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製造的難以迴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後,居然隱藏着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製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爲,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信息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於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11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16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說,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製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製造模式、協同製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臺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溫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溫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於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臺階。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七

探索我們所不能接觸的一切是生物的本質,也是人類幾千年來所努力的事情。目前對於人類來說,最神祕的領域就是太空和海洋。在這兩個領域裏,人類一直對它們充滿想象,充滿好奇,這兩個神奇的領域裏面存在着什麼,又隱藏着多少祕密?人類一直在做着努力,努力想要探究這兩個領域的奧祕。

目前太空和海洋的是國家之間爭相探索的領域,每個國家都希望在能夠在這一領域的探索有所成果,搶佔先機。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然也不例外。雖然,中國在這一方面的探索研究起步相對比較晚,但是經過中國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想要飛上太空,就需要火箭,而火箭的核心部件就是發動機。

中國的研究團隊克服各種困難,解決各種技術難關,最終掌握了火箭發動機的核心技術。在此之前掌握火箭發動機技術的只有俄羅斯,而現在中國也成爲其中的一員。

此外,中國還十分致力於空間站的研究。其實中國之前想要加入國際空間站,但是國際空間站拒絕中國加入。難道就放棄這一領域?這怎麼可能,中國自己創立一個團隊,自己從零開始研究建設空間站,並且成功建立了,在之前有四個志願者進入空間站進行實驗,成功了。

除了在太空方面的研究之外,中國對海洋的探索也在不斷的深入。2012年蛟龍號成功潛到了7000米的海下取回了豐富的樣本,但這只是對海洋深入探究的開始。在潛水器方面,相關的研究者研究潛水器的相關重要部件,在性能上和國產優缺點上做了很多功課,最終“深海勇士”誕生了。

“深海勇士”的國產化率超過95% ,特別是很多關鍵部件中國都實現了中國自主研製,這使得中國深海裝備實現了由集成創新向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進一步爲後期進步提供了的更大空間,也爲世界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物種研究。還有“藍鯨一號”鑽井平臺讓中國實現了可燃冰的開採。

帶着無盡祕密等着人類去探索的宇宙和海洋,只有依靠創新才能解出其中奧祕。中國一直堅持着自主創新,相信創新的力量。自主研發,是中國創新的證明,是帶給人民自信的來源,這也會激勵下一輩創新型人才的發展與培育。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八

根據課程安排,我們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主旋律節目記錄片,整部記錄片共分爲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個部分,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

有句話叫敵人是永遠不會希望對手強大的,所有的國家都不可能將最核心的技術與你分享。創新中國這部記錄篇展示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強大的科技實力,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經過漫長摸索,艱苦努力得來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

就像記錄片的介紹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但是一些特殊材料,國外對我們保密,我們只能經過長期的努力自主研發,在我們的C919大型客機試飛成功後,我感覺到了所有研發人員的激動,通過電視屏幕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驕傲。祖國,我們中國人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大飛機夢,這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這是個飛速變遷的時代,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在前進,別人也在進步,未來是撐握在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手裏的,而核心技術仍是我們很大的短板,所以我們始終要堅持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們不是科學家,不是科研人員。但是我覺得我們要立足自身,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想所有的工作都不應該馬馬虎虎,所有的成就不是隨隨便便的。我們要像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所有專家和科研人員一樣,有一份愛國情懷,一份爲國爭光的信念,要學習他們孜孜不倦的專研精神,不畏艱難的吃苦精神,腳踏實地的老黃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