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建國大業》有感

觀後感6.69K

根據支部統一安排,我們集體觀看了愛國主義題材電影《建國大業》,現將觀看後的感受總結如下。

觀《建國大業》有感

“建國”這一偉大、光榮的事件似乎一直以來都離我們很遙遠,我們無法身臨其境。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帶我們走進其中,走近那個時代,讓我們體會到建國道路是困難重重。國內外的勢力全都壓在共產黨的肩上,然而,這不僅沒有使他們退卻,反而使得他們更加團結一致,突破重重阻撓,終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建國大業》簡述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對如何建國,如何安撫深受戰爭創傷的百姓採取了不一樣的政策,雙方利益分歧巨大,導致了內戰的全面爆發。共產黨人重視各民主黨派的力量,選擇了民主建國,成立聯合政府,並以分田地的方式關注了勞苦大衆的利益。而已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人卻選擇了一黨治國,漠視共產黨人與其他民主黨派的存在,漠視勞苦大衆的利益,結果失敗了。

那麼共產黨爲什麼會成功,而國民黨爲什麼會失利呢? 第一,共產黨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爲得民心,二是因爲得人才。從《建國大業》一片來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調始終灌注整部影片,當時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產黨陣營,這也是政治協商制度誕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相比之下,另一陣營的國民黨,派系紛爭內耗,一黨獨攬,自挖牆腳,衆親叛離,諸如蔣經國、白崇禧等經世之才的一度無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國民黨高級將領李宗仁率部圍剿延安的時候,毛澤東講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較好的名言: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會以一個延安換回整個中國"。這正是當年我黨高級領導人以人爲本的真實寫照。死守延安,無疑會傷亡慘重,代價太大,不能做到對人的關愛勝過對地的關愛。毛澤東優先選擇了對人的關愛,他的決策無疑是高明的。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對各民主黨派都採取了拉攏的政策。召開舊政協時,國民黨承諾和平、民主建國,但其自恃實力強大,很快撕毀《雙十協定》,悍然發動全面內戰,欲圖消滅共產黨,把各民主黨派當成花瓶一樣作爲民主的擺設。試想,在國家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國民黨人是出了大力的,但共產黨人和各民主黨派也是出了一定的力的,同樣也有流血犧牲,國民黨卻妄想一黨獨大,遭致共產黨人和各民主黨派的聯合抵抗。最後,共產黨人由於贏得了民心,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同樣,在政治上也把各民主黨派給爭取過來,與各民主黨派一起在1949年9月30日以新政協的名義通電世界各主要國家,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正如唐太宗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國民黨在與共產黨在對國家權力的爭奪上,國民黨以一黨私利爲重,漠視共產黨人、各民主黨派的以及勞苦大衆的利益。而共產黨則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於首位,深得民心。第二,國民黨自身嚴重腐敗。黨政軍皆然。而共產黨自身清廉,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全黨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擊退了國內外的反動勢力。第三,國民黨社會貧富懸殊極大。四大家族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而普通百姓一貧如洗,社會矛盾激化。而共產黨與人民同甘共苦,大家有粥喝粥,有飯吃飯,走進羣衆,深入民心。第四,國民黨的經濟金融政策嚴重失敗。當時全國經濟片混亂,蔣經國到上海戡亂整治,只打老虎,不拍蒼蠅的想法也未能實現。以上的種種原因導致國民黨走向失敗,而共產黨則邁向成功。

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曾經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滾滾的狼煙。看着電影,想着歷史,心中無限感慨。遐想當年歷史的種種,心中激起作爲國家公務員的澎湃漣漪,心在起伏。我感到歷史的慘痛和厚重,同時也感到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我們要以史爲鑑,勇擔重任。把堅定理想信念同做好本職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兩者互爲表裏、互爲促進,更好地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奮鬥。

標籤:有感 大業 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