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中學生電影活着觀後感

觀後感5.52K

中學生電影活着觀後感

認認真真的看了張藝謀導演的《活着》,內心又是一陣觸動。原來活着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一人的一生實在是太豐富,經歷太多的事情,禍與福總是在不斷地交替着,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電影活着觀後感,請您閱讀。

電影活着觀後感1

今天,我媽讓我看電影,我媽推薦看《活着》電影,我開始不太情願,到後來才覺得挺好看的,我就認認真真得看了起來。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故事情況?好,我現在就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啊,有一位少爺,叫徐福貴。他呀爲了賭博,輸光了家產,輸掉了房子,他爸被他氣死了,他媽身體不好,而且沒有家產,真是在福貴少爺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福貴呀,什麼家產也沒有了,只好出去要飯,福貴立即從少爺的寶座上跌到了一分錢也沒有的窮光蛋,真是可憐。反對賭博的妻子也回孃家了,只剩福貴一個人過日子,他靠皮影戲勉強生活。過了幾年,他的妻子回來了,生了個小男孩,叫有慶,有一天,福貴正在做皮影,忽然一把刀刺了進來,日本人把他捉去做苦力去了,沒過幾天,八路軍就把福貴救了出來,他和妻子相見的時候,有慶已經五歲了。還有一件搞笑的事,我忘給你們說了,縣長拿着剛煉成的鐵,說:這一塊鐵,可以造三顆大炮彈,一顆打到蔣介石的牀上,一顆打到蔣介石的飯桌上,還有一顆打到蔣介石的毛坑裏,讓他睡不了覺,吃不了飯,也拉不了屎!這句話惹得我們哈哈大笑。有一天,有慶去練鋼,說區長要來檢查,結果區長的車撞在了牆上,把牆對面的有慶撞死了。安葬它的那一天,區長親自來看,福貴說了他幾句,他從此就不開車了。以後,區長經常來送禮物,又過了幾年,鳳霞出嫁生了個小子,可是她自己卻大出血死了,現在就剩福貴和他妻子小孫子了,最後福貴逗他的孫子說: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長大了就變成新社會新時代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人類不也是一點一點進步纔到新時代的麼?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福貴不應該同情他,因爲他不孝,變賣家產來賭博;又覺得他很可憐;沒有住處,兒子死掉,女兒死掉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的家庭,不能放

電影活着觀後感2

從前,“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等牛長大了,共產主義就到了。”

爾後,“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等牛長大了,就……”

從原來的相信共產主義會實現,到最後變成對共產主義沒底。

愚以爲,《活着》這部電影反映了兩個點。第一,貌似個體的錯,實質時代的錯;第二,揭露“活着就不容易”的政治哲學。

在影片中,主角們先是經歷了變賣家產、被迫從軍、喪子之痛和喪女之痛。每一次悲劇,福貴夫婦都以爲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總想着,如果沒有豪賭爛賭,就不會傾家蕩產;如果沒有到野外演皮影戲,就不會被抓去當民夫;如果沒有叫兒子去上學,他就不會被塌牆砸死;如果沒有把王大夫吃撐,女兒就不會失血過多而死。每一個“如果…就…”,完全都是歸咎於他們自身。然而,每個人又怎能獨立於時代而生活呢?我想導演想呈現的大概是,每一個悲劇不僅僅是個體的原因,更有社會的原因,時代的原因。如果沒有近代那種腐化墮落的生活風氣,如果沒有第二次國共戰爭,如果沒有大躍進,如果沒有,他們的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至少,概率會少些。每一個悲劇,看似是個體原因,實質上背後深藏着的,是時代的原因。

什麼叫“活着就不容易”的政治哲學呢?筆者認爲,這是指統治階層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廣大民衆生活水平貧困、低下,使他們爲忙於爲生計奔波,解決溫飽,從而產生一種“能活着就不錯了”的意識(或者說是“錯覺”),無暇去顧及和爭取政治上、精神上、文化上的利益,從而維護統治階層的既得利益,鞏固統治秩序。穿衣吃飯,乃人之必備。吃不飽、穿不暖,其他的一切都難以談起。而個別統治者卻恰恰利用了這一點,使廣大民衆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無暇去顧及其他。在這種情況下,再談什麼民主、法治、變革云云的,不是不被人理解,就是被人認爲“不切實際”。

那到底又有誰利用了這一政治哲學呢?據稱,千百年來只有中國共產黨真正解決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溫飽問題,那麼可以看出,歷朝歷代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着這一政治哲學,讓人民“吃不飽飯”。

如果要問當下還存不存在這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做法,“我們現在活着也挺累的,能活着也挺不容易的。”

我只能回答成這樣了,你懂的。

電影活着觀後感3

在網上看了張藝謀的電影《活着》。張大導演諸多大片,各有其特色,我評價《活着》爲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拍攝於1994年,獲法國嘎納電影節大獎,在中國卻一直被禁演,我們至今纔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這是個不斷講述死亡的故事,最後卻告訴我們生存的永恆。

這部電影的每個情節都那麼真實的再現了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國中國社會世態變遷。30 年的歷史進程——國內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土改及發生在50-60 年代的大躍進兩——每一重大事件都直接撞擊到這個家庭的生活神經。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可愛的葛優飾)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鞏俐飾)帶着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着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着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後來,新中國建立了。福貴一家因沒了家產,萬幸的成了城市貧民,而贏得福貴房產的龍二因爲是地主,又不肯把房產交公,被槍斃了。大躍進大鍊鋼鐵,福貴的兒子太困,在學校睡在牆根,被區長春生的汽車撞倒牆給壓死了;鎮長,區長相繼被打到,春生意圖自殺;福貴的女兒長大了,終於嫁了個城裏人,懷孕了,生孩子時難產,,醫院被紅衛兵們佔領,根本不懂醫,福貴的女婿從牛棚裏帶了一位牛鬼蛇神教授,可是教授因爲餓壞了,一下吃了福貴買來的7個饅頭而差點撐死,沒能救護福貴的女兒。就這樣,福貴的一生充滿了悲劇。

看第一段時,心中就開始爲這個家擔憂,爾後每一段故事都讓我提心吊膽,可謂一步一心驚,一幕一膽戰,生怕不幸再降臨到這個家,卻還是太多的災難降臨了。唯一讓我喘口氣的情節是鎮長(牛犇飾)還是個有良心的好人,沒有給福貴一家更多的苦難;家珍是那麼堅毅的一個普通婦女,在那麼多的災難中與福貴同甘共苦,無怨無悔的活着。――是啊,無怨無悔,其實是沒有選擇,無法逃避!

看這部電影,深深的痛埋在心底,我欲哭無淚!它反映了中國幾十年裏嚴酷的社會環境,嚴酷的人際關係,描述了在社會面前,個人的渺小,在政治面前,個人的無能爲力!這部電影喚起我長久存於心底深處的對社會的恐懼!

“有慶要是聽爹的話呀,咱們的日子就越來越好……咱們家現在也就是一隻小雞,雞養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養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養大了就變成牛啦……牛以後就是共產主義啦”!這段話福貴給兒子友慶講,後來又給外孫子講;不管生活多麼嚴酷,你還是得活着。但願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永遠不再經受人爲的苦難,不再生活在恐懼中。

電影活着觀後感4

觀電影《活着》,從影片總體來看,導演水準尚可,葛優、鞏俐,尤其那幾個小演員的表演都不錯。

但是就小說原著以及本劇的編劇餘華而言,大失水準(我沒有看過原著)。我真不明白,故事講述得這樣不着四六,過去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吹捧?

一個很不錯的故事,卻硬要套入歷史的框架中,僞裝成極具有歷史責任感的時代主義外殼。這一點與餘華的小說《兄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餘華同志或許根本不瞭解他所記錄的40、50、60年代……他無非想表達:人呀,要適應時代,屈服於時代,爲了生存,要活着這個主題。所以他記錄國軍敗走時的情形、大躍進時的樣子、都跟《兄弟》犯同一個毛病--膚淺,他對歷史的理解得就像我們小時候聽老人講早年間的故事一樣,有道聽途說的感覺。

《活着》中有許多感人的場面。

比如饅頭出事,這其實只要歸功於演員的表演到位。細想情節,作者好象是在說,因爲大家都在搞大鍊鋼鐵,也讓孩子參與很荒唐,所以孩子纔出車禍,但其實這樣的事在任何時代都會發生,它沒有明顯的大躍進標誌,現在這個時代出車禍比那時代多得多,硬要聯繫起來,太牽強。

鳳霞難產死去,也是很感人的一段,當然也不是餘華同志的功勞。他本想告訴觀衆,專家都被打倒了,實習醫生不知道怎麼處理才造成了這個悲劇,但是這種聯繫又是有些牽強,因爲這跟車禍一樣,都屬於疑外事件,如果那個時代如餘華同志所講的樣子,那生存下來的產婦是少之又少,誰還敢生孩子呀,事實是那個時代出生的孩子都還好。你想表述那個時代的荒唐,幹嘛一定要以這樣一個牽強的故事呢?現在現在專家治死病人的事是滿大街都是,你說他們是實習醫生嗎?

餘華同志想把一個感人的故事寫成時代主義風格,但是個人修養不夠,反而弄巧成拙,他的故事跟那個時代其實沒有必然聯繫。單看這個故事還是不錯的,一個玩紈褲子弟,賭博把家產輸光,靠演皮影戲過活,整日夾着尾巴作人,辛苦地活着……不如就當一個故事去講,比弄成40、50、60年代的,更打動人。他的這種表達都不比郭德綱的相聲有說服力,你聽郭德綱怎麼說:現在這殺手都很講原則,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你看這大夫都跟殺手一樣,來一個宰一個,你分得清誰是殺手,誰是大夫嗎?現在這明星都跟妓女一樣,今兒跟這個睡,明兒跟那個睡,那妓女,她不高興的她不接,你分得清誰是妓女,誰是明星嗎?……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百看不厭,老舍先生劇本中的語言,寫得就像鞭子一樣,一下一下打在舊社會的皮囊上,真是每一下都皮開肉綻、一下見血!你在看故事的同時,就像在看歷史。

勸餘華同志,要有“十年摸一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修養呀。

電影活着觀後感5

語文課上,老師湊出了一下午的時間給我們看電影,名爲《活着》。

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小說我沒有讀過,據說很沉重,不過通過這部電影已足以感受心頭之重。

《活着》淡淡的兩個字,平凡的百姓的平凡故事。《活着》到底是爲什麼而活着?片中大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着女兒鳳霞回孃家。當夜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給他氣死。一年後,家珍帶着女兒及手抱的男嬰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國民黨拉俘當兵,後被俘擄。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但生活讓他失去了兒女等親人,最後剩下的惟有活着……

電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貴和春生在國民黨抓去的時候,在無數的屍體中說:要活着無論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優的活着只是中國千千萬老百姓活着的縮影,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爲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淚水中我們也有慶幸。

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命運,也是一部分人的命運。一個敗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窮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變爲貧窮,母親的去世,巡演皮影戲被抓服役,參加內戰,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兒子,女兒的死,都是那麼慘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極力的維持中,命運和社會給他們開着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玩笑。看得出來,生活沒有絲毫動情,要給他一個完好的感覺。福貴居然堅強的活了下來,晚年與妻子爲伴,想這種可怕的生活。一個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無奈。深深思考,人爲什麼活着,真是一個要自己必須回答的問題。

活着,難啊,要活的堅忍不拔,偉岸不動,難啊,福貴看似弱不禁風,細皮嫩肉。他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下有誰能心平氣和地承受!活着很無奈,有很多事不能阻止,因此而喪失痛絕一直兢兢業業地活着,卻可以一瞬間把你打回原形,身上猶如揹負着萬砘巨石,爲它而發泄,發狂、發瘋。

電影最後富貴的外甥孫給了我們最後的希望。所有的話語都匯成了那一句像兒歌似的略帶疲憊的而又韻味悠長的話語:小雞長大之後就會變成鵝,鵝長大之後就會變成羊,羊長大了就會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一切都好起來了……

看完這個電影,我們會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我們不再需要太多,我們活着不僅爲自己,還爲了愛着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