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工會流浪地球觀影活動總結

觀後感1.54W

《流浪地球》觀影活動總結

工會流浪地球觀影活動總結

 接到工會觀影通知就通過宣傳要求各班組各員工積極觀看《流浪地球》,通過觀影大家反應熱烈,最突出的有:

1、激發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這是中國自編自導的第一部科幻片,感覺完全不輸好萊塢大片。

3、影片引起大家關愛地球自然生態的願望,這與習總要求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策略完全吻合。

4、 通過部門微信羣學習瞭如下一篇非常好的觀影感覺,使大家的思想更是提升了層次。

5、最後大家一致表示希望以後咱們國家多多出這樣有正能量的影片,爲演藝界正風氣。也希望工會多組織大家實地觀影,也可以通過職工餐播放影片方便更多員工的觀影。

6、以下爲學習觀影感受文章原文如下:

我今天想談三個觀點:與家國同心、與情感同在、與信念同行。

不拋棄、不放棄:與家國同心

據說《流浪地球》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各地上演,外國朋友的評價是,中國人真浪漫,真有想象力,會帶着地球去流浪。的確,我個人也特別喜歡《流浪地球》這個片名,“流浪”這兩個字確實有詩意。在一個被動災難面前有了人的主觀的選擇,它是高於生活、是藝術的東西,也是這部電影的一種氣質。

《流浪地球》寫出了人對地球的珍愛和不捨,在災難面前,我們不能放棄,不能放棄對地球的情感,我覺得這也是這部電影特別打動我的地方。

與此同時,我想這部影片還告訴我們中華文化爲什麼可以綿延五千年。抵禦外敵用長城,貫通水系用運河,中國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爭。當毀滅來臨時,美國人想的是建造諾亞方舟逃離地球,而我們中國人選擇帶着地球去流浪。

地球從開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氣魄和膽識,像美國只有200多年曆史的國家可能不會這樣去想,也不敢想,而中華民族五千年,我們就會想到用2500年來實現地球從太陽系抵達恆星新家園,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底氣,靠自己的雙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來表達這種不服輸和永遠相信希望的精神。

原著者劉慈欣給導演郭帆和《流浪地球》的評價是:

《流浪地球》有着歷史片般的厚重感。這是一部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上的科幻電影。它很好詮釋了我們中國人對家園、對土地的情感。這部電影作爲中國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滿着中國人獨有的人文追求,從“家庭”延展到“家國”再到“家園”,同時又在影片中開拓出了中國式的親情關係和根植中國人心的“戀土”情懷。

我們都知道,也許在很多領域,標準和前沿乃至話語都掌握在先發達起來的西方人、西方文化手裏。以至於很長時間內,我們以爲好的東西就是他們所樹立的那個樣子。我們中國的年輕人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因爲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裏有情義、有情結、有情懷。

從《流浪地球》的熱播和好評來看,現在我們的價值觀念也正日益成爲世界的主流。譬如影片中最終的任務雖然說是由中國人提出並且來實施和完成,但是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是全人類羣策羣力的結果,也是這個片子的主旨。

爲了讓地球和人類生存下去,實現這樣一個共同目標,全人類團結在一起,共同奮戰與抗爭。影片用藝術手段表達出“和而不同”的理念,有着非常積極正面的主流價值觀的引領。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我們當代中國人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現在工作,我們應當記得自己是中國人,記着你們腳下的這片黃河長江澆灌的土地,記着自己的黃皮膚黑眼珠,記着自己的家園和家國。無論我們走到哪裏,我們都要與家庭、家園、家國同心,永遠不拋棄、不放棄。

有厚度、有溫度:與情感同在

今天我們處於怎樣的一個時代?在線化、自動化、數據化已經讓人工智能超越我們的想象。一些對於人類來說“特別理性”的能力,比如現代性所推崇的形式化、概念化的知性能力,或對明確的因果關係、利害關係的把握和計算的能力等,已經是人工智能可以相對輕易地擁有的低級能力;而與之相比,人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直觀性、意向性的辨識、思維和感受能力,對人工智能來說卻是相當困難的,直到最近纔在某些方面達到了人類的平均水平。

我一直以爲,理性與情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同一片空間中,過度壓縮任何一方都是危險的。

我印象深刻是,《流浪地球》電影裏空間站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莫斯”在地球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以理性的方式選擇了逃逸。而吳京扮演的中國航天員卻燒掉了人工智能硬件,手動駕駛着空間站去點燃木星。以至於人工智能機器人“莫斯”對吳京說,“讓人類完全服從理智,真是一種奢求”。

這說明,情感恰恰是人類區別於冰冷機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後,在災難面前,讓人的生命充滿厚度的正是人的親情愛情和友情。越是在工具理性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更要發掘我們人類生命的厚度和溫度。

所以,我希望我們能成爲兼具理性和情感的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僅要鑽研精深的科學知識,更要滋養自己的人文情懷。這樣的人文情懷就是我們要有大愛:要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愛我們人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就像《流浪地球》展現的並不是高昂的民族主義情感,而是一個逆轉性的國際大營救。

從個人到救援隊,從組織到國家,當每個國家的人都開始放下個我,去投身拯救地球的行動之中之時,人類得救了。《流浪地球》的結局是超越性的。將情懷落在了民族主義讓位於國際主義之上,將視野放在了全人類的自我拯救之中,將所有的表達都展現在了人類的大愛之間。

有句猶太格言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在想,上帝的笑或許並不是爲了嘲弄我們人類思維的膚淺和侷限性,而是對人類的情感、智慧、意志和成長的會心一笑。希望你們能夠做一個不僅會思考的人,更要成爲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

能選擇、能擔當:與信念同行

因爲《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熱映,最近在網上還看到不少幕後的花絮花邊。我今天想提及的不是吳京免費打工,毅然資助的故事。而是導演郭帆拍這部片子時所遭遇的挑戰、質疑和艱難的故事。

據說由於中國優質科幻片長期以來一直處於“缺席”的狀態,當傳出“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的作品將由本土導演執導的消息時,粉絲們都大呼“不要中國人拍!不要中國人拍!不要中國人拍!”但面對這樣刺耳的質疑,郭帆還真不信這一套。他說“因爲喜歡,很多事情都變得沒有道理。”

但要真正打造出能媲美好萊塢大片的“中國製造”科幻電影談何容易,既沒有成熟的工業體系、也沒有珠玉在前,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也曾坦言:中國的科幻電影沒有前人鋪路,一切都在摸着石頭過河,甚至要憑空創造出很多以前不存在的部門。這個執拗的山東硬漢,光是劇本就寫了一年兩個月。

且劇本完成之後,郭帆又帶領他的團隊用了7個月時間,請4位中科院科學家協助他們爲《流浪地球》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世界觀。

3000張概念設計圖、10000件道具製作、100000延展平米實景搭建,都是這個“瘋子導演”爲實踐這一科幻夢做的最大努力。把這個“夢”造好,執着的郭帆最終精雕細琢了四年的時間,而這一時間跨度可以產出9.6部《小時代》,賺到快錢或許可以繞地球一圈。

我們都應當從郭帆“因爲喜歡,很多事情都變得沒有道理”中受到鼓勵,希望我們能毫無道理去選擇喜歡某個工作、某個事業、甚至某個人。

作爲中國人我們應當“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負重前行”。就像郭帆和他的團隊用《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硬核時代。也許多少年後,我們都要仰望這部電影。我更看重這部電影更大的價值,是它選擇知難而上,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努力解決最重要的問題。

它選擇硬磕技術,所以收穫了可信的視覺細節;它選擇堅守類型,所以保住了劇情的持續動力;它選擇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業最高的競技場。

今後當你走上事業的奮鬥之路時,希望你們能以擔當的情懷去選擇當開路者。也許開路者是艱辛的、孤獨的,但承擔重任、迎接挑戰、開創一個時代的感覺,會讓人興奮,更會讓人體會到生命的真諦和真正的價值。

最後,我想以劉慈欣在原著中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演講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爲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爲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新時代裏做一個有信念、有希望的人!

標籤:觀影 工會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