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摩登時代》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4.32K

《摩登時代》觀後感【精品多篇】

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一

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裏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濟危機後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這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爲了獲得剩餘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光都相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爲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爲剩餘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餘價值。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裏,先是羊羣擁護在一齊走過,緊之後是一大羣工人擁護着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羣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透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裏,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爲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爲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我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捲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釦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鐘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裏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應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

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二

以一個普通工人的身份,向人們展示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家是如何壓榨無產階級工人的。在資本家眼裏無產階級工人,就是會吃飯的機器,工人的生存價值就是滿足貪婪的資本家實現資本積累而進行無限期壓榨的工具。在影片中,工人們毫無休息時間可言,就連吃飯都要爲資本家工作,就像會吃飯的機器一樣。就如這樣的生活條件,工人們也還是高興的,在那種條件下,有工作就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資本家無情地壓榨,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使用的權力。

直至他們失去工作,纔有上街的覺悟,像主人公一樣無意識地領導了一次反抗之後,被關進了監獄中,這種做法是不會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會改變資本家貪婪的靈魂,那麼就改變不了工人的現狀。影片中,主人公由於而進了監獄,可笑的是主人公竟然認爲自己進了天堂,保證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便是那個時期無產階級工人的理想和願望,

這是他們的可憐之處,但也正是他們的可悲之處,正是他們的這種不求進取的思維模式才讓那麼殘忍的資本主義無人道的壓榨方式得以生長和發展!

所以無產階級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一直反抗,直到消除一切剝削。

從整個故事可以看出資本家的剝削是沒有底線的,在這種制度體系下,資本家是不會有憐憫之心的,他們不會滿足於有限的資產,而儘可能的壓榨無產階級是資本家累積資產的唯一方法,因此想要資本家給一羣無產階級工人帶來幸福生活,那是不現實的!

就好比把羊放入狼羣,要讓狼不吃羊是不可能的。有些資本家可能會反駁說,資本本主義發現的同時也帶動了無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的提高,比如現代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工人同樣過上了不錯的生活。但我想說,這就好比把狼放入羊羣一樣,雖然暫時安全,但再多的羊也逃不過總有一天被狼吃掉的命運,羊羣想永遠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趕走那隻狼。再反關電影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無產階級工人的出路只有反抗,只有拿回資本家手裏控制的生產線,

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體系,才能更好的爲大衆謀福利,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生產工人的積極性,更好更多地利用生產資源。就像電影的結尾一樣,清晨的第一曙光是屬於無產階級工人的。

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三

影片開始的鏡頭時一些巨大的齒輪,人在其面前是如此的弱小和微茫,機器的力量是如此的大。在影片中更會對此有更深的理解,機器雖然會個人幸福生活但一開始,確實他給了我們不斷的傷痛,摧殘人性,毀壞人的健康,惡化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人則成了機器的奴隸——主人公被捲進了齒輪裏。

這也正證明了,影片開幕時的一句話:本片講述了工業時代,個人企業和人類最求幸福的衝突。

影片首先講述的時工人在流水線上的勞動。如果用詞來形容的話即使:單調,機械,沉重。老闆在辦公室裏自會整個生產拼命加快速度,並且還試圖引進“餵食機”以節省吃飯的時間來工作!這種生產方式(就資料叫做泰勒管理方式)一方面這是一種專業,快速細化的工作方式,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創造了鉅額財富,但同時也忽視了工人的仍尊嚴,於是在這種重壓下主人公,一位機器勞累的工人瘋掉了,爲了追求剩餘價值,機器吧人的身心健康毀掉了,把人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要說到忽視人格,影片正還有很多,比如實驗餵食機的過程,當衆野蠻追捕女孩。

這部影片確實放映了社會化大生產早期的勞資矛盾。但這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呢?這個生產時期確實創造了大量財富,促進了資本向少數人手裏集中,爲進一步社會化生產奠定基礎,科學技術也突飛猛進,但是社會,特別是工人階級爲此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社會矛盾,環境污染,犯罪……

更需要強調的是,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是在二戰後,工人待遇和社會福利極大提高時發生的,福利國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人民資本主義,新經濟產生,民主政治極大發展……

這讓人想起了前幾年中國的“黑心工廠”超時加班,降低工資,毫無安全生產可言,難道這真是不可避免的麼?而更讓人痛心的是的地方政府卻作爲甚少!

還有一個令我印象很深,主人公勿立功勞,得以提前自由,他很不高興(這是很顯然的,外面會餓死啊!在中國也是這樣,我說的不是這個),但監獄長給了他推薦信,就是這封信使他在經濟危機中找到了幾份工作!這正體現了一個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是在大危機時!也許這也是美國度過危機,主人公最後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一個原因吧!

一個公平的社會終會給人機會,就像他們在酒吧裏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要努力,就有自己的生活,不過它是貧是賤……

最後,人要有奮鬥的信心,美好就在前方!

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四

影片《摩登時代》描寫的是人和機器的衝突。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爲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慼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

“社會控制”這一概念是美國社會學者愛德華·羅斯首先使用的,但是,當初他所指的是控制人的動物本能。後來,社會學家們將這一概念擴展開來,反之控制人的各種行爲。而組織控制,即使組織利用組織規範對其成員的組織行爲事實約束的全部過程。任何一個社會組織,爲了保證其組織系統運行的有序性和方向性,以期達到組織目標,都必須以各種方式對其成員進行控制。

在《摩登時代》這部影片中,爲了讓每個工人都發揮充分的作用,提高生產效率,採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打卡——要求每個工人按時到崗,coffee break(工餘小憩)——適當的休息能提高工作效率,夏爾洛抽菸被訓——上班時間要完全工作······類似的鏡頭還有很多,爲了達到組織的既定目標,組織對任何可能影響組織效率的個人行爲進行控制。而根據是否會對組織產生直接的影響,個人行爲可以分爲組織性的個人行爲和個人性的個人行爲。前者是組織控制的對象,後一般不受到組織的控制。我們通常會說一句話“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組織控制的根本目標就是爲了實現組織的規範化,而最主要額規範化是兩大類:一類是角色的規範化,另一類是組織的規範化。

工作在一定組織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地位,並扮演相應的角色。而組織控制就是要促進組織中的各個角色定向發展,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各守其德。每個角色的行爲都應該有自己的行爲準則可循。這就是我們說的“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幹什麼,像什麼”。這些就是規範化的要求,個人將組織的要求變成了自己的自覺和持久的行動。反映在《摩登時代》中,大概就是每個工人都似乎變成了一個只知道工作的機器:夏爾洛不斷地用扳手去擰螺絲,甚至出現了“後遺症”——雙手一直在重複擰的動作,看到釦子就想到螺絲······英國早期的管理思想家羅伯特·歐文認爲“人是活的機器”,人單純的被視爲被動的,爲廠主生產利潤的機器。雖然歐文同時看到人這個活的因素在生產中有重要的作用,呼籲廠長們勻出一點時間、精力、金錢來改善和保養他們的“活機器”,但後面這一點似乎並沒有引起資本家們的重視。人只是被看做了一種機器,並未被給予任何人性化的關懷。實際上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最爲重要的財產是什麼?不是資金,也不是廠房設備,而是擁有忠心耿耿、精誠團結、不惜爲企業打拼的員工。所有的財富都是由人創造出來的。機器設備只有在人的運用之下才可能創造出“奇蹟”。

組織的規範化,就是從組織成員的各種思想和行爲中抽象概括出帶有普遍性、共同性、先進性的東西,通過獎懲、褒貶行成一種組織評價和組織力量,進而指導整個組織有節奏高速度地定向發展。組織內的控制一般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硬控制,就是利用規章制度和物質刺激;另一類是軟控制,就是利用人的榮譽感、歸屬感等。而這兩類控制的目的都是爲了實現組織的規範化,從而把個人的目的和組織的目標相協調,達到“個人服從組織,組織規範個人”的目標。

在《摩登時代》中,我看到的僅僅是硬控制,而沒有看到軟控制的出現。雖然我們說物質刺激很重要,只有滿足了人最基礎額需要才能夠激發人們創造、生產、奉獻的動力。可是,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人並非全部是未爲經濟利益而活着,並非經濟利益就可以成爲激勵的全部內容。亞當·斯密認爲,人的行爲動機根源於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就是爲了取得經濟報酬;並認爲,在自由經濟制度種,經濟活動的主題是體現人類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經濟人假設也就是麥格雷戈歸納的X理論中的人性假設。

隨着西方國家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企業的管理當局不得不越來越倚重於工人們的判斷力、創造力和忠誠心。隨着組織對工人們的期望的增多,企業也不得不重新審查自己對工人們所做的假設了。實際上我們看到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基於社會人假設給予職工較爲充分的關懷。社會人假設認爲人是以追求滿足社會需要爲主要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個人不單純爲追求金錢收入,還追求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心理慾望和社會需要。

實際目前的企業正越來越致力於關心員工,解決員工後顧之憂,並以此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很多管理人員對於員工,尤其是生活較困難員工的個人、家庭情況都十分了解,並且時時給他們安慰、鼓勵和幫助。玫琳凱化妝品公司經理瑪麗·凱說:“有兩件東西比金錢和性更爲人們所需要——認可和讚美”。金錢可能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有力工具,但讚美可能更有力,因爲它喚起了員工的榮譽感、責任感、自尊心,他的價值得到了認可和重視,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讚美的“成本”十分“低廉”,它不但是一種最好的,而且是花費最少收益最大的管理技巧。因此,關愛員工,以實際行動來表達你對員工的信賴、支持和關心,是使員工樂於爲企業打拼的重要因素。也只有做到對員工的關懷的企業纔是富有生機的企業。對員工關懷本身就是對企業的關懷。

從組織控制的視閾來分析《摩登時代》,不僅是爲了完成一次作業,更是在這樣一個經濟遭遇危機的時候,在一個倡導人文關懷、強調企業組織文化的時代,作爲一個關心社會現實的社會學子應有的一點思考。

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五

我是帶着十分沉重的思考看完這部電影的,雖然劇情中笑點很多,但是我卻很少發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當中。

這部電影講述的背景是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經濟不景氣,人多人都面臨的失業下崗,此片開頭也講了,正是工業化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工人失業,而同時經濟發展要求也爲資本家壓迫工人帶來了更好得藉口,工作難求,可是有工作的人卻是拿着追求幸福的權利換去相應的報酬,這也是這部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現實。

整部影片節奏歡快,劇情幽默,寓意深刻,無疑是一部好電影可是我卻有一些觀點可能與各位朋友不太同。

01卓別林先生所經歷的幾個工作,除了第一個看起來稍微忙一些以外,其餘的工作看似忙不忙不說,他的能力並不能勝任,而且我個人感覺一些不錯的工作,他並沒有好好珍惜,也不完全是僱傭者的原因。

02其實看電影時我也在想,這部電影是不是資本主義家存在很多過分的地方,後來我也在思考如果真的沒有這些工廠,經濟是否能夠上去,而且轉眼這麼些年過去了,現在的工作模式比起這部電影拍攝的時間以及一些內容,好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當然相對於工作時間上是有了一些變化。

03我感覺整部影片對於工作強度以及資本壓榨表現力度不太夠(純屬個人觀點勿噴)

當然卓別林老師演技很棒,無可否認,最後的結尾也很漂亮,寶蓮。高戴也爲整部劇提供了畫龍點睛之筆,最後卓別林讓她嘴角掛上微笑的那一幕也很經典。

最後祝大家都能過上自己想要得生活,無論生活怎樣,記得帶着微笑,向生活比個耶

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六

於1936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期上映的《摩登時代》與查理?卓別林以往的作品相比,更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資本家壓榨工人、失業、社會動盪等現象,是一部優秀而發人深省的影片。

時代的鏡子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週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該片反映的便是在這段時期中社會以及處在其中的人民的情況。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後,緊隨着的是嚴重的危機。在此期間,社會經濟雖然有一定發展,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貧困。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資本家爲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人們醉心於利潤豐厚的股票等投機活動,股價被大幅度哄擡,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據統計,1933年初,美國已經有半數銀行倒閉,完全失業人數達到1500萬至1700萬人;此外,還有許多人處於半失業狀態。當時,窮人想盡一切辦法艱難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禦寒;而資本家爲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大量銷燬商品。

除了經濟蕭條,本片以工人查理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的經歷,諷刺了本應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體力勞動爲目的的機械化,實際上卻加重了工廠對工人的壓榨——連工人吃飯的時間都一省再省,而工人查理便是這羣弱勢羣體的代表人物。

社會的悲劇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是工人查理爲了進讓他不愁吃喝、生活愉快的監獄,不惜主動替人頂罪,讓觀片者不禁啞然諷笑——是如何一個發展失常的社會才讓它的人民過着價值觀顛倒的生活?

這並不是工人查理個人的問題,通過片中麻木的警察抓捕不知真相、無意中領導了示威運動的查理;貴婦、查理與狗的無聲勝有聲的片段;查理在獄中的待遇等可以感受到,是社會這個大環境讓其人民被動地接受錯誤的價值觀、生活在浮躁麻木機械化之中。

就如同查理遇見的那個孤兒少女,她的偷竊行爲本應被定性爲錯誤與無知的,但其內心卻是美好、善良、充滿了希望,從她在餐館的工作可以看出若不是環境相逼,她更願意通過自己的工作收穫生活的果實。

可嘆的是,在如此環境之下,除了生存在最高處的捕食者獲得了更多的剩餘價值,百姓卻都只能在生存中苦苦掙扎。

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七

家裏忽然多出一套黑白電影系列,來源處不得而知,好像是別人送的,又好像是別人家裏放不下,到了別人的別人家裏,再輾轉過來。我天生愛舊物,喜出望外。

老電影推崇主題明晰,好要好得徹底,壞就壞得極致,拋開悲喜劇中的誇張成份,演員和劇情都在賣力的講故事。但力氣大,卻失掉了一點點浪漫,或者說是幻想的空間。不試圖騙小女生,不設埋伏下圈套,很多意味深藏只在直白的對話中稍稍透露一些。即便故事曲折悽苦,在黑與白的色彩對比下,一切都輕描淡寫起來。多數時候,女主角總美豔得驚心動魄,這個是要講究的,比如這一家爹爹窮得要賣女兒,臉蛋要有說服力;那一家女僕與人私奔,沿路討生活時動人的臉龐總會看到奇蹟;而如果不幸,神祕女戲子巧遇翩翩薄情郎,那婆娑掉落的淚滴會讓人唏噓,多麼萬惡的舊社會。與她們配戲的對手,可以與容貌無關。黑白影像中的男性,需要動用所有的肢體語言來展現魅力,時而悲憤,時而傻笑,往往超出傳統審美範圍。這樣才使得故事更像個故事,而不是戲臺子上的才子戲佳人,或是將軍別美人。

從黑白過渡到彩色,滿足所有服裝,夜色,酒館夜店的場景戲份需求,但演員穿着錦衣華服,在七彩的霓虹下閃閃發光,我卻看得懂,她配錯了鞋子拿亂了包包,他明明是個三百年前的俠客,爲什麼要露出酒紅色的頭髮。我說的有些以偏蓋全,然而我只能在黑白電影中找到那樣的渾樸直接,而現在,太多含蓄討巧,就連貞潔烈女也會用360度轉身,與男主角來個“二人轉”,轉呀轉,兩眼淚汪汪。這欲說還休的放縱,讓影片又好又叫座,觀衆也是愛看幽默戲的呀。

說起黑白電影,印像深刻的是《摩登時代》。卓別林這個老笑星,活生生的成爲趙本山的模仿對象,全世界的悲劇都有不同的噴淚點,而所有喜劇只呈現一種歡樂:意外的肢體衝突、俏皮的面部表情,再加一點得意洋洋的天真。他們很有系統的研究人們的爆笑點,從鏡頭這端跳到那端,你不肯笑麼?那麼再大膽一點,跳着芭蕾,逛到反派面前,翹起蘭花指用慢動作煽他一掌。這下,你肯笑了罷?卓別林的逗趣就是巧妙運用了新鮮的憨拙,而更妙的是,他在快速的場景變化中隨着節拍,用無辜的眼神和清晰的面部表情襯出熱鬧與他無關,他,所有的刻意全是無意的。

不知道是否有人看了《摩登時代》,會像我一樣忍不住要掉淚。喜劇演員最愛拿小人物說事,偏偏生活已經夠慘了,忍飢挨餓是窮人的習慣,卻仍要對未來無比憧憬。說服自己也許簡單些,在亡命天涯的起程中,還得要把女主角安慰得好好的,並許下諾言,“我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鼓起勇氣來,別泄氣,我們會好起來的”。這位時時會出狀況的流浪漢開始闖天下,長長背影下,女主角動人的姿態帶着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