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觀後感

觀後感6.05K

植樹的牧羊人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樹的事。

如果一個人住在荒山野嶺那是什麼感覺,不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一個人先是失去了獨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溫馨的家沒有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心裏會是什麼滋味,要是你,你會怎麼樣?要麼混混沌沌的過日子,要麼站在懸崖邊,眼一閉,跳下去,追隨自己的親人而去。

而作者筆下的牧羊人卻不一樣,他是一個靠信念活下去的人。雖然遭受了同樣的挫折,卻沒有選擇放棄希望。雖然生活拋棄了他,他卻一如既往的熱愛生活,他要用自己的行動改變生活。有了這個信念,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他離開了自己的農場,來到荒山野嶺,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沒有水,廢棄的房屋東倒西歪,狂風夾雜着塵土,熾熱的陽光燒烤着大地。他來這裏幹什麼?他要在這裏種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個殘酷的世界!

他不覺得孤獨,他放了一羣羊,養了一隻狗,槍也擦的鋥亮。他每天去種100穴橡樹,從不間斷。他相信,山上有了樹,就會有生命。

爲實現他的這個信念,他才堅持不懈。幾十年過去了,他的願望實現了。這裏有了森林,有了溪流,有了村子。土地肥沃了,城市裏的居民也到這裏居住,這裏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一個人活着,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不能因爲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氣。《植樹的牧羊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光想着自己,還應當應當想到別人。母親給了我生命,社會給了我成長的環境等等,我們從社會上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我們也應該要學會回報這個世界。

植樹的牧羊人觀後感二

牧羊人有一顆寧靜安詳的心。他在孤獨中生活。作者描述,由於一個人孤單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語言的本能”。他一直堅持種樹,直到生命的最後。

他的寧靜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擾。惡劣的環境干擾不了他,乾土揚塵、風沙漫天,他孤獨的身影用鐵桿剁地,放籽填坑兒;戰爭的恐怖驚擾不了他,一戰時期,天上戰機轟鳴、硝煙瀰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堅強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對他很冷漠,這卻孤立不了他,政府爲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駐的護林員,嚴厲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釋,安然處之;短片中也曾描述,爲戰爭需要,人們大肆砍伐樹木,牧羊人對此熟視無睹、顧自種樹。

他不怕環境惡劣,是因爲,他的本心正是爲改變環境而努力;他不被戰爭和別人對樹木的破壞行徑干擾,是因爲,他是一個建立幸福的人,他堅持走自己的路,面對其他人類的破壞行爲,他視爲不是同路人,而無暇顧及;他不在乎別人的冷漠,是因爲,他追求內心的喜悅、平和,沒有別人的讚賞,他依然可以自信。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經兩次出現“心無旁騖”這個詞。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描寫牧羊人坐在燈下挑選橡樹種子的時候。他每天精心選取最好的種子,他的選擇步驟分明,極其精細,對於有裂縫和個頭小的種子,他都篩除掉。這個詞第二次出現,是作者感嘆,牧羊人的“創造有如連鎖反應,儘管他心無旁騖地種樹,單純地執行自己的計劃,卻給乾涸的河牀帶來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堅持最單純的`計劃,卻帶來了更多積極的環境變化。

的確,牧羊人執着地堅持種樹,他所有的行動都爲這個目標服務。他不僅精挑細選種子,爲獲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動都不離開種樹這個目標:他不再放羊,因爲羊會啃食樹苗;他改養蜜蜂,因爲它們會傳粉;他每天的行動都是那麼寧靜和低調,使人們沒有注意他、沒有阻撓他,沒有跟他爭奪土地的所有權。也正由於他這樣的態度,保護着他的計劃順利地實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樹的牧羊人觀後感三

“我”在1913年,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祕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個人種着樹。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兒已有了一片樹林。在1945年,荒原儼然成了生機盎然的熱鬧村莊。

這是一個關於奇蹟的故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莞爾。但文中一句話,引發人深深思索: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那時,“我”正處於一個極端困迫的處境,已走了五個小時卻滴水未沾,牧羊人爲“我”帶來了驚喜,“我”內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戰爭期間仍堅持種着樹,這片曾只有乾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現了泉水——而樹林,分爲三塊,最大的一塊,有11公里寬。那彷彿是我無法到達的一段路程,而這11公里是樹林!要多少棵樹才能達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卻爲一雙手所造就,那麼,這雙手一定是毅力、堅持、執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執着之水。在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萬多口人過着幸福生活。這繪本中的原圖,我也見識過了,從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塊大塊的藍色、綠色,是一種創造的力量!沒有創造,何來幸福?何來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創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執着;有了執着,才能創造;有了創造,才能出現生命。這是我想到的第一個感受。其次,這個故事也至關人與自然。這泉水般的牧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將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裏面一個住所簡陋的瘦小老頭,帶着一羣老漢在晉西北無比惡劣的環境下治理山溝。15年,綠化了八條溝,造了3700畝林網。他不願享清福,只要一輩子種樹,實現自己的價值。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環境需要人類去守護,去努力。而這兩位老人以生命化爲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從人民的勇氣、幸福而出發。於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創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適生活;老人攢錢買了電視機給鄉親,也用樹林擋住了狂風,守住了珍貴的黃土。他們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啊!他們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