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9.94K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精品多篇】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一

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上映了。沒有去看,好像也沒有多大的心情去看,時間,金錢都是問題。甚至包括心情。只是閒暇下來的時候,還是看了下大家對這部電影的評論,看了看大家對自己青春年華里的追憶,看了看曾經的我們,有着那些故事。雖然這些故事都與我無關。雖然那些開始的美好跟後來的感慨都是別人的。可是,還是會感慨,好像開始的越唯美,後來結束的就越殘忍。

好像真的應了這樣的一句話,開始的我們愛的有多真,後來分開時的傷害就有多深。昨天跟青聊天,青說刪掉聊天記錄好好過日子吧。我說,放心吧,不會胡來的。像我這樣,開始不像開始,結束不敢結束的懦弱者,好像提開始或者後來,都顯得很無力。

如果說,故事的開始必須很唯美的話,我覺得我自己的故事好像真的有些悲傷。初次的見面定在了醫院裏,一個充滿生死別離的和刺鼻的消毒水味道的地方。如今,如果說,還有什麼事是讓我想起來很溫馨的話,那大概就是醫院樓道里的那個擁抱了吧。長這麼大,第一次跟一個男人擁抱,很溫暖,很美好。

後來的我們,依舊在一起。吵吵鬧鬧。如果說,還有什麼是我比大家值得驕傲的話,那就應該是我們的故事還在進行着吧。雖然,我不知道,如果他們的故事也一直進行着的話,會不會跟我的一樣,變得平淡無奇變得索然無味。

關於別人的故事,曾經的或者後來的,都是唯美中帶着遺憾。關於自己的故事,曾經的或者現在的,都凌亂中帶着堅持。我不知道究竟哪一種故事比較感人,但唯願,曾經的我們都能擁有美好的回憶,以後的我們都可以贏得燦爛明天!

電影《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二

最害怕在某個年齡的某一天聽懂了一首歌曲,因爲那一刻往往已經物是人非、曲終人散。爲什麼會泣不成聲呢,大概是想起了一些往事吧,同樣一首歌,初識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這大概就是音樂的魅力吧。

前段時間,有一個電影叫《後來的我們》,有人說,這個電影很爛。可是每個電影和歌曲一樣,在它們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故事,看完電影有感觸的人,自己也是有故事的人。

《後來的我們》那是一個愛情故事。十年前的見清和小曉在火車上偶然相遇,兩人懷着共同的夢想,開啓了他們奮鬥的旅程,並開始了一段相聚相離的感情之路。那時候的見清和小曉還開心能遇見彼此,當時的他們認爲,就算什麼都不好,只要一看到對方,就會感覺有了打拼的動力,那時候的他們,對未來充滿幻想,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對方,這大概就是最純真的愛情吧!這是十年前的見清和小曉,那時候的他們“什麼都沒有,只有我們”。

十年後見清和小曉在飛機上重逢了,命運似乎是個輪迴,在一次次的偶然下平行交叉,再交叉平行,這時候的見清和小曉,“什麼都有了”卻再也沒有了我們。不管當時的承諾和誓言有多少,我相信當時的你們所說出來的那些承諾和誓言都是真的,只是時間長了,有些東西漸漸消失了,也變了。就像後來的我們依然走着,只是不再肩並肩了。後來的我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有時會想着,早知道是這樣的結局,我纔不要與他相遇,可是你卻從未後悔過遇到他,卻很感激他給你帶來的回憶,無論在任何時刻遇見的那個人其實都是緣分。

當然每一個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也都是有原因的。

或許他的到來是給你一份青春的禮物,或許是教會你什麼是成長。

青春裏的愛情充滿着心跳、臉紅、緊張,不知所措,只有多年後你纔會發現,那纔是最美好的愛情。

無論這段故事的結局如何,那個人我們都深深的放在心裏了。

其實你應該感謝你生命中那些平淡無奇的陌生人,至少他們那一秒是屬於你的。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戀愛都能走到最後,即使你們再相愛,再喜歡。現在的我們還不夠成熟,不夠理智,還很清純、也很無知,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資格來談情說愛。早戀是一枚苦果,在不該品嚐的年齡你過早的摘下了它,註定那會是一個無言的結局。作爲一名學生,學習纔是最重要的。因爲青春屬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把握青春,做最優秀的自己。在適當的季節,我們一定會遇到最好的他。

雖然,曲終人終究還是會散,但我們的青春卻沒有遺憾!

電影《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三

一直以爲,來自臺灣的奶茶劉若英會把自己的長片導演處女作拍成小清新青春片。因爲無論是其他演員轉行導演的先例,還是臺灣本土在青春片上的優勢,這種選擇都順理成章。然而,《後來的我們》還真真真真就不是青春片,而是帶有很濃的現實色彩的愛情片。故事發生地是北京、兩個主角均是東北人,電影通篇都是很真實很準確的北方氣息。爲此,劉若英在開拍前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調研工作,在細節上一丁點兒都不敢疏忽。

可能有人會說,井柏然和周冬雨多青春啊,《後來的我們》怎麼就不是青春片呢?因爲青春片的核心是描繪青春羣像,而本片的核心則是描寫主人公林見清(井柏然飾)和方小曉(周冬雨飾)之間的完整的愛情脈絡。雖然這個愛情故事裏包含了青春時期的心理,但卻遠遠不止於此。劉若英所描繪的這段愛情,遠比青春要寬得多。她還加入了社會、家庭、事業、生存,甚至價值討論。這一點和張艾嘉很像。估計是合作多次後,奶茶從嘉姐那邊學到了不少做電影的經驗吧。

從角色設定上來看,見清和小曉就是兩個普通的北漂青年。兩個普通年輕人的愛情,有什麼看頭呢?原來《後來的我們》一直在扣着影片的主題——後來。沒錯,劉若英可不僅僅是從自己的成名曲借來了一個名字,而是借來了一個影像主題。爲了詮釋“後來”這兩個字,影片在還沒有介紹兩位主人公的時候,就用黑白畫面推出了兩人十年後的偶遇。在觀衆還不知道這倆人十年前是什麼樣子的時候,就先拋給了一個十年後,而且還是黑白色的十年後。導致囤兒在看他們彩色日子的時候,分分秒秒都惦記着那個黑白色的“後來”啊。

即便是彩色段落,影片的情感觸點也是接二連三地爆出來。劉若英很懂北漂困境,並且將其拍攝地極爲細膩。比如見清在面對小曉時的自卑、無措,在追逐夢想時的急切、不甘,都是每個出外打拼的年輕人所親身感受過的。還比如因爲社會的壓力,小曉對待婚姻的理念在某些時間段裏是不太正確的,但最終還是被見清的真誠帶回了正軌。劉若英鏡頭下的主角既沒有主角光環也不完美,而是和觀衆一樣,感情觀需要隨着人生的延續而變化、成長。這種不完美的真實感,被她準確地呈現在了銀幕上。見清和小曉雖然也會強顏歡笑地安慰自己很幸福,但其實內心的那份孤獨,每個觀衆都看見了。

經歷過孤獨的人在銀幕上看到了孤獨投射的陰影面積,還怎麼忍住眼淚不流呢?人生,只有經過了,纔會留下屬於自己的甜蜜回憶和刻骨遺憾。純與雜、浪漫與感傷、愛情甜與現實苦,奶茶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就能做到不去妄做判斷,而是靜靜描繪,給觀衆空間去消化和品味,真是令人驚喜連連,好生欣慰。

2022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四

《之後的我們》這部電影上映已經很久了,我一向沒有時間去看這部電影,前天無意發現網絡上已經在免費播放了,於是抽出接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作爲一個男人,我或許不該像許多年輕人一樣觸景生情,可是話又說回來,誰的過去放在心裏都是一段充滿着開心、衝動、憤怒和後悔的黑白電影。

我自小在外地一座城市長大,18歲那年高中畢業,我順利進入了一所二本院校的計算機專業,實習那年我認識了早就在外奮鬥了3年的她。她說她想擁有自我的一家奶茶店,並一向在爲實現自我的目標而一向努力着。而我則想着能自我擁有自我的一個網絡公司。那時候的我們沒有太多的錢,大學剛實習的我在單位一個月也僅僅僅有1000元的收入,扣除掉我們的房租吃飯等生活開銷,每個月我僅有300元左右的結餘。她在一家咖啡館打工,每個月1800元的收入有一多半打給了家裏上學的弟弟和生病的父母。我們每一天晚上都一齊散步在這座城市的護城河邊,一齊想象着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好。半年後我迷戀了一款網遊《夢幻西遊》,每一天下班都沉浸在遊戲的世界裏。漸漸的我們開始有了分歧,她說我的夢想只是爲了我以後能夠專心玩遊戲而設定的。就這樣,她選擇了離開,我開始沉迷於遊戲中的每個回合。剛開始的我以爲那是我想要的自由,漸漸的一個月過後我發現我身邊缺少了最重要的她。我開始瘋狂的在這座城市裏尋找關於她的痕跡,而她早已更換了工作單位和聯繫方式。那段時間,我跑遍了所有能追尋到關於她的地點,最終我還是沒有再找到她。

時間總是給人以教訓,讓我們明白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明白去奮鬥,我開始把遊戲漸漸放在一邊,拾起了自我最初的夢想。三年後,我成功的創辦了自我的一家網絡公司,收入也漸漸從幾千到了幾萬。我始終沒有忘記那個她,始終在試圖尋找關於她的消息。最終在去年夏天,我在去上海出差的高鐵上再次遇到了她,只是再遇見她已爲人母,懷中抱着幾個月大的孩子,正準備趕去上海和丈夫匯合。我們並沒有像電影裏那樣互相再傾訴過往,也沒有再去詢問當時關於我們之間的那段感情過往。她說我最終看起來不再像當年那個幼稚的小孩,需要別人照顧和關心。我笑笑問起她之後的故事,她離開以後選擇一個人去了上海,在另一座城市裏面做着她最愛的工作,之後認識了此刻的丈夫,兩人在一齊一年以後就結婚了。此刻的她也是一家甜品店的老闆,當然是她們兩口子的努力一齊創造而來的。她問我今後打算找一個什麼樣的女孩結婚,我說就找一個能把我當小孩子看待的就行了……很快列車到達了終點站上海,我目送着她和丈夫抱着孩子遠去,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去打擾過她,因爲她有了屬於她自我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有一部藏在自我心裏很久的黑白電影,只是我們沒有去主動打開它再去回顧一遍,或許是因爲一首歌,一句話,一個習慣或是一部電影無意間觸摸到了它的播放鍵,思緒纔會泉涌一般回到從前。或許你還習慣着她的習慣,可是你卻在進行着自我的人生。之後的我們沒有走到一齊,也許我多年以後還記得你。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五

最近奶茶的首部電影大賣,各種後來的博文、影評、小說蜂擁而至,熱鬧極了。今天我也湊個熱鬧寫後來吧。

看很多文裏都說着如果另一種選擇會怎樣,各種的假設加推論都似《前任3》般的遺憾與憶青春。

青春年華里遇到的人和事,都只屬於那個年齡纔會做的選擇。誰沒年少過?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那就是青蔥歲月的記憶。

昨天五四青年節,有同學在班級羣裏曬出我們美好的青春年少時的照片,談笑着那時的我們,也會引來我們的會心一笑。

不論後來怎樣,只要當初沒在一起,就是緣分盡了,就開始新的旅程,化成彼此的記憶。不論是痛的還是美的,都已翻篇。

遇到先生時,沒有特別的經歷,就是這樣平淡的走過,結婚生子,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日子中慢慢感受幸福。

後來的我,慶幸在小落家學習,改變了自己理科思維,學習用右腦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不論是買花,還是每個紀念日,都讓生活有了儀式感,開始讓自己的生活變美了,讓自己懂得了生活也要有美感,學習生活美學。

我很慶幸後來,我遇到了落雪蘭老師,遇到了那些親閨蜜們,讓我的生活變得有質感。

後來的我,因小落家變得自信而從容。因爲能體會到生活中與先生點滴美好,陪伴兒子的健康成長,我覺得很幸福。

如果愛就深愛,如果不愛,就請離開。生活中沒有如果。後來的我們,都會隨着時間的飛逝而不斷成長。

後來的生活,其實可以很幸福。學會珍惜當下擁有的,感恩遇到過的人。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隨緣,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2022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六

之後,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是的,年少不知愛,知愛已錯過。

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相遇相知相愛,有多少人能堅持着最初的那份純真和心愛的他(她)共度一生。

是的,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此刻的我,用文字記錄下早已看過並寫過的《之後的我們》的感情。

未映先火,退票**,這些好的壞的故事,可能會影響市場,但不會影響共鳴。“前任”“失去”“之後”對於以往擁有但已失去的我們來說是永恆的話題。作爲一部電影,《之後》不算經典。最起碼在我看來,故事似乎沒有講的很好。

關於“情懷”,客觀地說,奶茶已經把她想要表達的都說給觀衆了。情懷這個詞,近幾年被用爛了。從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到奶茶的《之後》。有些粉絲反感說:"情懷,不應當拿來販賣,失望了,星爺不再是星爺,奶茶也不再是奶茶了,我們的情懷,就這樣廉價麼?”雖然,我不曾瘋狂迷戀過星爺和奶茶,但他們所講的,我都懂。與我而言,只可是是想要講一個之後的“我們”都變了,但“初心”依舊的故事。說“販賣情懷”未免有些言語過激,畢竟他們以往瘋狂迷戀過,有期望,就有失望吧。然而,畢竟我們深處商業社會,金主也是要賺錢的,導演也沒有有錢到能夠忽略市場的地步。就連一些大導演尚不可能完全忽略市場尊崇內心所想拍電影,我們應當給這些影片多些寬容態度。正如影片中所講,“之後的我們什麼都有了,但卻沒有了我們”,而正是這種“沒有”讓以往“擁有”變得如此珍貴。“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但這種遺憾何嘗不是最珍貴的呢。

聊聊電影本身。剛看完電影的當下,沉浸在失去的悲傷中,整體感覺還算不錯的。演技和臺詞無可挑剔。燈光場景音樂堪稱完美,團隊精良。

田壯壯教師舉手投足語氣都只是一位爲子女操碎心的父親,在竈臺下忙碌的身影不止一次讓我想起過年回家父親的忙碌身影。看完一週,父親爲兒女忙碌的身影還在腦海裏迴盪。父親大概也是以這樣的心境盼着我們回家的吧?也許此刻的我才更能以一位旁觀者的身份,體會平時不太能感受到的那份沉甸甸的父愛。他一面期望我們快些長大懂事,一面又害怕我們長得太快。比較劇中男主,我又何嘗不是一個不懂得體貼父親的女兒。壯壯教師低沉的聲音極具魅力,語氣略帶桀驁,表面漠不關心,內心卻時時牽掛。表演極簡極奢,增一分則多,減一分不足。或許,這也正是選角導演和演員的厲害之處。每一個主角都在紮紮實實地講述着周邊你我的故事,這樣的主角代入感才強,才能引起你我的共鳴。男女主之外的每個小人物主角也立體飽滿,猥瑣的中年油膩男,可圈可點的性感女鄰居,無奈放棄夢想的同伴,表裏不一的舊時同學……將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講的立體真實。

燈光場景的塑造也是我喜歡的感覺。格子房間裏面,不足10平方的房間裏面,我們能夠擁有甜蜜的完美。偌大的豪華住宅裏面,只剩下沒有了“我們”的失落。遠景近景特寫全景的切換也運用的惟妙惟肖,在講故事,它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故事,是你我的故事。有兩處最別緻的地方,一處是男女主第一次之後近景拉致遠景直至拉出影棚的拍攝場景,一塊塊木板隔離的空間,我們以爲我們在看劇,其實我們都是劇中人。第二處是父親臨終留言讓男女主角人生不再灰色,重新上色。一句“在一齊時,不負彼此最好,想要不負此生,很難”將全劇做了畫龍點睛的歸結,堪稱完美。

然而,可是,擁着這麼多極致完美的元素故事似乎卻沒有我想象當中講的精緻。小曉從剛開始年少不知愛懵懂無知一心只想要留在北京住大房子到最終最終明白愛的真諦,是真愛成熟了這個女孩兒。無奈男主卻明白的太晚,明白時已失去。女主因明白而放手,男主因失去而明白,節奏不一致註定結局悲傷。故事是好故事,但整部影片場景切換不自然,情節缺乏連貫性,劇情走勢不自然,無疑無奈地成爲本片的拉分項和硬傷。回憶與現實插敘的方式,現實和回憶交雜在一齊,本來就比較難表達。現實用灰色,回憶用彩色異於平常的表現手法也容易讓觀衆一頭霧水。場景的切換過渡也略顯吃力。回憶裏火車回家過年和現實中做飛機回家毫無過渡,讓人抽離莫名其妙,需得反映幾秒。好幾次現實回憶的切換都給人這種莫名的抽離感。男女主明明彼此喜歡對方,卻一向不挑明,在那個青春萌動的歲月,似乎不是那麼合理,畢竟那是一個有愛就會說出來的年紀,哪有那麼多顧慮。男女主第一次分手也分的莫名其妙,原因何解?第二次的分手是交代清楚了,但分手之後再次見面,一切的顧慮和誤會都能夠解釋清楚,一切的阻礙都已不再是阻礙的時候,二人卻就這樣錯過了。於我而言,這樣牽強地讓男女主成爲彼此的前任,真的太不合理。畢竟,如果我愛這個

男人,我願意給他成長的機會。絲毫想不清楚,爲什麼兩個彼此相愛且明白對方也愛自我的兩個人還有什麼阻隔能讓兩位分開。如果說,小曉要的愛是當初見清的“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無畏無懼的愛,那麼那個願意爲了小曉要買大房子紮根北京的見清何嘗又不是在實現攬月捉鱉的承諾呢?小曉眼中見清的“不懂”,我真的不懂。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七

剛看了電影后來的我們,好幾次戳中自己的淚點。慶幸自己沒有去電影院看,不然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怕有點尷尬。

老實說,男女主角的名字我倒是不記得了(也懶得去百度,就這麼寫下去了),有幾處情節倒是深深打動我。

女主和別人戀愛的時候,男主問她,他對你好嗎,他會爲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嗎?後來,男主從拘留所出來的時候,女主問他,你會爲我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嗎?雖然女主不太記得整句話,還是男主給補充完整的,那一刻,真的很美好。

他們熱戀的時候,男主說了那個遊戲的概念,女主問如果遊戲裏男主人公找不到女主人公,會怎麼樣。男主回答:那麼他的世界就變成了黑白的。這也是爲什麼,多年後,兩人相見的時候,電影畫面是黑白的了。

若干年後,再次相見,男主接到孩子視頻電話,說想看爸爸左邊右邊廁所的時候,真的尷尬。這麼小的孩子會好奇這些?天真的孩子在乎的應該是爸爸有沒有給自己帶什麼玩具吧,酒店房間什麼樣子,有沒有別人,應該是孩子媽媽想知道的吧。

其實,男主和女主有那麼幾次機會可以重新在一起,一次是一個在地鐵裏一個在地鐵外,還有一次是男主買了房子想要爸爸和女主一起搬進去住的時候。那麼多的如果,但如果還是停留在假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電影《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八

最近兩天朋友圈都在轉發一句話:“真正愛你的人願意爲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原來他們都看了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可能是出於從衆,可能出於對劉若英當年那首《後來》的感情,我也去看了這部電影。

聽電影名字就已經猜到它的內容了,大致就是男女主人公早年轟轟烈烈的戀愛,然後經歷了挫折,分開了,多年以後,偶然相遇,又在一起回憶當初自己深愛的那個人以及回不去的青春。故事情節是緊湊的,演員的演技是可圈可點的,拍攝角度也很唯美的,甚至每一幀都可以當手機壁紙那種。我身邊很多朋友都說看電影的時候,止不住的流眼淚,因爲電影裏的情節讓她們想起了當初自己錯過的那個前任,而我個人來看,我不是很贊同電影所表達出來的三觀。

多年之後,男主角已經成家並且有了孩子,女主角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軌道。再次相遇,既然知道回不去了那就應該好好寒暄,好好說再見。而她們呢?在旅途中開房,一起回憶青春,甚至哄騙自己的現任和孩子,精神出軌,甚至要不是中途遇到同事,她們也會肉體出軌。兩個人相愛沒有錯,錯的是不應該心裏裝着一個人,而生活中又拖着另一個,一隻手拉着過去不撒手,一隻手又死死拽着現在。你們相愛,可以,和現在擁有的一切說再見,處理好一切然後重新在一起開啓你們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好像現在的人都喜歡懷念過去,從前任3開始,我們都開始把過去的那個人當成真愛,好像曾經擁有的纔是最好的。可是有人注意到現任嗎?那個爲你付出青春,爲你生兒育女,組建家庭的人,她把她的一生交給你,而你卻把她當成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並且心安理得的愛着另一個人,享受着自己的精神出軌,並且大肆宣揚真愛無罪的言論。就像《後來的我們》裏面那個現任一個兩個小時的電影,連名字都不配擁有,只是一個過客。也許就是電影情節要求突出的是前任,也許是我對於這個情節過於偏激,只是我不能想象,一對情侶牽着手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都哭了,然而她們的眼淚都是爲前任而流,何其悲哀。

電影裏有一句話我跟印象深刻:“不辜負彼此就好,想不辜負此生太難。”也許這是這部電影的主旨,可是電影的內容卻是在徹頭徹尾的在辜負他們的現任,辜負那個真正爲他付出的人。他們真正的辜負了彼此,也辜負了此生。既然放不下過去那就一個人好好懷念過去吧,不要禍害一個無辜的人。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對電影導演,演員,自以及一切爲電影付出努力的人沒有偏見。

願所有人找到那個願意爲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愛人。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作文 篇九

本來以爲這會是一部和以往青春題材劇情一樣狗血的電影,開頭男女主的相遇的確真有點這樣的感覺,可是隨着後面情節的展開,不知不覺就入戲了。

整部電影講的是男女主在春節返鄉的火車上認識,同樣的家鄉,又同在北京北漂,男主叫林見清,女主叫方小曉。他們都期望在北京實現自我夢想,但又和千萬北漂一樣在北京艱苦地掙扎,而後歷經戀愛、分手、錯過、重逢的感情故事。這部劇有很多笑點,也用了很多手法。一開始是倒敘,還有灰色鏡頭的切換。

電影裏男女主在房間裏的時候,有一幕是把鏡頭變成了從比較高的上空拍的遠景。這個遠景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各個房間都在上演着故事。這其實寓意着,小曉和見清只是芸芸衆生中的兩個普通人,大千世界到處都在發生着故事。每個房間的人都在用自我的方式,去懷抱自我的夢想。

當男主經歷了打擊對生活再無所期待,不再選擇拼搏與奮鬥的時候,女主選擇了離開,因爲自我在他的身上再看不到對未來的光。當感情被現實的細節磨損地已經看不出原先的模樣,即使還愛着,卻因爲疼痛而選擇了告別。

我覺得最大的杯具就是,你成長的代價是我的離開。往往,僅有分別後的我們纔是分別前的對方想要的樣貌,而一手促成這樣的,正是分別本身,這很可笑,卻一次又一次地在相愛的人身上上演。

要是真的說起爲什麼和前任分手,其實是說不清的,最終的結局源於之前的點點滴滴。兩個人在困頓的階段缺乏溝通,他們對彼此心裏的想法和定位都沒有及時地同步,二人對於生活的節奏逐漸脫節。這種對彼此錯誤的理解,男主一味地認爲只要自我能在北京安家落戶,就能重新贏得女主的心,殊不知,女主對他的愛無關這些外在;女主失望於男主的不成熟,認爲他把自我對他的感情褻瀆。一切的點滴匯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將二人衝散在茫茫人海。

未來那麼長,我們不明白什麼時候會有什麼變故,爲了之後的不遺憾,所以此刻就要放手去愛,不要計較太多,簡單點,不管什麼天長地久,只在乎以往擁有,畢竟我們還年輕!

2022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十

這個五一檔最具話題性的電影,應當屬劉若英的《之後的我們》,從一開始的預售過億,到此刻的退票**,甚是尷尬。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票房也是一騎絕塵,上映5天已達9億多。不管怎樣樣,目前來說整個國內電影市場中最火爆的電影依然是《之後的我們》了。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整個《之後的我們》電影的話題熱度就是帶起來了,真正的把這部電影打造成了一部經典的催淚感情

對於許多人來說,劉若英的《之後》,唱出的是滿滿的回憶,或是塵封在心底的一段故事。在《之後的我們》這個大熱的生成過程中,音樂儼然成了奇襲情懷、引發共情的最大爆點。《之後》這首歌曾火遍了大江南北,能夠說人人都聽過,可是我們聽着聽着就成了《之後的我們》。

網友說:“有時候,一旦錯過就不再。這是劉若英的金曲《之後》爲什麼總能撩撥人心絃的原因。”在微博上,不少網友在曬圖的同時,大都發出了類似“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感慨,有人更是直接表白,就是爲了《之後》這首歌而來的。其實,這也是電影《之後的我們》發佈這支MV的初衷。

在電影界,一首歌變爲一部電影,這樣的例子在之前也有不少。據媒體報道,之前在路演中,劉若英一再聲明,《之後的我們》並不是把自我的歌《之後》翻拍成電影,“而是改編自我的小說”,但大衆還是被《之後》這首歌毫無抵抗力地圈了進去。

如果以往無數次陪伴你、叩擊你心靈的、讓你倒唱如流、KTV必點的歌曲,拍成電影,你會不會去看?據瞭解大多數人還是會爲這份情懷買單的。

20__年《同桌的你》上映,這部從一首學校民謠發酵而成的電影,以不到3000萬元的投資,獲得了4.55億元的票房。按照媒體的說法,“《同桌的你》這四個字,就值1個億”。這首發行於1994年的學校民謠,旋律簡單,歌詞淺白,卻藏着許多人心底的暗涌,以及關於青春和學校生活的種種回憶,稱得上是上世紀90年代標誌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把一首經典歌曲改編成電影而賺得盆滿鉢滿的,還有《梔子花開》(票房3.79億元)、《匆匆那年》(票房5.84億元)等。這些音樂,天然與青春、感情有很強的勾連,它們共有的語境就是懷舊,抓取的主要受衆粉絲,基本上是70、80後的這一撥人。

據瞭解,一大批由經典歌曲改編的電影,都已經出此刻電影立項的名單上,包括《明天我要嫁給你了》《你的揹包》《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小情歌》《我的未來不是夢》《爲你寫詩》等等。

雖然《同桌的你》《梔子花開》收穫了令人豔羨的高票房,可是口碑並不與票房成正比,《同桌的你》豆瓣評分5.8分,《梔子花開》豆瓣評分僅有4.1分,網友評價:“感覺就5分鐘的劇情含量,能拍這麼久,也挺難得。”之後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也並沒有延續《同桌的你》的成功,票房累計1.28億,還不及《同桌的你》的一半。

可見,歌曲改編電影有風險。原因之一是“術業有專攻”,做音樂和拍電影畢竟是兩個行業,不是空有一腔情懷就能跨界成功的。《一生有你》還未開拍時,盧庚戌曾談到拍攝的困難:“難點不是一兩個。做音樂相對簡單些,但做成一部電影,從文學到鏡頭、從劇本到美術、攝影等,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

另外,歌曲不像小說、漫畫等已經有基本的故事架構和情節,改編起來較爲容易。有業內人士認爲,一首歌能否打造成爲一部電影,歌曲與電影的結合度很重要。不但要聽它的旋律,還要看它的歌詞有無發揮的空間,“太實在了不行、太淺白了不行,結局太明顯了也不好。”就像歌曲《梔子花開》,簡單的歌詞不斷反覆,描述的是離別的心境,缺乏故事性,歌曲的簡單導致了電影的空洞,也就不奇怪網友稱其僅有“5分鐘的劇情含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