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精品多篇)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精品多篇)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作文 篇一

《後來的我們》電影中的女主角方小曉從小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中,在外人看來她很早熟很堅強,但她心裏其實只想要一個有愛的溫暖的家,即使老家已多年無人居住,每年春節依然會擠着火車趕回去,漂泊在外的她僅有在老家裏才能尋得一絲家的味道。大學畢業的林見清年輕氣盛,在北京做着各種活努力的生存,但忘不了堅持開發自我的遊戲。

方小曉每次帶來的男友讓林見清覺得她想要的是一個有物質基礎的男人,而不是自我這樣的窮光蛋,那份感情一向藏在心裏。推薦生意給方小曉,幫她搬家,慢慢的林見清的行爲讓方小曉心裏覺得自我想要的感情就是這樣的純粹而不是金錢。互相影響了彼此的價值觀,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在前行。在見清父親眼裏,因爲小曉的存在讓見清認識到生活的職責,變得成熟了,在見清家過的那幾年春節時小曉最接近自我想要的家的時候。事業的不成功讓見清覺得一向陪在身邊的小曉在看自我笑話一樣,又害怕自我愛的人吃苦又不想放手,內心無比糾結。一次次的失敗讓見清變得逐漸頹廢,生活中避免不了爭吵,即使在分別時還是在各自鬧着脾氣,一個以爲她不會走,另一個以爲他會來挽留,就這樣,那扇關上的地鐵門宣告着他們戀情的結束。

各自告別後的見清,遊戲取得了成功,賺了很多錢,第一時間他想到了買房子,想要給小曉一個家,在採訪中也向小曉道歉。那年春節兩人一齊回去,見清不理解父親一向守着那個小破餐館也不要跟自我去大城市過好日子,教父親使用遙控器也那麼的沒有耐心。似乎見清心裏面只想着錢,覺得有了錢小曉就會開心。殊不知一齊度過困難日子的小曉對感情的期待不再只是金錢,而是男人給她的愛,不是物質能夠替代的。

感情在相遇時無論怎樣看都十分適合,相處也愉快,但雙方若不能共同成長,彼此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耐心也在一次次摩擦中消失殆盡,最終不歡而散。

如果伊恩失去了凱麗,那麼伊恩的世界就沒有色彩了。整部電影關於過去的片段都是彩色的,現實都是灰色的。有幸又重逢的他們還愛着彼此,但他們只能這樣懷念過去,和過去的他(她)鄭重道別。

忠心期望各位在與對象相處時注重共同成長和及時溝通,這樣的感情才能長久。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作文 篇二

本來以爲這會是一部和以往青春題材劇情一樣狗血的電影,開頭男女主的相遇的確真有點這樣的感覺,可是隨着後面情節的展開,不知不覺就入戲了。

整部電影講的是男女主在春節返鄉的火車上認識,同樣的家鄉,又同在北京北漂,男主叫林見清,女主叫方小曉。他們都期望在北京實現自我夢想,但又和千萬北漂一樣在北京艱苦地掙扎,而後歷經戀愛、分手、錯過、重逢的感情故事。這部劇有很多笑點,也用了很多手法。一開始是倒敘,還有灰色鏡頭的切換。

電影裏男女主在房間裏的時候,有一幕是把鏡頭變成了從比較高的上空拍的遠景。這個遠景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各個房間都在上演着故事。這其實寓意着,小曉和見清只是芸芸衆生中的兩個普通人,大千世界到處都在發生着故事。每個房間的人都在用自我的方式,去懷抱自我的夢想。

當男主經歷了打擊對生活再無所期待,不再選擇拼搏與奮鬥的時候,女主選擇了離開,因爲自我在他的身上再看不到對未來的光。當感情被現實的細節磨損地已經看不出原先的模樣,即使還愛着,卻因爲疼痛而選擇了告別。

我覺得最大的杯具就是,你成長的代價是我的離開。往往,僅有分別後的我們纔是分別前的對方想要的樣貌,而一手促成這樣的,正是分別本身,這很可笑,卻一次又一次地在相愛的人身上上演。

要是真的說起爲什麼和前任分手,其實是說不清的,最終的結局源於之前的點點滴滴。兩個人在困頓的階段缺乏溝通,他們對彼此心裏的想法和定位都沒有及時地同步,二人對於生活的節奏逐漸脫節。這種對彼此錯誤的理解,男主一味地認爲只要自我能在北京安家落戶,就能重新贏得女主的心,殊不知,女主對他的愛無關這些外在;女主失望於男主的不成熟,認爲他把自我對他的感情褻瀆。一切的點滴匯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將二人衝散在茫茫人海。

未來那麼長,我們不明白什麼時候會有什麼變故,爲了之後的不遺憾,所以此刻就要放手去愛,不要計較太多,簡單點,不管什麼天長地久,只在乎以往擁有,畢竟我們還年輕!

2022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三

因爲喜歡劉若英,因爲“之後”是我在歌廳裏僅能唱囫圇的幾首歌之一,也因爲最近朋友圈裏氾濫煽情的好評,晚上“綁架”着老公去看了電影《之後的我們》。

劇情其實也很平淡,無非是年輕人戀愛時都有的爭吵與分分合合,無非是夾在小縣城與大都市之間的北漂族打拼的艱辛和內心的撕扯掙扎,無非就是一個“青蛙”變成王子後卻又失去了公主的老套故事。總之,我沒有被如期的感動。老公更誇張,打哈欠期待影片早點結束。當然劇情平淡的電影也不見得的沒有深度不感人,表現手法不一樣而已。

一句話、一首歌、一部電影,僅有某一點迎合了你經歷中的片段、你曾走過的風景、你所愛過的人、你的成功與失敗、你的盔甲和軟肋~~~~~只一瞬間我們就被細軟的感動了。

上次看哭,是鞏俐陳道明的《歸來》;上上一次看哭,是吳倩蓮黎明的《半生緣》顧曼楨在電影院裏邊笑邊流淚的樣貌;上上上一次看哭是《廊橋遺夢》結尾的部分。以上這些,於我就是所謂的感動了。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四

之前,在備考公務員的時候,正值奶茶執導的《後來的我們》上映,我的室友們一起去看了,而我則一個人在圖書館刷題,,當時覺得些許遺憾,今天,找來看時卻發現也不過這樣,可能是因爲我的生活太平凡了吧~

看電影的時候,女主的幾次抉擇讓我想不明白,爲什麼要那麼彆扭?爲什麼要那樣故作瀟灑?爲什麼要任憑挫折阻攔自己本應得到的幸福?

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不會讓這個男生離開自己的生活,我會去理解他的苦衷,我會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的重擔壓的我們喘不過氣來,那就放肆地吵一架,吵完就緊緊擁抱,但就是不放手!不爲別的,只因爲我愛他!

確實,整部電影中,讓我最動容的是男主的父親,每個大年夜的守候,是最爲溫暖的時刻,那一屜屜的粘豆包傾注了一個父親一整年對孩子的想念,那一封信,那一幕幕敘述孤獨的畫面在不知不覺中讓我紅了眼眶。

或許是我沒有那麼轟轟烈烈地愛過一人,沒有那麼坎坷的人生經歷,不是那樣看似灑脫實則敏感的個性,所以我不能理解這樣簡單放手的愛情。

我的生活,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一路走來,幸運與不幸都有,此刻的我,是幸福的。

電影《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五

最近兩天朋友圈都在轉發一句話:“真正愛你的人願意爲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原來他們都看了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可能是出於從衆,可能出於對劉若英當年那首《後來》的感情,我也去看了這部電影。

聽電影名字就已經猜到它的內容了,大致就是男女主人公早年轟轟烈烈的戀愛,然後經歷了挫折,分開了,多年以後,偶然相遇,又在一起回憶當初自己深愛的那個人以及回不去的青春。故事情節是緊湊的,演員的演技是可圈可點的,拍攝角度也很唯美的,甚至每一幀都可以當手機壁紙那種。我身邊很多朋友都說看電影的時候,止不住的流眼淚,因爲電影裏的情節讓她們想起了當初自己錯過的那個前任,而我個人來看,我不是很贊同電影所表達出來的三觀。

多年之後,男主角已經成家並且有了孩子,女主角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軌道。再次相遇,既然知道回不去了那就應該好好寒暄,好好說再見。而她們呢?在旅途中開房,一起回憶青春,甚至哄騙自己的現任和孩子,精神出軌,甚至要不是中途遇到同事,她們也會肉體出軌。兩個人相愛沒有錯,錯的是不應該心裏裝着一個人,而生活中又拖着另一個,一隻手拉着過去不撒手,一隻手又死死拽着現在。你們相愛,可以,和現在擁有的一切說再見,處理好一切然後重新在一起開啓你們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好像現在的人都喜歡懷念過去,從前任3開始,我們都開始把過去的那個人當成真愛,好像曾經擁有的纔是最好的。可是有人注意到現任嗎?那個爲你付出青春,爲你生兒育女,組建家庭的人,她把她的一生交給你,而你卻把她當成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並且心安理得的愛着另一個人,享受着自己的精神出軌,並且大肆宣揚真愛無罪的言論。就像《後來的我們》裏面那個現任一個兩個小時的電影,連名字都不配擁有,只是一個過客。也許就是電影情節要求突出的是前任,也許是我對於這個情節過於偏激,只是我不能想象,一對情侶牽着手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都哭了,然而她們的眼淚都是爲前任而流,何其悲哀。

電影裏有一句話我跟印象深刻:“不辜負彼此就好,想不辜負此生太難。”也許這是這部電影的主旨,可是電影的內容卻是在徹頭徹尾的在辜負他們的現任,辜負那個真正爲他付出的人。他們真正的辜負了彼此,也辜負了此生。既然放不下過去那就一個人好好懷念過去吧,不要禍害一個無辜的人。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對電影導演,演員,自以及一切爲電影付出努力的人沒有偏見。

願所有人找到那個願意爲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愛人。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六

電影之後的我們是劉若英的導演,該片從開放預售以來票房成績就不斷高漲,熱度空前,那麼,之後的我們到底好看嗎?網友們的觀後感不一,很多人覺得該片淚點很足,讓人感動。

影評人鸚鵡史航寫到:《之後的我們》,也太好哭了。想起導演自我在從前的文章裏寫過的,大意是我的眼睛像壞掉的水龍頭,眼淚流淌不止,記憶隨着水錶向下轉動不停。

嗯,就那樣。——井柏然田壯壯,都那麼好,劇情偶有套路,但,必須二刷,必須再來看那兩個彩蛋。期望這電影五一奪冠。

影評人影志在豆瓣點評:賣光盤的地下通道,鼎好電腦城,北京的地下室和隔斷房,捨不得打車,老家的辣椒醬…07年的北京匯成一道回憶光景。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纔是”之後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了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前半段和結尾哭成狗…

影士禾木兄認爲:《之後的我們》這部電影和《之後》這首歌一樣戳人,之後的我們恐怕都唱着《之後》消失在人海了……

劉若英真的很會挑演員,井柏然不到三十歲,卻演出了三十四五歲的滄桑;機靈活潑的——哭出了感情錯過後的絕望;更不用說田壯壯教師,眼神裏都是老林對見清的父愛如山。

2022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七

這個五一檔最具話題性的電影,應當屬劉若英的《之後的我們》,從一開始的預售過億,到此刻的退票**,甚是尷尬。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票房也是一騎絕塵,上映5天已達9億多。不管怎樣樣,目前來說整個國內電影市場中最火爆的電影依然是《之後的我們》了。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整個《之後的我們》電影的話題熱度就是帶起來了,真正的把這部電影打造成了一部經典的催淚感情

對於許多人來說,劉若英的《之後》,唱出的是滿滿的回憶,或是塵封在心底的一段故事。在《之後的我們》這個大熱的生成過程中,音樂儼然成了奇襲情懷、引發共情的最大爆點。《之後》這首歌曾火遍了大江南北,能夠說人人都聽過,可是我們聽着聽着就成了《之後的我們》。

網友說:“有時候,一旦錯過就不再。這是劉若英的金曲《之後》爲什麼總能撩撥人心絃的原因。”在微博上,不少網友在曬圖的同時,大都發出了類似“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感慨,有人更是直接表白,就是爲了《之後》這首歌而來的。其實,這也是電影《之後的我們》發佈這支MV的初衷。

在電影界,一首歌變爲一部電影,這樣的例子在之前也有不少。據媒體報道,之前在路演中,劉若英一再聲明,《之後的我們》並不是把自我的歌《之後》翻拍成電影,“而是改編自我的小說”,但大衆還是被《之後》這首歌毫無抵抗力地圈了進去。

如果以往無數次陪伴你、叩擊你心靈的、讓你倒唱如流、KTV必點的歌曲,拍成電影,你會不會去看?據瞭解大多數人還是會爲這份情懷買單的。

20__年《同桌的你》上映,這部從一首學校民謠發酵而成的電影,以不到3000萬元的投資,獲得了4.55億元的票房。按照媒體的說法,“《同桌的你》這四個字,就值1個億”。這首發行於1994年的學校民謠,旋律簡單,歌詞淺白,卻藏着許多人心底的暗涌,以及關於青春和學校生活的種種回憶,稱得上是上世紀90年代標誌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把一首經典歌曲改編成電影而賺得盆滿鉢滿的,還有《梔子花開》(票房3.79億元)、《匆匆那年》(票房5.84億元)等。這些音樂,天然與青春、感情有很強的勾連,它們共有的語境就是懷舊,抓取的主要受衆粉絲,基本上是70、80後的這一撥人。

據瞭解,一大批由經典歌曲改編的電影,都已經出此刻電影立項的名單上,包括《明天我要嫁給你了》《你的揹包》《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小情歌》《我的未來不是夢》《爲你寫詩》等等。

雖然《同桌的你》《梔子花開》收穫了令人豔羨的高票房,可是口碑並不與票房成正比,《同桌的你》豆瓣評分5.8分,《梔子花開》豆瓣評分僅有4.1分,網友評價:“感覺就5分鐘的劇情含量,能拍這麼久,也挺難得。”之後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也並沒有延續《同桌的你》的成功,票房累計1.28億,還不及《同桌的你》的一半。

可見,歌曲改編電影有風險。原因之一是“術業有專攻”,做音樂和拍電影畢竟是兩個行業,不是空有一腔情懷就能跨界成功的。《一生有你》還未開拍時,盧庚戌曾談到拍攝的困難:“難點不是一兩個。做音樂相對簡單些,但做成一部電影,從文學到鏡頭、從劇本到美術、攝影等,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

另外,歌曲不像小說、漫畫等已經有基本的故事架構和情節,改編起來較爲容易。有業內人士認爲,一首歌能否打造成爲一部電影,歌曲與電影的結合度很重要。不但要聽它的旋律,還要看它的歌詞有無發揮的空間,“太實在了不行、太淺白了不行,結局太明顯了也不好。”就像歌曲《梔子花開》,簡單的歌詞不斷反覆,描述的是離別的心境,缺乏故事性,歌曲的簡單導致了電影的空洞,也就不奇怪網友稱其僅有“5分鐘的劇情含量”了。

電影《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八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這首劉若英演唱的《後來》,就是很多人情感路上的真實縮影,熟悉的曲調,憂傷的旋律,無聲的吶喊,很容易讓人觸景生情。4月28日登陸全國影院的《後來的我們》,也在延續着這份受盡波折又來之不易的情感,在那漫長的情感長河裏,你我不只是過客,還是愛情裏的主角,我們的故事已經開始,但我們後來會怎樣?誰也無法給出真正的答案。

《後來的我們》是由劉若英執導、張一白監製,彙集了井柏然、周冬雨、田壯壯等人的演出陣容,影片的故事圍繞着一對青年男女而展開。林見清(井柏然飾演)和方小曉(周冬雨飾演)偶遇在返鄉火車上,相同的目的地令倆人成爲無話不說的好友,而相同的理想也令倆人攜手來北京打拼,在這陌生的都市裏,兩顆寂寞的心嚐盡了人情冷暖並開始越走越近,一段爲期十年的情感歷程也開始浮出水面……

《後來的我們》初看起來,不過是林見清和方小曉遠赴北京的打拼生活,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在電腦賣場裏從事着繁重的工作,夢想着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能夠在北京安家落戶,而生意的每況愈下、朋友的悄然離去、令倆人感受到現實的殘酷無情,開始萌生退意。但越往後看,越會發現影片的與衆不同。經歷了一系列磨難後,兩個人的關係不降反升,從一開始的普通朋友逐漸升溫,直到共同面對來自未知的波折與考驗。

影片的故事在十年前和十年後兩個時空之中不斷轉換,黑白的世界代表十年後的當下,透過倆人的再次相遇來展開劇情,一次次的回憶、一段段的對話,揭露出情感的最終走向和故事的最終結局;而彩色的世界則代表着已經逝去的十年前的時光,從兩人的相遇相知開始,到相識相愛的過程,並最終回到原點。兩個不同的世界,兩位相同的主人公,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一股腦兒的呈現在大銀幕上。通過這極富感情色彩的一幕幕場景、一個個故事,進而帶領觀衆走進主人公鮮爲人知的內心世界。

提起劉若英大家都不陌生,《後來》、《爲愛癡狂》、《很愛很愛你》幾首風格迥異的情歌,佔據了我們KTV時光的半壁江山,至今還爲不少人所傳唱。可以說,初執導演筒的劉若英,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整部影片劇情流暢、故事緊湊、完成度很高,表現手法相當嫺熟。影片以男女主人公不同時空中的情感爲主線,既有戀愛時的甜蜜與美好,又有分手後的痛苦與辛酸,更有再見時的回憶與不捨,透過兩位主人公的經歷和遭遇,在直抵人心的同時,引發觀衆產生強烈共鳴。

作爲一部以情感人的愛情片,片中的哭戲不少,不光是男女主人公感情上的有感而發,還很容易帶動現場觀衆,陷入到這份糾結又難捨的情感之中。這種感覺與《八月照相館》、《觸不到的兩人》、《我腦海中的橡皮擦》等影片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又有自己獨到的地方。不客氣的說,今年五一檔的“催淚彈”非《後來的我們》莫屬。觀影中,筆者身邊的一衆女性朋友哭的泣不成聲、眼淚長流,也強烈建議各位觀衆在觀影前帶足紙巾,有備無患。

愛情,簡單的兩個字飽含着無限可能。似乎每個過來人都是愛情方面的導師,都可以就這個話題侃侃而談,但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話語卻是少之又少。影片《後來的我們》將情感的線索不斷放大,大銀幕上的一幕幕,甜蜜也好,心酸也罷,正是銀幕下觀衆在情感道路上的真實體現。那些非你不可的愛戀,那種痛徹心扉的情感,都彙集在了這部作品裏。《後來的我們》逐漸明白了愛情的含義,也付出了成長的代價。

《後來的我們》觀後感 篇九

昨天下午1點30分,我在北京金泉港國際影城,觀看了由劉若英首導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原名叫做(過年,回家)。

這是一個很老套的愛情故事,但表演和表現確有新的亮點,男女主角分別是井柏然和周冬雨,助演是田壯壯,120分鐘的影片,電影從100分鐘左右開始時,影廳裏的男女老少,常常擦拭着眼睛,老漢也有同感,都是被感動得淚奔了。

其實,電影是小製作,出場的人物很少,情節也很簡單: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林見清(井柏然飾),黑龍江人,成了北漂一族,在中關村電器市場裏打工賣原件,利用業餘時間,正在開發設計着一款伊恩和凱莉的遊戲軟件,後來和在北京打工的同鄉女青年方小曉偶遇了(周冬雨飾),有幾次回鄉之路邂逅的情節:列車上,機艙裏,大雪小路上,在林家,田壯壯出場(飾林見清的父親),大家都把善良,精明,大度,寬厚。充分展現出來了。

後來發展是相逢,相戀,分手。有笑有淚,現實生活所迫,爲生存和發展,最後,是女方太重視男方的發展前程,而各奔東西了,天各一方。十年之後,兩個人重逢再見面,林見清已經是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兒子幾歲了,馮小曉還是孑然一身,回憶甜蜜過往,已經是物是人非了,佳人不見兮,思之若狂,男女生原本很可愛,在電影裏實在是可愛,劉若英的電影,也許是教育年輕人,應該有怎樣的愛情觀吧。

鏡頭運用得也非常好:雪域山林,京城大街,酒吧,地攤,羣租屋,斗室,全是自然生態,可圈可點。

生離死別,記憶和遺憾,是人之常情,人生常態,人生美好的時光,常常是曇花一現,觀衆想知道的是到了最後,他(她)還能是朋友嗎。

兩天票房三個億,這就是價值嗎?觀摩一場好電影,讓我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