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袁隆平院士事蹟心得感悟(多篇)

袁隆平院士事蹟心得感悟(多篇)

學習袁隆平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一

2021年5月24日,註定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我盼行至您的夢裏,良田萬里,禾下乘涼”“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各地羣衆手持鮮花趕來弔唁,其中不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臉上有淚,眼中有光。

人世間,“吃飯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件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說,“袁隆平”三個字,是嵌入百姓粥飯、天下糧倉的重要符號;對全球而言,他的“東方魔稻”“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爲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

雖然今後無法再看到這位一生爲民謀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個人心頭的種子,化作千千萬萬個“他”,蘊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種力量,有着愛國爲民的情懷。“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

這種力量,有着信念堅定的分量。畢其一生,專注田疇,播撒智慧,收穫富足,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他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飢餓。

這種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門規”---“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這種力量,有着勇於創新的擔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敢於提出設想、勇於探索。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力量,有着樸實無華的品質。他留給人們的印象,總與水稻有關,是一位直到入院前還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絕不願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中國“老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他留下的“種子”,將在無數後來者和奮鬥者的代代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關注的目光,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也有不少“卡脖子”問題,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阻隔着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面對成績與不足,以自立自強的精神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力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裏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用“腳踏實地”的作風成就“頂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顆編號爲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閃耀。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我們定會堅守,定去拼搏,定將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

《袁隆平》心得體會 篇二

我瞭解到袁隆平同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爲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爲“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裏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 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纔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裏,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爲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纔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質疑。袁隆平的頭腦中始終裝着一個堅定的答案:我們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袁老還會告訴你他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爲全人類戰勝飢餓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通過大家努力,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積種植,增產十分明顯;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開發工作進展也很順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終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安逸,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的要求。他對“見利而拼命,幹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厭惡。他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有些人連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袁隆平現在一定很高興,因爲他自青年時期的理想到現在的目標,不論多苦多難,都已經成爲了現實!看完全部的袁隆平傳,我們知道他的高興,不是因爲身上的各種光環,而是因爲他給了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夢。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作爲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羣衆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作、甘爲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他還是傑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爲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對於這位偉大的、爲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創造了無限財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評價他的身價何只千億,可他每月的收入連工資加補貼也只有幾千元。依其貢獻,他應該擁有更多的錢,但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樂呵呵地說:“要生活和生產,錢是重要的,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用等於沒有錢。但是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一個原則。穿那麼好乾什麼,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見得你的地位就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樸實直白,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有人評價他說:

“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峯;腳踏實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鍥而不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心憂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爲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爲我們身處教育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2022學習袁隆平功勳事蹟心得 篇三

20__年9月7日,是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爲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爲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爲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衆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爲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爲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2022學習袁隆平功勳事蹟心得 篇四

20__年春節雖然很冷,但最美的逆行者卻溫暖了我們的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中國人回家與家人團圓的腳步:沒有想到我們會重蹈20__年非典的覆轍,也沒有想到我們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更沒有想到當我們居家不曾踏出家門半步時,有多少“逆行者”正在冒着生命危險拼命拯救病人的生命……

他們說:“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逆行者”們不計個人安危,迎難而上。他們仁心仁術,大愛無疆;他們馳援武漢,義不容辭。

在奉勸民衆不要去武漢的同時,他們卻寫好請願書逆流而上。他們不是偉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但是他們用平凡的雙手救死扶傷,用自己的生命尋找更多人的生命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患者的人生!

鍾南山院士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了,原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卻選擇了臨危受命。他從沒有過絲毫猶豫,就像當年面對肆虐的非典一樣,匆匆出發,奔赴戰場。他在高鐵上的那一張照片,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全國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73歲,當國家有難,人民需要之時,毅然挺身而出,拼自己全力,逆行在疫情一線。爲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研製抗擊疫情的藥,她一天只睡三個小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說:“70多歲的老人了,不分晝夜,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你爭分奪秒,爲生命築起希望的港灣。你忘了害怕,堅守着捨生忘死的諾言。你忍住淚水,放棄見親人最後一面。你逆行向黑暗,無懼危險。你與病魔激戰,拯救病患。你爲人民奉獻,犧牲在前。白衣天使,大愛人間。這就是中國醫生! ”這一則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道出了逆行者們的大無畏精神。是啊,疫情無情,人間有愛!退縮,從來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我們擁有着力量,我們必定會勝利!

加油,逆行者!加油,武漢!加油,偉大的祖國!v

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與感悟 篇五

民以食爲天。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決祖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上誰的貢獻呢?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標準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歷史課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學家;他是創造水稻畝產1200多公斤神話的當代神農;他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夢想嗎?他的追夢經歷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他的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超級水稻個頭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帚那麼大,稻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他這個夢想真夠高的——不但水稻長得高、產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饑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爲了能讓大家都吃飽飯。他這個夢想也夠遠的,遙遠得像一個特不現實的神話。從1960年7月發現奇異的稻子,採花藥進行鏡檢,反覆種植、實驗,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種法,從14000多個稻穗中仔細搜索出6株不育株,兩年春播、翻秋,僅有四株繁殖了兩代。1970年,他翻山越嶺跟助手到海南,終於找到“野敗”取得突破性進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的制種技術。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閒時光,忍受了多少無知無聊者的冷嘲熱諷啊!從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級雜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實研究成果的“三產四豐”工程,他風裏來雨裏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樂在其中。如今,他名滿全球,水稻畝產早超一千公斤,個人品牌價值超過千億,依然不辭勞苦在田間忙碌,追求着水稻高產的“上不封頂”。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遠的夢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學無國界,他的另一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爲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領導的團隊爲近80個國家培養了14000多名技術員,40多個國家大面積種植雜家水稻700萬公頃,普遍增產20%以上。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地,因爲種植他改良的雜交水稻,畝產從每公頃3噸增加到10。8噸!他還牽掛着吃大米全靠進口的利比里亞,每年花掉兩億美元,國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廣雜家水稻,讓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爲長期在泥裏水裏穿梭,不用特意健身減肥照樣健康。他身家千億照樣開幾萬塊錢的車僅爲代步,甚至穿着20幾塊錢的衣服。他根本沒心思對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幾億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爲吃飯發愁,這種普濟衆生的快樂是任何吃穿、豪車別墅都無法比擬的。他九十高齡依然躊躇滿志,一息尚存追夢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時間追求夢想,高遠的夢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價值。

袁隆平事蹟心得及感受體會 篇六

20__年9月7日,是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 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 2092.6 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 90 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爲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

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爲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爲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衆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 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爲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爲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生活。海德格爾說過:“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90後”袁隆平曾經稱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興,喜好自在,專長鬆懈。袁老就是這樣熱愛着生活,一不小心還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詩的田野”,廣大基層黨員幹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花費心血去適應、去提高、去改變。在工作之外,也要顧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但是

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以苦爲樂”,開心過好每一天。唯有此,我們才能不爲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爲黨和國家的事業奮鬥終身!

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奮鬥和努力,以另一種方式去守護袁老深愛的偉大祖國!

觀看袁隆平先進事蹟有感心得體會 篇七

近幾日的長沙,悲傷逆流成河,思念匯聚成海。這一切,只因一人離去。“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噩耗襲來,百姓奔走捧花相送,淚如泉涌。按理說,年逾九旬已是高壽,但在人民心中,有些人已經親切和偉大到人們無法面對他的離去,袁老就是這樣的人物。

不過,袁老從不自覺偉大。在他的眼裏,“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是種子,必然起於細微,自然期待發芽,追求開花結果。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袁老一生逐夢稻田,矢志“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廣袤大地,年年上演“五穀豐登”的景象;風雨百年,袁老把自己活成了閃亮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夢想的種子精神。無夢想,難至遠;夢越早,越有力。他從小就熱愛草木,在漢口上國小時,學校組織參觀園藝場,激發了他對田園的嚮往,於是悄悄埋下“長大學農”的種子。填報大學志願時,他堅定說服家人填報了“農學系” 。從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開始,他正式着手農學試驗,研究紅薯、西瓜……不久,他將研究方向轉向水稻育種,從此踏上了讓水稻增產高產的科研之路。1973年,他與團隊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一夢既圓,新夢又起。漸漸地,他又做起了“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之夢想,無窮之力量。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不斷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大面積示範每公頃產量不斷擡升。即使病危之際,他還念念不忘他的雜交水稻事業……少年種夢,一生逐夢,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夢想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頑強的種子精神。每一粒種子都要經歷破殼之痛,頑強必然是優良種子的內在基因。水稻雜交是一項世界性大課題,不少研究人員因困難而放棄或中斷研究。但袁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鐵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求索之路坎坷艱辛,從發現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他奮鬥了10年。這期間,他排除干擾,堅持研究,成爲忠實的“稻田守望者”。他帶領助手做了3000多場實驗,經歷一次又一次失敗,熬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季節賽跑、追着季節走,從1968年起,每年冬天,他和助手都要趕到海南三亞搞水稻育種,重複一場又一場試驗。孩子出生、父親病故,他也沒有時間回去看一眼。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謀一稻,最終他憑着頑強鬥志,與團隊攻破一個個難關,創造出一次次高產紀錄,爲後人樹立起一座座豐碑。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頑強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創新的種子精神。無創新,不科研,創新是科學家的生命。袁老終其一生,就是以稻稈爲筆,以稻穗爲字,以稻田爲紙,把科研論文寫在遼闊的大地上。他敢爲人先,衝破束縛,偏要把“外國人搞不成的”自己搞成;他腳踏實地,一輩子躬耕隴畝,視雜交水稻爲孩子爲“寶貝”,平時“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認爲“搞育種的就是要堅持在第一線,這樣纔會發現新品種,纔會接近靈感”“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溫室裏育不出高產品種”“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纔會更遠”,他崇尚實幹,凡是不願意下田的研究生,他堅決不帶。他執着地向泥土要結果,直到今年初還堅持在海南開展科研。正是因爲這種創新+實幹,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征服一座座科學高峯——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雜交稻、第三代雜交水稻,屢創高產紀錄,同時,海水稻的“滄海變桑田”乃至沙漠水稻的階段性成功,讓雜交水稻在他手裏,創造了一個個奇蹟,他也贏得了近百項海內外榮譽。一生一事,勇於攀登,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創新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爲民的種子精神。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同飢餓鬥爭的歷史。民以食爲天,食以稻爲先,“心中有民、心憂天下”的袁老,立志“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雜交水稻讓中國人進一步端穩了自己的飯碗。不止於此,袁老和他的團隊還將目光對準世界。通過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已爲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000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全球共有4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水稻,中國境外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無數人因雜交水稻擺脫了飢餓的威脅。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讚譽袁老是“真正的糧食英雄”。一心繫百姓,一稻濟天下,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爲民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高潔的種子精神。一個人最難得的品質是,在光處,依然質樸無華。他說,“在事業面前要勇往直前,在榮譽面前急流勇退”“榮譽不能當飯吃”“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會快樂”。他淡泊名利,把所得獎金幾乎都捐贈給了科研事業,國家給他在青島提供的一座住宅,他卻完全改造成了辦公室,帶領滿屋子的科研人員鑽研海水稻……他心靈富足,生活節儉,喜歡去路邊小店剪頭髮,穿35元一件的短袖、100多元的鞋子,戴260元的手錶。他風趣幽默,愛好高雅,業餘除了游泳、讀書,還喜歡下象棋、拉小提琴、跳踢踏舞。他還是粒浪漫的種子,每個重要日子都要給妻子驚喜……一邊科研報國,一邊質樸生活,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高潔的種子。

種子是生命的開端,更是一種延續;種子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精神。在人間,袁老因爲一粒稻種,熱戀土地;在雲端,袁老把自己化作一粒精神的種子,融入湖湘精神的沃土,激勵着千萬來者“敢爲人先,心憂天下”。有人說: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第二次是在葬禮結束,第三次是最後記得你的人死去。依照這個邏輯,袁老第三次生命必定永恆,因爲,無論是“長哭送袁老”,還是“傾一城之花悼念”,袁老的名字已經深刻在廣袤的大地上,印刻在人民的心田裏。

此刻,我們目送一顆卓越的種子去了白雲之上,除了不捨,我們對袁老的紀念就是,接過他的精神種子,用心呵護,讓它們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

學習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事蹟心得 篇八

“有人向我反映,國家糧庫存在虛報現象,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敢於直言,“建議國家好好查一查!”

袁隆平院士的這項建議沒有轉彎抹角,劍鋒所指是一些地方的糧食部門弄虛作假,而且直接說出“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他還對爲何產生這種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糧食補貼怪現象進行破析,提醒只有通過“微服私訪”、“不定期隨機抽查”,才能查出真實情況。這真是一針見血,令人心靈震撼!

一個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享譽海內外的“雜交稻之父”,有如此對憂國憂民情懷,對弄虛作假深惡痛絕,着實令人欽佩和感慨。難怪建議一經在媒體上傳出,網友們立即紛紛“灌水”,僅新浪網在幾個小時內就有數千網友跟貼,力挺袁隆平的建議。比如,“20多年第一回貼獻給這位可愛的老人”;“老人家說出了很多人不敢說的話!這樣纔是真正的代表!”;“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危險呀!”、“天下糧倉中有個劉統勳,當代有個袁隆平,國之幸啊”;袁隆平,“你是真正的科學家,人民代表。希望您的建議能得到國家的重視。”

數千網友發貼跟貼出現一邊倒的現象,這在信息高速公路高度發達和言路通暢無阻的今天,實屬不可多見,也很是發人深思。作爲一個時間勝過金錢的大科學家,揭露糧食部門弄虛作假,本不是他的事,就是發現了問題,也不應由他之口說出。然袁院士揭假猶如他搞雜交稻研究攻關一樣,也一絲不苟,容不得半點虛假,他不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不怕冒犯既得利益者,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假果能有多一些袁隆平這樣的人,弄虛作假豈不會減少許多?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爲民請命,爲國分憂,是其神聖職責和使命,爲國分憂、爲民請命需要從關乎民生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未必都只與自己的職業直接有關。反之,明哲保身,迴避矛盾,只言好事,不做“惡人”,這則是人民羣衆所不願看到的。袁隆平委員履職忘我無私,用一個科學家的責任和良知看待社會存在的問題,用一名政協委員的權利和義務勇於參政議政,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正因爲如此,他的建議纔會在一切有責任和良知的人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網友們力挺他,既是對正義的聲援,也包含着自己的一份沉重寄託!

2022學習袁隆平功勳事蹟心得 篇九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省平順縣人,現任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新中國成立以來,她帶領西溝村羣衆艱苦奮鬥,治山治水,探索山區發展道路,發展農、林、牧、副生產。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並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治山治溝、興企辦廠,逐浪市場經濟大潮,奮力建設小康新村,西溝村的發展始終踏着時代的步伐,爲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突出貢獻。她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人民創造歷史,歷史造就英雄。申紀蘭同志是千千萬萬爲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是人民的光榮、國家的財富、山西的驕傲。她從1954年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至今,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初心,始終對黨忠誠,執着爲民,樸實奉獻,積極履行人大代表職責,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建設進程,詮釋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實質內涵。申紀蘭同志身上,生動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的優秀品質和先進事蹟,是全省每一位人大代表學習的榜樣。

要學習申紀蘭同志對黨忠誠、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政治立場。申紀蘭同志是1953年入黨的老黨員。她從入黨之時就認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國家纔到了人民手裏,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她常說,“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要把一切獻給黨,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我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堅信“按照黨的要求幹,就沒有什麼幹不成的事。”曾經有人讓申紀蘭同志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的一生,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忠誠”。她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灑在了西溝的大地上,落實到了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行動中。她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把黨和人民的意志融爲一體,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談意見、提建議,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一名基層人大代表的最大作用。向申紀蘭同志學習,就要像她那樣,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忠誠於黨,忠於人民,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協助做好憲法和法律及人大決議決定的貫徹實施,當好黨和政府聯繫羣衆的橋樑紐帶,把黨的領導落實到人大工作中,確保人大工作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