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張桂梅先進個人事蹟大全 篇一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電商夢”成真

3月3日,一堂特殊的“電商培訓課”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開課。講課的是東川區商務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施勇和東川電商達人、“扶貧明星”雲麗,而學生是去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獎者張順東、李國秀夫婦。

“你望望,網上賣個大米,都幾十萬的單了。”

“你又不會操作,望也是白望。”

張順東一直都有一個“電商夢”,但李國秀總覺得做電商困難大。2月25日,_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點名表揚了夫妻二人,這對只有一隻手加一雙腳的東川夫妻,去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等4個國家級獎項,是全國聞名的“最美家庭”。_的鼓勵,再次點燃了張順東的夢想。

但是,怎麼做呢?張家所在的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距城裏有40分鐘車程,坪子村也沒有特產,就算開店,這對身帶殘疾的夫婦也難以上網操作。開了多年小賣部的張順東認爲,做電商和小賣部一樣,要進貨。錢從哪裏來呢?貨源在哪呢?

培訓課一開始,雲麗就發現,要改變張順東固有的念頭。被人們稱爲“扶貧明星”“慈善公益之星”的她,曾於20__年1月20日與在昆明考察的_記有過短暫的對話。_對她做電商帶動鄉親們脫貧、幫助東川特產打開銷路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這成爲她努力做電商的最大動力。

“電商可以不囤貨,有多少貨就上架多少。還可以一鍵發貨……”雲麗還沒說完,張順東便說:“我見不到產品,質量怎麼辦?”

產品的質量的確決定成敗,但云麗對此頗有心得。“如果不願意做一鍵發貨,可以從土特產入手,或者你把貨交給我,我幫你們賣。”

李國秀又提出一個問題:“網店誰來操作?你會弄電腦嗎?”張順東雖然20__年接受過相關培訓,可頻繁操作電腦對他來說還是很難。其實,在李國秀看來,他們的兒子張光雲目前的工作恰與電腦有關,兒子就是最佳人選。

“萬事開頭難,慢慢地學,一步一步來。”雲麗說。

這堂特殊的“電商培訓課”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張順東終於明白了電商和開小賣部的區別。

從授課的3日到8日,東川區商務投資促進局就爲張順東的“電商夢”做好了初步規劃。施勇說,張順東的小賣部將被改造成直播間和小型超市綜合體,此後還將陸續加大對張順東一家的培訓力度,爲張光雲提供一個月的跟班學習機會。本週內,直播間和標準化超市的改造就將完工。施勇還介紹,張順東的微店近期即將開張,上架麪條、大蒜、蜂蜜、洋蔥等東川特產。

張桂梅個人優秀事蹟 篇二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火箭的可靠性爲0.97,安全性爲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臺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準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溼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着陸緩衝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覈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脫試驗、吃上熱食和覆水食品……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三

最近,我校開展了“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師德師風教育活動。通過學習張桂梅同志的事蹟,使我深受感動。

張桂梅,滿族,中共黨員,雲南省麗江地區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華坪兒童之家院長。20xx年以來,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全國教育總工會、國家教育部評爲“全國十佳師德標兵”,被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知識女性,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屆“興滇人才獎”,被省婦聯、省電視臺評爲“感動雲南”十大母親,被評爲麗江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稱號。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爲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

我們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爲構建和諧鎮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張桂梅先進個人事蹟大全 篇四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爲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爲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爲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爲這種“敢爲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爲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爲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爲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悅。

張桂梅個人的主要事蹟 篇五

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時代楷模”張桂梅的先進事蹟經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

63歲的張桂梅現任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爲了改變貧困地區女孩失學輟學狀況,她推動創建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建校12年來已幫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央宣傳部近日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

在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張桂梅教書育人的先進事蹟和一個個感人故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近日,華坪縣委召開專題會議,號召全縣黨員幹部進一步深入學習張桂梅精神。

“張桂梅同志是我們華坪的驕傲,也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麗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坪縣委書記餘麗軍說,張桂梅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甘爲人梯的精神在全縣引起強烈共鳴,成爲推動華坪發展的強大動力。

如今,張桂梅培養的一屆屆學生不僅遍佈全國各地,在華坪縣的各行各業,她的許多學生也已成長爲骨幹。不少學生在她的影響下,主動紮根到條件艱苦的偏遠山區。

“讀書時,因爲家庭困難,張老師經常偷偷塞生活費給我。在我心中,張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華坪女高畢業生山啓燕說,“現在我已大學畢業,成爲一名鄉村幼兒教師。我會謹記張老師的諄諄教誨,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我的地方去。”

在新聞上看到張桂梅那雙纏滿了止痛膠布的手,雲南省腫瘤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陳明睿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張老師默默耕耘、堅韌純粹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陳明睿說,“張老師用自己的堅定信念成就了1800多位山區女孩的未來,而我也會用自己的堅持和信念去幫助我的每一位病人。”

“張桂梅老師用一生堅守了立德樹人的初心,踐行了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使命。”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申宣說,“作爲高校教師,我們要學習張桂梅老師的精神,不僅要視學生爲親人,幫助學生成長成才,還要爲學生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張桂梅精神實際上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體現,也是黨性和人性光輝的體現,還是時代精神的體現。”麗江市委書記崔茂虎說,麗江市將認真學習好、宣傳好、踐行好張桂梅精神,以她爲榜樣,推動麗江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張桂梅校長先進事蹟 篇六

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在茫茫滇西深度貧困山區,半生坎坷半生奉獻的張桂梅,用瘦弱的身體扛起1800名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在63歲的年紀,張桂梅那些足以“感動中國”的諾言和行動,仍在繼續。

能夠抗衡時間、改寫命運的,唯有執着信念。大山之中,扭轉女孩因受教育程度低而形成的自身成長和代際惡性循環,並非易事:這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考驗,更是一場對陳舊觀念的“宣戰”。並且,突破習慣禁錮,光靠激情和熱情顯然還遠遠不夠。

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把累計超百萬元的全部獎金和大部分工資捐出……與張桂梅有關的每一個數字,都在訴說着“膝下無兒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獻精神,印刻下“教育改變女孩命運”的執着信念。

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參與競爭、從容地圓夢人生,一份鍥而不捨、堅定不移、無私奉獻的執着信念,就這樣潤物無聲地滋養着大山女娃,讓“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信仰翻越重重大山,照進現實

深深打動和激勵人心的,還有“在苦難中開花”的巾幗力量。在痛失親人、身患重疾的絕望和打擊之中,在引起非議、受到質疑的誤解中,張桂梅“雨水衝不垮,大風颳不倒”,展現出新時代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而更爲恆久的意義是,張桂梅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女孩們“女性自強才能自立”,也以這樣的精神傳遞着“每一位婦女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的價值理念,並塑造了更多在自立自強中樹立自尊自信的“她們”。

命運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張桂梅近日獲授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後,一波“致敬體”在網絡上“刷屏”,流着淚看完張桂梅事蹟的網友們,讀懂了大愛無聲和百折不撓。

大山裏的“教育奇蹟”,是一種堅持到底的奇蹟,更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奇蹟。面對種種心酸、考驗,甚至難以逾越的難關,如果沒有衝破烏雲和阻礙的堅定不移,又怎能讓陽光照亮女孩們的心房?如何讓她們在美好的人生之路上行穩致遠?

讀懂一份直抵人心的感動,心中就會播撒向上向善的種子。那束來自雲南大山深處的希望之光,那顆來自“教師媽媽”的教育初心,那些來自大山女娃的蝶變人生,都會將生生不息的奮進力量傳遞下去。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七

假如今年的你39歲,丈夫病故、父母離世、無兒無女、身處異鄉,你是選擇庸庸碌碌虛度餘生,還是在奮鬥之中書寫新的人生華章?而她選擇了化悲痛爲力量,紮根小城華坪20餘載,把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通過愛心傾注到當地的教育事業之中,帯領1600多名貧困女學生走出大山,播撒下希望,用責任和擔當書寫了新時代的“小城大愛”故事。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

在觀看張桂梅同志事蹟視頻時,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溼潤的:當她暑假天天走那麼遠山路,只爲了去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告知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只要考上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就能免學費就讀時;當她夜晚在手腳關節處塗完治療()風溼的藥酒,躺在辦公室冰冷堅硬的條椅上時;當她面對鏡頭,說出唯一的願望“我想要再多活兩年,把這些孩子送入大學”時,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

愛心。

“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爲孩子們多做點事。”樸實無華的語言下,蘊含着張桂梅對山區貧困學生最深沉的愛。她把家訪當常態,10餘萬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腳下,成爲1500多戶家庭走訪的“墊腳石",爲的就是減輕“山裏人出出趟門不容易”的負擔,瞭解到每一個學生最真實的情況,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卻洗衣機都沒有。就這樣,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堅定。

“黨員在,女高就有辦下去的希望。”剛剛成立之初的華坪女高,師資緊缺、學生家底薄,被認爲是一所“絕對辦不下去的學校”。但張桂梅卻不信這個“邪”,帶着8名教師,其中6名黨員,佩戴黨徽上課,發揮黨員帶頭示範作用,把黨員教師們內心的澎湃激情轉化爲堅定信念,造就了獨特的麗江華坪“女高精神”,華坪女高也逐漸成爲當地學生、家長嚮往的學校,教育教學成績日漸顯著。張桂梅和學校的黨員教師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成功需要無比堅定的信念,我們要從她身上汲取精神養分,對於選準了的方向、認準了的事,要敢抓敢管、取作敢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奉獻。

面對接踵而至的各項榮譽,張桂梅始終保持着入黨時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資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和收養孤兒,把70多萬元的獎金全部捐獻給貧困山區,一條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褲、一件很老氣的花襯衫、一雙舊舊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視鏡,是伴隨她多年的“行頭”,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獻給了自己最熱愛的教育事業。對她來說,“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讓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獻理所應當!

面對“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爲中華民族謀幸福”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以張桂梅這樣的榜樣爲標杆,對標對錶,學習她身上無私奉獻的品德與情懷,立足本職崗位,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幹勁,不講條件、不計得失,一心一意幹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學習榜樣精神,傳承榜樣力量!

張桂梅事蹟 篇八

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着奮鬥,爲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

去年10月24日,剛從醫院出院的張桂梅回到華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憊的身體巡查完教室後,她接到了在麗江讀書的“兒子”王龍朗的電話。王龍朗委屈地向張桂梅傾訴在異地求學遇到的困難,張桂梅安撫好“兒子”後,便給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李雅蘭打電話,請她幫協調解決,並叮囑李雅蘭一定要多關心“弟弟”王龍朗的生活,不能讓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蘭和王龍朗一樣,都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蘭告訴記者,2001年,從她來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媽媽”張桂梅就傾盡全力照顧她和弟弟妹妹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和健康的生活習慣。19年過去了,她和弟弟妹妹們長大了,媽媽卻老了,但媽媽對他們的照顧和愛護卻越來越多了。

今年63歲的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20世紀80年代後期,她認識了自己的愛人,從中甸到大理追隨他當了老師,伉儷雙飛令人羨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積蓄,依然沒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爲了緩解悲痛,張桂梅決定離開傷心地,申請調動工作,最終選擇了從未去過的華坪縣任教。

到華坪後,張桂梅拼命用上課來化解心理創傷。學校裏,有的孩子只打飯、不吃菜,有的爲了省錢兩三個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牀上墊的是包裝箱的硬紙殼……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張桂梅,她開始縮減伙食費,省下錢來接濟孩子。

由於工作出色,對孩子充滿愛心,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擔任福利院的負責人。張桂梅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成爲了54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故事,每個孩子心裏都揣着一塊冰。”說起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張桂梅一臉難過,“所以我要加倍對這些孩子好,讓他們找到光明、溫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節,華坪縣法院的工作人員找到張桂梅,告訴她“兒童之家”的幾個小男孩把法院圍牆的鐵柵欄偷了。張桂梅回到福利院,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在她的追問下,孩子們委屈地說把偷了的鐵柵欄拿去賣了買月餅了。張桂梅含淚對孩子們說:“媽媽最近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節要給你們買月餅,這是媽媽不對,可你們亂拿別人的東西是違法的,以後再也不能這樣做了。”當晚,福利院食堂桌上擺滿了月餅和水果。

“我直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中秋節的場景。”福利院孩子張惠華說,院長對我們兄弟姐妹一直都很嚴厲,但從那天起,我們就把院長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在張桂梅的關愛和悉心教導下,張惠華成了兒童福利院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孩子,還考上了華坪縣石龍壩鎮的公務員,在基層一線擔任扶貧工作隊員,幫助貧困羣衆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像張桂梅一樣爲貧困山區做貢獻。

“媽媽收養的孩子已經有136個,像我這樣從華坪兒童福利院出來的,有50多個走上了工作崗位。”張惠華說,每逢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回來看望無家無子的媽媽,因爲我們心裏明白,是媽媽用無私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教會我們怎樣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