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張桂梅被被評選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她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今天小編整理了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5篇,大家共同閱讀吧!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1

偶然間在微信朋友圈刷到一篇記錄張桂梅事蹟的文章,在讀的過程中我被深深的感動,同時也感受到了強大的力量。是什麼力量支持這位看起來飽經滄桑女士願意爲了山裏的女孩們能夠上學付出自己的一切。同時她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創建了全免費的女子高中,並且讓1600多名女孩成功走進了大學,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其中不乏全國頂級的大學,有浙大、武大、川大等。

事蹟的來源是央視的《面對面》,在節目中主持人對張桂梅做了採訪。先來看一下張桂梅其人(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女,滿族,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院長,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這些內容是她衆多人生經歷中的一小部分,但這是最令我感動的歷程。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是全國惟一一家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這裏招收的學生全部是華坪縣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全校共有118人蔘加大學聯考,600分以上有10人,一本上線48人,本科以上有109人,綜合上線率達100%。建校12年以來,有1645名女孩從這裏走出了大山,多名畢業生進入名牌大學。這是一份多麼偉大的成績,但每一個偉大的成績背後都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付出。

張桂梅在華坪中學任教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有女孩在課堂上消失,在家訪之後她發現,這些十幾歲的女孩都被家裏嫁人了。2001年張桂梅擔任兒童福利院院長,她發現一些健康的女孩被丟棄在福利院門口。這些經歷讓她萌生了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的想法,因爲幫助一個女孩可以挽救三代人。於是從2002開始她四處奔走,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四處募捐,然而社會往往是現實的,用了5年時間僅籌到了1萬元。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07年作爲黨的17大代表參加黨代會期間,一名記者在她褲子的破洞上發現了她的願望,發表了一篇名爲《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從此她想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願望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出資200萬元創辦了華坪女子高中。高中創辦之後也不是一番風順,條件艱苦,師資落後,多名老師因無法接受這個工作條件而辭職。剩下的老師在張桂梅的帶領下,憑着作爲共產黨員的信念才堅持下來,並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任何偉大的事業背後的過程都是艱難的,張桂梅甚至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說:“也不是不想有自己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時間做沒了。忘了,把生活忘了”。是什麼支撐張桂梅走了下來?在採訪的最後,記者問道:“您覺得您這輩子的價值在哪?”,張桂梅回答:“不管怎麼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後面走的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我在這句話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她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是使命的力量支撐她堅持下來,並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做到了這一切。

使命是什麼,在當代的企業管理中,使命、願景、價值觀是經常被提到的三個詞彙,企業的使命就是你的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個人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找到自己使命的人和一個沒有使命的人,能夠做到的程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張桂梅就是因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有了支撐自己走下去的信念,在這個過程中她可以不記榮辱,不記得失,真心誠意的爲自己的使命去奮鬥,進而取得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績。

張桂梅的事蹟給我了很大的啓發,“亡羊補牢,爲時未晚”,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疫情肆虐,國際形式波譎雲詭,但所有的危機又都是機遇,從此時此刻起認真的梳理自己,挖掘自己的人生使命,併爲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奮鬥。

在疫情之下,我們的黨和政府表現出了強大的執政能力,以極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是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唯一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作爲一名共產黨員,要珍惜當下的大好環境,爲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努力奮鬥。張桂梅在採訪中也提到:“我希望她們出來不需要感謝張桂梅,不需要感謝女子高中,我希望她們感謝我們的黨和政府就足夠了”。這正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心聲。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2

愛托起貧困山區孩子讀書夢

“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羣衆對我的支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一腔熱血情灑貧困山區教育事業,創辦了華坪女子高中,圓了山區女孩的讀書夢,用心血和汗水爲華坪教育譜寫出新的篇章。

張桂梅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雲嶺楷模”等榮譽。

創辦女高 圓山區女孩讀書夢

初秋的華坪縣城涼意沁人。凌晨5點,天空還一片漆黑,位於華坪縣“兒童之家”孤兒院內,張桂梅宿舍的窗子已經發出微弱的燈光。20餘分鐘後,燈光熄滅,隨着一聲關門聲響,她匆匆出門,前往相隔幾裏遠的華坪女子高中,開始一天的工作。十幾年來,無論嚴寒與酷暑,張桂梅的這一習慣始終未曾改變。

15歲時,張桂梅隨支邊的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隨後在麗江教育學院(現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讀書,畢業後與丈夫一起到大理任教。丈夫突然病故後,她孤身一人來到華坪縣民族中學,成爲一名普通老師。教書育人過程中,張桂梅漸漸發現,當地重男輕女思想嚴重。有一次,她去家訪的途中,認識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由於家裏貧困,女孩想繼續求學,但父母卻打算讓她嫁人。

聽了小女孩的話,張桂梅心如刀絞。“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承擔。”“不行,彩禮錢我們收了,再說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嗎?”張桂梅的努力勸說並沒有打動孩子的父母,這件事成了她的心病。此後,她萌生了創辦女子學校的想法。張桂梅說,她想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讓她們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要創辦學校十分艱難。回顧學校成立之初的場景,華坪女子高中老師羅夢華至今難忘。據羅夢華介紹,一棟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塊四周長滿荒草的空地上,這就是最初的華坪女子高中。

爲了籌集辦學資金,曾經身患重病的張桂梅,每到寒暑假就拖着虛弱的身體四處募捐。有一次,她去企業募捐,人家就放狗追她。籌集資金建學校的過程中,張桂梅常常委屈地哭,但哭完了又繼續咬牙堅持。

2008年,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女子高中終於建了起來,教學樓的牆上貼滿了每一筆捐款的來源。學生的課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費的,張桂梅的願望得以實現。

用愛澆灌 一腔熱血育新苗

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作爲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心中有“大家”,唯獨沒有自己。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嚴重的疾病,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幾次暈倒在講臺上,可從來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十幾年來,她做了兩次大手術,但當她額頭前的包塊需要做手術時,她怕影響記憶無法工作而拒絕了。

“縣長,我想求您一件事可以嗎?”2017年,生病住院的張桂梅躺在病牀上,對前來探望她的華坪縣縣長龐新秀問道,“您能不能先把我的安葬費提前批給我?我要在活着的時候,看着這些錢都用在孩子們身上。”張桂梅的請求讓龐新秀鼻子直髮酸。

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老來無子,張桂梅孑然一身,笑對自己的一切不幸,把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爲了保障學校的教學設施設備,她毅然將自己獲“興滇人才獎”所得的30萬元獎金捐出;她把自己的工資卡交給學校財務,讓財務在學校支出方面該怎麼花就怎麼花。在她的感染帶動下,女高老師們也紛紛效仿,學校放假時,他們自願護送偏遠山區的學生平安回家……

雖一直疾病纏身,可是張桂梅依然堅持家訪。10年來,她走遍了麗江市的一區四縣,行程近10萬公里,探訪了768名學生的家庭。常年走在艱險的山路上,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險些掉下懸崖,也有次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在家訪過程中,張桂梅還多次將自己的衣服、錢物送給學生家長,並向山區羣衆宣傳黨的政策,爲學生安心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爲一名黨員,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對女高的每一名學生負責。我送出去一個女高學生就是實現了一次教育扶貧。”張桂梅說。

張桂梅在教室內向學生了解學習情況

赤子情懷 書寫校園新篇章

在華坪女子高中的校園裏,到處充滿着紅色文化。“中國共產黨,頂天立地代代相傳”“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做黨的好女兒”……各種口號標語遍佈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這樣做主要是讓老師和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教育。”張桂梅解釋。不僅如此,學校每週還組織老師和學生開展一次重溫入黨和入團誓詞。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張桂梅始終把教學生做人和品德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教育,在華坪女子高中的教學中佔很大的比例。張桂梅告訴記者,學校就是要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自從兩個女兒當上教師以後,家裏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屆女高學生周雲麗姐妹,同時考上了大學並圓了教師夢。周雲麗父親說,孩子如今自立了還可以貼補家裏,家裏生活也變得好起來。

儘管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但張桂梅從不允許畢業生回學校看望。“我不要她們對我和學校感恩,她們要感恩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我的責任,我盡到這個階段的培養責任就行。”張桂梅說。

在張桂梅以及女高所有老師的艱辛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捷報頻傳。2011年6月,首屆參加大學聯考的96名學生全部考上大學,綜合上線率達100%,在麗江市當年的大學聯考綜合成績中排名第一。此後,華坪女子高中的教學成績更是大幅提升。2019年大學聯考取得了本科上線率99%、綜合上線率100%的好成績,最近3年全市排名始終保持在第1名。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3

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命運坎坷,但無論身心如何困苦、處境如何艱難,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信仰,飽含着對黨、對人民、對貧困山區的無限深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1998年4月,她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她對黨忠誠!

熟悉張桂梅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她面前說黨委政府的不好、說共產黨的不是。她反覆說:“你們可以說某個幹部不行,但絕不可以說共產黨不好。如果沒有共產黨,哪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一句話,她講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說還要繼續講下去。

她對黨感恩!

2000年,在領取勞模的5000元獎金後,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隨時可能撒手人寰,把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2015年,她將自己的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榮譽證書,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黨組織,全部保留在縣檔案館裏。別人問她怎麼捨得,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她對黨信賴!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創建後,她把黨的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堅持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教育育人,實行紅色教育統領校園文化的教學模式。建校初期,由於山區條件艱苦,加之她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完全適應不了,不到半年,17名教師就有9名辭職離去,教學工作近乎癱瘓。現實雖然讓她始料不及,但也意外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這也啓示她,有黨員,就要有黨組織,有黨組織,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從此,張桂梅心中有了底氣,腳下有了力量。她迅速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入黨誓詞,誦讀《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名篇,大家眼裏泛着淚花,緊握右拳向黨旗保證: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裏的女孩送入大學!學校黨支部很快成立起來,從此女子高中就有了“主心骨”,學校建設翻開了嶄新一頁。10多年來,她開創並堅持“五個一”黨性教育常規活動,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員徽章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週觀看一部紅色影片、黨員每週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女子高中第一屆學生都清晰記得,第一天唱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理想信念教育成爲女子高中一大辦學特色,“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成爲了女子高中始終不變的辦學宗旨。對此她說,我們就是要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外,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着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裏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她用一言一行、心血汗水、無疆大愛,堅守着自己的信仰,把一生全都給了黨。

牢記宗旨,爲民奉獻一輩子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爲民情懷,保持着鑄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1975年12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在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在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從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越走越偏、越走越苦。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沒人喜歡艱苦,張桂梅也一樣,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她說:“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發感受到做好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的重要。

她愛生如子!

到民族中學工作,張桂梅面對的是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這些學生幾乎都來自大山,家庭貧困,因爲缺乏營養,普遍體弱多病。對此,她就每個月輪流帶着學生出去“加餐”,她告訴學生:“你們這個時候正在長身體,想吃什麼就告訴我。”每次學生們都吃得很開心,直到有一天,學生們吃完飯,張桂梅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飯錢,學生們才一下子明白過來,每頓飯僅捨得吃兩毛錢一份小菜的張老師、其實並不寬裕。大家無語凝咽,淚眼相望。

2003年,張桂梅還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這個班有的學生轉走了,有的學生回家不讀了,有些男孩子晚上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着會考臨近,張桂梅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之後,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但玩遊戲的學生還是管不住自己,晚上總想跑出去。張桂梅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早上,她叫學生們起牀早操;晚上,她先檢查完女生宿舍後,又逐牀清點男生人數,才躺下休息。一段時間下來,男孩子們都說就像在家裏一樣,有個媽媽和他們住在一起。可是,只有張桂梅知道,住在男生宿舍裏的那幾個月是怎樣熬過來的。爲更好照顧男生的起居,每到下午張桂梅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而且男生們粗重的鼾聲、夢話聲和臭腳味,常常使她睡不好覺……。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在會考時22個學生考到了500分以上。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不幸總是纏繞着張桂梅。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地把檢驗結果揣進懷裏,繼續堅持站在講臺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她才住進醫院接受手術。爲她手術的醫生從她體內取出重達2公斤多的腫瘤時,眼泛淚花,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着這樣一個薄弱身軀熬過這樣的疼痛: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臺之上……。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4

她愛孤如子!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她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和慈善事業上。2001年,張桂梅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剛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僅有2歲,最大的也才12歲。“因爲孩子太小,一把屎、一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幹淨也乾淨不起來。”原本最愛漂亮、最愛乾淨的張桂梅,就這樣被這羣孤苦伶仃的孩子改變了。

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爲緩解窘境,張桂梅先是領着孩子們賣鞋、賣花,後來到處籌措資金,在籌措資金過程中,很多人甚至認爲她是騙子,還驅趕她,給她吃閉門羹,但她並不氣餒,她說:“求人很丟人,但孩子們如果生活得不好,我這個院長更丟人。”正是憑着執着的信念和無私的大愛,她放棄了假期閒適的生活,爲籌集資金奔忙。籌款期間,張桂梅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兒,渴了就討口水喝,餓了就啃幾口乾糧,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爲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的辛苦,都值了!張桂梅的無私大愛,感動着無數人。一生無兒無女的她,被評爲“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其中《中國好人》頒獎詞這樣評價張桂梅———他鄉的生活提純着您溫暖的善良;人生的苦難從未撼動您執着的堅強;沒有孩子,卻被幾百個孩子稱呼爲“媽媽”;日子清苦,內心卻總能安享另一種陽光……堅韌頑強,執着追求一輩子張桂梅同志始終秉持着對教育事業的癡心和執着,創造了貧困山區教育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基層教育工作的責任和擔當,用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幹事品格爲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

她胸懷夢想!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惡性循環。張桂梅認爲,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她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2002年起,她就開始爲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招來的是許多人的質疑和辱罵。但張桂梅並沒有放棄,爲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爲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該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還出來看笑話。”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着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08年1月7號,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號到中央電視臺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臺後,熱情的編導找了個企業家和她對話,爭取幫她解決點女子高中的困難。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50至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籌建學校的日子,張桂梅異常艱難、身心疲憊,但她始終義無反顧,矢志不渝,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她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了。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她堅韌頑強!

學校是建起來了,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爲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學生的家,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行。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屆學生的家。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個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山下,師傅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但學生的家在山頂上,僅有一條不超過半米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如果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爲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爲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想老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哪怕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裏的孩子因爲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她孜孜以求!

作爲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總是孜孜以求,每件事都親力親爲。2008年,女子高中建校時只有3個班94名學生,張桂梅喊孩子們起牀上課都比較方便。第二年擴招了5個班,班級數由此增加到8個,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掃學校衛生,逐間宿舍喊學生起牀,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張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每天早上,小喇叭就會準時響起:“姑娘們,起牀讀書啦。”從起牀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一直迴響在校園裏。學生們說,聽到小喇叭的聲音,心裏特別踏實,如果張桂梅出差或出去開會了,一天聽不到小喇叭聲音就覺得像缺少一種什麼東西,甚至心裏都會有不安的感覺。張桂梅說:“我要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學生的身邊守護着她們,一直和她們在一起。”

作爲教師,張桂梅總是把提高教學質量當做自己的本份。她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基本是降分錄取,學習習慣差,學習基礎差,有的竟連漢語拼音都不會,普通話也說不清,成績始終提不上去。張桂梅心急如焚,決定從激發內生動力入手,培養學生勤奮刻苦精神。她堅持補短板與講新課兩手抓,一份工作操兩份心,延長了個人備課時間,增加了批改作業量,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每堂課,她都精心設計一個新穎的開場白,有時朗誦一首美麗的小詩,有時唱支學生愛聽的歌謠,有時講述一個自編的故事,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就這樣被調動了起來,慢慢地成績也上來了。天道酬勤,張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報。11年來,女子高中已經畢業1645名學生,連續9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2019年,畢業學生118名,109人上了本科線,9人上了專科線。但與此同時,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肺纖維化、肺氣腫等疾病日益嚴重,醫生說她的生命可能不會超過2年了,但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張桂梅總是笑着說:“感謝每天清晨能夠醒來,又能看到新的陽光!”

無私無我,於己克儉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絲毫不爲個人利益着想,棄小而崇大,捨己而爲人,對自己的苛刻與對別人的慷慨鮮明強烈,她用愛滋養着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用實際行動託舉起山區孩子“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和夢想。

於己,她異常嚴苛!

在華坪,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是出了名的。張桂梅吃的異常簡單,用的、穿的也極爲簡樸。有時一個饅頭就是她的一餐早飯,一碗麪條就是她的午餐和晚餐。她使用的手機,是一部歷史悠久的老式諾基亞,這也是她最重要的寶貝之一。別人問她,爲什麼不換個智能手機?她說,一來還能用,沒有必要花錢,二來手機裏存有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說智能手機容易壞,她怕換手機後這些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號碼會丟失。對她來說,跟學生保持聯繫,經常聽聽學生的心聲,爲他們加加油、鼓鼓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這些幸福,都與老式諾基亞聯在一起。

她穿的衣服,也很老土,多年都是一個樣。張桂梅說:“我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一些領導、同事或好心人買了,硬往我身上套的。”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華坪縣委給張桂梅7000元錢制裝費,讓她買一套像樣的西服,穿着上北京。但她卻用這筆錢爲學校買了一臺電腦,供教師辦公,給學生學習。

對人,她異常慷慨!

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出了名,對別人的慷慨更出名!有一次,一個學生沒有錢吃飯,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櫃地找錢,把僅有的20元錢都給了那個學生。從此,那個小男孩每週都按時得到張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國中畢業。還有一天深夜,一個學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臘月還穿着單衣,當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給了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

72歲的二姐病危,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的妹妹,擔心她經濟拮据不能及時趕回,還專門給她寄來500元錢路費,但張桂梅卻把姐姐給的路費,爲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了住院費。爲此,她留下了對哥哥姐姐的終生遺憾。她每當想起這些“無情”的抉擇,每次都難以釋懷,淚流滿面。

……張桂梅這樣慷慨的事例不勝枚舉。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一次性就捐給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建教學樓;又有3萬多元的獎金,張桂梅剛過手就捐給了災區;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專門撥給她治病的2萬元錢最終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希望能在活着的時候,看着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的身上……截至目前,張桂梅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00萬元,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和教育事業,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

張桂梅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她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堅韌執着、鍥而不捨,奮力衝破一切困難活着、做着、奉獻着,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總結:“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5

一、記住窮困

1975年底,張桂梅國中畢業隨姐姐從東北牡丹江來到雲南中甸林業局支邊。她先後在林場、黨校任團支部書記、政治教員,又到局機關當文書、團支書、婦女主任。1983年調到子弟學校當中學教師後,她就深深地愛上了"釋道、解惑"這一神聖的工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自己的學問與當好一名稱職教師距離不小。198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麗江教育學院中文系。三年緊張、快樂的學生生活,不僅使她在學識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夥子。1990 年,一對戀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結良緣,開始了美滿的婚後生活。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幸福屬於張桂梅的時間卻是那麼的短暫!丈夫患上了癌症。她爲了給丈夫治病,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積蓄,能借錢的地方她都去借了,在這段日子裏,張桂梅深深地體會了借錢的艱難、領會了沒錢的困難,也嚐盡了求醫的艱辛!深深懂得了,一個人困難的時候,是多麼地需要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1995年2月24日,是張桂梅悲痛欲絕的日子──中年喪夫!隨後的一年多,她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精神晃忽,幾乎崩潰。爲了解脫,她終於做出了離開喜洲的決定。

她選擇了無親無故,比喜洲邊遠偏僻的華坪,去踐行自己的諾言:"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

行善助學

張桂梅到了華坪縣中心中學,就用忘我的工作努力沖淡心中的痛苦。是山區的老鄉教育了她,她的行動也感動了鄉親。一次,一位僳僳族的家長來爲孩子交書費。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將一大把一元、一毛的鈔票放在了張老師面前,滿是皺紋的臉不好意思地說:"就這些了啊──有了錢我還會送來!"看着這位兄長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邊揹着書包、臉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中充滿着求知的飢渴,張桂梅被深深觸動了。她看到羣衆對教育的期盼,更想到了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羣衆的需要就是老師的光榮使命。報名表上,大多數學生是僳僳族,還有其它的少數民族,都是來自邊遠的貧困山區,家庭條件很差。

來自永興鄉的一個小姑娘,身上的衣服很少換洗,性格內向,總是呆呆地坐着,經常發出長長的嘆息聲。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少女的活潑與歡快,功課一門都不及格。於是,張老師把她叫到自己的宿舍裏,慈母般地和她交談。終於,她流着眼淚向老師傾訴了壓在心底的祕密:"我爸爸也是一名教師,但因病早已去世,母親一個人辛辛苦苦支撐着我們兄弟姐妹的生活,真不知今後怎麼辦?"張老師鼓勵她要勇於戰勝困難,表示一定會全力幫助她。張桂梅馬上翻箱倒櫃給她找了兩套衣服,還把丈夫最後一次給她留下的花襯衣拿出來給小姑娘穿上,並且幫她交了書費。姑娘生病,張桂梅掏錢領她去看病,細心的照顧和關心,使小姑娘激動地喊出了:"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慢慢地,這位小姑娘恢復了少女的天真與快樂。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一級的學校。

一天早上,一個僳僳族族小男孩遲遲的不起來,用破被子把頭蒙上。張桂梅耐心地詢問,孩子才掀開了被頭,說他沒有錢吃飯了。張桂梅什麼也沒想,說:"你起來,我去給你拿錢。"回到宿舍,翻開自己的錢包一看,傻眼了:裏面只有二十元錢了!張桂梅沒有多想,都拿給了孩子。她對孩子說:"你先用着,我會想辦法。"從此,這位小男孩每個星期都得到張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國中學業。

張桂梅的身體,早就是一部帶有重病卻日夜不停地在運轉的機器。1997 年4月她就已經把醫院寫有:子宮瘤(腫瘤已經有五個月胎兒那麼大)的診斷書悄悄地揣進了懷裏。那時,她任四個班的課,還有四個月就要升學考了。學生們12年的寒窗苦,不能因爲自己住院而受到影響!有一次,張桂梅去上課,上課的鈴聲還沒響,幾個學生在踢罐頭盒子玩。突然罐頭盒子飛來,她無力躲閃,啪的一下,打到她的腿上,當時就被打坐在了地上,爬也爬不起來。學生們嚇得趕緊把她扶起來:"老師,對不起!我們把你送回宿舍吧?"她卻說:"不用了,把我扶進教室,我們把這節課講完。"就這樣,堅持到7月,把學生送進了考場,張桂梅才住進了醫院。97年7月24日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結束後,醫生對她的姐姐講:常人根本無法想像她是怎樣熬過疼痛這一關的──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腸子都粘連貼到了腹後壁上!這疼痛是非常劇烈的。

等張桂梅從昏迷中甦醒過來,醫生囑咐:"張老師,事業是大家的,生命是自己的,請你今後多保重!"並要求她,最少也要調養半年後才能工作。可是,手術後的24天,她就到了新分設的民族中學,擔任1個畢業班的語文、政治教學,還擔任班主任、學校婦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組組長。

張桂梅的敬業風範,已經成爲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光輝榜樣和強勁的動力。

勇挑重擔

華坪縣民族中學女教師張桂梅,是1996年8月從大理市調到華坪任教的。當時,她放棄了進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的機會,而選擇了中心中學(當時中心中學因沒有教室而實行一個學校兩個分點教學的辦法,七年級、二年級12個班在原七中校址、九年級年級8個班在原六中校址)。

到中心中學後,她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畢業班的女生工作,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在工作中,她盡職盡責,奉獻了所有的精力。由於課時有限,她只有找別人休息的時間給學生補課、考試等。每天早晨7點她第一個走進教室,晚上10點最後一個離開教室。星期六、星期天,當人們都在休息娛樂時,卻正是張老師工作最緊張的時候。她所任教班級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後院,相隔100多米,每天早上、晚上她總是前後跑動着輔導,堅持一年如一日。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用中午、下午、晚上,總之,抓住所有時機或全體或個別給學生補課、談心。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當時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老師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設備最差時,她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誰都知道,在學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環。除了抓學生的學習外,學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動向都得班主任親自抓,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班風、校風的好壞多取決於班主任工作的認真細緻與否。張老師調到民中後,就主動承擔了畢業班15班的班主任工作表該班語文、政治兩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承擔了學校婦女工作、語文教研組研討工作及一些校務工作。

四、愛生如子

民中的學生基本上來自邊遠貧困山區,家庭普遍困難。冬天來了,學生還穿着單薄的衣服,坐在教室裏瑟瑟發抖,張老師爲他們捐出了自己的衣服、鞋子、被子、毛毯,還用自己不高的工資爲貧困學生購置避寒衣物。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發高燒,張老師得知後,立即趕到宿舍。當她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蓋着薄薄的氈子時,心情十分沉重,她當即含着熱淚把丈夫逝時留下的唯一的紀念物--毛呢大衣,送給了這位學生,並且連夜把學生送到醫院,替學生付了58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聞訊趕到醫院時,張老師還守候在病牀前。這時她臉色蒼白,神情憔悴--她守候學生己整整10個小時,這位僳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張老師沒有子女,但她這顆拳拳慈母心,又何止讓一位學生家長感動呢!

還有一個男生,常爲沒有生活費而發愁,學習下降很快,成了班上的倒數幾名,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幾次提出退學的要求。可只有兩個月就畢業了,看着這些缺少文化的貧困山區的孩子中途輟學,怎不叫人痛心?於是,張老師從自己的工資裏每星期拿出30元錢給這位學生,幫助他完成國中學業,學生很感動,成績也有了明顯好轉。

爲了給長期不能回家的學生改善生活,她就請12名同學上飯館。豬蹄湯,回鍋肉,學生吃得好開心,可結帳時,個個傻了眼:"張老師,我們不知物價這麼貴。"她卻說:"只要你們安心學習,比什麼都強。"

民中學生大都來自高寒山區,他們遠離父母,家庭經濟又差,外面的世界對他們的誘惑可想而知。由於學校圍牆殘缺,又無校門,要讓學生健康成長,張老師只得全天跟着他們,早晨6點半她起牀就敦促學生上早操,然後上自習、上課,每天中午都親自檢查督促學生午休。她用整個身心來呵護他們,愛他們,她既在學習上嚴格要求他們,又在生活上關心他們,讓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既嚐到母親般的慈愛.也得到老師嚴格的薰陶,培養學生吃苦、勤奮的精神。同時,也嚴格要求她自己,她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她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形象來爲學生樹立榜樣。漸漸地,她和學生消除了年齡界限,交上了朋友。學生信任她、喜歡她,把她看成是學習上的好老師和生活中有大姐姐。她調到民中以來一年半的時間,共資助學生2500元。她的學生從未出現過違犯學校規章制度的事,是全校紀律最好的班級。

五、傲笑病魔

1997年4月,是個不幸的日子,張老師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爲癌症),她沒讓領導、同事、學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在這幾個月裏,同事們經常看見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給學生加大了複習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牀,晚上批閱作業試卷到12點。這樣,一直堅持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向領導說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

手術後,醫生要求她至少休養半年,可是手術後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於手術失血過多,傷口沒有完痊癒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堅持在講臺。

由於過度勞累,97年12月,張老師的病情復發,領導、同事、學生多次勸她住院治療,她不肯。她說:"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量達到了極限,每天工作10多小時,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時間只有過春節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惡化得特別厲害。人們勸她住院,她仍然拒絕了。她說:"學生剛有起色,我不能離開他們,我的生命就是講臺"。領導、同事們說:"我們需要你活着,華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請你服從安排吧。"衝着這份真情,她才進了華坪縣中醫院,這時,她仍然一邊治療一邊堅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針頭就走向講臺,從沒有在醫院安穩地躺過一天。

不到一個月,醫生告訴她醫院無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轉院治療。爲了節約國家的醫療費,她毅然決定出院。爲了即將畢業的學生,她拒絕再到任何醫院治療,仍然堅守在崗位上。就這樣,張老師調到華坪兩年多了,雖然她一直帶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從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六、動力之源

病魔奪去張老師丈夫的生命後;她隻身一人來到華坪,爲了讓她儘快從痛苦中強作起來,各級領導都給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她自患病以來,每一次病情的變化都牽動着無數人的心。領導們噓寒問暖,多次督促她上醫院發治療,張菊蘭副縣長多次看望她,還每月捐資100元,資助她的孤兒學生蘭娟。領導的關心,使張老師徹夜難眠,激動不已。

1998年2月,縣政府還專門派出小車,由民中校長李建國親自陪同她到攀枝花檢查病情。7月22日,她第2次被送進手術室,當時在麗江學習的李校長就守在電話旁,幾次打來電話,直到她被送出手術室,他懸着的心才落下來。8月2日,是她第二次手術出院的日子。新上任的教育局長徐嘉澤要派專車接她回來,她不依。徐局長在電話裏動了真情:"張老師,你就聽我一回吧,你要拒絕派車,我終生都會不安吶……"出發前,細心的徐局長告訴司機,車要開慢、開穩,可不能顛了張老師;她讓停就停,讓走就家走,一天趕不回來,可以開兩天、三天……徐局長多次勸她休息,保重身體,還要爲她減去一門課,可她就是不同意。

1998年3月24日,38名縣政協委員到民中視察,聽說張老師的事蹟和病情後,他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說:"沒想到在商品經濟大潮泛起的今天,面對以金錢來衡量勞動價值的現實,還有這樣無私奉獻的人。"全體委員當場向張老師深深地三鞠躬以示敬意,自願捐款6230元給張老師治病。4月,縣婦代會召開,婦女代表們被張老師的事蹟所感動,再次向她伸出友誼之手,自動捐款6043元充作她的醫藥費。會議結束後,縣委書記李汝勤率領縣婦聯等有關部門的領導看望張老師,並把捐款交給她。

政協委員的捐款張老師分文未要,全部轉捐給了學校維修破爛的校舍。於是,李書記下了死命令:"婦代會的捐款必須全部作爲張老師的醫藥費開支,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捐給任何組織部門。"張老師說:"是華坪給了我再次振作的機會,是華坪人民幫助我渡過難關,我捧着的何止是6000多元錢,而是華坪人民一顆顆滾燙的心哪!華坪人民的情義,領導們的情義我收下,並將永遠珍惜,但錢我不能收。"最後她把這筆錢又轉捐給了學校,改善了辦學條件。

1999年1月26日,麗江地委委員、地委祕書長王漢富代表地委、行署專程看望她,並給學校2000元表示慰問。

97年9月,張老師調到民中工作後,校領導在工作上給予她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給了她細緻入微的關懷;同事們紛紛仿效,關心她,照顧她,每到逢年過節,同事們總不忘把好吃的給她送來;她身體不好,同事們給她送來滋補品,還長期幫她洗衣熬藥。她沒有家,校領導說:"民中就是你的家,我們就是你的親人。"她沒有子女,學生說:"我們是你的親兒女,你就是我們的好媽媽。"這份殷殷真情,世間少有,張老師感動地說:我沒有爲黨、爲人民做出什麼貢獻,黨和人民卻給了我這麼深厚的愛。誰說我沒家?我的家就在華坪,我的親人就在華坪,我的愛也在華坪!爲了回報華坪人民對我的厚愛,我願爲華坪教育的再度輝煌獻出自己的生命。

七、成果初現

張老師調入華坪任教時,正值華坪教育滑坡後開始回升而備受關注之際,全縣人民都在探討同一個問題:華坪教育的出路在哪裏?縣委書記、縣長多次在會議上大聲疾呼:"重振華坪教育雄風的時候到了!"現實的嚴峻,領導的焦慮,羣衆的呼聲,對張老師觸動很大,她決心爲華坪教育竭盡全力。她一方面在同事中介紹外地的先進經驗,一方面帶頭真抓實幹,可慰的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她取得了一連串驕人的成績。

1997年,會考,她接手僅1年的政治獲全縣二等獎,其中一個班名列全縣第二名;10月,她被學校評爲教學質量一等獎:12月,全縣九年級語文競賽,她的一名學生獲一等獎。

1998年,1月,全縣統測,她教的語文從接手時的第13名躍入第5名,政治從接手時的第30名躍爲第1名;3月,輔導2名學生參加全省九年級語文競賽,分別獲一、二等獎,被縣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5月,被縣教育工會授予師德標兵;會考,所教語文綜合成績全縣第4,政治全縣第2;9月,教師節,獲縣教育成果重獎,被地委、行署命名爲優秀教師……更可貴的是,張老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爲民中教職工樹立了榜樣,使民中全體教職工形成了以"敬業爲本,奉獻爲榮"的職業道德新風尚。人們說,民中是個團結奮進的集體。不錯,民中的領導住在學校,以校爲家;民中的黨員帶頭捐款捐物,資助貧困學生,民中的教師搶補課,卻從不收取分文報酬。僅97至98學年,全校教師就累計義務補課5000多節。教職工們說:學校的光榮就是我們自己的光榮,我們個人的成績就是學校的成績;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還有什麼個人利益不能捨棄的呢?

縣委副書記陳裕善說:"只要有了張桂梅教師的精神,華坪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就沒有做不好的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民中在她分設二年半的時間裏,就碩果連枝:

1997年秋季學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學生獲獎率居全區全縣第一。

1998年1月,全縣29個科次統測,民中有21個科次居全縣前5名。會考,在麗江地區108所中學中,綜合成績名列第6;在全縣13所中學中,名列第一。12月,全區九年級英語競賽。獲優勝集體3等獎,有8名學生獲獎。在1999年1月全國舉行的"天元杯"化學競賽中,全縣只有兩名學生獲獎,他們都出自民中。學校雖然圍牆殘缺,又無校門,可學生卻從未出現過打架鬥毆,人身傷殘,輟學出走等事故。這樣的集體,還有什麼事辦不到的呢?

1999年2月,華坪縣教育局黨委和中共華坪縣委分別發出通知;號召全縣教職工和全縣人民向她學習,縣委還授予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並獎給她1000元。張老師把1000元獎金當場就捐給了縣慈善機構。縣委、縣婦聯和縣中醫院還專門安排或邀請她去作事蹟報告會,聽者無不爲之動容,淚溼衣襟。5月又獲省勞模光榮稱號。事蹟先後在省、地、縣報刊多次報道。2000年"三·八"婦女節,在麗江地區四縣巡迴作事蹟報告會,到會者無不爲之感動。

在鮮花和榮譽面前,張老師更加感激學校、縣委,政府、麗江地委、行署領導對她的關心,給她的高度讚譽。更加堅定不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她送走15班後,手術未痊癒,又主動接手了起始班級19班,克服了生源素質低等諸多困難,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學生又以新的面孔出現在大家面前。在1999年7月全縣的期末統測中,所教學科語文、政治名列全縣第一。

99年會考,民中全體教師在她精神的帶動和鼓舞下,經過頑強拼搏,又上一個新臺階。會考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全區第二。特殊條件下招收的國小提高班,參加畢業班水平測試語文、數學雙雙榮獲全縣第一名。僅99學年,學校黨支部就被評爲縣級"先進黨支部",受到縣委的表彰獎勵;學校婦女組織被評爲"三·八"紅旗集體。受到縣婦聯的表彰獎勵;黨校團委被評爲"先進團委",受到團縣委和團地委的表彰獎勵;學校還分別被評爲"文明"學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衛生工作先進集體"、受到縣委政府的表彰獎勵。

張老師用她的實際行動和所取得的佳績,明確回答了華坪教育的出路問題:春種一粒,秋收萬粒子。華坪教育的出路--在於埋頭工作,真抓實幹。從她的身上;令人看到了華坪教育振興的希望,看到了華坪教育崛起的曙光!

八、未來設想

張桂梅現在正在籌建一所貧困女子高中。這些年她親眼目睹了許多農村女孩國中畢業後不能繼續上學,過幾年就嫁人的情況,希望能爲她們建立起一所免費的高中,來這裏上學的女孩子不用交書費,不用交學費。希望讓山裏所有的女孩子能繼續接受教育,接受高中的教育,更希望知識可以改變她們的命運。現在政府對這個工作非常地支持,也將把這所學校的老師納入編制,給開工資。但辦個高中不是小事情,單靠市委市政府,單靠我幾個人是做不成這個事情的。這個事情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幫助。

所以,她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網友,能獻出愛心,爲貧困女子高中盡一份力量。建這樣一所高中。計劃爲這個高中建起一座綜合樓,這樣才能爲學生提供足夠的教室。

九、慈善之星

2002年春節,張桂梅的肺部也有了病竈。她一直帶病堅持工作,兩次大的手術都安排在放假期間去做,沒有因爲病耽誤一節課。她的工資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全部用來接濟學生。她把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三元之內,甚至把藥停了,拿出錢、物資助學生。除了民中三個班的教學工作,她還辦起了孤兒院,院裏收養了50多個孩子。不僅如此,她自己還撫養着5個貧困學生。從而2001年起,她一邊在民中教書,一邊義務但任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管理着50多名孤兒的衣食住行。5年來,爲了照顧好這幾十個孤兒,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成倍的心血。

剛建院的第一天收了三十六個孩子,從兩歲一直到國小五年級,年齡相差這麼大,滿院子哭聲震天,哭鬧得左右鄰居睡不着覺,哭的院裏的老人直朝着她罵。

她努力地培養與孩子們的感情,細心的照顧他們。可是,孩子們多數都聽不懂她說的是什麼,給他們洗澡,他們一邊哭,一邊用民族話罵她是豬。初來時,孩子們的衛生習慣很差,每個人的頭上都有蝨子,不會上衛生間,大小便都到處亂解。早上起來一看,滿院子都是屎尿,牀上、褲子裏也是。她包裏的錢經常不翼而飛,孩子爭吵、打架,管理難度非常大。

有一個小男孩,父親的死給他留下了陰影,使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偏執和仇恨。總認爲這是別人的錯,社會的錯,對誰都不滿,在他眼裏誰都是壞人。他用石頭把衛生間堵死,把拖把放在衛生間的門上,一開門,拖把就會砸在你的頭上,還把尿尿在水桶裏;在學校他拿小石頭專門打女孩的頭,班主任找到了張桂梅,說孩子太難管了,讓她處理。孩子一見着張桂梅就哭了,孩子真的把她當成家長了,用眼淚訴說着他的委屈。她只說了一句,跟我回家。回去以後,她讓他洗澡換衣,安頓他睡下,什麼話也沒再說他。母愛的力量使孩子很快變乖了,以後這樣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過。

還有一個小男孩,剛來的時候胳膊上就長着一個雞蛋大的血管瘤,老是說他的胳膊疼,張桂梅把他領到了中醫院,醫生說要做手術。可是,兒童之家們沒有這筆費用,張桂梅也沒有錢。怎麼辦呢?醫生看出她很爲難,就去同領導商量,結果免費做了手術。

有一個小女孩,本身就是個棄嬰,撿回她的那家又發生了不幸:父親得了麻瘋病,母親已不知去向。父親死後,跟着姐姐過,姐姐的生活也很貧困,況且又不是親姐姐。鄉政府把她送到了孤兒院,剛來又髒又不會躲車,又因爲父親是麻瘋病,孩子們也不理睬她。孤兒院的老師領她去醫院檢查了幾次。她自己也似乎明白了一點什麼,生活得不快樂,後來孩子跑了。鄉政府打電話同張桂梅說:怕她再跑。張桂梅同意先給鄉政府送回去。但是,孩子走後,張桂梅的心裏總是忐忑不安,又把孩子接了回來。回來後,孩子進經常流鼻血,臉也發黃,去醫院檢查也找不到病因。過了不久,從她的鼻子裏爬出一隻大馬蝗。如果不是在孤兒院裏,營養好,照看得好,這條小命還會在嗎!張桂梅從心靈深處對自己進行了檢討。

一個一歲左右的小男孩,名叫蘿蔔頭。他太小了,晚上需要照顧,張桂梅抱着孩子一起睡。孩子小,嘴饞,沒有東西吃就要哭鬧,他要吃什麼,張桂梅就給他買什麼。這些費用無法上賬,張桂梅心甘情願地自掏腰包。孩子特別依戀她,她時常把孩子背出背進。孩子總在她身上一邊蹭一邊喊着"媽媽!媽媽!"偎在她的身上纔會睡着。她睡不着,也不敢翻身。她明白了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個家,一個真正關愛他們的媽媽。

張桂梅用真情感動了孩子,感動了鄉親,感動了同事,感動了領導,感動了全國,也感動了華僑。人們紛紛向兒童之家捐款、捐物。

更令人感動的是,全國教育工會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工會女職工工作經驗交流大會,請張桂梅到會作報告。當聽了張桂梅講到,她72歲的姐姐病危,在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過面的妹妹,給她寄來了解500元錢。這時,正遇上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不起住院費,張桂梅爲學生交了住院費。家裏人因此非常生氣。報告結束時,與會的領導紛紛解囊,一下子就爲她捐了一萬多元錢。捐贈者明確表示:一是要張桂梅圓回鄉之夢;二是專項用於治病。2005年10月25日,張桂梅被工會的同志"押"上了直達哈爾濱的飛機。在一片哭泣聲中,家人傾訴了對張桂梅的愛恨加交的衷情!現在,捐贈的餘款仍由雲南省教育工會的鄭紅林大姐爲她保管──張桂梅只有"乖乖地吃藥的權利"!

張桂梅啊,你一片赤心愛人民;人民何嘗不愛你!?

2002年麗江市慈善會授於張桂梅"慈善之星"光榮稱號。各種新聞媒體紛紛宣傳報導,中央電視臺還專程邀請她進京錄製了節目。報告會、座談會、經驗交流會……

張桂梅成了國內一顆真正的耀眼的明星。

在華坪縣第八次婦女代表大會上,出席會議的縣領導和代表們在會議大廳裏揍錢,有的身上僅留車票錢,有的乾脆頃囊而出。張桂梅身上沒錢,正向與自己較熟的代表借錢,代表團的團長過來對她說:"張老師,爲了你的病能早點治好,大家正在爲你捐錢呢!"張桂梅的雙眼被淚水充盈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整整十年,年年有獎。張老師十九次獲獎;勳章一年比一年多,規格一年比一年高;獎金一年比一年多──有5000元的獎金,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黨費。

有3 萬多元的獎金,她捐給了災區,捐給了比她更困難的人,捐給瞭解放前就入黨的農村困難的老黨員。

剛剛獲得的雲南省"興滇人才獎"的獎金30萬元,她決定捐給政府,用於一所貧困山區學校的建設。

何止是獻出獎金,就是每月領到的工資,張老師都只留給自己100元的生活費,其餘都統統用於慈善事業──她刻薄自己到了"兩年沒吃一頓肉"!

她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各級領導、同事、或好心人買了,硬往她身上套的。

榮譽越多,勳章越多,張桂梅對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不少人反覆叮囑她:"張老師,爲了孩子們,你也應當善待自己!"

最近,張桂梅又起草了一份《關於創辦華坪縣貧困女子高中的設想與計劃》,在計劃中,她要實現的最終目標是:要使華坪縣今後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質的女孩──高素質的母親──高素質的下一代"良性循環。

張桂梅的身體雖然兩次經過大手術,現在肺部也有病竈,但她行善助學的義舉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張桂梅卻說:榮譽是人民給我的,應當讓它爲人民造福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桂梅事蹟心得體會5篇